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中 (3)

回本書目錄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中 (3)

1. 便秘

2. 頭痛

沈堯封曰:陰虛於下則陽易升上,致頭痛者,童便最妙。褚侍中雲:童便降火甚速,降血甚神,故為療厥逆頭疼之聖藥。若血虛受風,宜一奇散,即芎歸湯也,不可不辨。

(箋疏):陰虛而氣火升浮,法宜潛陽涵陰為主。童便本是新產神丹,不僅可已頭痛,且無誤用之弊。果有風寒外侵,歸芎未嘗不了然。一降一升,正相對照,辨症胡可不慎。

薛立齋案:一產婦頭痛,曰:用補中益氣已三年,稍勞則惡寒內熱,擬作陽虛治,加附子(一錢) 於前湯中,數刻不發。

(箋疏):頭痛安有可日用益氣至三年之理,更何論乎?產後縱使果是清陽下陷之病,亦必升之又升,迸出泥丸宮。去惡寒雖可謂是陽虛,然內熱獨非虛乎?明是偽造之案,而敢欺人如是。夫已氏之荒謬已臻極步,且以誤盡初學,實屬罪不容銖。堯封採此,受其愚矣。

白話文:

沈堯封表示:如果身體下方的陰氣不足,上方的陽氣就會過度上升,導致頭痛,這種情況下,使用兒童的新鮮尿液效果特別好。褚侍中進一步解釋,兒童的新鮮尿液能迅速降火,對於調節血氣也有神奇的效果,因此它是治療逆厥和頭痛的良藥。但如果頭痛是由於血氣不足再受到風邪的影響,就應該使用一奇散,也就是芎歸湯,這兩種情況不能混淆。

在註解中提到:陰氣不足導致氣火上升,治療時應當以涵養陰氣和抑制陽氣為主要目標。兒童的新鮮尿液就像新製的神丹,不僅可以治療頭痛,而且不會有誤用的風險。如果真的有風寒入侵,使用芎歸湯也能有效解決。一升一降,兩者正好相對照,因此在診斷病情時怎能不小心呢?

在薛立齋的案例中,有一位產婦長期頭痛,她說已經連續三年每天服用補中益氣湯,但只要稍微勞累,就會感到內心發熱且怕冷。醫生考慮到可能是陽氣不足,於是建議在原有湯藥中加入附子(一錢),結果很快就見效了。

在註解中指出:頭痛怎麼可能連續三年每天都服用補中益氣湯呢?就算產後真的出現清陽下陷的情況,那也會越升越高,最終達到泥丸宮。雖然去除怕冷的現象可以說明是陽氣不足,但是內心發熱難道不是虛弱的表現嗎?這個案例明顯是偽造的,卻還敢如此欺騙他人。沈堯封採用這樣的案例,顯然是被誤導了。

3. 胃脘痛腹痛少腹痛

沈堯對曰:有血淤、血虛、停食、感寒、肝氣之異。手按痛減者血虛也,接之痛增者非停食即瘀血。停食則右關脈獨實且有噯哺氣,瘀血則所下惡露必少,得熱即減者感寒也。至若厥陰肝脈抵小腹挾胃,又為藤血之臟,血去肝虛其氣易動,一關氣惱陡然脘腹大痛。治法血虛宜歸耆建中,消食惟查肉最妙,兼和血也。

消瘀宜奪命散,感寒者輕則炮姜艾葉,重則桂附茱萸。肝氣作痛,養血藥中加川楝橘核,苦以泄之,重則為梅辛散,酸收苦池並用。

(箋疏)產後胃脘痛,古有敗血搶心一說,然子宮中之淤垢何以直攻到心,此是理想之談,誤人不小。縱使惡淤不多而為胃痛,不過降少升多,肝膽氣滯耳。用破瘀之法而病亦相應者,正以泄降則氣自不升,其理亦淺而易見,非徑以破上焦之血然終宜和肝行氣為允,破瘀必非呆板之法。

腹痛少腹痛,初產之時甚少,俗謂之兒枕痛,此多淤虛猶存,或臨蓐時未免稍受寒涼,苟非盛夏炎天,生化湯最宜正治。炮姜桃仁本是無瘀不能為害,又如澤蘭艾葉茺蔚皆所必需,但川芎主升不可妄用。查肉極妙,非僅消食亦能和血。砂糖未始不可服,但不必大多,而最不宜於炎天。

耳盂英書中深惡於生化砂糖,蓋有為而言,然亦不必因噎廢食。如在既產數日之後,則苟非痰食,多屬血虛而氣為之滯,堯封養血二字最佳。川棟烏梅橘核無一非柔肝必需之品。

俟藹輝曰:一婦產後腹痛,令其夫以手接之,小腹痛尤甚,下惡露而痛仍不減,知其非瘀乃燥糞也。予藥一劑,大便潤下而愈。姜用川治驗。炮姜五分,丹皮(二錢),歸身(三錢),川芎(一錢五分),山查(二錢),炒枳殼(一錢五分),炒麻仁(二錢),杵爛桃仁泥(二錢),生地(二錢),炙甘草(四分),加研爛松子仁(五粒)。

(箋疏)大便不通固亦腹痛中之一症,產後津傷尤多,便秘此必問而知之,而辨症辨脈尚在其次。

蕭賡六曰:下血過多,肝經血少腹痛,其脈弦者,以熟地萸肉為君,加白芍木瓜蒺藜一劑可止。有難產久坐,風入胞門致腹痛欲絕,其脈浮而弦續斷,一兩防風五錢,服之立愈。

(箋疏)血虛而用熟地萸肉是也。其風入胞門一說殊不可信。產後中氣必處脈浮固所當有,何得認作風之確證?且腹痛病是在裡,脈又必不應浮。防風大劑豈新產時所可妄試?

白話文:

[胃痛、腹部疼痛、下腹部疼痛]

沈堯對說:胃痛的原因可能包括血液淤積、血虛、食物停滯、感受寒冷、以及肝氣異常。如果用手按壓疼痛減輕,那可能是血虛;如果按壓後疼痛加劇,則可能是食物停滯或血液淤積。食物停滯時,右關脈會特別實,而且會有噯氣的情況;血液淤積的話,惡露排出量必然較少,遇熱則疼痛減輕,這表明是感受了寒氣。至於厥陰肝經抵達小腹,夾着胃部,又是藏血的臟器,血液流失後肝虛,其氣容易動亂,一旦生氣,胃部和腹部的疼痛會突然加劇。治療方法上,血虛應該用歸耆建中湯,消食則查肉最有效,同時也有和血的作用。

消除血液淤積應使用奪命散,感受寒氣輕者可用炮姜和艾葉,重者則需用桂附茱萸。對於由肝氣引起的疼痛,在養血藥中加入川楝和橘核,用苦味藥物來泄肝氣,嚴重時可用梅辛散,酸收苦池並用。

(箋疏)產後胃痛,古人有敗血搶心的說法,但是子宮中的淤血怎麼能夠直接攻擊心臟,這是空想的理論,誤導了不少人。即使惡露不多導致胃痛,也只是降少升多,肝膽氣滯而已。使用破瘀的方法,病情也會相應改善,這是因爲泄降則氣自然不升,這個道理淺顯易見,並不是直接破壞上焦的血液。然而,最終還是應該和肝行氣爲妥,破瘀並非死板的方法。

對於腹痛和下腹部疼痛,產後初期很少出現,俗稱爲兒枕痛,這多是淤血和虛弱並存,或是在臨產時稍微受了點寒涼。如果不是炎熱的夏天,生化湯最適合治療這種情況。炮姜和桃仁本來就是沒有淤血就不會造成傷害,澤蘭、艾葉和茺蔚都是必須的,但川芎主升,不可隨意使用。查肉極妙,不僅消食也能和血。砂糖並非不可以服用,但不必過多,且炎夏不宜。

在英文書籍中,對生化砂糖的厭惡很深,這是有所指的,但也不必因此而放棄食用。產後幾天後,如果不是痰食問題,多數是血虛而氣滯,沈堯封養血二字最好。川棟、烏梅、橘核無一不是柔肝必需的。

等待藹輝說:有一名婦女產後腹痛,讓她的丈夫用手按壓,發現小腹痛更嚴重,惡露雖然排出了,但疼痛並未減輕,知道這不是淤血而是乾燥的大便。給她開了一劑藥,大便通暢後就好了。姜用川治驗。炮姜五分,丹皮(二錢),歸身(三錢),川芎(一錢五分),山查(二錢),炒枳殼(一錢五分),炒麻仁(二錢),杵爛桃仁泥(二錢),生地(二錢),炙甘草(四分),加研爛松子仁(五粒)。

(箋疏)大便不通也是腹痛的一種症狀,產後津液損傷的情況很多,便祕一定要詢問並瞭解,而辨證和辨脈則次之。

蕭賡六說:出血過多,肝經血少腹痛,脈象弦的,以熟地萸肉爲主藥,加白芍木瓜蒺藜一劑即可止痛。有難產久坐,風進入胞門導致腹痛欲絕,脈象浮而弦續斷,一兩防風五錢,服之立即痊癒。

(箋疏)血虛使用熟地萸肉是對的。關於風進入胞門的說法不可信。產後中氣必定處於脈浮狀態,這是正常的,怎麼能作爲風的確證呢?況且腹痛病在裏,脈象不應該浮。大量使用防風,豈是新產後可以隨意嘗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