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下 (6)

1. 祛動

真武之名,以彰其功效。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三兩) 白朮(二兩) 茯苓(三兩) 炙甘草(一兩)

(箋疏)此少陰傷寒之主方,其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痛,疼痛自下利者,是少陰陽虛而水氣上泛之症。其治咳或嘔,或小便利者,是少陰陽虛而水氣上泛而犯肺之症。其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悸,頭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氣寒惡寒者,是太陽病誤汗而傷陽之症。其治少陰陽虛而水氣上泛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其治少陰陽虛而水氣犯肺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其治太陽病誤汗而傷陽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此三症皆用真武湯而治法不同,蓋少陰陽虛而水氣上泛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其治少陰陽虛而水氣犯肺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其治太陽病誤汗而傷陽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此三症皆用真武湯而治法不同,蓋少陰陽虛而水氣上泛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其治少陰陽虛而水氣犯肺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其治太陽病誤汗而傷陽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此三症皆用真武湯而治法不同,蓋少陰陽虛而水氣上泛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其治少陰陽虛而水氣犯肺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其治太陽病誤汗而傷陽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此三症皆用真武湯而治法不同,蓋少陰陽虛而水氣上泛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其治少陰陽虛而水氣犯肺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其治太陽病誤汗而傷陽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此三症皆用真武湯而治法不同,蓋少陰陽虛而水氣上泛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其治少陰陽虛而水氣犯肺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其治太陽病誤汗而傷陽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此三症皆用真武湯而治法不同,蓋少陰陽虛而水氣上泛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其治少陰陽虛而水氣犯肺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其治太陽病誤汗而傷陽之症,則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甘草,以溫陽利水而加生薑,以散寒降逆。此三症皆用真

白話文:

【袪動】

真武湯這個名字彰顯了它的療效。

使用生附子一顆、乾薑三兩、白朮二兩、茯苓三兩、炙甘草一兩。

(箋疏)這是針對少陰傷寒的主要方劑。它能治療腹痛、小便不順、四肢沉重疼痛及自下利的情況,這是少陰陽虛且水氣上升的病症。它也能治療咳嗽、嘔吐或小便順暢的情況,這是少陰陽虛且水氣上升影響到肺部的病症。此外,它還能治療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不止、仍然發熱、心悸、頭暈、肌肉抽搐、全身顫抖、怕冷的病症,這是太陽病因誤用發汗療法導致陽氣受損的病症。

針對少陰陽虛且水氣上升的病症,我們使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和甘草來溫暖陽氣並有利於排水。對於少陰陽虛且水氣影響到肺部的病症,我們使用相同的藥物但會加入生薑來散寒和降低逆氣。對於太陽病因誤用發汗療法導致陽氣受損的病症,我們同樣使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和甘草來溫暖陽氣並有利於排水,但會加入生薑來散寒和降低逆氣。

這三個病症都使用真武湯,但治療方式有些微差別。總的來說,對於少陰陽虛且水氣上升的病症,我們使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和甘草來溫暖陽氣並有利於排水。對於少陰陽虛且水氣影響到肺部的病症,我們使用相同的藥物但會加入生薑來散寒和降低逆氣。對於太陽病因誤用發汗療法導致陽氣受損的病症,我們同樣使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和甘草來溫暖陽氣並有利於排水,但會加入生薑來散寒和降低逆氣。這三個病症都使用真武湯,但治療方式有些微差別。

2. 固臂之義

附子一枚炮 白朮(二兩)炒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炒 生薑(二兩) 水寒相搏咳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 小便利去茯苓 下利去芍藥加乾薑 嘔去附子加生薑一倍

(箋疏)真武乃水神之名,少陰病而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是寒水不安其位,泛溢上凌,幾有匝地滔天,壞山襄陵之勢。此非得水家神將坐鎮北方,何以砥柱中流,奠安巨浪?附子辛溫剛烈,斷推鎮攝陰霾之上,將直入腎藏,固護兀陽。即以白朮實脾堤水,而又重任芍藥作陰分之嚮導,以收攝其散漫之陰氣,乃佐以茯苓滲泄下趨,導之去路,則水歸其壑而腎陽復辟,錫玄圭以告厥成功。是亦神禹鎖縶巫支祁之絕大作用也。

太陽病發汗過多,傷其心液,引動腎中寒水氾濫上僭,水氣凌心,故為心悸;陰居陽位,故為頭眩;君陰川事心陽無依,故為筋惕肉瞤,振動不息。此其病狀與上條各各不同,而其父寒水之邪則一,故亦主以是方於此。可知治病之法,但當於病理中求其真詮,則披大郄導大窽,無不迎刃而解。彼徒於見證上支支節節而為之者,又何足以知此。

附子湯 伸景 治少陰病身軀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沈者;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背惡寒者。前方去生薑加人參(二兩)。

(箋疏)此證又皆少陰寒水之邪,故治法仍與真武湯方無甚出入。

烏梅丸 仲景 治傷寒厥陰證寒厥吐蛔,傷寒藏厥,打死藏厥,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發躁,無暫安時也。蛔厥者,蛔上入膈則煩,須臾復止,得食則嘔而又煩,蛔聞食臭復出也。此為藏寒,當與此丸溫藏安蛔。亦治胃府發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亦主久利。烏梅三百個,細辛,桂枝,人參,附子(炮),黃檗(六兩),黃連(一斤),乾薑(十兩),川椒去汗,當歸(四兩),苦酒(醋也)浸烏梅一宿去核,蒸熟和藥蜜丸。

(箋疏)厥陰為三陰之盡,本是陰分自多寒證,而陰之盡即是陽之初,陰陽遞嬗之交,即生生不息之機寓焉。且風木之藏涵有相火,故厥陰之動又多陽病。烏梅丸專治厥陰寒劂,自必以姜辛桂附川椒之辛溫剛燥為主,而即佐之以連柏苦寒互用,溫涼最是別開生面。此中機栝如可思,又以將軍之官性情剛暴,辛燥之藥恐助橫決,則更以烏梅苦酒之酸收者柔馴。一劑之中而剛柔寒熱參錯其間,治厥陰病者均可以此化而栽之,量為增損無餘蘊矣。蛔亦感風木之氣化而生,故為厥陰之病。大辛大苦均是殺蟲利器,而古人必謂之安蛔,不肯說出一個殺字者,皆誤認蛔蟲是吾身必有之物,似乎不當聚而殲之者。究竟此非應有之物,所謂蝨生於吾而吾非蝨父母,蝨非吾之子孫者,何有不可殲滅之理?此方治蛔本以殺蟲,安於何有?其亦治嘔甚及久利者,嘔固厥陰之氣上逆,久利亦厥陰之疏泄無度,辛溫攝納而苦以堅之中樞,有權庶不上泛下泄。惟病家體質虛實寒熱各有。

白話文:

使用附子一枚(炮製)、白朮二兩(炒製)、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炒製)、生薑二兩。若水寒相搏而咳嗽者,則需添加五味子、細辛和乾薑。如果小便通暢,則應去掉茯苓;如果發生下痢,則去掉芍藥並添加乾薑;若出現嘔吐,去掉附子並加倍生薑的份量。

(箋疏)真武是水神的名字,少陰病伴隨腹痛、下痢、小便不通、四肢沉重疼痛,這是因為寒水不安其位,泛濫上沖,有如洪水滔天的勢頭。這時必須得到水神的坐鎮,才能控制住寒水,保護中流的穩定。附子性辛溫、剛烈,是最適合用來鎮壓陰寒的藥物,它能直接進入腎臟,保護腎中的陽氣。白朮能強健脾臟,防止水氣泛濫。芍藥在陰分中起到導向的作用,收攝散亂的陰氣。茯苓則幫助水分向下排泄,使水回到它該去的地方,腎中的陽氣得以恢復,就像大禹鎖住巫支祁一樣,有效地控制了水患。

太陽病過度發汗會傷害心液,引動腎中的寒水,導致水氣凌心,所以會出現心悸、頭暈、肌肉震顫等症狀。這種情況與上一條的病症不同,但都是由寒水之邪引起的,所以同樣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由此可見,治病的方法應當從病理中尋找真正的原因,這樣纔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如果只是根據表面的症狀來治療,是無法真正瞭解病情的。

附子湯:適用於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腳冰涼、骨節痛、脈象沉的病人,以及得了少陰病兩三天,口中溫和,背部怕冷的患者。在原方中去掉生薑,加入人參二兩。

(箋疏)這些症狀都是少陰寒水之邪引起的,所以治療方法與真武湯相似。烏梅丸:適用於傷寒厥陰證,寒厥吐蛔。這是因為寒氣侵襲到藏腑,脈微而厥,皮膚冰冷,焦躁不安。蛔厥是指蛔蟲上行到膈膜,引起煩躁,一會兒就好轉,吃東西就會嘔吐,然後再次煩躁。這是因為藏腑寒冷,應該用這個藥丸溫暖藏腑,安撫蛔蟲。也能治療胃腸發炎,咳嗽、嘔吐,嚴重時甚至會有寄生蟲排出。烏梅三百個,細辛、桂枝、人參、附子(炮製)、黃柏、黃連、乾薑、川椒去汗、當歸、苦酒(醋)浸泡烏梅一夜,去核,蒸熟,和藥蜜丸。

(箋疏)厥陰是三陰的極限,本來就有許多寒證。但陰盡即是陽初,陰陽交替之際,正是生生不息的機會。風木藏有相火,所以厥陰動態又多陽病。烏梅丸專治厥陰寒厥,主要使用辛溫的藥物,如薑、辛、桂、附、川椒,再配以連柏苦寒,溫涼互用,非常獨特。其中的機制值得深入思考。烏梅、苦酒的酸收作用,使藥物更加柔和,一劑藥中,剛柔寒熱交錯,治療厥陰病的人可以以此為基礎,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蛔蟲也是風木之氣化而生,所以是厥陰病的一種。大辛大苦的藥物都是殺蟲的利器,但古人總是稱之為"安蛔",不願說出"殺"字,認為蛔蟲是身體的一部分,不應該被消滅。然而,事實上,這些並非身體應有的成分,可以放心地消滅。這個方子治療蛔蟲,本意是殺蟲,而非安蛔。它也能治療嚴重嘔吐和長期腹瀉,因為嘔吐是厥陰氣上逆,長期腹瀉是厥陰疏泄失度,辛溫攝納,苦以堅固中樞,這樣才能防止上泛下泄。然而,病人的體質虛實、寒熱各不相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