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濂胎產方案》~ 高氏《胎產方案》卷一 (6)
高氏《胎產方案》卷一 (6)
1. 高氏《胎產方案》卷一
蘇葉杏仁(制)、橘紅(各一錢),枳殼(七分,麩炒),前胡(八分),廣木香(三分),桔梗(七分),葛根(七分),桑白皮(七分),甘草(四分)
加減二陳湯
陳橘紅(一錢),陳枳殼(八分,麩炒),川貝母(一錢),白茯苓(一錢),桑白皮(一錢,炒),前胡(七分),甘草(五分,生),枯黃芩(二錢),川黃連(一錢),蔞仁(一錢,炒研)
地黃飲(即加減犀角地黃湯),生地黃(地黃有三:生地黃、乾地黃、熟地黃,俗呼生地即此也。三錢),烏犀牛角(三分,先煮),白芍藥(酒炒),知母、天門,冬、麥門冬(各二錢),黃芩(八分),苦桔梗(八分),當歸(二錢),紫菀(一錢五分,蜜炙),甘草(四分)
喘,加蔞仁(一錢,炒研)。
百合散
生百合(二錢),桑白皮(七分),前胡(八分),桔梗(七分),白芍藥(一錢),赤茯苓(八分),川貝母(一錢),橘紅(一錢),甘草(五分),紫苑(一錢,蜜炙),款冬花(二錢,蜜炙),生薑(二片),水煎服,其分量之輕重,諒症酌用之。
子瘧
凡妊娠病瘧,多由營衛虛弱,脾胃不足,或感風寒,或傷生冷,傳為虐疾,名曰「子瘧」。宜服驅邪散。熱多寒少者,清脾飲去半夏;寒少熱多者,人參養胃湯去半夏;久而虛者,加味四陳湯主之。
驅邪散
藿香、白朮(土炒)、白茯苓(各二錢),甘草(八分,生),草果(三分,炒研),知母(一錢),橘紅(八分),揀砂仁(八分,炒研),生薑(二片),大棗(一個,炒,引)
慎齊曰:「有表寒邪者,加蘇葉八分,蔥白五寸。」
趙氏曰:「表熱邪者,加春柴胡八分。」
清脾飲
白朮(土炒)、白茯苓、知母(各一錢),青皮(四分,醋炒),川厚朴(八分,姜炒),黃芩(二錢),甘草(五分),生薑(三片),柴胡(一錢)
韓梅村曰:「生薑、柴胡不並用。」
人參養胃湯
人參、蒼朮(米甘炒)、藿香、川樸(姜炒,各一錢),陳橘皮(一錢五分),草果(六分,炒研),白茯苓(一錢二分),甘草(五分),水煎服。
嘔,加生薑二片;渴,加烏梅一個。
加味四陳湯(此後底本缺一頁,其中包括「子癇」的內容)。
荊瀝(半瓶,無者以竹瀝代之,沖。)
子喑
凡妊娠三五個月,忽失音不語者,胞絡脈絕也,名曰「子喑」。蓋胞系於腎,腎脈貫舌,故失音。此非藥可治,分娩即自出聲。然前症俱由妊娠脾土不運而生濕,濕生熱,熱生風,如子腫,濕也;惡阻,痰也;子煩、子淋,熱也;子癇,風也;子懸,氣也;轉脬,虛也。治法雖有清熱消痰,滲濕順氣,疏風補虛之不同,要不外「祛邪保胎」四字為總訣也(分娩即產子也)。
白話文:
高氏《胎產方案》卷一
此方劑多為妊娠期間相關症狀的治療方案,藥材用量以錢、分為單位。
**方劑一:**蘇葉、杏仁(制)、橘紅各一錢,枳殼(七分,麩炒)、前胡(八分)、廣木香(三分)、桔梗(七分)、葛根(七分)、桑白皮(七分)、甘草(四分)。
**加減二陳湯:**陳橘紅(一錢)、陳枳殼(八分,麩炒)、川貝母(一錢)、白茯苓(一錢)、桑白皮(一錢,炒)、前胡(七分)、甘草(五分,生)、枯黃芩(二錢)、川黃連(一錢)、蔞仁(一錢,炒研)。
**地黃飲(即加減犀角地黃湯):**生地黃(三錢)、烏犀牛角(三分,先煮)、白芍藥(酒炒)、知母、天門冬、麥門冬各二錢、黃芩(八分)、苦桔梗(八分)、當歸(二錢)、紫菀(一錢五分,蜜炙)、甘草(四分)。喘息者,加蔞仁(一錢,炒研)。
**百合散:**生百合(二錢)、桑白皮(七分)、前胡(八分)、桔梗(七分)、白芍藥(一錢)、赤茯苓(八分)、川貝母(一錢)、橘紅(一錢)、甘草(五分)、紫苑(一錢,蜜炙)、款冬花(二錢,蜜炙)、生薑(二片)。水煎服,用量需根據病情調整。
**子瘧(妊娠期瘧疾):**妊娠期瘧疾多因營衛虛弱、脾胃不足,或感風寒、或傷生冷所致。宜服用驅邪散。熱多寒少者,用清脾飲去半夏;寒少熱多者,用人參養胃湯去半夏;久病虛弱者,用加味四陳湯。
**驅邪散:**藿香、白朮(土炒)、白茯苓各二錢,甘草(八分,生)、草果(三分,炒研)、知母(一錢)、橘紅(八分)、砂仁(八分,炒研)、生薑(二片)、大棗(一個,炒,引)。 慎齊曰:表寒者,加蘇葉八分,蔥白五寸。趙氏曰:表熱者,加柴胡八分。
**清脾飲:**白朮(土炒)、白茯苓、知母各一錢,青皮(四分,醋炒)、川厚朴(八分,姜炒)、黃芩(二錢)、甘草(五分)、生薑(三片)、柴胡(一錢)。韓梅村曰:生薑、柴胡不宜同用。
**人參養胃湯:**人參、蒼朮(米甘炒)、藿香、川樸(姜炒)各一錢,陳橘皮(一錢五分)、草果(六分,炒研)、白茯苓(一錢二分)、甘草(五分)。水煎服。嘔吐者,加生薑二片;口渴者,加烏梅一個。
加味四陳湯:(原文缺失)
**荊瀝:**半瓶(無者以竹瀝代之,沖服)。
**子喑(妊娠期失音):**妊娠三五個月突然失音,為胞絡脈絕。因胞系於腎,腎脈貫舌,故失音。此病非藥物所能治愈,分娩後即可恢復。但其前兆皆因妊娠脾土不運而生濕,濕生熱,熱生風,例如子腫(濕)、惡阻(痰)、子煩、子淋(熱)、子癇(風)、子懸(氣)、轉脬(虛)。治療雖有清熱消痰、滲濕順氣、疏風補虛等不同方法,但總歸於「祛邪保胎」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