《成方切用》~ 卷六上 (7)
卷六上 (7)
1. 活絡丹
治中風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經絡中有濕痰死血,腿臂間忽有一二點痛。
川烏(炮去臍皮),草烏(炮去皮),膽星(六兩),地龍(即蚯蚓洗焙乾。),乳香(去油),沒藥(另研。三兩三錢。),酒丸,酒下。膽星辛烈,所以燥濕痰,二烏辛熱,所以散寒濕。蚯蚓濕土所生,欲其引烏星直達濕痰所結之處,大易所謂同氣相求也。風邪注於肢節,久則血脈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沒藥以消瘀血。
(乳香活血。能去風伸筋。沒藥能散瘀血,生新血。二藥並能消腫止痛,故每相須而行。)
白話文:
治療中風導致手腳麻木,久病不癒,病因是經絡中有濕痰和死血,腿部或手臂間會突然出現一兩處疼痛。
藥方使用炮製過的川烏和草烏(去除臍和外皮),還有膽星(六兩),地龍(也就是蚯蚓,洗淨烘乾),乳香(去除油脂)和另行研磨的沒藥(三兩三錢),製成藥丸,用酒送服。膽星的辛辣刺激性強,可以乾燥濕痰,川烏和草烏的辛辣溫熱,可以驅散寒濕。蚯蚓是濕土中生長的生物,目的是引導烏頭和膽星直接到達濕痰聚集之處,這就像《易經》所說的「同氣相求」的道理。風邪侵入肢體關節,時間久了會造成血脈凝聚不通暢,所以使用乳香和沒藥來消除瘀血。
(乳香可以活血,去除風邪,舒展筋骨。沒藥可以散瘀血,產生新血。這兩種藥都能夠消腫止痛,所以經常一起使用。)
2. 三生飲
治中風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謇澀等證。(東垣曰: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愈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岔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爾。)
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生附子(去皮五錢),木香(二錢),每服一兩。加人參一兩煎。
南星辛熱,散風除痰。附子重峻,溫脾逐寒。烏頭輕疏,溫脾逐風。二藥通行經絡,無所不至。皆用生者,取其力峻而行速也。重加人參,所以扶其正氣。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氣也。(醫貫曰:觀東垣之論,當以氣虛為主,縱有風邪,亦是乘虛而襲。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
當此之時,豈尋常藥餌,能通達於上下哉。急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此乃行經治痰之劑,斬關擒王之將。必用人參兩許,駕馭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以取敗,觀先哲參耆參附,其義可見。若遺尿,手撒,口開,鼻鼾,為不治。然服前藥,多有生者。
喻嘉言曰:臟為陰,可勝純陽之藥,腑為陽,必加陰藥一二味。制其僭熱,經絡之淺,又當加和營衛,並宣道之藥。)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三生飲」,是用來治療中風突然昏倒,意識不清,痰液很多,說話困難等症狀。(李東垣說:中風不是外來的風邪引起的,而是自身氣血虛弱造成的。一般人到了四十歲以後,身體機能開始衰退,或是因為過度憂愁、高興、生氣而損傷氣血,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年輕力壯時很少有。如果體型肥胖的人,偶爾也會有這種狀況,也是因為體型強壯但氣血虛弱導致的。)
使用的藥材是: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五錢)、生附子(去皮,五錢)、木香(二錢),每次服用一兩的劑量。另外,要加入人參一兩一起煎煮。
南星性味辛辣溫熱,可以驅散風邪、化解痰液。附子藥性猛烈,可以溫暖脾臟、驅散寒氣。川烏藥性輕靈疏散,可以溫暖脾臟、驅散風邪。這三味藥都能夠通行經絡,作用範圍廣泛。都使用生的藥材,是為了取其藥力強勁而能快速發揮作用。加入大量人參,是為了扶助身體的正氣。少量加入木香,是為了疏通逆亂的氣機。(醫貫說:從李東垣的論述來看,應當以氣虛為主,即使有風邪,也是趁著虛弱的時候入侵。正如《黃帝內經》所說:「邪氣侵入之處,一定是身體的氣虛之處。」)
在這種危急的時刻,一般的藥物怎麼能通達全身呢?必須趕快用三生飲一兩,加入人參一兩,一起煎煮服用,患者就能夠恢復意識。這個方子是能夠通行經絡、化解痰液的藥劑,就像是能夠攻克關卡、擒拿敵王的將領。必須使用大劑量的人參,才能駕馭邪氣、扶助正氣,否則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導致失敗。從古人使用人參、黃耆、附子的例子,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出現大小便失禁、手腳亂動、口張開、打呼嚕等情況,就代表病入膏肓,難以治癒。但是,服用這個藥方後,很多人都能夠恢復健康。
喻嘉言說:臟腑屬於陰,可以承受純陽的藥物;腑屬於陽,必須加入一兩味陰性藥物,來制約藥物的過熱性質。經絡處於淺層,還應當加入調和營衛、宣暢氣機的藥物。
3. 牽正散
(直指方),治中風口眼喎斜,無他證者。(足陽明之脈,俠口環唇,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陽明內蓄痰熱,太陽外中於風,故牽急而喎斜也。又木不及,則金化縮短乘之,木為金乘,則土寡於畏,故口眼喎斜,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鼻常靜,故風息焉。)
白附子,殭蠶,全蠍等分為末。每二錢。酒調。
吳鶴皋曰:艽防之屬,可以驅外風。而內生之風,非其治也。(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星夏之屬,足以治濕痰。而風虛之痰,非其治也。三藥療內生之風,治虛熱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經而正口眼。又曰:白附辛可驅風,(能去頭面遊風。)蠶蠍滷能軟痰,(殭蠶清化輕浮,能上走頭面,驅風散痰。
全蠍直走厥陰,為治風要藥。)辛中有熱,(凡藥辛者必熱。)可使從風。蠶蠍有毒,可使破結。藥有用熱以攻熱,用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謂同氣相求,內經所謂衰之以其屬也。
附改容膏。蓖麻子(一兩),冰片(三分)共搗為膏。寒月加乾薑附子各一錢。左喎貼右,右喎貼左,即正。或用鱔魚血,或用蜣螂,搗敷亦良。蓋三物皆追風拔毒之品也。
白話文:
這個方劑叫做「牽正散」,主要治療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但沒有其他症狀的情況。
(口眼歪斜的原因是足陽明經脈經過口邊並環繞嘴唇,足太陽經脈起於內眼角。陽明經脈內積痰熱,太陽經脈又受到外風侵襲,導致經脈牽引,所以出現口眼歪斜。另外,肝木不足,就會導致肺金收縮而壓制肝木,肝木被肺金壓制,脾土就會因畏懼而虛弱,所以出現口眼歪斜,口眼常常跳動,這是因為風邪產生。耳朵和鼻子通常是靜止的,所以風邪不會影響到它們。)
使用白附子、殭蠶、全蠍,將它們等份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酒調和後服用。
吳鶴皋說:羌活、防風之類的藥物可以驅除外來的風邪,但對於體內產生的風邪則沒有療效。(因為肝有熱就會自己生風,與外感風邪不同。)半夏、天南星之類的藥物可以治療濕痰,但對於因風邪而產生的痰則沒有療效。這三味藥能治療體內產生的風邪,也能治療因虛熱產生的痰,再用酒來引導藥力,就能讓藥力進入經脈,矯正口眼歪斜。還有人說:白附子性辛,可以驅散風邪(能去除頭面部的游走風邪)。殭蠶和全蠍的鹹味可以軟化痰液(殭蠶的藥性清輕上浮,能向上走到頭面部,驅散風邪,化解痰液。全蠍能直接走肝經,是治療風邪的重要藥物。)藥性辛味通常帶有熱性(凡是辛味的藥物必然帶有熱性),可以使藥力跟隨風邪運行。殭蠶和全蠍有毒性,可以破除瘀結。藥物有利用熱性來攻克熱邪,利用毒性來攻克毒邪的,這就像《易經》所說的「同氣相求」,《內經》所說的「以其同類來削弱它」。
另外,附帶一個「改容膏」的配方:用蓖麻子(一兩)和冰片(三分)一起搗爛成膏狀。冬天寒冷時,可以加入乾薑和附子各一錢。如果是左邊口眼歪斜,就貼在右邊臉頰,如果是右邊口眼歪斜,就貼在左邊臉頰,這樣可以矯正歪斜。也可以用鱔魚血,或是用蜣螂(俗稱屎殼郎)搗爛後敷在患處,效果也很好。因為這三種東西都能追風、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