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仙方》~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氣逆難產

婦人有生產數日而胎不一者,服催生之藥皆不見效,人以為交骨之難開也。誰知是氣逆不行而然乎。夫交骨不開,固是難產,然兒頭到產門而不能下者,方是交骨不開之故,自當用開骨之劑。若兒頭尚未到產門,乃氣逆不行兒身難轉耳,非交骨不開之故也。若開其交骨,則兒門大開,兒頭未轉而向下,必致變症非常,是兒門萬萬不可輕開也。

大凡生產之時,切忌坐草太早。若兒未轉頭,原難遽生,乃早於坐草,產婦見兒許久不下,未免心懷恐懼,恐則神怯,怯則氣下而不能升,氣既不升,則上焦閉塞而氣乃逆矣。上氣既逆,而上焦必脹滿,而氣益難行。氣阻滯於上下之間,不利氣而徒催生,則氣愈逆而胎愈閉矣。

治法宜利其氣,兒自轉身而下矣。

方用_舒氣散_:

當歸(一兩,酒洗),人參(一兩),川芎(五錢),白芍(五錢,酒炒),牛膠(三錢),陳皮(一錢),柴胡(八分),紫蘇梗(三錢),蔥白(七寸)

水煎服,一劑而逆氣轉,兒即下矣。此方利氣而實補氣,蓋氣逆由於氣虛,氣虛易於恐懼,補其氣而恐懼自定。恐懼定而氣逆者,將莫知其何以定也,何必開交骨之多事或?

凡臨產三日前,必先腹痛一小次,名曰試痛。此時萬勿坐草臨盆,但將包兒諸物預備現成,不可早叫穩婆來。過三日後,腹若大痛,方叫穩婆來,不可令產婦見面,暫讓別室靜待,不可高言。蓋穩婆名曰收生,使其兩手接收,不欲兒墮地受傷,非穩婆別有妙法也。若穩婆來,即令產婦見面,彼必胡言亂語,用力太早,必致難產,百變叢生。戒之!戒之!

白話文:

【氣逆導致的難產】

有些女性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持續數日卻未能順利產子,即使使用了催生藥物也無濟於事。一般人都會認為這是因為產道的交骨難以張開所致,然而實際上,這可能是因為氣逆,也就是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問題。

事實上,如果交骨不開,確實會造成難產,但是隻有當胎兒的頭部已經抵達產道口卻無法順利下降時,纔是交骨未開的緣故,這種情況下才應使用開骨的藥物。但如果胎兒的頭部還未抵達產道口,這就有可能是因為氣逆,使得胎兒在產道中難以轉動,並非交骨未開所導致。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開骨的藥物,產道雖然被打開,但胎兒的頭部還未轉向下方,極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因此,開骨的藥物絕不能隨便使用。

在生產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過早坐草(即準備分娩)。如果胎兒尚未轉頭,自然難以順利產出,但若是產婦過早坐草,看到胎兒久久未能產出,不免會產生恐懼心理。一旦產生恐懼,精神就會變得膽怯,膽怯就會導致氣血下行,無法上升,氣血一旦無法上升,上半身的經絡就會被堵塞,進而導致氣逆。氣逆使得上半身的經絡腫脹,氣血運行更加困難。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只是一味地使用催生藥物,反而會使得氣逆的情況更加嚴重,胎兒也更難產出。

治療這種情況,首先應該調理氣血,讓胎兒可以順利轉身下降。

這裡推薦一個方子:「舒氣散」。

所需材料包括:當歸(約30克,用酒洗過)、人參(約30克)、川芎(約15克)、白芍(約15克,用酒炒過)、阿膠(約9克)、陳皮(約3克)、柴胡(約2.4克)、紫蘇梗(約9克)、蔥白(約21公分)。

用水煎煮服用,服用一次後,氣逆的情況就能得到改善,胎兒也能順利產出。這個方子既能調理氣血,又有補氣的效果,因為氣逆往往是因為氣血虛弱,氣血虛弱又容易使人產生恐懼,補充氣血後,恐懼自然就會消失。一旦恐懼消失,原本的氣逆問題也會隨之消失,何必再使用開骨的藥物呢?

通常在生產前三天,產婦都會先有一小陣的腹痛,這被稱為「試痛」。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急著坐草準備分娩,只需提前準備好所需的物品即可,不必過早請接生婆來。三天後,如果產婦感到劇烈的腹痛,這時再請接生婆來。在接生婆來到之前,不要讓產婦見到她,可暫時讓產婦在另一個房間靜候,避免過大的聲響。接生婆的作用主要是用手接住新生兒,避免新生兒落地受傷,並非她們有什麼特別的祕訣。如果讓產婦一見到接生婆就開始用力,可能會過早使用力氣,最終導致難產,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一定要謹慎,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2. 子死產門難產

婦人有生產三四日,兒已到產門,交骨不開,兒不得下,子死而母未亡者,服開骨之藥不驗,當有死亡之危。今幸而不死者,正因其子死,而胞胎下墜,子母離開,母氣已收,未至同子氣俱絕也。治但救其母,而不必顧其子矣。然死子在產門,塞其下口,亦有致母死亡之道,宜用推送之法,補血以生水,補氣以生血,使氣血兩旺,死子可出而存母命也。倘徒用降子之劑以墜之,則死子未必下而母氣先脫矣,非救援之善者也。

山親見此等之症,當用救母丹,活人頗多,故志之。

當歸(二兩,酒洗),人參(一兩),川芎(一兩),芥穗(三錢,炒),益母草(一兩),赤石脂(一錢)

方妙不可加減。水煎服,一劑而死子下矣。此方用芎歸以補其血,人參以補氣,氣旺血旺,則上能生而下能降,氣能推而血能送。況益母又善下死胎,石脂能下瘀血,自然一湧而出,無少阻滯矣。

白話文:

有位女性在分娩過程持續了三四天,寶寶已經到達產道口,但骨盆卻未能順利張開,導致嬰兒無法下降出生,結果胎兒死亡,但母親還活著。即使使用了助產的藥物也沒有改善情況,這時就存在著生命危險。但值得慶幸的是,因為胎兒已經死亡,胎盤隨之下墜,母親和胎兒之間的聯繫被切斷,母親的生命力開始恢復,尚未達到和胎兒一同喪失生命力的情況。因此治療應該專注於拯救母親,不必再考慮胎兒。

然而,死胎堵住產道,也可能導致母親死亡。應採取推送的方式,通過補充血液來產生津液,通過補充元氣來產生血液,讓氣血旺盛,這樣死胎才能被排出,同時保住母親的生命。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催生的藥物,可能死胎未必會下來,但母親的元氣卻先耗盡了,這並不是好的急救方式。

我親眼見過這樣的病例,使用「救母丹」後,成功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所以在此記錄下來。

所需藥材為:當歸(二兩,用酒清洗過)、人參(一兩)、川芎(一兩)、芥穗(三錢,炒過)、益母草(一兩)、赤石脂(一錢)。

這個配方精妙之處在於不能增減任何成分。用水煎煮服用,一劑後死胎就能排出。這個配方中,川芎和當歸可以補血,人參可以補氣,氣血旺盛,上部能生長,下部能下降,氣能推動,血能送達。再加上益母草有助於排出死胎,赤石脂能幫助排除瘀血,自然可以一舉將死胎排出,不會有任何阻礙。

3. 子死腹中難產

婦人有生產六七日,胞衣已破,而子不能下,人以為難產之故也,誰知是子已死於腹中乎。夫兒死於產門之邊易辨,而死於腹中難識。蓋兒已到產門之邊,未死者,頭必能伸能縮;已死者,必然不動,即以手推之,亦必不動如故。若系未死,以手少拔其兒之發,兒必退入,故曰易辨。

若兒死腹中,何從而知之?然實有可辨而知之者。凡子死腹中,而母可救者,產母之面必無煤黑之氣,是子死而母無死氣也;子死腹中,而母難救者,產母之面必有煙燻之氣,是子死而母亦無生機也。以此辨死生,斷斷不爽也。既知兒死腹中,不能用藥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瀉之,亦危道也。

蓋生產至六七日,其母之氣必甚困乏,惡能勝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強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須仍補其母,使母之氣血旺,而死子自下也。

方用_療兒散_:

當歸(二兩,酒洗),黨參(一兩),川牛膝(五錢),乳香(二錢,去油),鬼臼(三錢,研,水飛)

水煎服,一劑而死子下,而母生矣。凡兒之降生,必先轉其頭,原因其母氣血之虛,以致兒不能轉頭以向下。世人用催生之藥以耗兒之氣血,則兒之氣不能通達,反致閉悶而死於腹中,此實庸醫殺之也。所以難產之疾,斷斷不可用催生之藥,只宜之補氣補血,以壯其母而全活嬰兒之命,正無窮也。此方救兒死之母,仍大補氣血,所以救其本也。

誰知救本即所以催生哉!

下死胎不用厚朴妙。曾有產婦面黑舌青,用補氣養血活血之藥,而子母復得皆全者,亦萬中之一幸也。

白話文:

【子死腹中難產】

有位產婦在分娩六七天了,羊水已經破裂,但是胎兒卻無法順利娩出,人們都以為這是難產造成的,但其實是胎兒已在母體內死亡。如果胎兒已經到達產道口,是否存活較容易判斷,活著的胎兒頭部會有伸縮反應;如果胎兒已死,便不會有任何反應,即使用手去推,胎兒的位置也不會改變。如果胎兒還活著,輕拉其頭髮時,胎兒會有退縮反應,因此可以容易地辨別。

那麼如何知道胎兒是在腹中死亡呢?其實還是有方法可以辨別的。如果胎兒在腹中死亡,但母親還有救,產婦的臉上一定不會有煤黑般的晦暗氣色,這表示胎兒雖死,母親並未呈現死亡跡象;如果胎兒在腹中死亡,母親也很難救治,產婦的臉上一定會有像被煙燻過的氣色,這顯示胎兒和母親都缺乏生機。透過這種方式來判斷生死,通常是準確無誤的。

一旦確定胎兒在腹中死亡,不能直接使用藥物來催產,那是危險的做法;如果用猛烈的藥物來排胎,同樣也是危險的。

因為分娩到第六、七天,產婦的體力必定極度疲憊,如何承受得了猛烈的治療。如果使用猛烈的藥物強制排出死胎,恐怕死胎雖然被排出,但母親也可能隨之離世。應該做的是補充產婦的元氣,讓產婦的氣血旺盛,死胎自然就會排出。

使用「療兒散」這個處方:

當歸(二兩,酒洗)、黨參(一兩)、川牛膝(五錢)、乳香(二錢,去油)、鬼臼(三錢,研,水飛)。

用水煎煮後服用,一劑藥就能讓死胎排出,同時產婦也能康復。通常胎兒降生時,會先轉動頭部,但由於產婦氣血虛弱,導致胎兒無法轉動頭部向下。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會使用催生藥,但這會耗損胎兒的氣血,導致胎兒的氣血無法流通,反而在母體內窒息而死,這其實是庸醫的失誤。所以,對於難產的情況,絕不可以使用催生藥,只能補充氣血,強化母親的體質,才能確保嬰兒的生命,這樣的好處無窮無盡。這個處方在救治胎兒已死的產婦時,仍會大量補充氣血,因此能挽救根本。

誰知道,補充氣血就是最好的催生方式!

在處理死胎的情況下,不使用厚朴是明智的選擇。曾經有一名產婦,臉色蒼白、舌苔青色,使用補氣養血活血的藥物後,母子倆都得以康復,這在萬中無一的幸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