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仙方》~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經水將來臍下先疼痛

婦人有經水將來三、五日前,而臍下作疼,狀如刀刺者,或寒熱交作,所下如黑豆汁,人莫不以為血熱之極,誰知是下焦寒濕相爭之故乎。夫寒濕乃邪氣也,婦人有衝任之脈居於下焦,沖為血海,任主胞胎為血室,均喜正氣相通,最惡邪氣相犯。經水由二經而外出,而寒濕滿二經而內亂,兩相爭而作疼痛,邪愈盛而正氣日衰。

寒氣生濁,而下如豆汁之黑者,見北方寒水之象也。治法利其濕而溫其寒,使衝任無邪氣之亂,臍下自無疼痛之疚矣。

方用_溫臍化濕湯_:

白朮(一兩,土炒),巴戟肉(五錢,鹽水浸),白茯苓(三錢),扁豆(三錢,炒搗),白果(十枚,搗碎),山藥(五錢,炒),建蓮子(三十枚,不去心)

水煎服,然必須經未來前十日報之,四劑而邪氣去、經水調。兼可種子。此方用白朮以利腰臍之氣,用巴戟、白果以通任脈,扁豆、山藥、蓮子以衛衝脈,所以寒濕掃除而經水自調,可受妊矣。倘疑腹痛為熱疾,妄用寒涼,則衝任虛冷,血海變為水海,血室反成水室,無論難於生育,而痛疼之止,又安有日哉!

衝任之氣,宜通不宜降,故化濕不用蒼朮、薏仁,余宜類參。

白話文:

有位女性在月經預計來臨的前三到五天,會感到肚臍下方劇烈疼痛,就像被刀割一樣,甚至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排出的經血顏色濃黑如同黑豆汁。一般人可能認為這是因為血太熱,但實際上這是由於下腹部遭受寒濕之氣侵襲所導致的。

寒濕之氣屬於異常,女性的衝脈和任脈都位於下腹部,衝脈又被稱為血海,任脈負責掌管子宮,也就是血室,它們都需要正常的氣血流通,最怕被異常的氣血打擾。當月經要從這兩個脈絡排出去時,若寒濕之氣已充滿這兩條脈絡並造成混亂,就會產生疼痛感,而當邪氣越來越強,正常的氣血也就越來越弱。

治療這種情況的方式是排除濕氣,同時溫暖身體,讓衝脈和任脈不再受到邪氣的幹擾,這樣肚臍下方的疼痛感自然會消失。

這裡提供一個名為「溫臍化濕湯」的處方:

  • 茯苓(炒)1兩
  • 巴戟天(鹽水浸泡)5錢
  • 白茯苓3錢
  • 扁豆(炒碎)3錢
  • 白果(搗碎)10顆
  • 山藥(炒)5錢
  • 建蓮子(不去心)30顆

用水煎煮後服用,最好在月經預計來臨前十天開始服用,連續四劑後,邪氣就會被去除,月經也會變得正常,甚至有助於懷孕。這個處方中的茯苓能幫助腰部和肚臍的氣血流通,巴戟天和白果可以疏通任脈,扁豆、山藥和蓮子則能保護衝脈,因此可以將寒濕之氣清除,讓月經恢復正常,也能夠懷孕。如果誤判疼痛是由熱病引起,而胡亂使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讓衝脈和任脈變得虛弱且寒冷,血海會變成水海,血室也會變成水室,不僅生育困難,連疼痛的情況也可能無法停止。

對於衝脈和任脈而言,應該保持通暢而不應下降,因此在排除濕氣時,不建議使用蒼朮和薏仁,其他藥物也應斟酌使用。

2. 經水過多

婦人有經水過多,行後復行,面色痿黃,身體倦怠而困乏愈甚者,人以為血熱有餘之故,誰知是血虛而不歸經乎。夫血旺始經多,血虛當經縮。今血虛而反經多,是何言歟?殊不知血歸於經,雖旺而經亦不多;血不歸經,雖衰而經亦不少。世人見經水過多,謂是血之旺也,此治之所以多錯耳。

倘經多果是血旺,自是健壯之體,須當一行即止,精力如常,何至一行後而再行,而困乏無力耶?惟經多是血之虛,故再行而不勝其困乏,血損精散,骨中髓空,所以不能色華於面也。治法宜大補血而引之歸經,又安有行後復行之病哉!

方用_加減四物湯_:

大熟地(一兩,九蒸),白芍(三錢,酒炒),黑芥穗(三錢),當歸(五錢,酒洗),川芎(二錢,酒洗),續斷(一錢),白朮(五錢,土炒),山萸(三錢,蒸),甘草(一錢)

水煎服,四劑而血歸經矣。十劑之後,加黨參三錢再服十劑,下月行經,適可而止矣。夫四物湯,乃補血之神品,加白朮、荊芥,補中有利;加山萸、續斷,止中有行;加甘草以調和諸品,使之各得其宜,所以血足經歸,歸經而血自靜矣。

白話文:

有位女性她的月經量過多,月經結束後又再次來潮,臉色呈現萎黃,身體感到極度疲倦乏力,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因為血液過熱所致,但實際上,這是由於血虛無法正常循環於經脈之中。

通常來說,如果血液旺盛,月經量才會多;如果血液不足,月經量應當減少。現在她血液不足,反而月經量多,這怎麼可能呢?然而,事實上,血液若能順利在經脈中運行,即使旺盛,月經量也不會過多;反之,即便血液衰弱,只要它能夠正常循環,月經量也不會少。世人看到月經量過多,便認為這是血液旺盛的表現,這正是治療上容易出錯的原因。

假設月經量多真的是血液旺盛的結果,那麼應該是身體強健的表現,理應在月經來過一次後就停止,精力恢復如常,怎麼可能會出現月經來過一次後又再次來臨,且疲倦乏力的情況呢?只有當月經量多是因為血液不足,才會出現再次來潮且無法承受疲倦乏力的情況。血液流失,精氣散失,骨骼中的骨髓空虛,因此無法在臉上顯現健康的氣色。治療方法應該是大力補充血液,並使其回歸正常的經脈運行,這樣怎麼還會有月經來過一次後又再次來潮的問題呢?

使用「加減四物湯」為處方:

熟地黃(一兩,經過九次蒸煮),白芍(三錢,酒炒),黑芥穗(三錢),當歸(五錢,酒洗),川芎(二錢,酒洗),續斷(一錢),白朮(五錢,土炒),山茱萸(三錢,蒸),甘草(一錢)

用水煎煮服用,服用四劑後,血液就能回歸正常的經脈運行了。十劑後,可以添加黨參三錢,再服用十劑,下個月來月經時,就會適度而止了。「四物湯」是補血的良藥,加上白朮和荊芥,補血中又有利於身體的效果;加上山茱萸和續斷,止血中又有活血的作用;加上甘草來調和各種藥材,使其各自發揮最好的效果,因此血液充足,經脈正常,血液回歸正常的經脈運行,血液自然就能平靜了。

3. 經前瀉水

婦人有經水之前,瀉水三日而後行經者,人以為血旺之故,誰知是脾氣之虛乎。夫脾統血,脾虛則不能攝血矣。且脾屬濕土,脾虛則土不實,土不實而濕更甚,所以經水將動,而脾先不固。脾經所統之血欲流注於血海,而濕氣乘之,所以先瀉水而後行經也。調經之法,不在先治其水,而在先治其血。

抑不在先治其血,而在先補其氣。蓋氣旺而血自能生,抑氣旺而濕自能除,且氣旺而經自能調矣。

方用_健固湯_:

黨參(五錢),白朮(二兩,土炒),白茯苓(三錢),薏苡仁(三錢,炒),巴戟(五錢,鹽水浸)

白話文:

【經前腹瀉】

有的女性在月經來臨前,會有三天的腹瀉,然後才開始行經,一般人可能以為這是因為血液過多的緣故,但實際上,這是由於脾臟功能虛弱所致。脾臟負責調節血液,當脾臟虛弱時,它就無法有效控制血液了。再者,脾臟屬濕土性質,一旦脾虛,身體的濕氣就會加重,因此,在月經即將來臨時,脾臟的固攝功能會先一步減弱。脾臟所控制的血液正準備流入子宮,卻被濕氣影響,導致先腹瀉後才來月經。調理月經的方法,並非首先要治療腹瀉,而是要先調整血液的狀態。

但進一步來說,調整血液也不是首要,補充氣力纔是關鍵。因為氣力充沛,血液自然能生成,氣力旺盛,濕氣也能被消除,而且氣力充足,月經自然能調節。

調理的藥方為「健固湯」:

黨參(約15克),白朮(約60克,經過土炒處理),白茯苓(約9克),薏苡仁(約9克,炒過),巴戟(約15克,用鹽水浸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