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冰鑑》~
1. 積聚門
2. 積聚癥瘕痞瘀血血蠱名義 一
五臟氣積名曰積,故積有五。六府氣聚名曰聚,故聚有六。《難經》有心肝脾肺腎五臟之積,而無六聚。蓋以積為血病,而聚為氣病耳。故東垣有五積丸方治法,巢氏《病源》載七症八瘕。但有八瘕名證,而無七症病形。其他方書亦不概見,大抵又以症為氣病,而瘕為血病也。
夫病皆起於氣,必氣聚而後血凝,不必過泥於黃、青、燥、血、脂、狐、蛇、鱉等名,但以牢固不移,有定處者為症為積;推移轉動,忽聚忽散者為瘕為聚可也。若夫痞者,痞悶不通,氣道壅塞之謂。瘀血者,血瘀腹中未成堅塊之形;蓄之既久,必成血蠱矣。凡此諸證,皆由新產之後與經行之時,不謹調避,以致風冷外襲,邪正相傳,結於腹中而成也。
白話文:
這些疾病主要源自五臟的氣滯而形成,稱之為「積」,因此有五種積。六腑的氣滯則稱之為「聚」,所以有六種聚。在《難經》中有心、肝、脾、肺、腎五臟的「積」,但並未提及六腑的「聚」。一般認為「積」是血液相關的疾病,「聚」則是氣的問題。因此,東垣提出了五積丸的治療方法,巢氏在《病源》中記載了七種症狀和八種瘕病。但是,只有八瘕的名稱和病症描述,沒有七症的具體病態。其他的醫書也少有提及,大多認為症是氣的問題,而瘕是血液相關的疾病。
所有的疾病都起源於氣的運作,當氣聚在一起,血液才會凝固。我們不必過度糾結於黃、青、燥、血、脂、狐、蛇、鱉等具體的名詞,只要知道,那些固定不動、有確定位置的,就是症或積;而那些可以移動、忽聚忽散的就是瘕或聚。至於痞,指的是氣道堵塞,導致悶痛的狀態。瘀血是指血液在腹部淤積,但尚未形成堅硬的塊狀物;如果長時間這樣,就會形成血蠱。這些病症,通常是在生產後或月經期間,因不注意調理和防護,讓風寒侵襲,邪氣和正氣交纏,在腹部形成結塊所致。
3. 癥瘕證治,二
症者,有所徵驗。瘕者,聚散無常。由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傳,結於腹中,因氣上下攻築疼痛也,大七氣湯主之;脾胃虧損者,芎歸六君湯。
大七氣湯,本門一
芎歸六君湯,本門二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症」指的是有具體可驗證的病狀。「瘕」則是形容病情時聚時散,變化無常。這些病症多半是因為飲食不當、生活作息失調,導致脾胃功能減弱,正氣與邪氣在體內互相影響,在腹部形成結塊,進而引起陣陣劇痛,這種情況可用「大七氣湯」來治療;若是脾胃功能損耗嚴重,則建議使用「芎歸六君湯」。
「大七氣湯」是本篇第一種介紹的藥方。
「芎歸六君湯」則是本篇第二種介紹的藥方。
4. 食症證治,三
婦人經行產後,臟府虛弱,脾胃既虧,貪食生冷之物,不能消化,與臟氣互相摶聚,結成堅塊,牢固不移,口漸長大者,宜先開滯消積,繼固脾氣可也,烏藥散主之。
烏藥散,本門三
白話文:
女性在月經期間或產後,身體的內臟和腑臟會變得虛弱,特別是脾胃功能容易受損。如果這時貪吃生冷的食物,脾胃可能無法有效消化,導致食物與體內氣血相互凝結,形成堅硬的結塊,且這些結塊不易消散,甚至隨著時間逐漸增大。對於這種情況,治療上應先使用能開胃消食、消除積滯的藥物,之後再用補脾益氣的藥物來鞏固脾胃功能。這裡推薦使用烏藥散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烏藥散,是此療法中的第三種方劑。
5. 血症證治,四
婦人產後經行之時,臟氣已虛。或被風冷相干,或為飲食所傷,與血摶結,遂成顆塊,牢固不移,腹脅脹痛,內熱心煩,食少善忘,但頭汗出者、血症也,血竭散主之。
血竭散,本門四
白話文:
在婦女生產後,月經來臨期間,身體已經比較虛弱。可能因受風寒侵擾,或是飲食不慎導致身體受損,這些因素與血液凝結在一起,逐漸形成固結的血塊,這種血塊堅硬不易消除,會導致腹部和脅部的脹痛,感覺內心煩躁且有體熱,食慾減退,容易健忘,並且只會頭部出汗,這就是所謂的血癥,可以使用血竭散來治療。
血竭散,是用於此類病症的第四種方劑。
6. 痞證治 五
痞者,胸膈窒塞,痞悶不通也。由中氣壅滯,阻礙舒布而然。當寬宣氣道,繼培中州,助氣丸主之。
助氣丸本門五
白話文:
助氣丸在本章節的第五項中詳細介紹。」
7. 積聚證治,六
積者,著而不移;聚者,忽散忽凝。乃痰飲宿食與氣血摶結也。皆由脾胃虛弱,不能輸運,當健脾消食,化痰滲飲,理氣和血,則積聚未有不愈音矣。開鬱正氣散主之。
開鬱正氣散,本門六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積」指的是固定在某處不會移動的病狀;而「聚」則是形容病情忽而散開、忽而集中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的痰、飲食殘渣以及氣血混合糾結所造成的。主要的原因是脾胃功能虛弱,無法正常運作消化,因此我們應該要強化脾胃機能、幫助食物消化、化解體內痰濕,並調理氣血,這樣積和聚的病症就有可能獲得改善。這就是開鬱正氣散的主要療法。
開鬱正氣散,是治療此類病症的藥方之一。
8. 瘀血血蠱證治,七
婦人經行之際,或產後惡露未盡,調攝不謹,風冷乘客血室,血得冷則凝,停留個久,未成堅塊者,故名瘀血也,其人必面色痿黃,臍腹脹痛,內熱哺熱,乃其候也。若不速治,則必經閉。蓄留既久,變為血蠱。血蠱之狀,腹脹大,筋紅起,危惡可畏者也。
惡露未盡,失笑散。瘀血凝聚,致經不通者,玉燭散。血蠱腹脹者,桃奴散。
失笑散,見崩漏門八
玉燭散,見月經門五三
桃奴散,本門七
白話文:
在女性月經期間,或是產後子宮惡露未完全排出時,如果保養不慎,讓寒氣侵入血液,血液遇冷會凝結。若這種狀態持續時間過長,但尚未形成堅硬的血塊,我們就稱之為「瘀血」。有瘀血的人,臉色通常會呈現出萎黃,且肚臍周圍和腹部會有脹痛感,還會有內熱和哺熱的症狀。如果不盡快治療,可能會導致月經閉止。若瘀血長期積存,有可能轉變為「血蠱」。血蠱的症狀是腹部腫大,皮膚下的血管明顯,是一個危險且可怕的狀態。
對於惡露未排乾淨的情況,可以使用「失笑散」。若瘀血凝聚導致月經不暢,可使用「玉燭散」。若是因為血蠱導致腹部脹大,則適用「桃奴散」。
「失笑散」的詳細資訊請參考「崩漏門」第八節。
「玉燭散」的詳細資訊請參考「月經門」第五十三節。
「桃奴散」的詳細資訊請參考本章節第七節。
9. 痃癖證治,八
婦人臍之兩旁,有筋突起,發則疼痛,大者如臂,小者如指,狀類弓弦,名曰痃。僻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者,名曰癖。二者皆陰陽不和,經絡否隔,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風冷之邪,與氣血摶結而成形也。若再受風冷,發則形見,疼痛益甚,風冷弭釋,則平復如初矣。蔥白散兼烏雞丸主之。
蔥白散,本門八
烏雞丸,本門九
白話文:
在女性的肚臍兩側,偶爾會有筋肉突出的情況,一發作就會感到疼痛,嚴重的可能腫大如手臂,輕微的也可能像手指般粗細,形狀看起來像弓弦,這種症狀被稱為「痃」。而「癖」則是在兩側肋骨間,偶爾會感到疼痛的現象。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身體內外陰陽失調,經絡運行不暢,食物消化不良滯留在體內,無法順利流通,加上寒風或寒冷影響,導致邪氣與體內的氣血糾纏在一起,形成實質的病竈。如果再次遭受風寒,病症會更加明顯,疼痛感也會加劇,但當風寒消散,病情又會恢復到起初的狀態。
治療上,可採用蔥白散與烏雞丸。蔥白散在本章節的第八條目中有詳細介紹,烏雞丸則在第九條目中。
需要注意的是,"蔥白散"和"烏雞丸"是古代醫書中提到的藥方,具體成分和用法需參考原書。
10. 疝病證治,九
婦人少腹疼痛,牽連腰脅高起,名曰疝。或因產後,或因經水往來,風冷乘客胞中,接並吁氣。故脅腹牽引刺痛也。法當疏攻厥陰,當歸散主之。
當歸散,本門十
白話文:
女性下腹部會有疼痛感,且這種疼痛會延伸到腰部和脅部,甚至導致這些部位腫脹,這種病症被稱為疝病。可能是在生產後,或者在月經期間,因為風寒侵入子宮,影響了正常的呼吸。因此,造成脅部和腹部有拉扯和刺痛的感覺。治療方法應著重於疏導和攻擊肝經(厥陰),主要用當歸散來治療。
而「當歸散」則是治療這種疝病的主要藥方。
11. 治諸積大法 十
《經》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故凡治諸症積,宜審形體之壯弱,病勢之緩急,詳分施治,庶無虛虛之禍。如身形壯盛,脈證俱實者,則直攻其積,《經》所謂堅者削之也。倘遇虛怯之輩,氣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勢雖盛,當先扶正氣,俟正氣漸長,再攻其病。蓋實者邪氣也,虛者正氣也。
若不養正辟邪,鮮有不誤者。《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上.過者死。潔古云:養正積自除。可謂得經旨者矣。
白話文:
根據醫經所述,疾病之所以能侵襲人體,必定是因為人體的正氣有所虛弱。因此,治療各種慢性病或腫塊積聚,應先審視患者身體的強壯與虛弱,評估病情的輕重緩急,詳細區分後再進行治療,以免造成虛弱者更虛弱的災禍。
如果患者身體強壯,病情和脈象都顯示實證,可以直接攻擊病竈,這就是醫經所說的「堅固的病症要削減它」。然而,遇到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無法承受強烈治療的患者,即使病情嚴重,也應先培養和增強患者的體力,等到患者體力逐漸恢復,再進一步處理病竈。因為實證是邪氣,虛證是正氣。
如果不先培養正氣、驅除邪氣,很少不會出錯的。醫經指出,對於嚴重的積聚病變,可以進行治療,但應在病情減輕大半時停止,若過度治療,患者可能就會死亡。張元素曾說:「培養正氣,病竈自然消除」,這可說是深諳醫經的精髓了。
12. 積聚門匯方
大七氣湯,一
三稜,莪茂(各煨切),青皮(去穰),陳皮(去白),木香藿香,益智仁,桔梗,肉佳,甘草(各七錢五分,炙)。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溫服。
芎歸六君湯,二
人參,白朮(土炒),白苓,橘皮,半夏(薑製),炙草,川芎,當歸。
姜冬水煎服。
烏藥散,三
烏藥,莪茂,桂心,當歸(炒),桃仁,青皮,木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血竭散,四
真血竭(如無紫礦代),當歸,赤芍藥,浦黃,延胡索(各等分)。
上研極細末,每服一錢,甲童便合好酒半大盞,煎一沸,溫調下方,產下時一服,上床良久再服,其惡血自循經下行,不致衝上,免生百病。
助氣丸,五
三稜,莪茂(各用濕紙包,灰火中煨透,切片,各二斤),青皮(去穰醋炒),陳皮(去白),白朮(各十五兩,土炒),枳殼(麩炒),檳榔,木香(各十兩)。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空滾水下。
開鬱正無散,六
白朮,陳皮,青皮,香附,山楂,海粉,潔梗,茯苓,砂仁,延胡,麥芽,甘草,神麯(各等分,炒)。
上銼。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服。
桃奴散,七
桃奴(炒,即桃樹上未熟不落之干桃子也),雄鼠糞(炒,兩頭尖者是),延胡索,肉桂,五靈脂,香附,縮砂仁,桃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蔥白散,八
當歸,熟地,赤芍,川芎,人參,茯苓,枳殼,肉桂,厚朴,乾薑,木香,青皮,莪茂,三稜,茄香,神麯,麥芽苦楝子(各等分)。
上末,加蔥白三寸,食鹽五分,煎服三錢。大便結燥者,去鹽加大黃,大便自利加訶子。
烏雞丸,九
烏骨雄雞(一隻,要肉毛者),烏藥,蛇床子,丹皮,人參,白朮,黃耆(各一兩),蒼朮(一兩五錢,米泔浸切焙),海桐皮,肉桂(去粗皮),附子(制),川烏(制),紅花,白芍,莪朮,陳皮(各一兩),延胡索,木香,肉蔻,熟地(焙),琥珀,草果(各一兩五錢)。
上藥細銼,將雞湯撏去毛及腸肚,放藥於內,用新磁瓶以好酒一斗同煮,令乾,去雞骨,以油單盛,焙乾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胎前產後傷寒,蜜糖酒下;胎前氣悶壯熱,炒姜酒下;赤白帶下,生薑地黃酒下;產後敗血注心,重便炒姜灑下;產後血塊填築,心腹疼痛,延胡酒下;胎前嘔逆,薑湯下;催生,炒蜀葵子酒下;安胎,鹽酒下;室女經脈當通不通,四肢疼痛,紅花酒下;血氣攻刺.心腹疼痛,煎當歸酒下;血暈,棕櫚燒灰酒調吞下;血悶,煎烏梅湯研碳砂下;子宮久冷,溫酒或棗湯下,空心日一服;血風勞,人參酒吞下;小腹㽲痛,炒茴香鹽酒吞下;血散四肢,遍身虛浮黃腫,赤小豆酒下;血邪,研硃砂麝香酒下;常服溫酒醋湯任下,空心食前服。
當歸散,十
當歸,川芎(各二錢),鱉甲(三錢,醋炙),吳萸,桃仁(十五粒),赤芍,肉桂(各一錢),檳榔,青皮(各八分),木香,莪茂,川大黃(各七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於胭脂一錢,同煎六分服,食後。
白話文:
【積聚門匯方】
1.大七氣湯: 取三稜、莪朮(均需炮製切片)、青皮(去瓤)、陳皮(去白)、木香、藿香、益智仁、桔梗、肉桂、甘草(均需炙烤)各七錢五分。每次服用五錢,加入兩杯水煎至一杯量,飯前溫熱服用。
2.芎歸六君湯: 人參、白朮(土炒)、白茯苓、橘皮、半夏(薑製)、炙甘草、川芎、當歸各適量。薑片與水一同煎煮服用。
3.烏藥散: 烏藥、莪朮、桂心、當歸(炒)、桃仁、青皮、木香各等份。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熱酒調服。
4.血竭散: 真血竭(如無可用紫礦替代)、當歸、赤芍藥、蒲黃、延胡索各等份。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一錢,與一半杯的酒混合煎煮,溫熱服用。產後服用可幫助惡血下行,避免疾病。
5.助氣丸: 三稜、莪朮(炮製切片)、青皮(去瓤醋炒)、陳皮(去白)、白朮(土炒)、枳殼(麩炒)、檳榔、木香各適量。研磨成粉,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十粒,空腹滾水送服。
6.開鬱正無散: 白朮、陳皮、青皮、香附、山楂、海粉、潔梗、茯苓、砂仁、延胡、麥芽、甘草、神麯各等份(炒)。每次服用一兩,薑片與水一同煎煮服用。
7.桃奴散: 桃奴(炒,即桃樹上未成熟未掉落的幹桃)、雄鼠糞(炒,兩頭尖)、延胡索、肉桂、五靈脂、香附、縮砂仁、桃仁各等份。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溫酒調服。
8.蔥白散: 當歸、熟地、赤芍、川芎、人參、茯苓、枳殼、肉桂、厚朴、乾薑、木香、青皮、莪朮、三稜、茄香、神麯、麥芽、苦楝子各等份。研磨成粉,加入蔥白三寸、食鹽五分一同煎煮服用。
9.烏雞丸: 烏骨雞、烏藥、蛇牀子、牡丹皮、人參、白朮、黃耆、蒼朮、海桐皮、肉桂、附子、川烏、紅花、白芍、莪朮、陳皮、延胡索、木香、肉蔻、熟地、琥珀、草果各適量。將藥材細切,放入雞內,與酒一同煮至乾,去雞骨,研磨成粉,製成藥丸。胎前產後傷寒、胎前氣悶壯熱、赤白帶下、產後敗血注心、產後血塊填築、心腹疼痛、胎前嘔逆、催生、安胎、血風勞、小腹疼、血散四肢、血邪等症狀可按不同情況服用。
10.當歸散: 當歸、川芎、鱉甲(醋炙)、吳茱萸、桃仁、赤芍、肉桂、檳榔、青皮、木香、莪朮、大黃各適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加入胭脂一錢一同煎煮,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