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

《產鑑》~ 下卷 (3)

回本書目錄

下卷 (3)

1. 瘛瘲

(附:角弓反張)

薛立齋云:瘈者,筋脈拘急也,瘲者,筋脈弛縱也。經云:肝主筋而藏血。蓋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前證因產後陰血去多,陽火熾盛,筋無所養而然耳。故癰疽膿水過多,金瘡出血過甚,則陽隨陰散,亦多致此。治潔當用八珍加丹皮、鉤藤,以生陰血,則陽火自退,諸證自愈。

如不應,當用四君,芎、歸、丹皮、鉤藤,以補脾土。蓋血生於至陰,至陰者脾土也,故小兒吐瀉之後,脾胃虧損,亦多患之,乃虛象也,無風可逐,無痰可消。若屬陽氣脫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薑、桂,陽氣虛敗者,用十全大補湯加桂附;亦有復生者。此等證候,若肢體惡寒,脈微細者為真,若脈浮大,發熱煩渴,此為假象,惟當固本為善。

若無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珠流者皆不治。又有角弓反張者,風邪乘虛入於諸陽阿經,則腰背反折,攣急如角弓之狀也。皆因氣血耗損,腠理不密,汗出過多,宜固氣血為主,佐以本方。丹溪所謂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病證,以末治之此也。如惡寒發熱等證,乃氣血虛耗之極,宜大劑參、耆、歸、朮、肉桂以培養之。

如不應,急用炮附子。再不應,用人參一兩,炮附子二三錢,名參附湯。若猶未應,藥力未及也,宜多用之。

增損柴胡湯

治產後感異證,手足牽搐,涎潮,昏悶。

柴胡(三錢),黃芩(一錢二分),人參,甘草,半夏(各一錢半),石膏(二錢),黃耆(一錢半),知母(一錢)

上㕮咀,分二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秦艽湯

治產後血虛生風,手足瘛瘲。

秦艽,芍藥,柴胡(各一錢七分),甘草(炙,一錢三分),黃芩,防風(各一錢二分),人參,半夏(各一錢)

上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愈風湯、交加散俱可用(二方見前)。

白話文:

【抽搐】

薛立齋說:抽搐指的是筋脈緊繃,而顫抖則是筋脈鬆馳。根據醫經記載:肝臟主管筋脈並且儲存血液。肝氣屬於陽性像火,肝血則是陰性如水。此症狀通常發生在產後女性,因為生產時大量失血,導致肝火旺盛,筋脈缺乏養分所致。因此,像是膿瘍或創傷出血過多的情況,也會導致陽氣隨著陰氣消散,進而引起此類症狀。治療上應使用八珍湯加上牡丹皮和鉤藤,以滋養陰血,如此一來,陽火自然會減退,症狀也會隨之改善。

如果上述療法無效,可以改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牡丹皮和鉤藤,以補充脾臟功能。因為血液是由脾臟生成,小兒在嘔吐或腹瀉後,脾胃受損,也容易出現這種症狀,這是由於虛弱而非風邪或痰濕。對於陽氣脫離或衰弱的情況,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生薑和肉桂,對於嚴重陽氣衰竭的,則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肉桂和附子;有些患者甚至因此得以康復。對於肢體畏寒、脈搏微弱的人,這是真實的症狀,但如果脈搏浮大,伴有發燒、口渴等症狀,這可能是假象,應以鞏固根本為首要。

如果出現無力抽搐、眼球向上翻轉、汗水如珠般滴落的症狀,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還有一種情況稱為角弓反張,這是風邪乘虛而入,侵襲陽經,導致腰部和背部彎曲,緊繃如同角弓的狀態。這都是由於氣血耗損,肌膚毛孔不緊密,出汗過多所導致,應以鞏固氣血為主,輔以相應的藥物。丹溪認為產後應以大補氣血為主,即使有其他疾病,也應以次要的方式處理。例如,對於怕冷、發燒等症狀,這是氣血極度耗損的表現,應使用大劑量的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肉桂等藥材進行調理。

如果上述療法仍無效,應立即使用炮製的附子。如果還是沒有反應,可以使用一兩的人參,加上二到三錢的炮製附子,這就是參附湯。如果還是沒有改善,可能是藥力不足,應增加用量。

【增損柴胡湯】

適用於產後感染異常症狀,如手腳抽搐、口吐泡沫、意識模糊。

柴胡(9克)、黃芩(3.6克)、人參、甘草、半夏(各4.5克)、石膏(6克)、黃耆(4.5克)、知母(3克)。

將上述藥材切碎,分成兩次服用,每次用兩杯水,加入三片生薑和兩顆棗,煮至剩八分之一,不限時間服用。

【秦艽湯】

適用於產後因血液虛弱而產生風邪,導致手腳抽搐。

秦艽、芍藥、柴胡(各5.1克)、甘草(炙,3.9克)、黃芩、防風(各3.6克)、人參、半夏(各3克)。

將上述藥材加入兩杯水,加入三片生薑,煮至剩八分之一,飯後服用。

愈風湯、交加散均可使用(詳見前文)。

2. 痙疾

產後血虛,腠理不密,故多汗。因遇風邪搏之,則變痙,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狀,宜速擀開口,灌小續命湯。稍緩即汗出如雨,手摸空者,不可治也。薛立齋云:產後發痙,因去血過多,元氣虧極,或外邪相搏,以致牙關緊閉急,四肢痙強,或腰背反張,肢體抽搐。若有汗而不惡寒者,曰柔痊;若無汗而惡寒,曰剛痙。

產後患之,實由亡血過多,筋無所養而致。故傷寒汗下過多,潰瘍膿血大泄,患之乃敗證也,大補血氣,多保無虞。若攻風邪,死無疑矣。一產婦牙關緊急,腰背反張,四肢抽搐,兩目連札,余以為去血過多,元氣虧損,陰火熾盛,用十全大補加炮姜,一劑面蘇,又數劑而安。吳江史萬湖家人婦忽僕,牙關緊急,已死矣。

詢之是新產婦出直廚,知其勞傷血氣而發痙也,急用十全大補加附子,煎滾。令人推正其身,一人以手挾正其面。卻掰開其口,灌之不咽,藥已冷,令側其面出之,仍正其面,復灌以熱藥。又冷又灌,如此五次,方嚥下,隨灌以熱藥,遂蘇。夷堅志云:杜壬治郝質子婦,產四日瘛瘲,戴眼,弓背反張。

壬以為痙病,與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政和間,余妻方娩,猶在蓐中,忽作此證,頭足反接,相去二尺,家人驚駭,以數婢強拗之,以數婢強拗不直。適記所云,藥草有獨活,乃急為之。召醫未至,連進三劑遂能直,醫至即愈矣。更不復藥,乃知古人處方之神驗。產婦四肢攣急者,因臟腑俱虛,月內未滿,起早勞役,動傷臟腑。

虛損未復,為風所乘。風邪冷氣客於皮膚經絡,則令人頑痹不仁,羸乏,少氣。筋脈挾寒則攣急也。薛立齋曰:前證若肝經風熱血燥,用加味逍遙散。如不應,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仍參前雜證諸風血方論治之。

小續命湯

治產後中風及剛痙柔痙。

防風(一錢),麻黃(去節),黃芩(去朽),白芍,人參(各八分),川芎,防己,肉桂(各七分),附子(炮,去皮臍),杏仁(去皮尖),麩炒(各五分),甘草(炙,四分)

上薑棗水煎服。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柔痙自汗者,去麻黃,加葛根。

按上方朱奉議稱剛柔二痙,並可加減與之。但產後血氣大虛之人,恐不宜輕發其表。若邪氣實,脈浮弦有力者,用之固宜。其虛弱之人,不若用大豆紫湯及防風當歸散。

大豆紫湯

治產後中風痱痙,背強口噤,直視煩熱。若脈緊大者不治。

川獨活(去蘆,一兩半),大豆(半升),酒(三斤)

上先用酒浸獨活一兩,沸。別炒大豆極焦煙出,急投酒中密封。候冷去豆,每服一二小鐘許,得少汗則愈。日進十服。此藥能去風、消血結。如妊娠胎死腹中,服此得瘥。

大豆湯

治產後風痙,不省人事,及妊娠挾風,一切蓐草之間,諸般病證。

大豆(五合,炒黃),獨活(去蘆),葛根(各八分),防己(去皮,六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酒二盞,煎至一盞半,不拘時,日三服。

防風當歸散

此方最穩妥。

防風,當歸,川芎,地黃(各一兩)

上每服一兩,水煎溫服。

芎藭散

治產後四肢筋脈攣急疼痛,背項強直。

芎藭,羌活,當歸(各去蘆),酸棗仁(炒),羚羊角屑(各七錢半),防風,牛蒡子(炒,各一兩),桂心,赤芍藥(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八錢,水煎去渣,溫服,不拘時。如服不應,可用八珍湯。更不應,用十全大補湯。

產後手足厥冷,宜灸肩井穴。一婦人產後日食茶粥二十餘碗,至一月後,遍身冰冷數塊,以指按其冷處,即冷從指下,上應至心,如是者二年,諸治不效。以八物湯去地黃,加橘紅,入薑汁、竹瀝一酒鍾,十服乃溫。

白話文:

標題: [痙病]

內容: 產後因失血過多,身體虛弱,毛孔變得不緊密,所以容易出汗。如果這時遇到風邪侵襲,就會引發痙病。痙病的症狀包括口緊閉不開,背部僵硬挺直,就像癲癇發作的樣子,應該儘快讓患者開口,服用小續命湯。如果稍微遲緩一點,就會出現大量出汗,手摸空的現象,這種情況下,治療就很難了。薛立齋說:產後發生痙病,是因爲失血過多,元氣極度虧損,或者外邪侵入,導致牙關緊閉,四肢痙攣,有時甚至腰背反張,肢體抽搐。如果患者有汗但不惡寒,這叫柔痙;如果沒有汗且惡寒,這叫剛痙。

產後患上痙病,確實是因爲失血過多,筋骨得不到滋養所致。因此,傷寒過度出汗或瀉藥使用過量,潰瘍膿血大量流失,都會引發痙病,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大補氣血,多數可以保證安全無虞。但如果只是針對風邪進行治療,那死亡幾乎是確定無疑的。一個產婦牙關緊閉,腰背反張,四肢抽搐,雙眼連眨,我認爲是因爲失血過多,元氣虧損,陰火旺盛,於是用十全大補湯加炮姜,一劑下去面色恢復,再服幾劑後病情穩定。吳江史萬湖家裏的婦人突然倒下,牙關緊閉,已經沒有生命跡象。

詢問後得知她是一個剛生產的婦人,一直在廚房忙碌,知道她是由於勞累損傷氣血引發痙病。急忙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煎煮滾熱。讓人將她的身體推正,一個人用手扶正她的臉。然後掰開她的嘴,灌藥但她無法吞嚥,藥已冷,讓人側着她的臉將藥倒出,再將她的臉扶正,再次灌入熱藥。藥冷了再灌,這樣重複五次,纔開始吞嚥,隨後持續灌入熱藥,她隨即甦醒。夷堅志記載:杜壬治療郝質子的媳婦,產後四天出現抽搐,眼睛向上看,弓背反張。

杜壬認爲是痙病,給予大豆紫湯和獨活湯,病情好轉。政和年間,我的妻子正在分娩,還在牀上休養,忽然出現這種症狀,頭腳反向連接,距離約兩尺,家人驚慌失措,用幾個女僕強行扭轉她的身體,但身體始終無法恢復直立。正好記得書中提到,藥草中有獨活,於是急忙配製。醫生還沒到,連續服用了三劑就能恢復直立,醫生到達時病情已經好轉,不再需要用藥,這才明白古人處方的神奇效果。產婦四肢痙攣,是因爲臟腑都虛弱,月內未滿,過早勞作,傷害臟腑。

虛損未恢復,被風邪侵襲。風邪和冷氣侵入皮膚經絡,就會使人麻木無力,氣短。筋脈受寒則會痙攣。薛立齋說:如果肝經風熱,血燥,使用加味逍遙散。如果不見效,使用六味地黃丸,以補充腎水,同時參考前面各種風血疾病的各種治療方法。

小續命湯

治療產後中風及剛痙和柔痙。

防風(1錢),麻黃(去節),黃芩(去朽),白芍,人參(各8分),川芎,防己,肉桂(各7分),附子(炮,去皮臍),杏仁(去皮尖),麩炒(各5分),甘草(炙,4分)

以上藥材用水和姜棗煎煮服用。春夏季節增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季節增加官桂、附子、白芍。對於柔痙自汗的患者,去掉麻黃,加入葛根。

按照上述處方,朱奉議稱剛柔兩種痙病,都可以根據情況調整用藥。但是產後血氣大虛的人,可能不適合輕易發汗。如果邪氣實,脈浮弦有力,使用此方固然合適。但對於虛弱的人,不如使用大豆紫湯和防風當歸散。

大豆紫湯

治療產後中風、痱痙、背強、口緊閉、直視、煩躁發熱。如果脈象緊大,預示病情嚴重,難以治癒。

川獨活(去蘆,1兩半),大豆(半升),酒(3斤)

先用酒浸泡獨活1兩,待沸騰。另外將大豆炒至極焦煙出,迅速投入酒中密封。等到冷卻後去掉大豆,每次服用一小杯左右,得到少許汗即可痊癒。每天可以進服十次。此藥能祛風,消除血結。如果懷孕期間胎兒死於腹中,服用此藥可以得到緩解。

大豆湯

治療產後風痙,失去意識,以及懷孕期間夾帶風邪,所有產褥期的各種疾病。

大豆(5合,炒黃),獨活(去蘆),葛根(各8分),防己(去皮,6兩)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5錢,用兩杯酒煎煮至一杯半,不限時間,每天三次。

防風當歸散

這個方子最穩妥。

防風,當歸,川芎,地黃(各1兩)

每次服用1兩,用水煎煮溫服。

芎藭散

治療產後四肢筋脈痙攣疼痛,背項強直。

芎藭,羌活,當歸(各去蘆),酸棗仁(炒),羚羊角屑(各7錢半),防風,牛蒡子(炒,各1兩),桂心,赤芍藥(各5錢)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8錢,用水煎煮去渣,溫服,不限時間。如果服藥無效,可以使用八珍湯。如果還是無效,使用十全大補湯。

產後手腳冰涼,應該艾灸肩井穴。一個婦人產後每天吃二十多碗茶粥,到了一個月後,全身出現數塊冰冷,用手指按壓冰冷的地方,冷感會從指下上升至心臟,這樣的情況持續兩年,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使用八物湯去掉地黃,加入橘紅,加入一杯薑汁和竹瀝,服用十次後體溫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