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冰鑑》~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經行帶下,十三

帶下一證,有赤白之分,赤由濕熱之腐化,白屬氣虛之陷下。蓋經將行時,氣輸血海,倘素涉中虛,或宿有濕熱,故隨氣流下,溷淆其間。若形清腥穢,又為寒虛所化,間白帶多於經後,名曰脫陽。法當大補,否則禍不旋踵矣。

若色白者,氣虛陷下,不能固攝也,補中益氣湯;色赤者,濕瘀熱化也,知柏四物湯;白帶多於經後者,十全大補湯。

補中益氣湯,本門四八

知柏四物湯,方見崩漏門一

十全大補湯,本門二四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婦女月經期間或之後的分泌物問題,主要分為赤色和白色兩種。赤色的分泌物是由濕熱所導致的腐化,而白色的則是因為氣虛引起的下陷。在月經即將來臨的時候,身體的氣會輸送到血海,如果平時就有中氣不足或是長期存在濕熱的情況,那麼這些異常的狀態就會隨著氣的運行而被排出來,混雜在分泌物中。如果分泌物形態清澈但有腥臭味,那可能是由寒虛所導致的。如果在月經後白帶增多,這種情況稱為脫陽,必須進行大補,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對於白色分泌物的情況,是由於氣虛導致的下陷,無法固攝,應服用補中益氣湯;紅色分泌物是由濕熱瘀積轉化而成,應服用知柏四物湯;若是在月經後白帶增多,則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

補中益氣湯,可以在本章節的第四十八條找到相關資訊。

知柏四物湯,可在崩漏門的第一條找到相關的處方。

十全大補湯,可以在本章節的第二十四條找到相關資訊。

2. 經際傷寒,十四

經行之際,不謹調攝,因而偶感外邪,須明風寒之辨。苦頭痛汗出,嗇嗇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此風邪中太陽衛分也;若頭疼脊強,身痛無汗,惡寒者,此寒邪傷太陽榮分也。上二證者,以有無汗出為風寒之確辨,咸宜速除者也。稍涉延蔓,則必傳入陽明之表,而見惡熱汗出,目痛鼻乾不眠等證。

再或不愈,因見寒熱往來,嘔而口苦,咽乾目眩,此邪已傳少陽也。倘日晡潮熱,自汗喜飲,腹滿惡熱,舌胎蒼黃,邪已傳陽明胃府,不復傳也。

若風傷太陽衛分者,桂枝四物湯;寒傷太陽榮分者,麻黃四物湯;邪傳陽明之經者,葛根四物湯;邪入少陽者,柴胡四物湯;邪傳陽明胃府者,玉燭散。

桂枝四物湯,本門四九

麻黃四物湯,本門五十

葛根四物湯,本門五一

柴胡四物湯,本門五二

玉燭散,本門五三

白話文:

在女性月經期間,如果未能妥善調理身體,不小心感染了外界的病邪,我們必須清楚區分是風邪還是寒邪。如果出現嚴重頭痛且出汗,感覺寒冷且體溫升高,鼻塞且乾嘔,這表示是風邪影響了太陽經的防禦系統;如果頭痛且脊椎僵硬,全身疼痛不出汗,感覺極度寒冷,這顯示是寒邪影響了太陽經的營養系統。以上兩種情況,我們可藉由是否有出汗來區別是風邪還是寒邪,這些狀況都需要盡快處理。若拖延不治,必定會進入陽明經的表面,表現為怕熱、出汗、眼睛痛、鼻子乾燥和失眠等症狀。

再者,如果病情沒有改善,開始出現寒熱交替,噁心嘔吐,口苦,咽喉乾燥,視線模糊,這表示邪氣已經影響到了少陽經。如果下午時分出現潮熱,自發性出汗,喜歡喝水,腹部脹滿,怕熱,舌苔黃綠色,這表示邪氣已經影響到陽明經的胃腑,不會再傳播了。

對於風邪影響太陽經防禦系統的情況,我們使用桂枝四物湯;對於寒邪影響太陽經營養系統的情況,我們使用麻黃四物湯;對於邪氣影響陽明經的情況,我們使用葛根四物湯;對於邪氣進入少陽經的情況,我們使用柴胡四物湯;對於邪氣影響陽明經胃腑的情況,我們使用玉燭散。

桂枝四物湯,詳見本章節49段

麻黃四物湯,詳見本章節50段

葛根四物湯,詳見本章節51段

柴胡四物湯,詳見本章節52段

玉燭散,詳見本章節53段

3. 月經門匯方

四物湯,一

熟地(二錢),當歸(二錢,酒炒),白芍(二錢,酒炒),川芎(一錢)。

上為粗末,水煎溫服。如血熱者,以生地易熟地。煎眼照前。

芩連四物湯,二

生地(三錢,酒炒),當歸(二錢,酒炒),白芍(二錢,灑炒),川芎(一錢),黃芩(一錢,酒炒),黃連(一錢,酒炒)

水煎溫服。

地骨皮飲,三

生地(酒炒),當歸(各二錢,酒洗),白芍(一錢,酒炒),川芎(八分),丹皮,地骨皮(各二錢)。

水煎微溫服。

膠艾四物湯,四

熟地(三錢),當歸(二錢,酒洗),白芍(二錢,酒炒),川芎(錢五分),阿膠(蛤粉炒珠),艾葉(各一錢,醋炒黑),炙草五分。

水酒煎,空心溫服。

芩術四物湯,五

生地(三錢),當歸(二錢,酒洗),白芍(二錢,酒炒),川芎(一錢),黃芩(二錢,酒炒),白朮錢(五分,土炒)。

水煎溫服。

桃紅四物湯,六

生地(三錢,酒洗),當歸(四錢,酒洗),白芍(錢五分,酒炒),川芎(一錢),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泥),紅花(一錢,酒洗)。

水煎溫服。

姜芩四物湯,七

當歸(酒洗),熟地,赤芍(酒炒),川芎,薑黃,黃芩,丹皮,元胡(酒炒),香附(各等分,酒炒)。

水煎溫服。

佛手散,八

川芎(二兩),當歸(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灑二分,煎七分,溫服。

逍遙散,九

白朮(二錢,土炒),茯苓(一錢),當歸(二錢,酒洗),白芍(二錢,酒炒),柴胡(八分),炙草(六分),南薄荷(三分)。

加薑棗水煎溫服。

加味逍遙散,十

即前方加山梔丹皮各一錢。

當歸補血湯,十一

當歸(三錢,酒洗),黃耆(一兩,蜜炙)。

上水煎服。

聖愈湯,十二

熟地(四錢),當歸(二錢,酒洗),白芍(二錢,酒炒),川芎(一錢),黃耆(二錢,蜜炙),人參(一錢)。

上水煎服。

膠艾八珍湯,十三

人參(一錢或二錢去蘆另煎沖),白朮(二錢,土炒),茯苓(一錢),炙草(八分),熟地(三錢),當歸(二錢,酒洗),白芍(二錢,酒炒),川芎(一錢),阿膠(一錢,蛤粉炒),艾葉(一錢,醋炙)

加薑棗水煎溫眼。

歸脾湯,十四

人參(一錢余),白朮(二錢,土炒),黃耆(二錢,蜜炙),白苓(一錢),當歸(錢五分,酒洗),棗仁(二錢,炒研),遠志(六分),炙草(八分),木香(三分,末調),龍眼肉(一錢)。

加薑棗水溫煎服。

六味地黃湯,十五

熟地(四錢),山藥(二錢,炒),山茱萸(二錢,酒蒸去核),白苓(錢五分,乳制),丹皮錢(五分,酒洗焙),澤瀉(錢五分,鹽水拌炒)。

白話文:

月經門匯方

一、四物湯:熟地黃2錢,當歸2錢(酒炒),白芍2錢(酒炒),川芎1錢。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水煎服,溫服。若血熱,則以生地黃代替熟地黃,其餘煎服方法相同。

二、芩連四物湯:生地黃3錢(酒炒),當歸2錢(酒炒),白芍2錢(灑炒),川芎1錢,黃芩1錢(酒炒),黃連1錢(酒炒)。水煎服,溫服。

三、地骨皮飲:生地黃2錢(酒炒),當歸2錢(酒洗),白芍1錢(酒炒),川芎0.8錢,丹皮2錢,地骨皮2錢。水煎服,溫服。

四、膠艾四物湯:熟地黃3錢,當歸2錢(酒洗),白芍2錢(酒炒),川芎0.5錢,阿膠(蛤粉炒珠)1錢,艾葉1錢(醋炒黑),炙甘草0.5錢。水酒煎服,空腹溫服。

五、芩術四物湯:生地黃3錢,當歸2錢(酒洗),白芍2錢(酒炒),川芎1錢,黃芩2錢(酒炒),白朮0.5錢(土炒)。水煎服,溫服。

六、桃紅四物湯:生地黃3錢(酒洗),當歸4錢(酒洗),白芍0.5錢(酒炒),川芎1錢,桃仁14粒(去皮尖,研磨成泥),紅花1錢(酒洗)。水煎服,溫服。

七、姜芩四物湯:當歸(酒洗),熟地黃,赤芍藥(酒炒),川芎,薑黃,黃芩,丹皮,元胡(酒炒),香附(各等分,酒炒)。水煎服,溫服。

八、佛手散:川芎2兩,當歸3兩。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2錢,加水一盞,灑酒2分,煎至7分,溫服。

九、逍遙散:白朮2錢(土炒),茯苓1錢,當歸2錢(酒洗),白芍2錢(酒炒),柴胡0.8錢,炙甘草0.6錢,薄荷0.3錢。加薑棗水煎服,溫服。

十、加味逍遙散:逍遙散方中再加山梔子1錢,丹皮1錢。

十一、當歸補血湯:當歸3錢(酒洗),黃耆1兩(蜜炙)。水煎服。

十二、聖愈湯:熟地黃4錢,當歸2錢(酒洗),白芍2錢(酒炒),川芎1錢,黃耆2錢(蜜炙),人參1錢。水煎服。

十三、膠艾八珍湯:人參1-2錢(去蘆頭另煎沖),白朮2錢(土炒),茯苓1錢,炙甘草0.8錢,熟地黃3錢,當歸2錢(酒洗),白芍2錢(酒炒),川芎1錢,阿膠1錢(蛤粉炒),艾葉1錢(醋炙)。加薑棗水煎服,溫服。

十四、歸脾湯:人參1錢餘,白朮2錢(土炒),黃耆2錢(蜜炙),茯苓1錢,當歸0.5錢(酒洗),酸棗仁2錢(炒研),遠志0.6錢,炙甘草0.8錢,木香0.3錢(研末),龍眼肉1錢。加薑棗水煎服,溫服。

十五、六味地黃湯:熟地黃4錢,山藥2錢(炒),山茱萸2錢(酒蒸去核),茯苓0.5錢(乳制),丹皮0.5錢(酒洗焙),澤瀉0.5錢(鹽水拌炒)。

(註:以上劑量單位「錢」為古代重量單位,現代使用需參考專業中醫師意見轉換成現代計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