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濂胎產方案》~ 淑濂子年譜

回本書目錄

淑濂子年譜

1. 淑濂子年譜

清咸豐三年,歲在癸丑十一月二十七日丙辰時,淑濂子,生於山東省泰安縣,汶陽區西遙地方,東武家莊人。姓高氏,諱蓮溪,字淑濂。其先姜氏,炎帝之裔。至太公旺,佐周克殷,周有天下,武王以功封於齊,都營邱(今山東青州府),世稱齊候。傳至文公,公諱赤,生二子,長子高子,次成,文公命高讓成為世子,子高子即承命,讓成為世子,後繼候位,曰齊成公。子高子隱而不仕,因名變姓,曰高氏。

後十三世,曰高柴,字子羔,受業於孔子。又後二十七世,曰高允,字伯恭,號汶陽子(居汶陽之始,見《泰安縣誌》之與「地誌」第四張)。又後三十世,曰高騰,字云衢。又後十世,曰高際檀,字樹園,即子之父也(此篇見《高氏世寶》及《高氏族譜》)。

白話文:

清朝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七日丙辰時,高蓮溪先生出生於山東省泰安縣汶陽區西遙地方東武家莊。他姓高,名蓮溪,字淑濂。他的祖先來自姜氏,是炎帝的後裔。追溯到周朝太公旺時期,他輔佐周武王滅商,周朝建立後,武王封他於齊國,建都於營邱(今山東青州府),世稱齊候。傳至文公,名叫赤,生了兩個兒子,長子高子,次子成。文公命高子讓位給成成為世子,高子遵命讓位,成成為世子,後來繼承了侯位,稱作齊成公。高子隱居不仕,因此改名換姓,稱為高氏。

之後過了十三代,名叫高柴,字子羔,師從孔子學習。再過二十七代,名叫高允,字伯恭,號汶陽子(他最早居住在汶陽,見《泰安縣誌》與「地誌」第四張)。再過三十代,名叫高騰,字云衢。之後又過了十代,名叫高際檀,字樹園,也就是高蓮溪的父親。(以上記載見於《高氏世寶》和《高氏族譜》)。

咸豐庚申,子年八歲。初為學,師大吳王清堂讀《百家姓》,一日問於師曰:「高姓始自何時?」堂曰:「高,姜姓也。始自周季。」異日,清堂謂其友曰:「小子知尋其源也。」

咸豐辛酉,子年九歲,能語《孝經》、《大義》,逢人語之曰:「能遵《孝經》之訓者,可稱君子,否則反是。」

同治甲子,子年十二歲,師黃石琴之門人,艾瑾先生。十三歲通《小學》,十五通《四書》。侍師登黃府,拜太老師壽一次。

同治戊辰,子年十六歲,師汶東滕村(庫生)翟相經。通詩書經,是年考幼童。

光緒乙亥,子年二十三,通《文經》,設塾訓蒙。

白話文:

咸豐年間庚申年,我八歲開始讀書,師傅是大吳王清堂,讀的是《百家姓》。有一天我問老師:「高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清堂回答說:「高是姜姓,從周朝末年開始的。」隔天,清堂跟他的朋友說:「這小子知道追根溯源了。」

咸豐年間辛酉年,我九歲,能背誦《孝經》、《大義》,遇到人就說:「能遵循《孝經》教誨的人,可以稱為君子,否則就不是。」

同治年間甲子年,我十二歲,拜黃石琴的門徒艾瑾先生為師。十三歲通讀《小學》,十五歲通讀《四書》。我跟著老師到黃府,拜見太老師一次,祝壽。

同治年間戊辰年,我十六歲,師從汶東滕村(庫生)翟相經。通讀詩書經,同年參加了幼童考試。

光緒年間乙亥年,我二十三歲,通讀《文經》,開塾授課,教導孩子讀書。

光緒丙子,子年二十四,師申村趙漪軒(向子)講學,文章始曉,又長於詩。

光緒丙戌,子年三十四,館於泣岸衛駕莊王宅,是年人邑癢,題云「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文詳見《文集》。

光緒丁亥,子年三十五,設塾岱陽駝窪莊孫宅。

光緒壬辰,子年四十歲,因親老設塾己宅,以便事奉。是年來學者益眾矣,子配艾夫人,事姑孝,太夫人病,臥床三年,夫婦不離側。凡便溺,夫人以手取之,朝夕弗衰,見聞者皆以孝稱無間言。是年,子因延醫艱難乃讀醫書。

光緒戊戌,子年四十六歲,設館故里。

光緒癸卯,子年五十一,設館於邑南灌莊。

白話文:

光緒丙子年,趙漪軒先生二十四歲,在申村講學,文章開始有所領悟,並且擅長寫詩。

光緒丙戌年,先生三十四歲,在泣岸衛駕莊王宅教書,這一年,他得了皮膚病,寫下了「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的句子,詳細內容收錄在《文集》中。

光緒丁亥年,先生三十五歲,在岱陽駝窪莊孫宅開辦私塾。

光緒壬辰年,先生四十歲,因為父母年邁,在自家開辦私塾,方便侍奉雙親。這一年,前來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先生娶了艾夫人為妻,孝敬婆婆,婆婆生病臥床三年,先生夫婦二人不離左右。每次大小便,夫人都是親手幫忙,日夜無休,見聞者都稱讚他們孝順,沒有半點議論。這一年,因為求醫困難,先生開始研讀醫書。

光緒戊戌年,先生四十六歲,在故鄉開辦私塾。

光緒癸卯年,先生五十一歲,在邑南灌莊開辦私塾。

光緒甲辰,子年五十二,館於安駕莊。

光緒乙巳,子年五十三,館於孫家廟。

宣統已酉子年五十七歲,就聘於泰安城內益壽堂,是年正月初三日,到館月許,岱麓名士皆以「大醫」稱。

宣統辛亥,子年五十九,署衙街居,感子醫治之德,議定懸匾頌揚,以告之於子,子堅辭之,曰:「吾平生無他益於世,僅以醫術而除人病,是吾應盡之職務,又何頌揚之足云?」乃止發起者。縣帳房丁志揚知者益賢之,而問教請方之友益眾。

中華民國壬子,子年六十歲,館於本邑保合堂。

中華民國癸丑,子年六十一歲,館於保和堂,是年夏曆九月二十八日,子因病還里。仲岱館於亭亭山右,是日,即召仲岱事之一旦命之,曰:「汝在塾勤讀醫書,醫亦濟人之一也。」夏曆十一月初四日,子病痊愈,家眾稱賀,子將一切事物囑於仲岱,且曰:「惟恐吾病愈而命終」。

白話文:

光緒二十年(1894年),我五十二歲,住在安駕莊。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我五十三歲,住在孫家廟。

宣統三年(1911年),我五十七歲,在泰安城內益壽堂行醫,正月初三入駐,一個月後,岱麓的名士都稱我為「大醫」。

宣統四年(1912年),我五十九歲,住在署衙街,當地人感念我的醫術,想立匾表彰,但我堅決拒絕,說:「我平生沒有什麼貢獻,只用醫術救治病人,這是我的職責,何必頌揚?」縣帳房丁志揚知道後更加敬佩我,求教醫術的朋友也越來越多。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我六十歲,住在保合堂。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我六十一歲,住在保和堂,九月二十八日因病返回故里。仲岱住在亭亭山右,我當天就把他叫來,說:「你在塾中勤讀醫書,醫術也是濟世救人的。」十一月初四日,我的病痊癒了,家人紛紛慶賀,我將一切事物交給仲岱,並說:「我擔心病好了就命不久矣。」

家眾皆憂,子呼曰:「人而有生,即有死,何憂之有?」,夏曆十一月初六日戌時,子乃壽終。

華居子之門有年,所知故深,今又訪諸子之鄰里、父老,及諸同學而仲岱等議,著是譜。

華又與諸同硯兄弟公議,吾師若以高子稱,而稽諸春秋,經吾師之三世,祖高溪者,孔子已稱高子矣,今也依孔氏子思不以孔子稱,而曰子思子,遂以吾師稱淑濂子云。子著有《孝經箋註》、《高氏胎產醫案輯要》、《詩詞錦著》,載之文集。

民國三年甲寅仲春,門人劉緒華訪著。

民國十三年甲子季春,如弟韓玉田:

眷弟李珍廷:同參訂。

門人李承寅:

白話文:

家中所有人都很憂愁,兒子說道:「人活著就會有死亡,有什麼好憂愁的呢?」,夏曆十一月初六日戌時,兒子便去世了。

華居子與我相識多年,感情深厚,如今我又拜訪了華居子的鄰居、長輩,以及他的同學仲岱等人,共同商議,寫下這篇傳記。

華居子與他的同窗好友們一起商議,認為稱呼老師為「高子」不妥,因為根據春秋記載,老師的曾祖父高溪已經被孔子稱為「高子」了。如今仿效孔子的弟子子思不以「孔子」稱呼孔子,而稱其為「子思子」,所以我們便稱呼老師為「淑濂子」。老師著有《孝經箋註》、《高氏胎產醫案輯要》、《詩詞錦著》,都收錄在他的文集中。

民國三年甲寅年仲春,門人劉緒華撰寫。

民國十三年甲子年季春,如弟韓玉田:

眷弟李珍廷:一同審閱。

門人李承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