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1.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中
2. 子淋,轉胞
徐藹輝曰:此淋字與俗所云赤淋淋字不同。彼指赤帶言系女精,此係指小水言也。
(箋疏)小便頻數短檣熱痛乃謂之淋。妊婦得此是陰虛熱熾津液耗傷者為多,不比尋常淋痛皆由膀胱濕熱鬱結也。故前人治此多於毓陰之中參以清池,非一味苦寒勝濕淡滲利水之比。轉胞之症亦是小溲頻數不能暢達,但必熱不必痛,則胎長而壓塞膀胱之旁,附氣不得自如,故宜歸芎之升羅。
竊謂此症與子懸正是兩兩對峙,彼為胎元之太升,此是胎元之太降,則子淋與轉胞似不可認作同證,但就病狀言之,約略相似耳。徐謂赤淋赤帶則確與子淋不同,彼出精竅即不小溲而亦時時自下,此則惟小溲時作痛,不溲亦必不痛。
妊婦淋曰子淋,小便不出曰轉胞。子淋小便頻數點滴而痛,轉胞頻數比少不痛。淋屬肝經陰虧火熾,轉胞因膀胱被胎壓住。膀胱止有一口,未溺時其口向上,口端橫一管,上半營即名下焦,下半管即溺孔。未溺時膀胱之底下垂如瓶狀,其口在上與下焦直對,溺從下焦滲入。效曰下焦者別迴腸而滲入膀胱焉。
欲溺時大氣舉膀胱之底,如傾瓶狀,其口向下從溺孔注比,故曰氣化則能出矣。轉胞一證,因胞大壓住膀胱,或因氣虛不能舉膀胱之底,氣虛者補氣,胎壓者托胎。若浪投通利,無益於病,反傷正氣。
徐藹,汪認庵又謂胞系轉戾,臍下急痛為轉胞。溲或數或閉,二說小異。
(箋疏)淋則痛,轉胞則不痛,辨症甚是。胎大壓住膀胱,氣虛不舉亦是確論。浪投通利,無益於病,至理名言,有如皎日。若謂膀胱止有一口,不溺則其口在上云云,以轉胞二字造出許多怪語,那不令人笑死。須知近人繹泰西生理家言,膀胱明有上源,豈有頻預倒轉之理?此即古人轉胞之名有以誤之。此等臆說,扣槃捫燭,實是中醫之絕大汙點,何可不正。
汪認庵胞系轉戾四字,亦是盲人談天最為得意之筆。
子淋方
生地,阿膠,黃芩,黑山梔,木通,甘草,水煎服。
丹溪治一妊婦小便人通,令一婦用香油塗手自產門入托起其胎,溺出如注,即用人參,黃耆,升麻,大劑煮服,又治一婦轉胞,用參歸煎服,探吐得愈。
沈堯封曰:良庵載其方,名參朮飲。蓋當歸,熟地黃,穹窮,芍藥,人參,白朮,留白,陳皮,半夏,炙甘草,加姜煎空心服。丹溪論曰:窘胞之病,婦之稟受弱者,憂悶多者,性躁急者,食味厚者,多有之。古方用滑藥鮮效,因思胞不自轉為胎被壓,胎若舉胞必自疏,水道自通矣。
近吳宅寵人患此,脈似澀,重則弦,予曰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血少則胎弱不能舉,氣多有飲,中焦不清而溢,則胎避而就下。乃以上藥與飲,隨以指探喉中吐出藥汁,候氣定叉與之而安
白話文:
徐藹輝說:這裏提到的"淋"字與一般所說的赤色尿液的"淋"字不同。一般人所說的"淋"是指女性特有的分泌物,而這裏的"淋"指的是排尿問題。
(解釋)如果排尿頻繁、量少、灼熱且疼痛,就被稱爲"淋"。孕婦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由於陰虛內熱,津液消耗過多,這和一般的尿路感染,由膀胱溼熱導致的疼痛不同。因此,前輩們治療這種情況時,大多會將滋陰與清熱相結合,並不是一味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排除溼氣或淡滲利水。
"轉胞"的症狀也是小便頻繁,但並不一定伴有疼痛。這是因爲胎兒增大,壓迫了膀胱,導致氣機無法自由運行,所以需要用當歸和川芎來提升氣機。
我認爲,這個病症與"子懸"正好相反,"子懸"是因爲胎兒位置過高,而"轉胞"是因爲胎兒位置過低,所以,"子淋"與"轉胞"似乎不能視爲同一病症,但從症狀上看,它們大致相似。徐藹輝說,赤色尿液和赤帶確實與"子淋"不同,前者會在沒有排尿的情況下自行流出,後者則只在排尿時感到疼痛,不排尿就不會痛。
孕婦的尿頻、尿痛稱爲"子淋",無法排尿稱爲"轉胞"。"子淋"的特點是排尿頻繁且疼痛,"轉胞"則是頻繁但尿量少且無痛。"子淋"屬於肝經陰虧火旺,"轉胞"則是因爲膀胱被胎兒壓迫。膀胱只有一個出口,未排尿時,出口朝上,頂端橫有一根管道,上半段稱爲下焦,下半段爲尿道。未排尿時,膀胱底部下垂,形狀像瓶子,出口與下焦對齊,尿液從下焦滲透進入膀胱。
當要排尿時,大氣壓會將膀胱底部提起,就像傾倒瓶子一樣,出口朝下,尿液從尿道排出,這就是所謂的“氣化則能出”。"轉胞"的情況,是因爲胎兒過大壓迫膀胱,或是因爲氣血虛弱,無法提起膀胱底部。對於氣血虛弱的情況,應該補氣;對於胎兒壓迫的情況,應該托起胎兒。如果隨意使用通利藥物,不僅無助於病情,反而會傷害正氣。
徐藹輝和汪認庵認爲,"轉胞"的症狀是臍下急痛,尿頻或尿閉,這兩種說法有些微的不同。
(解釋)"子淋"會痛,"轉胞"則不會,這種辨別方法很正確。胎兒過大壓迫膀胱,或是氣血虛弱無法提起膀胱底部,這些都是正確的理論。如果隨意使用通利藥物,不僅無助於病情,更是至理名言,如同明亮的太陽。但如果認爲膀胱只有一個出口,不排尿時出口朝上,以此來解釋"轉胞",這聽起來讓人覺得荒謬。要知道,現代醫學已經明確指出,膀胱有上源,怎麼可能頻繁上下顛倒呢?這可能就是古人對"轉胞"的理解造成的誤解。這種臆測,如同摸黑或摸象,確實是中醫的一大污點,必須糾正。
汪認庵說的"胞系轉戾"四個字,也是盲目人的得意之作。
以下是"子淋"的藥方:
生地、阿膠、黃芩、黑山梔、木通、甘草,用水煎服。
丹溪治療過一位孕婦,她的小便無法排出,他讓另一位婦女用手塗上香油,從產道伸入,托起胎兒,小便立刻如注而出。然後,他讓人參、黃芪、升麻大劑量煮服。他還治療過一位患有"轉胞"的婦女,讓她服用當歸湯,通過嘔吐治療痊癒。
沈堯封說:良庵記載了他的藥方,名爲"參朮飲"。包含當歸、熟地黃、川芎、芍藥、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炙甘草,加入生薑,空腹服用。丹溪論說:"轉胞"的病因,可能是體質虛弱的婦女,憂鬱過度,性情急躁,或是飲食過於油膩,這些情況下容易出現。古方常用滑石類藥物,效果不佳,我認爲是因爲胎兒壓迫膀胱,如果能提起胎兒,膀胱自然會疏鬆,尿道也會暢通。
最近吳家的寵妾就患有此病,脈象看似澀滯,重按則呈弦狀,我說這是由憂患引起的,澀滯表示血液不足,氣多,弦表示有水溼,血液不足則胎兒無力上升,氣多有水溼,中焦不清而溢,胎兒就會向下躲避。於是,我給她服用了上述藥物,並用手指刺激她的喉嚨,使她吐出藥汁,待她氣息穩定後再次給予藥物,病情得以緩解。
3. 妊身腹痛
金匱曰婦人懷妊,腹中癘痛者,富歸巧藥敬主之。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朮(四兩) 澤瀉(半斤) 芎藭(三兩) 右六味為散,取方寸七,酒和,日三服。
又曰妊脈,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芎藭 阿膠 甘草 各(二兩) 艾葉 當歸 各(三兩) 芍藥(四兩) 乾地黃(六兩)
右七味,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次。
徐藹輝曰:嚴氏用治胎動漏下,經漏,腰痛,腹滿,搶心,短氣,加黃耆。認庵亦謂妊娠下血,腹痛為胞陰,主此湯。又曰:又方阿膠(一斤) 蛤粉炒艾葉數莖,亦名膠艾湯,治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心,去血腹痛。
(箋疏)金匱膠艾湯,為真陽不足,虛寒氣滯之神丹,補陰和血,行氣溫經,選藥精當,不僅專治妊娠之腹痛,凡氣血不足,滯而作痛者,無往不宜,尤在涇。
金匱心典謂婦人經水淋瀝,及胎產前後下血不止者,皆衝任脈虛而陰不能守,是以惟膠艾湯為能補而固之。有芎藭能於血中行氣,艾葉利陰氣,止痛安胎,故亦治妊娠胞阻。胞阻者,胞脈阻滯,血少其氣不行也。頤按:血液虛寒而氣行不利,故有淋瀝腹痛等病。是方溫和流動,補而不滯,蓋人所知而腹之所以痛者,亦由陰氣耗散所致。在涇陰不能守四字,大有可味。芍藥純陰,能收攝潰散耗亂之陰氣,故治淋瀝下血,非僅為血虛家定痛之良劑。宋人周方四物湯,世咸知為女科通用要藥,豈非即從此方脫化而來?頤則謂芎藭升發之性甚烈,古用阿膠,恐其太滯,故以芎之靈通疏散者相輔而行,頗有妙用。若四物湯既去阿膠,則芎性太走,最宜斟酌。而世俗不知裁度,甚至芎藭、歸、地、芍呆用等分,則徒讀父書,弊多利少,真是笨伯。徐氏所引後人之膠艾湯,獨用膠艾葉,亦是太笨,不足法也。
又曰: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開放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藏。附子、人參、白朮、巧藥、荻苓。
(箋疏)此妊身內藏受寒腹痛之症,治然附子墮胎,為百藥長,必不可輕試,即當溫養中下,亦自有善治之法。此古書之不可拘泥者。今本金匱本未出方說者,調即傷寒論少陰篇之附子湯。堯封所錄,即傷寒論方。本條病情,尤氏心典註文極為明白,並錄之脈弦發熱,有似表邪,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惡寒而腹反惡寒,甚至少腹陣陣作冷,若或扇之者,然所以然者,子藏開不能合而風冷之氣乘之也。夫藏開風入,其陰內勝則其脈弦,為為氣而發熱,且為格陽矣。胎脹者,胎熱則消,寒則脹也。附子湯方未見,然溫里大全云:妊娠四五月後,每常胸腹間氣刺滿痛,或腸嗚以致嘔逆減食,此由忿怒憂思過度,飲食失節所致。蔡元度寵人有子,夫人怒欲逐之,遂成此病,醫官王師復處以木香散,莪朮、木香、甘草、丁香、鹽湯,下三服而愈。
(箋疏)此憂鬱氣
白話文:
[孕期腹部疼痛]
《金匱》提到,婦女在懷孕期間,如果腹部劇烈疼痛,可用富歸巧藥敬主的藥方治療。
藥方包含:當歸(90克)、芍藥(300克)、茯苓(120克)、白朮(120克)、澤瀉(240克)、芎窮(90克)。將以上六種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方寸匕大小,每日三次,用酒送服。
另外,《金匱》也指出,孕期腹部疼痛可能因為胎兒生長受阻,可用「膠艾湯」治療。
膠艾湯的成分包括:芎窮、阿膠、甘草(各60克)、艾葉、當歸(各90克)、芍藥(120克)、乾地黃(180克)。將所有藥材與五升水和三升清酒一起煎煮,直到剩下三升。去掉藥渣後加入阿膠,讓它完全溶解,然後溫熱服用,每次一杯,每日三次。
徐藹輝表示,嚴氏曾用這藥方治療胎兒移動引起的出血、腰部疼痛、腹部飽脹、呼吸困難等症狀。此外,妊娠出血和腹部疼痛也可使用此方。另一個版本的「膠艾湯」,阿膠用量增加到500克,加上一些艾葉,用於治療胎兒不安、腰部和腹部疼痛,或是胎兒上升引起的心臟不適和出血。
《金匱》中的「膠艾湯」是治療真陽不足、虛寒氣滯的神奇丹藥,能補陰和血、行氣溫經,精確選藥,不僅能治療孕期腹部疼痛,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也有很好的效果。尤在涇也認為,這藥方特別適合婦女經期淋瀝不止、胎兒產前後出血不止的情況,因為這些都是由於衝任脈虛弱,陰氣無法守住所導致的。膠艾湯能補充和鞏固陰氣,其中的芎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艾葉則能止痛安胎,因此也能治療孕期胎兒生長受阻。
根據注釋,血液虛寒會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從而出現淋瀝和腹部疼痛等症狀。這個藥方溫和流動,既能補充又能促進血液循環,不會造成滯留。腹部疼痛的原因往往是陰氣耗散所導致的。尤在涇認為,芍藥作為純陰性的藥材,能收攝潰散和耗亂的陰氣,因此能治療淋瀝和下血,不僅是血虛者的止痛良藥。宋代的周方四物湯,現在普遍被視為婦科的常用藥,其實就是從這個藥方變化而來。尤在涇認為,芎窮具有強烈的升發性質,古人使用阿膠擔心它會太黏滯,因此用芎窮的靈通分散作用來輔助,效果非常好。然而,如果使用四物湯卻去掉了阿膠,那麼芎窮的效果就會太強烈,需要謹慎考慮。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適當調整,甚至將芎窮、歸地、芍的比例等分使用,這樣只會讀死書,弊多利少,真是愚蠢。徐氏引用的後人「膠艾湯」,單獨使用阿膠和艾葉,實在太笨拙,不值得效法。
《金匱》還提到,懷孕六七個月時,如果脈象呈弦形且伴隨發燒,胎兒會越來越腫脹,腹部疼痛並且畏寒,這可能是因為子宮開放所導致的。這種情況應使用附子湯溫暖子宮。附子湯的成分包括:附子、人參、白朮、巧藥、茯苓。
根據注釋,這是描述懷孕期間,因為子宮受寒導致腹部疼痛的情況。然而,附子會導致流產,因此必須謹慎使用。即使要溫暖中下焦,也有其他更好的治療方法。這是古籍中不可拘泥的地方。現在,《金匱》並沒有提供具體的附子湯配方,但根據溫裏大全的記載,懷孕四五個月後,經常會出現胸部和腹部氣脹、滿痛、腸鳴、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這可能是因為情緒波動、飲食失調等原因所導致的。蔡元度的寵妾曾因為受到夫人的憤怒而產生這種病症,醫生王師復開出了木香散,其中包括莪朮、木香、甘草、丁香等成分,用鹽水送服,連續服用三劑後痊癒。
根據注釋,這是描述憂鬱氣候對懷孕婦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