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下 (8)

1. 理氣

紫蘇飲 嚴氏 治胎氣不和,湊上心胸腹滿痛悶,名為子懸。懷胎至四五月,君相二火養胎,熱氣逆上之故。

紫蘇(一兩) 腹皮 人參 川芎 橘皮 白芍 當歸(三分) 甘草(一分) 銼,分三服。水(一蓋) 生薑(四片) 蔥白,煎去渣服。一方無川芎,名七寶散。汪認庵醫方集解載此:蘇葉止(一錢) 當歸(七分) 甘草(二分) 餘皆(五分)。

(箋疏)此古今治子懸之主方,論已見前。

天仙藤散 陳景初制,本名香附散,治子氣腫脹。

天仙藤 即青木香藤,洗略焙 香附 炒陳皮 甘草 烏藥 木香等分,銼末,每服(五錢) 加生薑(三片) 紫蘇(五葉) 水煎,日三服,腫消止藥。汪本無木香,有木瓜(三片)。

(箋疏)此治氣脹而無水者。然腫脹必挾積水,以絡中無水,亦不大脹,則必以開肺氣,通小水為主,專用氣藥,究竟鮮效。

木香散 王師復 治妊娠四五月後,胸腹間氣刺滿痛,或腸嗚嘔逆,減食。

此由忿怒憂思,飲食失節所致。

莪朮 木香 丁香 甘草 鹽,陽下。

(箋疏)此治中氣虛寒之法,故有丁香。非脹痛者,必以此為主藥。

抑氣散 丹溪 治婦人經將行而痛,氣之滯也。

四物加胡索,牡丹皮,條芩。

(箋疏)痛在經前,必不可膩補,此方非良法。

又柳氣散 嚴氏 治婦人氣盛於血,變生諸證,頭暈脘滿。

香附(四兩) 陳皮(一兩) 茯神 甘草,研為末,每服(二錢)。

(箋疏)所謂氣盛,氣之滯也,故用藥如是。

抑青丸 大瀉肝火,治左脅作痛 婦人怒氣傷肝,胎氣上逆,致嘔逆,水飲不能入。黃連一味,吳萸湯浸一宿為丸。

(箋疏)此惟肝膽火熾者宜之。方名抑青,所主在是,然非有宣導氣分者佐之,亦嫌遏郁,不能靈遍。

代赭旋覆湯 仲景 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噫氣不除,慮邪。

雖解,胃弱不和,虛氣上逆故也。

又周楊後曰:余每備以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者,神效。活入云:有代赭旋覆證,氣虛者,先服四逆湯;胃寒者,先服理中湯,後服此方為良。

旋覆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

(箋疏)此斡旋中州,氣滯而鎮攝其上壅之逆,最能桴應。仲景本治汗吐下後之噫氣,故有參甘大棗。若在虛人雜病中,參固宜也。惟有痰窒,則須去甘棗耳。

旋覆花湯 金匱

旋覆花 蔥 新絳

(箋疏)此疏達肝家結滯,通絡和血之方,尤在涇謂旋覆花治結氣,去五藏。

白話文:

【管理氣機】

【紫蘇飲】嚴氏的處方,用於治療因胎氣不協調導致的心胸腹部滿脹、疼痛、悶堵的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子懸,通常發生在懷孕四到五月時。這是因為君相二火養護胎兒時產生的熱氣逆向上升所致。

配方:紫蘇(30克)、腹皮、人參、川芎、橘皮、白芍、當歸(1克)、甘草(0.3克)。將這些藥材混合均勻,分成三份服用。每次用一杯水,加入四片生薑和蔥白煎煮,去渣後服用。另一種配方沒有川芎,被稱為七寶散,汪認庵在《醫方集解》中記錄了這個處方,其中紫蘇葉(3克)、當歸(2.1克)、甘草(0.6克),其餘藥材各5克。

註釋:這是古往今來治療子懸的主要處方,詳論已在前面提到。

【天仙藤散】陳景初創製,原本名為香附散,用於治療子氣引起的腫脹。

配方:天仙藤(即青木香藤,清洗後稍微烘焙)、香附(炒過)、陳皮、甘草、烏藥、木香,所有藥材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25克,加入三片生薑和五片紫蘇葉,用水煎煮,每天三次,腫脹消失後停止服藥。汪氏的版本中沒有木香,但有木瓜(三片)。

註釋:這適用於氣脹而非水腫的情況。然而,腫脹通常會伴有積水,因為如果脈絡中沒有積水,腫脹不會太嚴重。因此,主要應該開肺氣和促進尿液排出,單純使用調理氣機的藥物效果有限。

【木香散】王師復的處方,用於治療懷孕四到五月後胸部和腹部的氣刺、滿脹、疼痛,或是腸鳴、噁心、食慾下降。

這些症狀通常是由憤怒、憂鬱、飲食不節制所導致。

配方:莪朮、木香、丁香、甘草、鹽陽下的產物。

註釋:這是針對中氣虛寒的療法,所以含有丁香。如果不是因為脹痛,這個處方未必是最主要的選擇。

【抑氣散】丹溪的處方,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來臨前的疼痛和氣滯。

配方:四物湯加胡索、牡丹皮、條芩。

註釋:如果疼痛出現在月經前,不能過度滋補。這個處方並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柳氣散】嚴氏的處方,用於治療婦女氣血失衡導致的多種症狀,如頭暈、腹部飽脹。

配方:香附(120克)、陳皮(30克)、茯神、甘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6克。

註釋:這是處理氣機不暢的問題,因此使用了這樣的藥材組合。

【抑青丸】大劑量清肝火,用於治療左側肋骨疼痛,婦女因怒氣傷肝,胎氣上沖導致噁心、水飲難以下嚥。

配方:黃連,吳茱萸浸泡一夜,製成丸劑。

註釋:這只適合肝膽火氣旺盛的人。處方名為抑青,主要目的在此。然而,如果沒有輔助調理氣機的藥物,可能會造成阻塞,效果有限。

【代赭旋覆湯】仲景的處方,用於治療傷寒後發汗、嘔吐、下痢等症狀解除後,心下痞滿、噁心、氣機不順。

即使病邪已經解除,但是胃部虛弱,氣機逆向上升,導致這些症狀。

此外,周楊後表示,他經常使用這個處方來治療反胃、吞嚥困難、氣機逆亂等症狀,效果神奇。如果患者氣虛,可以先服用四逆湯;如果胃寒,可以先服用理中湯,然後再服用這個處方。

配方:旋覆花(9克)、代赭石(3克)、人參(6克)、甘草(6克)、半夏(12克)、生薑(15克)、大棗(12枚)。

註釋:這個處方能夠調整中焦氣滯,鎮定上衝的逆氣,效果立竿見影。仲景原本用於治療汗吐下後的噁心症狀,所以有人參、甘草和大棗。如果患者虛弱,人參是必要的。只有在痰濕較重的情況下,才需要去掉甘草和大棗。

【旋覆花湯】金匱的處方。

配方:旋覆花、蔥、新絳。

註釋:這是疏肝解結、通絡和血的處方。特別是在涇認為旋覆花能治療結氣,去除五臟的結滯。

2. 理血

小薊飲子 治男婦下焦熱結,尿血淋漓,溺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論見妊娠經來類。

小薊、蒲黃(炒)、藕節、滑石、木通、生地、梔子(炒)、淡葉當歸、甘草各(五分)。

(箋疏)此血淋溺血通治之方,清血熱,通水道,雖無甚深意,以治濕熱蘊結,頗有捷效。

導赤散 錢氏 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論見帶下類。

生地黃、木通、甘草、淡竹葉等分,煎。

(箋疏)小水熱赤,本是膀胱蘊熱,與小陽無異。此方木通、竹葉,只以清導膀胱之熱,而方名導赤者,制方者意中,非以導去小便之黃赤,蓋謂小腸屬火而清導之。古人無不誤認小便從小腸而來,故方下徑曰:「治小腸有火」,實是大誤,不可不正。

血極膏 羅謙甫 治婦人汙血凝滯胞門,致成經閉。論見經閉類。大黃一味為末,酷熬成膏,服之,利一二行經血自下。

(箋疏)大黃本是逐瘀破血之猛將,一味獨用,其力尤足,將軍固專閒材也。

蕩胞湯 千金 治二三十年不產,育胞中必有積血。論見求子門。林硝、丹皮、當歸、大黃(生用)、桃仁(生用)各(三銖),厚朴、桔梗、人參、赤芍、茯苓、桂心、甘草、牛膝、橘皮各(二銖),附子(六銖),虻蟲、水蛭各(十枚)。

右十七味,㕮咀,以清酒五升、水五升,同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每服相去三時,覆被取微汗,天寒汗不出,著火籠之,必下膿血,務須斟酌,下盡二三服即止。如大悶不堪,可食酢飯冷漿一口即止,然恐去惡不盡,忍之猶妙。

(箋疏)千金求嗣門調經諸方,治婦人入多年不育,每用攻血破瘀之品,以為不孕之故,必有積瘀停滯胞門,若有非去其垢不可者。然在豐年壯實之體,固有停痰積瘀一症,對病用藥本無不可。若在柔脆瘦弱之人,本以坤道不厚,不能載物,亦胡可一概而論?是在臨證時消息求之,雖不能孟浪從事,要亦必不因噎廢食也。

奪命散 治產後惡露不行,眩暈昏冒。論見產後眩暈門及惡露不來。沒藥(去油)(二錢)、血竭(一錢),共研末,分兩服,糖調酒下。

(箋疏)產後惡瘀窒而不行,以致地道不通,氣火上冒而為眩暈昏憒,自宜攻破下行,庶可奠定其上升之逆。方用沒藥、血竭二味,尚是和平中正之藥,惟引用砂糖,雖能活血導瘀,尚嫌膩滯,所當審慎。如在炎天,更為禁品,王盂英當再三言之,亦產母房中不可不知之訣。而酒能上升,更非所宜。制方之人,僅欲其通經迅速,而不悟眩暈氣升者,得之為害,將不可設想。按產後瘀血,名為惡露,由來舊矣,初不知何以而得此命名,蓋露乃取發見於外之義,此是瘀垢可去而不可留,則不宜藏而宜於露,故新產用藥,必參用攻破導瘀之品,其所去無多而本無澀滯者,終是少數。此等方,即非昏眩,亦尚可投,惟亦有去血已多而陰虛陽越之昏冒,則必以潛陽鎮攝為治,大虛者,且非補不可,亦非此二味之可以無往不宜者也。

白話文:

[管理血液]

小薊飲子:適用於男女下腹部熱結,導致尿血、尿痛,這種情況稱為「血淋」;若無尿痛,則稱為「尿血」。詳細討論請參考「妊娠經來類」。

成分:小薺、蒲黃炒、藕節、滑石、木通、生地、炒梔子、淡葉當歸、甘草各五分。

(箋疏)這是一個治療血淋和尿血的通用配方,能清熱解血,疏通水道,雖然看似簡單,但對於濕熱結聚有很好的效果。

導赤散(錢氏方):適用於小腸有火,導致尿色赤紅、尿痛的情況。詳細討論請參考「帶下類」。

成分:生地黃、木通、甘草、淡竹葉,等量煎煮。

(箋疏)小便色赤主要是膀胱內有熱,與小腸的熱相似,這個配方中的木通和竹葉主要用於清除膀胱熱。方名「導赤」可能是因為創立配方的人認為此方能清除小腸的熱,而非直接導引小便顏色變黃。古人常誤解小便是從小腸來的,所以直接說這是治療小腸有火的配方,其實這是錯誤的,必須糾正。

血極膏(羅謙甫方):適用於婦女污血凝滯,導致月經閉塞。詳細討論請參考「經閉類」。主要成分是大黃,磨成粉末,用酷熬成膏狀服用,會使經血順利排出。

(箋疏)大黃是強烈的破血藥,單獨使用時,其功效更強。將軍專攻某種才能,大黃也是。

蕩胞湯(千金方):適用於多年未能生育,可能因為子宮中有積血。詳細討論請參考「求子門」。成分包括林硝、牡丹皮、當歸、大黃、桃仁、厚朴、桔梗、人參、赤芍、茯苓、桂心、甘草、牛膝、橘皮、附子、虻蟲和水蛭。

將這些成分切碎,用五升清酒和五升水煮至剩三升,分四次服用,每天三次,每次間隔三小時,覆蓋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天冷時,如果不出汗,可以用火爐加溫,可能會排出膿血。服用二到三劑後,確保排出所有積血後即可停止。如果感到非常不舒服,可以吃一點醋飯或冷漿緩解,但最好忍耐,確保徹底清除所有積血。

(箋疏)千金方中的調經配方,通常用於治療多年未能生育的婦女,多使用破血藥。不孕的原因可能是子宮門口有積血,必須清除才能懷孕。然而,對於體質較弱的婦女,子宮壁可能太薄無法承載,不能一概而論。醫生在診斷時應仔細判斷,避免過度治療,但也不能因此放棄治療。

奪命散:適用於產後惡露無法正常排出,導致頭暈、昏迷。詳細討論請參考「產後眩暈門」和「惡露不來」。

成分:沒藥(去油,二錢)、血竭(一錢)。將兩種成分研磨成粉,分成兩次服用,用糖調酒送服。

(箋疏)產後惡露無法排出,導致下腹無法正常運作,氣火上升導致頭暈、昏迷。此方使用沒藥和血竭,是比較平和的藥物,但加入糖可能導致血液過於濃稠,需謹慎使用。夏天時更應該避免。酒能提升藥效,但對於頭暈、氣火上升的狀況,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產後的惡露,通常是指產後的瘀血,此名稱由來已久,但並未明確說明為何如此命名。惡露指的是可以排出的瘀血,新產婦用藥時,會考慮使用破血、導引瘀血排出的藥物。即使沒有太多瘀血,但通常還是需要使用一些破血藥。然而,如果已經大量失血,導致陰虛陽越的頭暈,應該使用潛陽鎮攝的方法治療,而不是補血。這兩種藥物不適合所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