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仙方》~ 卷一 (12)
卷一 (12)
1. 經前大便下血
婦人有行經之前一日,大便先出血者,人以為血崩之症,誰知是經流於大腸乎。夫大腸與行經之路,各有分別,何以能入乎其中?不知胞胎之系,上通心而下通腎,心腎不交,則胞胎之血兩無所歸。而心腎二經之氣不來照攝,聽其自便,所以血不走小腸而走大腸也。治法若單止大腸之血,則愈止而愈多;若擊動三焦之氣,則更拂亂而不可止。
蓋經水之妄行,原因心腎之不交。今不使水火之既濟,而徒治其胞胎,則胞胎之氣無所歸,而血安有歸經之日?故必大補其心與腎,使心腎之氣交,而胞胎之氣自不散,則大腸之血自不妄行而經自順矣。
方用_順經兩安揚_:
當歸(五錢,酒洗),白朮(五錢,土炒),黨參(三錢),白芍(五錢,酒炒),大熟地(五錢,九蒸),黑芥穗(二錢),山奠肉(二錢,二蒸),麥冬(五錢,去心),升麻(四分),巴戟肉(一錢),(鹽水浸)
水煎服,二劑大腸血止而經從前陰出矣,三劑經止而兼可受妊矣。此方乃大補心、肝、腎三經之藥,全不去顧胞胎而胞胎有所歸者,以心腎之氣交也。蓋心腎虛則其氣兩分,心腎足則其氣兩合,心與腎不離而胞胎之氣聽命於二經之攝,又安有妄動之形哉?然則心腎不交,補心腎可也,又何兼補夫肝木耶?不知肝乃腎之子、心之母也,補肝則肝氣往來於心腎之間,自然上引心而下入於腎,下引腎而上入於心,不啻介紹之助也。此使心腎相交之一大法門,不特調經而然也。
學者其深思者。
若大便下血過多,精神短少,人愈消瘦,必系肝氣不舒,久郁傷脾,脾傷不能統血,又當分別治之。
方用_補血湯_:
嫩黃耆(二兩,生熟各半),歸身(四錢,酒洗,炒黑),杭芍炭(三錢),焦白朮(五錢,土炒),杜仲(二錢,炒,斷絲),荊芥炭(二錢),薑炭(二錢)
引用貫眾炭一錢,衝入服之,四劑必愈,愈後減半,再服一劑。
經入大腸,必當行經之際而大便下血也。初病血雖錯行。精神必照常。若脾不統血,精神即不能照常矣,用者辨之。
白話文:
標題:[月經來臨前大便出血]
內容:有些女性在月經來臨前一天,會出現大便時先出血的現象,人們常以爲這是血崩的症狀,卻不知道其實是月經血液流入了大腸。實際上,大腸與月經的路徑是分開的,那爲什麼月經會流入大腸呢?這是因爲子宮與心臟和腎臟相連,當心髒和腎臟的機能失調,子宮內的血液就無處可去。並且心臟和腎臟的氣血無法控制住這種情況,任由其自行發展,因此血液不流到小腸反而流向大腸。
如果只針對大腸出血進行治療,可能越止血反而出血越多;若是要調整整個身體機能,可能情況會更加混亂難以停止。這是因爲月經異常流動的根本原因是心臟和腎臟機能失調。如果不解決心臟和腎臟的平衡問題,只是單獨處理子宮的問題,那麼子宮的氣血就無處可去,月經又怎能恢復正常呢?因此,必須大量補充心臟和腎臟的活力,使心臟和腎臟的機能恢復,子宮的氣血自然就不會散失,大腸的出血現象也會自動消失,月經也就自然而然恢復正常了。
使用名爲“順經兩安揚”的藥方:
當歸(5錢,酒洗)、白朮(5錢,土炒)、黨參(3錢)、白芍(5錢,酒炒)、大熟地(5錢,九蒸)、黑芥穗(2錢)、山藥肉(2錢,二蒸)、麥冬(5錢,去心)、升麻(4分)、巴戟肉(1錢,鹽水浸)。
用水煎煮後服用,兩劑之後,大腸出血就會停止,月經會從陰道正常流出。三劑之後,月經正常,且可以受孕。這個藥方是大量補充心臟、肝臟、腎臟三經的藥物,完全不直接處理子宮問題,但是子宮的氣血就有了去處,因爲心臟和腎臟的氣血恢復了平衡。當心髒和腎臟虛弱時,它們的氣血會分散,當心髒和腎臟充足時,它們的氣血會結合,心臟和腎臟不會分離,子宮的氣血聽從這兩條經絡的控制,怎麼會亂動呢?然而,如果心臟和腎臟機能失調,補充心臟和腎臟的活力就可以了,爲什麼還要同時補充肝臟呢?因爲肝臟是腎臟的兒子,也是心臟的母親,補充肝臟,肝臟的氣血會在心臟和腎臟之間流動,自然會引導心臟向下進入腎臟,引導腎臟向上進入心臟,就像是介紹者一樣。這是使心臟和腎臟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不只是調節月經那麼簡單。
學者應該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大便出血過多,精神狀態變差,身體逐漸消瘦,這一定是肝臟的氣血不暢,長時間的抑鬱傷害了脾臟,脾臟受傷後無法控制血液,這時就需要分別治療。
使用名爲“補血湯”的藥方:
嫩黃芪(2兩,生熟各半)、歸身(4錢,酒洗,炒黑)、杭芍炭(3錢)、焦白朮(5錢,土炒)、杜仲(2錢,炒,斷絲)、荊芥炭(2錢)、姜炭(2錢)
加入貫衆炭1錢,一起沖服,四劑必定痊癒,痊癒後減半,再服一劑。
月經流入大腸,一定是在月經來臨時出現大便出血。剛開始出血雖然不正常,但精神狀態通常還是正常的。但如果脾臟無法控制血液,精神狀態就不能保持正常了,使用藥方時要辨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