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冰鑑》~ 卷三 (3)
卷三 (3)
1. 治諸積大法 十
《經》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故凡治諸症積,宜審形體之壯弱,病勢之緩急,詳分施治,庶無虛虛之禍。如身形壯盛,脈證俱實者,則直攻其積,《經》所謂堅者削之也。倘遇虛怯之輩,氣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勢雖盛,當先扶正氣,俟正氣漸長,再攻其病。蓋實者邪氣也,虛者正氣也。
若不養正辟邪,鮮有不誤者。《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上.過者死。潔古云:養正積自除。可謂得經旨者矣。
白話文:
根據醫經所述,疾病之所以能侵襲人體,必定是因為人體的正氣有所虛弱。因此,治療各種慢性病或腫塊積聚,應先審視患者身體的強壯與虛弱,評估病情的輕重緩急,詳細區分後再進行治療,以免造成虛弱者更虛弱的災禍。
如果患者身體強壯,病情和脈象都顯示實證,可以直接攻擊病竈,這就是醫經所說的「堅固的病症要削減它」。然而,遇到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無法承受強烈治療的患者,即使病情嚴重,也應先培養和增強患者的體力,等到患者體力逐漸恢復,再進一步處理病竈。因為實證是邪氣,虛證是正氣。
如果不先培養正氣、驅除邪氣,很少不會出錯的。醫經指出,對於嚴重的積聚病變,可以進行治療,但應在病情減輕大半時停止,若過度治療,患者可能就會死亡。張元素曾說:「培養正氣,病竈自然消除」,這可說是深諳醫經的精髓了。
2. 積聚門匯方
大七氣湯,一
三稜,莪茂(各煨切),青皮(去穰),陳皮(去白),木香藿香,益智仁,桔梗,肉佳,甘草(各七錢五分,炙)。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溫服。
芎歸六君湯,二
人參,白朮(土炒),白苓,橘皮,半夏(薑製),炙草,川芎,當歸。
姜冬水煎服。
烏藥散,三
烏藥,莪茂,桂心,當歸(炒),桃仁,青皮,木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血竭散,四
真血竭(如無紫礦代),當歸,赤芍藥,浦黃,延胡索(各等分)。
上研極細末,每服一錢,甲童便合好酒半大盞,煎一沸,溫調下方,產下時一服,上床良久再服,其惡血自循經下行,不致衝上,免生百病。
助氣丸,五
三稜,莪茂(各用濕紙包,灰火中煨透,切片,各二斤),青皮(去穰醋炒),陳皮(去白),白朮(各十五兩,土炒),枳殼(麩炒),檳榔,木香(各十兩)。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空滾水下。
開鬱正無散,六
白朮,陳皮,青皮,香附,山楂,海粉,潔梗,茯苓,砂仁,延胡,麥芽,甘草,神麯(各等分,炒)。
上銼。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服。
桃奴散,七
桃奴(炒,即桃樹上未熟不落之干桃子也),雄鼠糞(炒,兩頭尖者是),延胡索,肉桂,五靈脂,香附,縮砂仁,桃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蔥白散,八
當歸,熟地,赤芍,川芎,人參,茯苓,枳殼,肉桂,厚朴,乾薑,木香,青皮,莪茂,三稜,茄香,神麯,麥芽苦楝子(各等分)。
上末,加蔥白三寸,食鹽五分,煎服三錢。大便結燥者,去鹽加大黃,大便自利加訶子。
烏雞丸,九
烏骨雄雞(一隻,要肉毛者),烏藥,蛇床子,丹皮,人參,白朮,黃耆(各一兩),蒼朮(一兩五錢,米泔浸切焙),海桐皮,肉桂(去粗皮),附子(制),川烏(制),紅花,白芍,莪朮,陳皮(各一兩),延胡索,木香,肉蔻,熟地(焙),琥珀,草果(各一兩五錢)。
上藥細銼,將雞湯撏去毛及腸肚,放藥於內,用新磁瓶以好酒一斗同煮,令乾,去雞骨,以油單盛,焙乾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胎前產後傷寒,蜜糖酒下;胎前氣悶壯熱,炒姜酒下;赤白帶下,生薑地黃酒下;產後敗血注心,重便炒姜灑下;產後血塊填築,心腹疼痛,延胡酒下;胎前嘔逆,薑湯下;催生,炒蜀葵子酒下;安胎,鹽酒下;室女經脈當通不通,四肢疼痛,紅花酒下;血氣攻刺.心腹疼痛,煎當歸酒下;血暈,棕櫚燒灰酒調吞下;血悶,煎烏梅湯研碳砂下;子宮久冷,溫酒或棗湯下,空心日一服;血風勞,人參酒吞下;小腹㽲痛,炒茴香鹽酒吞下;血散四肢,遍身虛浮黃腫,赤小豆酒下;血邪,研硃砂麝香酒下;常服溫酒醋湯任下,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積聚門匯方】
1.大七氣湯: 取三稜、莪朮(均需炮製切片)、青皮(去瓤)、陳皮(去白)、木香、藿香、益智仁、桔梗、肉桂、甘草(均需炙烤)各七錢五分。每次服用五錢,加入兩杯水煎至一杯量,飯前溫熱服用。
2.芎歸六君湯: 人參、白朮(土炒)、白茯苓、橘皮、半夏(薑製)、炙甘草、川芎、當歸各適量。薑片與水一同煎煮服用。
3.烏藥散: 烏藥、莪朮、桂心、當歸(炒)、桃仁、青皮、木香各等份。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熱酒調服。
4.血竭散: 真血竭(如無可用紫礦替代)、當歸、赤芍藥、蒲黃、延胡索各等份。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一錢,與一半杯的酒混合煎煮,溫熱服用。產後服用可幫助惡血下行,避免疾病。
5.助氣丸: 三稜、莪朮(炮製切片)、青皮(去瓤醋炒)、陳皮(去白)、白朮(土炒)、枳殼(麩炒)、檳榔、木香各適量。研磨成粉,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十粒,空腹滾水送服。
6.開鬱正無散: 白朮、陳皮、青皮、香附、山楂、海粉、潔梗、茯苓、砂仁、延胡、麥芽、甘草、神麯各等份(炒)。每次服用一兩,薑片與水一同煎煮服用。
7.桃奴散: 桃奴(炒,即桃樹上未成熟未掉落的幹桃)、雄鼠糞(炒,兩頭尖)、延胡索、肉桂、五靈脂、香附、縮砂仁、桃仁各等份。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溫酒調服。
8.蔥白散: 當歸、熟地、赤芍、川芎、人參、茯苓、枳殼、肉桂、厚朴、乾薑、木香、青皮、莪朮、三稜、茄香、神麯、麥芽、苦楝子各等份。研磨成粉,加入蔥白三寸、食鹽五分一同煎煮服用。
9.烏雞丸: 烏骨雞、烏藥、蛇牀子、牡丹皮、人參、白朮、黃耆、蒼朮、海桐皮、肉桂、附子、川烏、紅花、白芍、莪朮、陳皮、延胡索、木香、肉蔻、熟地、琥珀、草果各適量。將藥材細切,放入雞內,與酒一同煮至乾,去雞骨,研磨成粉,製成藥丸。胎前產後傷寒、胎前氣悶壯熱、赤白帶下、產後敗血注心、產後血塊填築、心腹疼痛、胎前嘔逆、催生、安胎、血風勞、小腹疼、血散四肢、血邪等症狀可按不同情況服用。
10.當歸散: 當歸、川芎、鱉甲(醋炙)、吳茱萸、桃仁、赤芍、肉桂、檳榔、青皮、木香、莪朮、大黃各適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加入胭脂一錢一同煎煮,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