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冰鑑》~ 卷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7)

1. 腸覃石瘕,二四

《經》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傳,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狀,按之則堅,椎之則移,月事以時下。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寫不寫,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由此觀之,雖皆如懷子狀,腸罩氣病而血不病,故月事以時下。

石瘕先氣病而後血病,故月事不來也。

石瘕宜吳茱萸湯主之。腸覃宜香稜丸主之。

吳茱萸湯,見月經門三一

香稜丸,本門四三

白話文:

經典上說,當寒氣侵襲腸道外部,並與人體的防禦氣息相互作用,導致氣息運行受阻,因此在某處產生了凝結,這種不良氣息開始積聚,息肉隨即形成。息肉初生成時,大小約如雞蛋,之後會慢慢增大,到達一定程度,就像懷孕一樣,摸起來硬實,推它會移動,但每月的月經仍能正常來臨。

石瘕這種病症是從子宮內生成的,起因是寒氣侵入子宮口,造成子宮口封閉,氣息無法流通,應該排出的瘀血未能順利排出,逐漸累積,日復一日,體積愈來愈大,形狀類似懷孕,但月經卻不再如期而至。這兩種病症都發生在女性身上,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治療,從這點看,雖然兩者症狀相似,但腸覃是氣息問題,血液運行正常,所以月經還能正常來臨。

石瘕則先是氣息出問題,然後才影響血液,導致月經停止。石瘕適合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腸覃則適用香稜丸。吳茱萸湯的用法詳情請參考月經門31,香稜丸的用法詳情請參考本章節43。

2. 母子盛衰 二五

娠母強壯,胎元盛實,則胎前產後但然無虞。倘孕氣萎弱者,則胎前病必多。母氣衰羸者,則產後疾迭見。以此察之,可預知也。

白話文:

如果懷孕的媽媽身體強壯,胎兒在子宮裡也長得很健康,那麼在懷孕期間和產後通常都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如果孕婦的身體狀況比較差,那麼懷孕期間可能就會有很多病痛。同樣的,如果媽媽生產後身體虛弱,那麼產後的各種疾病就可能會接連出現。由此可以觀察判斷,很多事情是可以提前預知的。

3. 胎孕變常記 二六

李時珍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絕,此其常也。有女年十二十三而生子,如褚記室所載,平江蘇達卿之女,年十二受孕。有婦人年五十六十而生子,如遼史所載,亟普妻,年六十生二男一女。此又異常之尤者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一般的女性在十四歲左右會開始有月經,到了四十九歲左右則會停經,這是正常的情況。但是也有例外,有些女孩子在十二或十三歲就已經懷孕生子,例如褚記室曾經記錄過,平江蘇達卿的女兒,就在十二歲的時候懷孕。另外,也有一些婦女在五十六或六十歲這種高齡還能生子,例如遼史中有記載,亟普的妻子,在六十歲的時候還生下了兩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這些都是極為罕見的異常情況。

4. 胎前門匯方

保生湯,一

人參,甘草(各二錢),白朮(土炒),香附子,烏藥(炒),橘紅(各五錢)。

上銼,每服三錢,姜五片,煎服。

加味六君湯,二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五分,制),甘草(五分,制),藿香葉,枇杷葉(各一錢,制),縮砂仁(炒),枳殼(各八分,炒)。

上銼,生薑煎服。

加味溫膽湯,三

陳皮,半夏(制),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炙),枳實,竹茹,黃芩(各一錢),黃連(八分),麥冬(二錢,去心),蘆根(一錢)。

上銼,薑棗煎服。

參橘飲,四

人參,橘皮,茯苓,麥冬(去心),厚朴(薑汁炒),白朮(各一錢,土炒),甘草(五分,制),竹茹(一團)。

上銼,加生薑煎服。

加味平胃散,五

厚朴(薑汁炒),蒼朮(米泔浸炒),陳皮,甘草(炙),人參(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姜煎服。大便秘結,加大黃倍甘草。

加味芎歸湯,六

當歸(五錢,酒洗),川芎(二錢),吳茱萸(八分,甘草水制),靳艾(酒炒,一錢),甘草(六分,炙),阿膠(二錢,蛤粉炒),人參(一錢,去蘆)。

水煎溫服。

導赤散,七

生地(三錢),木通(二錢),甘草梢一錢。燈心一團,煎服。

五苓散,八

白木(土炒),茯苓,豬苓,澤瀉(各二錢半),桂(三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服。

蜜消煎,九

蜂蜜,芒硝。

上煎,溶化服。

延胡四物湯,十

延胡索(三錢,酒煮透),當歸(二錢,酒洗),川芎(一錢五分),熟地(二錢),白芍(二錢,酒炒)。

上銼,水煎服。

加味膠艾四物湯,十一

當歸(酒洗),熟地,阿膠,白芍(各二錢,酒炒),杜仲(一錢五分,鹽水炒),靳艾(各八分)。

上加蔥白三寸,大豆淋酒煎服。芳因外感之邪加羌活一錢,或濁活以散之。

全生白朮散,十二

白木(二錢半,土炒),茯苓皮(一錢半),陳皮,生薑皮,大腹皮,桑白皮(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或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亦可。

天仙藤散,十三

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陳皮,甘草,烏藥,木香(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紫蘇五葉,水煎日三服。腫消止藥。

茯苓導水湯,十四

茯苓,檳榔,豬苓,縮砂,澤瀉,白朮,木瓜,大腹皮,桑白皮,蘇梗(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脹加枳殼;喘加苦葶藶子;腿腳腫加防己。

知母飲,十五

知母,麥冬,甘草(各五錢),黃耆,子芩,赤苓(各七錢五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溫服。

犀角散,十六

犀角尖(磨汁臨服投入),地骨皮,赤茯苓,麥冬(去心),條芩(各二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胎前門匯方

一、保生湯:人參、甘草各二錢,白朮(土炒)、香附子、烏藥(炒)、橘紅各五錢。 研磨後,每服三錢,加生薑五片,煎服。

二、加味六君湯:人參、白朮(土炒)、茯苓、陳皮、半夏(制)各一錢五分,甘草(制)五分,藿香葉、枇杷葉(制)各一錢,縮砂仁(炒)、枳殼(炒)各八分。研磨後,加生薑煎服。

三、加味溫膽湯:陳皮、半夏(制)、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枳實、竹茹、黃芩各一錢,黃連八分,麥冬(去心)二錢,蘆根一錢。研磨後,加生薑、大棗煎服。

四、參橘飲:人參、橘皮、茯苓、麥冬(去心)、厚朴(薑汁炒)、白朮(土炒)各一錢,甘草(制)五分,竹茹一團。研磨後,加生薑煎服。

五、加味平胃散:厚朴(薑汁炒)、蒼朮(米泔浸炒)、陳皮、甘草(炙)、人參各一錢。研磨成粉,每服三錢,加薑煎服。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甘草用量加倍。

六、加味芎歸湯:當歸(酒洗)五錢,川芎二錢,吳茱萸(甘草水制)八分,艾葉(酒炒)一錢,甘草(炙)六分,阿膠(蛤粉炒)二錢,人參(去蘆)一錢。水煎溫服。

七、導赤散:生地三錢,木通二錢,甘草梢一錢,燈心草一團。煎服。

八、五苓散:白茯苓(土炒)、茯苓、豬苓、澤瀉各二錢半,桂枝三分。研磨後,作一劑,水煎服。

九、蜜消煎:蜂蜜、芒硝。煎煮溶化後服用。

十、延胡四物湯:延胡索(酒煮透)三錢,當歸(酒洗)二錢,川芎一錢五分,熟地二錢,白芍(酒炒)二錢。研磨後,水煎服。

十一、加味膠艾四物湯:當歸(酒洗)、熟地、阿膠、白芍(酒炒)各二錢,杜仲(鹽水炒)一錢五分,艾葉各八分。加蔥白三寸,大豆、酒同煎服。若因外感風寒,加羌活一錢;若氣滯,加獨活以散之。

十二、全生白朮散:白茯苓(土炒)二錢半,茯苓皮一錢半,陳皮、生薑皮、大腹皮、桑白皮各一錢。研磨後,水煎服,或研磨成細粉,每服三錢,用米湯送服。

十三、天仙藤散:天仙藤(洗淨略炒)、香附子(炒)、陳皮、甘草、烏藥、木香各等分。研磨後,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紫蘇五葉,水煎,每日三次服用。腫消止痛藥。

十四、茯苓導水湯:茯苓、檳榔、豬苓、縮砂仁、澤瀉、白朮、木瓜、大腹皮、桑白皮、蘇梗各等分。研磨後,加生薑煎服。腹脹加枳殼;咳嗽喘息加葶藶子;腿腳腫脹加防己。

十五、知母飲:知母、麥冬、甘草各五錢,黃耆、黃芩、赤茯苓各七錢五分。研磨後,每服四錢,加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後加入竹瀝一合,溫服。

十六、犀角散:犀角尖(磨汁臨服時加入),地骨皮、赤茯苓、麥冬(去心)、黃芩各二錢,甘草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