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下 (7)

1. 祛風

小續命湯

千金

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喎斜,語言蹇澀,風濕腰痛,痰火併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亦治產後中風。論見前。

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尖炒研,桂枝,白芍酒炒,甘草炙,人參,川芎,黃芩,防已各(一兩),防風(兩半),附子(半兩),炮去皮膚。每服(三錢),或(四五錢),加薑棗煎溫服,取微汗。

白話文:

小續命湯

出自《千金方》

**主治:**中風不省人事、神志昏亂、半身不遂、筋脈拘攣、口眼歪斜、言語不清、風濕腰痛、痰火交雜、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亦可治產後中風。詳見前文。

方劑:

  • 麻黃(去節)一兩
  • 杏仁(去皮尖,炒研)一兩
  • 桂枝一兩
  • 白芍(酒炒)一兩
  • 甘草(炙)一兩
  • 人參一兩
  • 川芎一兩
  • 黃芩一兩
  • 防己一兩
  • 防風一兩半
  • 附子(炮去皮)半兩

**用法:**每服三錢或四五錢,加生薑、大棗煎服,溫服,取微汗。

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去芩芍,以避中寒。服後稍輕,再加當歸。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藥,加竹瀝。熱去附子,入白附子亦可。如不大便日久,胸中不快,加大黃枳殼。如藏寒下利,去黃芩防已,倍附子,加朮。嘔逆加半夏,語言蹇澀,手足戰掉,加菖蒲竹瀝。身痛發搐加羌活。

口渴加麥冬花粉。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杏,加白朮。舌燥去桂附,加石膏。參丹溪心法。

白話文:

如果病人筋脈緊繃、說話遲緩、脈象弦緊,就要加倍人參的用量,去除黃芩、芍藥,避免寒涼傷中。服藥後症狀稍輕,再加入當歸。如果病人煩躁不安、大便不暢,就要去除桂枝、附子,加倍芍藥的用量,並加入竹瀝。熱症退去之後,可以將附子換成白附子。如果大便不通持續很久,胸中鬱悶不適,就要加入大黃、枳殼。如果病人是寒氣積聚導致下痢,就要去除黃芩、防己,加倍附子的用量,並加入白朮。如果病人出現嘔逆,就要加入半夏;如果病人說話含糊不清、手足顫抖,就要加入菖蒲、竹瀝。如果病人全身疼痛抽搐,就要加入羌活。

口渴就加麥冬、花粉。煩渴多驚就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就去除麻黃、杏仁,加入白朮。舌燥就去除桂枝、附子,加入石膏。這些都是丹溪心法中的記載。

(箋疏)中風一症,自金匱以後,無不以外風立論,且無不以為肅殺之寒風。故千金外臺兩書續命湯方,多以百計,無一不麻桂羌防姜辛烏附者。然既用大辛大溫為主,而又多合以清涼之藥,甚至犀羚石膏,恆與桂附烏雄雜然並列,已是莫明其妙。而金元以來說到西北有真寒,東南多濕熱痰,一層乃有真中類中之分,始稍稍判一界限。

然所言治法,仍惟以續命等方推為前列,藥不對症,將誰適從?所以二千餘年,凡論是症,莫不撲朔迷離,無可究結,終未兒一明白瞭解,可以起而能行,行而有效者。直至近今西學家有血沖腦經之說,始知素問所謂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又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諸條,早已露其端倪。而張伯龍雪雅堂醫案,惟以潛降鎮攝為治者,始有捷效。

白話文:

中風這種疾病,從《金匱要略》之後,醫界都認為是外風所致,而且都認為是寒冷的肅殺之風。因此,《千金方》和《外臺秘要》兩本書中的續命湯等方劑,多達上百種,幾乎都包含了麻黃、桂枝、羌活、防風、生薑、辛夷、烏頭等辛溫藥物。然而,這些方劑不僅以辛溫藥物為主,還經常加入清涼藥物,甚至犀角、羚羊角、石膏等藥物,與桂枝、附子、烏頭等藥物混雜在一起,讓人難以理解。到了金元時期,人們開始認識到西北地區有真寒,東南地區多濕熱痰,並進一步區分出真中風和類中風,才稍微劃清了界限。

然而,對於中風的治療方法,人們仍然以續命湯等方劑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藥物與病症不匹配,令人無所適從。因此,兩千多年來,關於中風的論述,一直撲朔迷離,難以理解,從未有一個明確的治療方法可以讓人掌握並取得療效。直到近現代,西醫出現了血沖腦經的理論,人們才明白《素問》中所說的「血菀於上,使人薄厥」,以及「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等論述,其實早已揭示了中風的端倪。而張伯龍在《雪雅堂醫案》中,以潛降鎮攝作為治療中風的原則,才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則病本內因,且是風火。而自古迄今,恆以外風外寒論者,寧非大謬!古人治案,尚稱投以續命而獲效者,更是何說?頤未當久居西北,領略彼方風上,雖不敢謂伊涼燕趙之域,必無此大寒大風為患,而以二十餘年所見之症參之,則固無一非內因病也。已專輯中風斠詮一編,備論源委。

而如是方之下所述諸症,潰亂不省,半身不遂,筋急拘孿,喎斜謇又澀,無一非氣血沖腦,擾犯神經,失其知覺運動之病。而謂疏表溫中,可以得效,其何敢信?且藥則麻防附桂,而曰可治痰火併多,更不知為此說者持何理由?豈以方中自有芩芍,遂可不問桂附?所以景岳已謂水火冰炭,道本不同,縱有神功,必不心服,尚覺稍分涇湄。

白話文:

這種病的根本原因在於內因,而且是風火所致。而從古至今,一直以外風外寒來解釋的人,難道不是大錯特錯?古人治療此病,甚至還有用續命的藥方治癒的案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曾經長期住在西北地區,親身體驗過那裡的風土,雖然不敢說像涼燕趙這些地方一定不會有寒風侵襲,但我根據二十多年來觀察到的病症來看,這些病症都是內因引起的。我之前已經寫過一篇專門論述中風的書籍,詳細地說明了其病因和病理。

而這些症狀,像昏迷不醒、半身不遂、筋脈僵硬、口眼歪斜、說話含糊等等,都是氣血衝擊腦部,擾亂神經,導致意識和運動功能失常的病症。而說要疏散表邪、溫暖中焦就能治癒,實在是不可信。而且那些藥方,比如麻黃、防風、附子、桂枝等等,竟然說可以治療痰火併發的症狀,更不知道這種說法是什麼道理?難道因為藥方中含有黃芩、芍藥,就可以不考慮桂枝、附子嗎?所以,張景岳就說過,水火冰炭,道理本就不同,即使有神功妙法,也一定不會心服,還是應該稍微區分一下才好。

至古今各家皆謂此方通治六經中風雲云,則自金匱有在經在絡入腑入臟之區別,而後之說者,莫不以中經絡中腑中臟分為三綱,見續命方中有麻桂芍芩,有似於傷寒之太陽陽明條理,遂謂是方可治在經之風。而潔古老人且有六經

白話文:

自古至今,各家醫家都說這個方子可以通治六經中風。但從《金匱要略》開始,就已經將中風分為在經、在絡、入腑、入臟四種。後世醫家也大多將此分為三綱:中經、中絡、中腑中臟。觀察《續命方》中的麻黃、桂枝、芍藥、黃芩,與傷寒論中的太陽、陽明條理類似,因此認為此方可以治療在經的風。而潔古老人又提出六經......

2. 化痰

大棗 局方 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惡阻頭弦心悸半夏薑製(二錢) 陳皮去白 茯芩(一錢) 甘草(五分) 加姜煎半夏陳皮貴其陳久則無燥散之患故名二陳

(箋疏)此為治痰通用之成方二陳化痰人盡知之茯芩本為疏滌痰飲之主藥唯市肆中物皆是培植而生故鮮實效加生薑者亦滌飲也惟甘草甜膩正是相反此當去之半夏茯芩湯 干金 治妊娠惡阻煩悶吐逆惡食頭弦體重惡寒汗出等症半夏 生薑 各(三十銖) 乾地黃 赤茯芩 各(十八銑) 橘皮 旋覆花細辛 人參 芍藥 芎窮 桔梗 甘草各(十二銖)車氏祗用八味去細辛川芎桔梗之升提芍藥之酸斂尤為盡善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積月日不得治及服藥冷熱失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銖若變冷下利者去地黃入桂心十二銖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便閉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黃(十八銖) 去地黃加黃芩(六銖) 餘依方服一劑得下後消息看氣力冷熱增損方更服一劑湯便急使茯芩丸令能食便強健也忌生冷醋滑油膩 方論見惡阻門

白話文:

大棗方,主治各種痰飲引起的咳嗽、腹脹、嘔吐、妊娠惡阻、頭昏心悸等症。方中用半夏(薑製)、陳皮(去白)、茯苓、甘草,以半夏和陳皮為君藥,二者皆為化痰之要藥,且陳久則無燥散之患,故名二陳。茯苓為疏滌痰飲之主藥,但市面上培植的茯苓效果不佳,故加生薑以增強滌痰作用。甘草甜膩,性相反,故去之。

半夏茯苓湯,主治妊娠惡阻、煩悶、嘔吐、食慾不振、頭昏、體重增加、怕冷、出汗等症。方中用半夏、生薑、乾地黃、赤茯苓、橘皮、旋覆花、細辛、人參、芍藥、川芎、桔梗、甘草。車氏方去細辛、川芎、桔梗,以芍藥之酸斂、川芎之升提,更為盡善。

若病阻積月日不得治,或服藥後出現寒熱失調,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若變冷下利者,去地黃,入桂心。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便閉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黃,去地黃,加黃芩。餘依方服。一劑得下後,觀察氣力冷熱增損,再服一劑。若湯藥急使,則用茯芩丸,令能食、便強健。忌生冷、醋、滑油膩。

(箋疏)惡阻皆氣逆挾痰甘地膩滯必不可投細辛升陽惟胃寒者宜之痰熱不用

茯芩圓 千金

茯芩 人參 桂心熬 乾薑 半夏 橘皮各(一兩) 白朮 葛根甘草 枳實 各二兩

右十味蜜丸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漸加三十丸日三次 肘後不用幹姜半夏橘皮各(一兩) 白朮葛根止用五物又云妊娠忌桂故熬

(箋疏)古人多寒症故方中有薑桂非今人所宜葛根升舉胃氣亦與嘔家相反善學古者必不可渾侖吞棗

又方 此在景岳全書名竹茹湯治孕婦嘔吐不止噁心少食服此止嘔清痰

白話文:

孕婦噁心嘔吐,若因氣逆挾痰、脾胃濕膩而致,切忌用細辛升陽,只有胃寒者才適合。痰熱者則不適用。

茯苓丸,出自《千金方》,由茯苓、人參、桂心(熬)、乾薑、半夏、橘皮各一兩、白朮、葛根、甘草、枳實各二兩組成,製成蜜丸,梧子大小,每次服二十丸,逐漸加至三十丸,一日三次。

《肘後備急方》中則不含乾薑、半夏、橘皮,白朮、葛根也減至五錢,並提到懷孕忌用桂,故將桂心熬製。

古人體質多寒,所以方中加入薑桂,但現代人體質不盡相同,不一定適用。葛根升舉胃氣,也與嘔吐的症狀相反。學習古方要細心研讀,不可囫圇吞棗。

此方出自《景岳全書》,名為竹茹湯,主治孕婦嘔吐不止、噁心少食,服之能止嘔清痰。

青竹茹 橘皮各(十八銖) 茯芩 生薑各(一兩) 半夏(三十銖)

右五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箋疏)此乃熱痰互阻泛溢啞嘔之專劑橘皮湯千金治妊娠嘔呸不下食

竹茹 橘皮 人參 白朮各(十八銖) 生薑(一兩) 厚朴(十二銖)制

右六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附參

金匱軍用橘皮湯又橘皮三升竹茹二升人參(一兩) 寸草(五兩) 炙生薑(半斤) 大棗(三十枚) 名橘皮竹茹湯均治噦述後人又因金匱加半夏赤芩枇杷葉亦名橘皮竹茹湯治虛人嘔逆

白話文: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苓、生薑各一兩,半夏三十銖,以上五味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此方專治熱痰互阻,泛溢啞嘔,出自千金方,名為橘皮湯,用於治療妊娠嘔吐、食不下嚥。

竹茹、橘皮、人參、白朮各十八銖,生薑一兩,厚朴十二銖,以上六味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此方出自金匱要略,名為軍用橘皮湯,也稱橘皮湯,另有橘皮三升、竹茹二升、人參一兩、寸草五兩、炙生薑半斤、大棗三十枚,名為橘皮竹茹湯,均可用於治療噦。後人又根據金匱方加半夏、赤芩、枇杷葉,也稱為橘皮竹茹湯,用於治療虛人嘔逆。

(箋疏)此即上方之所自出胃虛有熱而上逆者宜之

六神湯 治產後痰迷神昏膽語惡露不斷者甚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方

論見前產後案中

杜刮橘紅 石菖蒲 半夏粬(半夏亦可)

白話文:

這正是上面所說的,胃虛有熱往上逆的情況適合使用。六神湯用於治療產後痰迷神昏、胡言亂語、惡露不斷,甚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狀。方子中,橘紅、石菖蒲、半夏曲(或直接用半夏)都是主要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