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下 (3)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下 (3)
1. 回乳
無子吃乳乳不消令人發熱惡寒,用大麥芽(二兩);炒為末,每服(五錢),白湯下。
(箋疏)丹溪此法固佳,凡消食之藥無一不靈,查肉神麯等皆是治乳婦病者,亦當留意此一層也。
白話文:
[回乳]
如果孩子不再吸吮母乳,而乳汁仍不停分泌,會導致母親出現發燒與寒戰的症狀。這時可以使用大麥芽來解決這個問題。具體做法是取兩兩的大麥芽,炒至熟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約五錢的份量,用白開水送服。
(補充說明)丹溪的這個方法確實有效,事實上,所有能幫助消化的藥物在這種情況下都能發揮作用。像是肉神麯等藥物,同樣對治療哺乳期婦女的疾病有幫助,因此在面對這類問題時,也應考慮這些選項。
2. 乳頭碎裂
丹溪老黃茄子燒灰傳之 綱目丁香末傳之
(箋疏)此有因發癢而搔碎者,稍有滋水,是肝胃濕熱,宜清肝而少參化濕;有乾燥作痛者,甚至血溢,是肝燥有火,宜養液而並滋肝腎。乳房屬足陽明經,乳頭實肝經主之,故凡是乳病無不繫於肝者,脹痛皆然,然而外瘍其尤著也。外治法當依瘍科例,擇藥燥者宜潤,挾濕者宜清涼收濕。丁香溫燥,大非所宜,單方之不可呆用,如此。
白話文:
【乳頭龜裂】
這段古文提到的情況,有可能是因為搔抓引起乳頭皮膚破裂,如果伴有分泌物,這可能是肝臟和胃部濕熱所致,應清肝並輔以去濕的治療。另一種情況是皮膚乾燥且疼痛,甚至出血,這可能是肝臟乾燥且有火氣,應滋補體液,同時滋養肝腎。
乳房在中醫理論中,歸屬於足陽明經脈,而乳頭則主要由肝經負責,因此所有乳部疾病都與肝臟密切相關,無論是脹痛或其它症狀都是如此,尤其是外部的傷口更是明顯。對於這種病症的外在治療,應遵循瘍科的原則,選擇適合的藥物,對於乾燥的應使用滋潤的藥物,對於有濕氣的應使用清涼去濕的藥物。丁香性質溫燥,並不適合這種情況,單一藥物不能盲目使用,就是這個道理。
3. 吹乳
繆仲淳云:妒乳、內外吹乳、乳岩、乳癰,不外陽明、厥陰二經之病,橘葉最妙。又用生半夏一個,研末,生蔥頭一段,研里,左右互塞鼻,神驗。又於山中掘野芥菜(去葉用),根洗淨,搗爛,無灰酒煎數滾,飲一二次,即以渣遏患處。凡乳癰未成,或腫、或硬、或脹痛者,無不立消。
屢治經驗。野芥菜一名天芥菜,又名鸚哥草,似芥菜而略矮小,其根數出如蘭根。用以治乳,想其形似乳囊也,故用有驗。春圃附載。
(箋疏)未產前生乳癰,名內吹風;乳子時生乳癰,名曰外吹風。皆由理想而得其名。謂小兒吮乳,口鼻之風吹之,猶可說也。乃兒在胎中,而亦能吹風,何其可笑!一至於此,吾國外科之學鄙陋己極。外瘍一切病名,可鄙可嗤,十而八九,醫學空疏,真是慚愧欲死。宜乎當此開明之世,後生小子乍得一知半解者,亦得竊笑於其側。
空穴來風,固有自取之道,殊不足為若輩責也。妒乳之名亦是可笑,不如經稱乳癰,豈不正大光明,名正言順!仲淳不外陽明、厥陰二經之病,洵是至當不易。橘葉固佳,但乳岩根深蒂固,萬不可與乳癰同論。總之,胎前患此,多是肝火,止宜清肝,少參消散。產後患此,多是積乳,先當消乳,早投煎藥,可退十之六七。
惟胎前得之,其火必盛;產後得之,乳積更多,加以畏痛,不敢使兒吮乳,則愈積愈腫,所以成潰,皆是極易,不比其他外瘍之易於消退。二三日間,無不成膿。若新產旬日之間,陰虛未復,狂焰陡然腫大,且堅如瓢如甕者,其勢甚急,非羚羊角不能稍殺其毒。俗名乳發,其害猶熾。
其較輕者,則川棟、蒲公英、地丁、銀花、丹皮、梔子、黃芩、連翹、山查神、麯、麥芽等,足以了之。不能顧及回乳一層,蓋非此不能釜底抽薪。俗子不知,猶用歸芎、通草之類,自謂活血行乳,則助之腐也。生半夏有毒,塞鼻不妥。野芥菜不知何物,然有芥之名,必有辛散作用。
此症必有心火,亦外治用蒲公英、地丁、馬齒莧、木芙蓉葉、忍冬藤等搗敷,皆可。然此類皆清涼有餘,火盛勢熾,紅腫蔓延者宜之。輕症嫌其太涼,遏抑氣血,反致堅硬難化。瘍科書中有如意金黃散,清熱而兼有辛散,以治尋常之陽發癰腫,正合,但選藥尚未盡純粹。頤習用之桃花丹敷此有效。
其不甚大者,形塊如桃如慄,則千槌膏消腫最驗。二方見拙編瘍科綱要,皆非古之成方。
白話文:
繆仲淳先生表示:乳房疾病如乳房脹痛、乳房硬化、乳腺癌、乳腺炎等,主要都屬於胃經和肝經的問題,使用橘葉治療效果最好。此外,用生半夏一個,磨成粉末,加上一段生蔥頭,同樣磨碎,交替塞入左右鼻孔,療效神奇。再或者,在山裡挖掘野生芥菜(只使用根部),清洗乾淨後搗爛,用無灰酒煮沸數次,飲用一兩次,同時將殘渣敷於患處。對於乳腺炎還未形成膿包,或是腫脹、硬化、疼痛的情況,都能立即消除。
這種治療方法經過多次實踐,效果顯著。野生芥菜又稱天芥菜,也有人叫它鸚鵡草,形狀類似芥菜但略為矮小,其根部像蘭花根一樣,多根分生。因其形狀與乳腺相似,所以用於治療乳腺疾病效果良好。春圃附載。
(箋疏)產前發生乳腺炎,被稱為內吹風;哺乳期發生乳腺炎,則被稱為外吹風。這些名字都是根據想像來命名的。說小孩吸奶時,口鼻的風會吹到乳房,這種說法還可以理解。但是說在胎兒還在子宮裡時,就能吹風,這實在讓人啼笑皆非!如此荒謬的想法,反映了我國外科學的淺薄。許多外瘍疾病的命名,十之八九都令人嗤之以鼻,醫學知識的空泛,真是讓人羞愧欲死。在這個開明的時代,一些剛剛學得一點醫學知識的年輕人,也會在一旁嘲笑。
這種無稽之談,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我們不必過於苛責他們。"妒乳"這個詞也是非常荒謬的,遠不如"乳腺炎"這樣的定義更為正式和恰當。繆仲淳認為,這類疾病主要涉及胃經和肝經,這是完全正確的。橘葉的確是很好的治療選擇,但乳腺癌病情深重,不能與乳腺炎相提並論。總的來說,懷孕期間患有此病,大多是肝火旺盛,應以清肝為主,輔以散結的治療。產後患病,大多是由於乳汁積聚,應先消乳,盡早服用煎藥,可以消退大部分症狀。
然而,懷孕期間患病,火氣必然旺盛;產後患病,乳汁積聚會更多,加上害怕疼痛,不敢讓嬰兒吸吮,這樣就會導致乳汁越積越多,乳房越來越腫,因此很容易形成膿包。這與其他外瘍疾病相比,更難以消退。通常在兩三天內,就會形成膿包。如果在產後十天左右,體質虛弱,乳房突然劇烈腫大,堅硬如瓢或甕,情況非常危急,非羚羊角不能稍微減緩其毒性。民間稱之為"乳發",其危害仍然嚴重。
對於較輕的病例,如川楝子、蒲公英、地丁、銀花、牡丹皮、梔子、黃芩、連翹、山楂、神曲、麥芽等,足夠解決問題。但不能忽視回乳這一環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普通人不知道,還會使用歸芎、通草等,自以為能活血行乳,實際上是在助長腐敗。生半夏有毒,塞入鼻孔並不明智。野生芥菜究竟是什麼,雖然名字中有芥字,但肯定有辛辣散熱的效果。
這種疾病一定伴有心火,外部治療可用蒲公英、地丁、馬齒莧、木芙蓉葉、忍冬藤等搗碎敷用,都可以。然而,這些藥物都清涼有餘,對於火氣旺盛,紅腫蔓延的情況適用。對於輕微的病例,可能嫌其太涼,抑制了氣血運行,反而導致硬塊難以消散。在瘍科書籍中有一種如意金黃散,既能清熱又有辛辣散熱的作用,用於治療常規的陽性發炎腫脹,非常合適,只是選藥尚未完全純粹。我習慣使用桃花丹來敷治這種情況,效果不錯。
對於不是很大的腫塊,形狀如桃或栗子,使用千槌膏消腫效果最佳。以上兩個配方均出自我自己編寫的瘍科綱要,都不是古已有之的成熟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