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仙方》~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胎漏

妊娠有胎不動,腹不疼,而小便中時常有血流出者,人以為血虛胎漏也,誰知氣虛不能攝血乎。夫血只能蔭胎,而胎中之蔭血,必賴氣以衛之,氣虛下陷,則蔭胎之血亦隨氣而陷矣。然則氣虛下陷,而血未嘗虛,似不應與氣同陷也。不知氣乃血之衛,血賴氣以固,氣虛則血無憑依,無憑依則燥急,燥急必生邪熱。

血寒則靜,血熱則動,動則外出而莫能遏又安得不下流乎?倘氣不虛而血熱,則必大崩,而不止些微之漏矣。治法宜補其氣之不足,而瀉其火之有餘,則血不必止而自無不止矣。

方用_助氣補漏湯_:

黨參(一兩),白芍(五錢,酒炒),益母草(一錢),續斷(二錢),黃芩(三錢,酒炒),甘草(一錢),生地(三錢,酒炒)

水煎服,一劑而血止,二劑再不漏矣。此方用黨參以補陽氣,用黃芩以瀉陰火。火泄則血不熱,而無欲動之機;氣旺則血有依,而無可漏之竅。氣血俱旺而和協,自然歸經而各安其所矣,又安有漏泄之患哉!補血不用當歸妙。

白話文:

【胎漏】

懷孕期間,雖然胎兒穩定、腹部沒有疼痛感,但小便時偶爾會發現有血絲滲出,人們通常會認為這是因為血液不足導致的胎漏現象,但事實上,這是因為體內氣力不足,無法有效控制血液循環所造成的。血液的作用主要是滋養胎兒,而胎兒周圍的血液,必須依賴氣力來保護。如果氣力不足,身體機能下降,那麼原本應滋養胎兒的血液也會隨著氣力的下降而出現問題。

然而,可能有人會疑惑,氣力下降並不代表血液不足,為何血液也會跟著下降呢?這其實是因為氣力是血液的保護者,血液依賴氣力來固定位置,一旦氣力不足,血液就會失去依附,變得乾燥緊張,進而產生異常的熱量。

血液在冷的環境下會保持平靜,但過熱就會躁動,躁動的血液就會外溢,很難被制止,因此,血液怎麼可能會不向下流動呢?如果氣力充足,而血液過熱,那將會出現大出血的情況,而不僅僅是微小的滲漏。

治療方法應該是補充氣力的不足,同時減少過多的熱能,這樣一來,血液就不需要特別去制止,自然就能停止出血。

這裡推薦一款藥方,名為「助氣補漏湯」:

配方包括:黨參(30克)、炒白芍(15克)、益母草(3克)、續斷(6克)、炒黃芩(9克)、甘草(3克)、炒生地(9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通常一劑後就能止住血,服用兩劑後就可完全杜絕滲漏。這個藥方利用黨參來補充陽氣,使用黃芩來清除過剩的熱能。熱能減少後,血液不會過熱,也就沒有躁動的風險;氣力旺盛,血液就有了依附,也就沒有滲漏的漏洞。當氣力和血液都處於旺盛且協調的狀態,自然就會各自回到正軌,安於其位,哪還有什麼滲漏的煩惱呢!不用當歸來補血,這是一個巧妙之處。

2. 妊娠子鳴

妊娠懷胎至七八個月,忽然兒啼腹中,腰間隱隱作痛,人以為胎熱之過也,誰知是氣虛之故乎。夫兒之在胞胎也,全憑母氣以化成。母呼兒亦呼,母吸兒亦吸,未嘗有一刻之間斷。至七八個月,則母氣必虛矣。兒不能隨母之氣以為呼吸,必有迫不急待之勢。母子原相依為命,子失母之氣,則拂子之意,而啼於腹中,似可異而究不必異,病名子鳴,氣虛甚也。治宜大補其氣,使母之氣與子氣相合,則子之意安,而啼亦息矣。

方用_扶氣止啼湯_:

黨參(一兩),黃耆(一兩,生用),橘紅(五分),花粉(一錢),麥冬(一兩,云去心),甘草(一錢),當歸(五錢,酒洗)

水煎服,一劑而啼即止,二劑不再啼。此方用黨參、黃耆、麥冬以補肺,使肺氣旺,則胞胎之氣亦旺。胞胎之氣旺,則胞中之子氣有不隨母之氣以為呼吸者,未之有也。

白話文:

標題:[孕期胎兒鳴響]

內容:當懷孕到七、八個月時,突然間胎兒在腹中啼哭,腰部也會隱隱作痛,人們通常會認爲這是胎兒過熱所致,但其實這多半是因爲母親氣血虛弱的緣故。胎兒在子宮裏,完全依賴母體的氣來成長。母親呼吸,胎兒也跟着呼吸,一刻也不會中斷。到了七、八個月,母親的氣血必定會變得虛弱。此時,胎兒無法跟上母親的呼吸節奏,就會出現急切等待的情況。母子本就命運相連,如果胎兒失去了母親的氣,就會感到不安,因此在腹中啼哭,雖然看似異常,但實際上並不奇怪,這種症狀被稱爲"子鳴",是氣血極度虛弱的表現。治療應着重於大力補充氣血,使母體與胎兒的氣血得以調和,這樣胎兒的情緒就能安定下來,啼哭也會停止。

使用的藥方名爲「扶氣止啼湯」:

黨參(30克),黃芪(30克,生用),橘紅(15克),花粉(3克),麥冬(30克,去心),甘草(3克),當歸(15克,酒洗)

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一般服用一劑後胎兒啼哭就會停止,服用兩劑後就不會再啼哭了。這個藥方使用黨參、黃芪、麥冬來補肺,使肺部的氣血旺盛,那麼子宮的氣血也會隨之旺盛。子宮的氣血旺盛,那麼胎兒的氣血就會跟隨母體的呼吸,不會出現不協調的情況。

3. 子狂

婦人懷妊有口渴汗出、大飲冷水而煩串要狂、腰腹疼痛,以致胎欲墮者,人以為火盛之極也,抑知是何經火盛乎?此乃胃火炎熾,熬煎胞胎之水,以致胞胎之水涸,胎失所養,故動而不安耳。夫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之經,所以養五臟六腑者,蓋萬物皆生於上,土氣厚而物始生;土氣薄,而物必死。然土氣之所能厚者,全賴火氣之來生也;胃之能化水穀者,亦賴火氣之能化也。

今胃中有火,宜乎生土,何以火盛而反致害乎?不知無火難以生土,而火多又能爍水,雖土中有火土不死,然亦必有水方不燥。使胃火大旺,必致爍干腎水,土中無水,則自潤不足,又何以分潤胞胎?土爍之極,火熱炎蒸,犯心越神,兒胎受逼,安得不下墜乎?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者,正此義也。治法必須瀉火滋水,使水氣得旺,則火氣自衰,火衰而胎之狂躁自定矣。

方用_息焚安胎湯_:

生地(一兩,酒炒),茯苓(三錢),青蒿(五錢),白朮(五錢,土炒),黨參(三錢),知母(二錢),花粉(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狂少平,二劑而狂大定,三劑而火盡解、胎亦安矣。此方藥料頗重,恐人慮不勝,不敢全用,又不得不再為囑之。懷胎而火勝若此,非大劑何以能蠲?火不息則狂不止,而胎能安耶?況藥料雖多,均是滋水之味,益而無損,勿過慮也。

妊娠燥狂,每誤有別症,不曰痰甚,即云時疾傳經,而置妊娠於不問,誤服多藥,數月不愈。甚有打去胎而以顧大人性合為名者,更屬糊塗之極。原方不可加減。

白話文:

[子狂]

當孕婦出現口渴、出汗、大量飲冷飲且感到煩躁,甚至有想要瘋狂的感覺,並伴隨腰腹部疼痛,導致胎兒有墮落的風險,人們常認為這是因為火氣過旺所致。但具體是哪條經絡的火氣過旺呢?這其實是胃火旺盛,使得胎兒周圍的羊水被高溫蒸發,造成胎兒缺乏足夠的水分滋養,因此胎兒會不安定。要知道,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負責提供身體所需的所有營養,如同萬物生長依賴大地一樣,如果土質肥沃,萬物才能生長;土質貧瘠,萬物就會枯萎。然而,土質之所以肥沃,完全仰賴火氣的溫暖;胃部能消化食物,也是因為火氣的作用。

現在胃中有過多的火氣,本應有助於土質的肥沃,但為什麼反而造成傷害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沒有火氣固然無法使土質肥沃,但是過多的火氣也能使水分蒸發,即使土中有火氣,土質也不會死亡,但必須有足夠的水分才能保持濕潤。如果胃部的火氣過旺,必然會消耗腎臟中的水分,土中沒有水分,自然就無法保持濕潤,又怎麼能夠滋潤胎兒呢?土質過度乾燥,火熱的環境會影響到心臟和精神,胎兒受到這種環境的壓力,怎麼可能不下墜呢?古籍中提到的"二陽之病發心脾",正是這個道理。治療方法必須是降火補水,讓水分充足,火氣自然就會減弱,火氣減弱了,胎兒的躁動也就會平靜下來。

使用的處方為「息焚安胎湯」:

生地(30克,用酒炒),茯苓(9克),青蒿(15克),白朮(15克,用土炒),黨參(9克),知母(6克),花粉(6克)

用水煎煮服用,第一劑後,躁動的情況就會稍微減輕,第二劑後,躁動就會大幅緩解,第三劑後,火氣就會完全消除,胎兒也會穩定。這張處方的藥材用量較大,可能會讓人擔心是否能承受,不敢全部使用,但我必須再次強調,懷孕期間如果火氣如此旺盛,不用大量的藥物如何能有效治療?如果火氣不消,躁動就不會停止,胎兒又怎麼可能安穩呢?況且這些藥材雖然多,但都是補充水分的成分,對身體有益而無害,不用過度擔心。

在懷孕期間出現躁狂的情況,常常被誤診為其他疾病,不是被誤認為痰多,就是被誤認為是季節性疾病,而忽視了懷孕的事實,誤服多種藥物,幾個月都無法痊癒。甚至有人為了顧及大人的健康,選擇流產,這是極度糊塗的行為。這個處方不能任意增減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