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冰鑑》~ 卷二 (5)
卷二 (5)
1. 崩漏門
2. 崩經漏血,一
《經》曰: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夫血者,陰也,隨氣而為升降。升降調適,則月事下止依時。苟有戾乖,斯崩或漏矣。崩者,血卒大下,若山崩難遏之勢;漏乃不時淋漓,綿綿弗已之謂。致此之由,或思慮傷脾,中氣困餒,則不能統攝歸源;忿恚傷肝,火動於中,迫血無藏納之所;悲哀太過,心胞系損,因而血乏主宰;房欲不謹,腎命日虧,以致閉藏失權。此皆犯其臟者也。
更或向有瘀停,因新血沖激而始泄,或熱傷陰結,為火搏擊而妄行。治療之法,在乎詳審。若果有瘀有火,清之逐之為宜。倘涉虛候,當從升補,不得肆用寒涼攻克,反伐生氣之源,為害匪細。《經》曰:血脫益氣。東垣云:大夫血後,須用四君輩以收功,可謂得經旨之奧矣。
若崩漏去血過多者膠艾四物湯止之;血熱者,知柏四物湯清之;熱微者,荊芩四物湯和之;漏血澀少,間有淤塊者,桃紅四物湯加香附破之。崩血初起,腹脅脹痛,色紫成塊者,屬瘀凝也,琥珀散攻之;崩漏日久,去血過多,而氣隨血去,衝任損傷,因見肢體倦怠,脈息沉弱細濡之類,大虛之候,當恃溫補,宜膠艾八珍湯、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尺脈微加附子。若色黑如豆汁,清稀者,此敗血也,尤宜前藥。
思慮勞倦,致脾不能統血歸源者,歸脾湯;脾經鬱火者,加味歸脾湯;忿恚傷肝者,逍遙散加香附青皮;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房勞傷腎,以致衝任失守,當鎮固命門為主,左尺脈細弱者,六味地黃湯加續斷阿膠;右尺脈微細者,八味地黃湯,不可以肉桂動血執泥,此余屢用屢驗者。崩血已多,其色紫黯清稀,腹痛無時者,姜附芎歸湯。
悲哀太過者,補中益氣湯,或日久脾傷食少,中氣下陷,不能載血者,亦宜是方。中氣不固,不能提攝者,益胃升陽湯。崩漏夾水,或日水瀉一二次,形氣不甚弱者,調經升陽除濕湯,以風先勝其濕,然後補益中州。形氣虛弱者,補中益氣湯加風藥一二味,如防風桂枝之屬,補中以勝濕也。
崩血補之,仍然不止者,須防滑脫,宜地榆苦酒煎以止之。止後隨證施治可也。
膠艾四物湯,見月經門四
知柏四物湯,本門一
荊芩四物湯,本門二
桃紅四物湯,見月經門六
琥珀散,見月經門二七
膠艾八珍湯,見月經門十三
人參養榮湯,見月經門二二
十全大補湯,見月經門二四
歸脾湯,見月經門十四
加味歸脾湯,本門三
逍遙散,見月經門九
加味追遙散,見月經門十
六味地黃湯,見月經門十五
八味地黃湯,見月經門十六
姜附芎歸湯,本門四
補中益氣湯,見月經門四八
益胃升陽湯,本門五
調經升陽除濕湯,本門六
地榆苦酒煎,本門七
白話文:
經典有述:心能生血,肝能藏血,脾能統血。血液,屬陰性,會跟隨氣的運作而上下調節。若血液升降適度,月經就會正常來臨且停止。然而,如果發生異常,就可能導致崩經或漏血。崩經指的是大量出血,猶如山崩般難以遏止;漏血則是指持續不斷,像雨滴般連綿不絕的出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思慮過度傷害到脾臟,中氣衰弱,無法控制血液迴流;或是憤怒傷肝,體內火氣上昇,迫使血液無處藏納;又或是過度悲傷,心包受損,使得血液缺乏主導;或者性生活不節制,腎臟功能日益衰退,導致閉藏失調。這些都是對臟腑的侵害。
另外,如果有舊血瘀滯,因為新血衝擊而開始洩出,或者是熱氣傷及陰結,被火氣打擾而亂行。治療方法,需詳細審查。如果確定有瘀血或火氣,應採用清熱或排瘀的方式。如果是虛弱的情況,應使用提升和補充的方法,不能輕易使用寒涼的藥物,這樣反而會傷害到生氣之源,造成的危害不小。經典有言:血液流失,要補充氣力。李東垣說:婦女在出血後,應該使用四君子湯等藥物來恢復健康,這可謂深諳經典的精髓。
對於出血過多的崩漏症狀,可使用膠艾四物湯來止血;如果是由於血液過熱,可用知柏四物湯來清熱;熱度較輕微的,可以使用荊芩四物湯來調和;若是漏血黏稠且帶有瘀塊,可用桃紅四物湯加上香附來打破瘀塊。初發的崩血,如果伴有腹部脹痛,血色呈紫色並結塊,這屬於瘀血凝結,可用琥珀散來攻破;如果崩漏持續時間長,出血量過多,氣力隨著血液流失,導致衝任兩脈受損,出現疲倦乏力,脈搏沉弱等大虛症狀,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適合的藥物包括膠艾八珍湯、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如果尺脈微弱,可加入附子。如果血色呈黑色如豆汁,清稀,這代表血液已經敗壞,更應該使用上述藥物。
如果是思慮勞累導致脾臟無法控制血液迴流,可用歸脾湯;如果脾經有鬱火,可用加味歸脾湯;如果是憤怒傷肝,可用逍遙散加上香附和青皮;如果是怒火傷肝,可用加味逍遙散。房事過度傷腎,導致衝任兩脈失調,應以穩定命門為主,如果左尺脈細弱,可用六味地黃湯加上續斷和阿膠;如果右尺脈微細,可用八味地黃湯,不要因為肉桂可能促進血液流動就固執地不用,這是本人多次實踐得出的經驗。出血過多的崩血,如果血色紫暗清稀,伴有腹痛,可用姜附芎歸湯。
過度悲傷的人,可用補中益氣湯;或者時間久了,脾臟受損,食慾減退,中氣下陷,無法承載血液,也適用這個方子。如果中氣不穩,無法提升,可用益胃升陽湯。如果崩漏夾雜水分,或者每天有1-2次的水瀉,但身體狀況並未顯著變差,可用調經升陽除濕湯,先用風藥去濕,再補益中焦。如果身體虛弱,可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1-2味風藥,如防風、桂枝等,以補中去濕。
如果崩血,即使補充了仍不停止,必須警惕是否滑脫,可用地榆苦酒煎來止血。止血後,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即可。
以上提及的藥方,可參考相關章節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