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中 (1)

回本書目錄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中 (1)

1. 子淋,轉胞

徐藹輝曰:此淋字與俗所云赤淋淋字不同。彼指赤帶言系女精,此係指小水言也。

(箋疏)小便頻數短檣熱痛乃謂之淋。妊婦得此是陰虛熱熾津液耗傷者為多,不比尋常淋痛皆由膀胱濕熱鬱結也。故前人治此多於毓陰之中參以清池,非一味苦寒勝濕淡滲利水之比。轉胞之症亦是小溲頻數不能暢達,但必熱不必痛,則胎長而壓塞膀胱之旁,附氣不得自如,故宜歸芎之升羅。

竊謂此症與子懸正是兩兩對峙,彼為胎元之太升,此是胎元之太降,則子淋與轉胞似不可認作同證,但就病狀言之,約略相似耳。徐謂赤淋赤帶則確與子淋不同,彼出精竅即不小溲而亦時時自下,此則惟小溲時作痛,不溲亦必不痛。

白話文:

徐藹輝曰:此淋字與俗所云赤淋淋字不同。彼指赤帶言系女精,此係指小水言也。

徐藹輝說:這裡的「淋」字與民間所說的「赤淋淋」不同。那個「赤淋淋」指的是赤帶,也就是女子的精液,而這裡的「淋」是指小便。

(箋疏)小便頻數短檣熱痛乃謂之淋。妊婦得此是陰虛熱熾津液耗傷者為多,不比尋常淋痛皆由膀胱濕熱鬱結也。故前人治此多於毓陰之中參以清池,非一味苦寒勝濕淡滲利水之比。轉胞之症亦是小溲頻數不能暢達,但必熱不必痛,則胎長而壓塞膀胱之旁,附氣不得自如,故宜歸芎之升羅。

(箋疏)小便頻繁、尿量少、排尿灼熱疼痛,就叫做「淋」。孕婦患上這種病,大多是因為陰虛熱盛、津液虧損,不像一般的淋痛,都是由膀胱濕熱鬱結引起的。所以古人治療這種病,多是在滋陰的藥方中加入清熱利水藥,而不是單純使用苦寒之性來祛濕利水。轉胞的症狀也是小便頻繁,排尿不暢,但一定會伴隨發熱,不一定是疼痛。這是因為胎兒長大壓迫膀胱附近,氣機不能舒暢,所以應該使用歸芎等藥物來升提氣機。

竊謂此症與子懸正是兩兩對峙,彼為胎元之太升,此是胎元之太降,則子淋與轉胞似不可認作同證,但就病狀言之,約略相似耳。徐謂赤淋赤帶則確與子淋不同,彼出精竅即不小溲而亦時時自下,此則惟小溲時作痛,不溲亦必不痛。

我認為,這種病症和子懸正好是兩個對立的狀態,子懸是胎元過度上升,而子淋則是胎元過度下降。因此,子淋和轉胞似乎不能歸為同一種病症,但從病狀來看,大致上是相似的。徐藹輝說赤淋和赤帶確實和子淋不同,赤淋和赤帶是從精竅流出,不屬於小便,但會持續不斷地流出。而子淋則只有在小便時才會疼痛,不小便時就不會痛。

妊婦淋曰子淋,小便不出曰轉胞。子淋小便頻數點滴而痛,轉胞頻數比少不痛。淋屬肝經陰虧火熾,轉胞因膀胱被胎壓住。膀胱止有一口,未溺時其口向上,口端橫一管,上半營即名下焦,下半管即溺孔。未溺時膀胱之底下垂如瓶狀,其口在上與下焦直對,溺從下焦滲入。效曰下焦者別迴腸而滲入膀胱焉。

欲溺時大氣舉膀胱之底,如傾瓶狀,其口向下從溺孔注比,故曰氣化則能出矣。轉胞一證,因胞大壓住膀胱,或因氣虛不能舉膀胱之底,氣虛者補氣,胎壓者托胎。若浪投通利,無益於病,反傷正氣。

徐藹,汪認庵又謂胞系轉戾,臍下急痛為轉胞。溲或數或閉,二說小異。

白話文:

懷孕期間小便頻繁、疼痛,稱為子淋;小便不出來,稱為轉胞。子淋症狀是小便頻數、量少、滴滴而痛;轉胞症狀是小便頻數,但量少,不痛。子淋是因為肝經陰虛火旺,而轉胞則是因為膀胱被胎兒壓住。膀胱只有一个出口,未排尿時出口向上,出口前端有一条横着的管道,上半部分称为下焦,下半部分就是尿孔。未排尿时,膀胱底部向下垂,像瓶子一样,出口朝上,与下焦直对着,尿液从下焦渗入膀胱。下焦是与回肠分开,直接渗入膀胱的。

想要排尿时,呼吸推动膀胱底部,就像倾倒瓶子一样,出口向下,尿液从尿孔流出,所以说气化就能排尿。转胞这种病症,是因为胎儿太大压迫膀胱,或者因为气虚无法推动膀胱底部,气虚者要补气,胎儿压迫者要托胎。如果盲目使用通利药物,不仅对病症无益,还会损伤正气。

徐蔼、汪认庵又说,胎儿系在子宫中转动,脐下急痛就是转胞。小便有时频数有时闭塞,两种说法略有不同。

(箋疏)淋則痛,轉胞則不痛,辨症甚是。胎大壓住膀胱,氣虛不舉亦是確論。浪投通利,無益於病,至理名言,有如皎日。若謂膀胱止有一口,不溺則其口在上云云,以轉胞二字造出許多怪語,那不令人笑死。須知近人繹泰西生理家言,膀胱明有上源,豈有頻預倒轉之理?此即古人轉胞之名有以誤之。此等臆說,扣槃捫燭,實是中醫之絕大汙點,何可不正。

汪認庵胞系轉戾四字,亦是盲人談天最為得意之筆。

子淋方

生地,阿膠,黃芩,黑山梔,木通,甘草,水煎服。

白話文:

尿频伴随疼痛,胎儿转向则不再疼痛,这是辨别病症的关键。胎儿过大压迫膀胱,气虚无力抬举也是确切的说法。滥用通利之药,于病情无益,这才是至理名言,如同阳光般明朗。有些人说膀胱只有一个口,不排尿时这个口在上,以此衍生出许多怪话,简直令人发笑。须知近代人借鉴西方生理学家言论,膀胱分明有上源,怎么会有频繁倒转的道理呢?这就是古人“转胞”的命名误导了后人。这种臆测之说,荒谬至极,实在是中医的重大污点,怎么能够不纠正呢?

汪认庵在《胞系转戾》四字中,也是盲人摸象、自以为是的表现。

治疗尿频的方子:生地、阿胶、黄芩、黑山栀、木通、甘草,水煎服。

丹溪治一妊婦小便人通,令一婦用香油塗手自產門入托起其胎,溺出如注,即用人參,黃耆,升麻,大劑煮服,又治一婦轉胞,用參歸煎服,探吐得愈。

沈堯封曰:良庵載其方,名參朮飲。蓋當歸,熟地黃,穹窮,芍藥,人參,白朮,留白,陳皮,半夏,炙甘草,加姜煎空心服。丹溪論曰:窘胞之病,婦之稟受弱者,憂悶多者,性躁急者,食味厚者,多有之。古方用滑藥鮮效,因思胞不自轉為胎被壓,胎若舉胞必自疏,水道自通矣。

白話文:

丹溪治療了一位懷孕婦女的小便頻尿問題,讓另一名婦女使用香油塗抹雙手,從產道進入,托起胎兒,使得尿液像流水一樣流出,隨即給她服用大量的人參、黃耆、升麻。他也治療了另一位婦女的轉胞症狀,使用參歸煎湯給她服用,並成功引發嘔吐而痊癒。

沈堯封說:良庵記載了他的方子,稱為參朮飲。這方子包括當歸、熟地黃、穹窮、芍藥、人參、白朮、留白、陳皮、半夏和炙甘草,再加上姜,於空腹時煎煮服用。丹溪論述:轉胞病狀通常發生在體質虛弱、情緒容易煩惱、性情急躁、飲食過於肥厚的婦女身上。古代的藥方使用滑膩的藥物效果不佳,因此他思考到如果胎兒不能自行轉動,是因為胎兒被壓迫,只要胎兒舉動,轉胞自然會解除,水流暢通。

近吳宅寵人患此,脈似澀,重則弦,予曰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血少則胎弱不能舉,氣多有飲,中焦不清而溢,則胎避而就下。乃以上藥與飲,隨以指探喉中吐出藥汁,候氣定叉與之而安

白話文:

近期有個姓吳的人家裡的寵物得了這種病,脈象像是細澀,嚴重時會變得緊弦。我說這是因為憂慮和困擾所導致的病症,細澀表示血量不足但氣息旺盛,緊弦則是體內有積水。血量不足使得胎兒虛弱無法正常成長,氣息旺盛且有積水,中焦運化不順,胎兒因而會移向下部。於是使用藥物治療,接著用手指探入喉嚨,讓寵物吐出藥液,待其氣息平復後再進行治療,使寵物得以安靜。

2. 妊身腹痛

金匱曰婦人懷妊腹中癘痛者富歸巧藥敬主之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芩(四兩) 白朮(四兩) 澤瀉(半斤) 芎窮(三兩) 右六味為散取方寸七酒和日三服

又曰妊脈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芎窮 阿膠 甘草 各(二量) 艾葉 當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 乾地黃(六兩)

右七味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次

白話文:

《金匱要略》記載,婦女懷孕時腹部疼痛,可用當歸、芍藥、茯苓、白朮、澤瀉、芎窮六味藥製成散劑,用酒調服,每天三次。

此外,懷孕時脈象異常,腹部疼痛,可能是胎兒受阻,可用膠艾湯治療。膠艾湯的藥材包括芎窮、阿膠、甘草、艾葉、當歸、芍藥、乾地黃,用水和酒一起煎煮,去渣後加入阿膠,煮至溶化,溫服,一天三次。

徐藹輝曰嚴氏用治胎動漏下經漏腰痛腹滿搶心短氣加黃耆認庵亦謂妊娠下血腹痛為胞陰主此湯又曰又方阿膠(一斤) 蛤粉炒艾葉數莖亦名膠艾湯治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心去血腹痛

(箋疏)金匱膠艾湯為真陽不足虛寒氣滯之神丹補陰和血行氣溫經選藥精當不僅專治妊娠之腹痛凡氣血不足滯而作痛者無往不宜尤在涇

金匱心典謂婦人經水淋瀝及胎產前後下血不止者皆衝任脈虛而陰不能守也是惟膠艾湯為能補而固之有芎歸能於血中行氣艾葉利陰氣止痛安胎故亦治妊娠胞阻胞阻者胞脈阻滯血少其氣不行也頤按血液虛寒而氣行不利故有淋瀝腹痛等病是方溫和流動補而不滯蓋人所知而腹之所以痛者亦由陰氣耗散所致在涇陰不能守四字大有可味芍藥純陰能收攝潰散耗亂之陰氣故治淋瀝下血非僅為血虛家定痛之良劑宋人周方四物湯世咸知為女科通用要藥豈非即從此方脫化而來頤則謂芎窮升發之性甚烈古用阿膠恐其太滯故以芎之靈通疏散者相輔而行頗有妙用若四物湯既去阿膠則芎性太走最宜斟酌而世俗不知裁度甚至芎歸地芍呆用等分則徒讀父書弊多利少真是笨伯徐氏所引後人之膠艾湯獨用膠艾葉亦是太笨不足法也

白話文:

徐藹輝說,嚴氏治療胎動不安、漏下經水、腰痛、腹滿、心慌氣短,會加用黃耆。認庵也說,妊娠期間下血腹痛,是因為胞陰不足,可以用膠艾湯治療。膠艾湯的藥方是:阿膠一斤、蛤粉炒艾葉數莖,也叫做膠艾湯。膠艾湯可以治療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者胎兒上衝心口、下血腹痛。

金匱膠艾湯是真陽不足、虛寒氣滯的良方,它補陰和血、行氣溫經,選藥精準。不僅專門治療妊娠期間的腹痛,凡是氣血不足、停滯而引起的疼痛,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金匱心典說,婦女經水淋漓不斷,以及胎產前後下血不止,都是衝任脈虛弱,陰氣不能守住所致。只有膠艾湯才能補虛固本。藥方中,川芎、當歸能於血中行氣,艾葉溫陽利陰氣,止痛安胎,所以也能治療妊娠胞阻。胞阻就是胞脈阻滯,血少氣行不通。

血虛寒凝、氣行不暢,就會出現淋漓、腹痛等病症。膠艾湯溫和流動,補而不滯,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腹痛的原因,也是陰氣耗散所致。金匱心典中「陰不能守」四個字,很有意味。芍藥純陰,能收攝散失、耗亂的陰氣,所以能治療淋漓下血,不僅僅是治療血虛,更是止痛的良藥。

宋代周防的四物湯,世人皆知是婦科常用的要藥,其實就是從膠艾湯演變而來的。膠艾湯中,川芎有升發之性,藥性較烈。古人用阿膠,擔心它太過於滯澀,所以用川芎的靈活疏散之性來輔助,這很有妙用。如果四物湯去掉阿膠,川芎的藥性太過於奔散,就需要慎重考慮。世俗之人不懂得裁度,甚至將川芎、當歸、地黃、芍藥等量使用,結果是徒勞無功,弊多利少,真是愚蠢。

徐氏引用的後人膠艾湯,只用膠和艾葉,也是太過於簡單,不足取法。

又曰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開放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藏附子人參白朮巧藥荻苓

(箋疏)此妊身內藏受寒腹痛之症治然附子墮胎為百藥長必不可輕試即當溫養中下亦自有善治之法此古書之不可拘泥者今本金匱本未出方說者調即傷寒論少陰篇之附子湯堯封所錄即傷寒論方 本條病情尤氏心典註文極為明白並錄 之脈弦發熱有似表邪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惡寒而腹反惡寒甚至少腹陣陣作冷若或扇之者然所以然者子藏開不能合而風冷之氣乘之也夫藏開風入其陰內勝則其脈弦為為氣而發熱且為格陽矣胎脹者胎熱則消寒則脹也附子湯方未見然溫里大全云妊娠四五月後每常胸腹間氣刺滿痛或腸嗚以致嘔逆減食此由忿怒憂思過度飲食失節所致蔡元度寵人有子夫人怒欲逐之遂成此病醫官王師復處以木香散莪朮木香甘草丁香鹽湯下三服而愈

(箋疏)此憂鬱氣

白話文:

懷孕六七個月,脈搏弦緊發熱,胎兒愈發脹大,腹部疼痛,怕冷,小腹像扇子一樣,這是因為胎兒藏於體內,受寒氣入侵而導致的。應該用附子湯溫暖子宮,附子、人參、白朮、茯苓是藥方中的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