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中 (2)

1. 妊身腹痛

金匱曰婦人懷妊,腹中癘痛者,富歸巧藥敬主之。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朮(四兩) 澤瀉(半斤) 芎藭(三兩) 右六味為散,取方寸七,酒和,日三服。

又曰妊脈,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芎藭 阿膠 甘草 各(二兩) 艾葉 當歸 各(三兩) 芍藥(四兩) 乾地黃(六兩)

右七味,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次。

徐藹輝曰:嚴氏用治胎動漏下,經漏,腰痛,腹滿,搶心,短氣,加黃耆。認庵亦謂妊娠下血,腹痛為胞陰,主此湯。又曰:又方阿膠(一斤) 蛤粉炒艾葉數莖,亦名膠艾湯,治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心,去血腹痛。

(箋疏)金匱膠艾湯,為真陽不足,虛寒氣滯之神丹,補陰和血,行氣溫經,選藥精當,不僅專治妊娠之腹痛,凡氣血不足,滯而作痛者,無往不宜,尤在涇。

金匱心典謂婦人經水淋瀝,及胎產前後下血不止者,皆衝任脈虛而陰不能守,是以惟膠艾湯為能補而固之。有芎藭能於血中行氣,艾葉利陰氣,止痛安胎,故亦治妊娠胞阻。胞阻者,胞脈阻滯,血少其氣不行也。頤按:血液虛寒而氣行不利,故有淋瀝腹痛等病。是方溫和流動,補而不滯,蓋人所知而腹之所以痛者,亦由陰氣耗散所致。在涇陰不能守四字,大有可味。芍藥純陰,能收攝潰散耗亂之陰氣,故治淋瀝下血,非僅為血虛家定痛之良劑。宋人周方四物湯,世咸知為女科通用要藥,豈非即從此方脫化而來?頤則謂芎藭升發之性甚烈,古用阿膠,恐其太滯,故以芎之靈通疏散者相輔而行,頗有妙用。若四物湯既去阿膠,則芎性太走,最宜斟酌。而世俗不知裁度,甚至芎藭、歸、地、芍呆用等分,則徒讀父書,弊多利少,真是笨伯。徐氏所引後人之膠艾湯,獨用膠艾葉,亦是太笨,不足法也。

又曰: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開放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藏。附子、人參、白朮、巧藥、荻苓。

(箋疏)此妊身內藏受寒腹痛之症,治然附子墮胎,為百藥長,必不可輕試,即當溫養中下,亦自有善治之法。此古書之不可拘泥者。今本金匱本未出方說者,調即傷寒論少陰篇之附子湯。堯封所錄,即傷寒論方。本條病情,尤氏心典註文極為明白,並錄之脈弦發熱,有似表邪,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惡寒而腹反惡寒,甚至少腹陣陣作冷,若或扇之者,然所以然者,子藏開不能合而風冷之氣乘之也。夫藏開風入,其陰內勝則其脈弦,為為氣而發熱,且為格陽矣。胎脹者,胎熱則消,寒則脹也。附子湯方未見,然溫里大全云:妊娠四五月後,每常胸腹間氣刺滿痛,或腸嗚以致嘔逆減食,此由忿怒憂思過度,飲食失節所致。蔡元度寵人有子,夫人怒欲逐之,遂成此病,醫官王師復處以木香散,莪朮、木香、甘草、丁香、鹽湯,下三服而愈。

白話文:

[孕期腹部疼痛]

《金匱》提到,婦女在懷孕期間,如果腹部劇烈疼痛,可用富歸巧藥敬主的藥方治療。

藥方包含:當歸(90克)、芍藥(300克)、茯苓(120克)、白朮(120克)、澤瀉(240克)、芎窮(90克)。將以上六種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方寸匕大小,每日三次,用酒送服。

另外,《金匱》也指出,孕期腹部疼痛可能因為胎兒生長受阻,可用「膠艾湯」治療。

膠艾湯的成分包括:芎窮、阿膠、甘草(各60克)、艾葉、當歸(各90克)、芍藥(120克)、乾地黃(180克)。將所有藥材與五升水和三升清酒一起煎煮,直到剩下三升。去掉藥渣後加入阿膠,讓它完全溶解,然後溫熱服用,每次一杯,每日三次。

徐藹輝表示,嚴氏曾用這藥方治療胎兒移動引起的出血、腰部疼痛、腹部飽脹、呼吸困難等症狀。此外,妊娠出血和腹部疼痛也可使用此方。另一個版本的「膠艾湯」,阿膠用量增加到500克,加上一些艾葉,用於治療胎兒不安、腰部和腹部疼痛,或是胎兒上升引起的心臟不適和出血。

《金匱》中的「膠艾湯」是治療真陽不足、虛寒氣滯的神奇丹藥,能補陰和血、行氣溫經,精確選藥,不僅能治療孕期腹部疼痛,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也有很好的效果。尤在涇也認為,這藥方特別適合婦女經期淋瀝不止、胎兒產前後出血不止的情況,因為這些都是由於衝任脈虛弱,陰氣無法守住所導致的。膠艾湯能補充和鞏固陰氣,其中的芎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艾葉則能止痛安胎,因此也能治療孕期胎兒生長受阻。

根據注釋,血液虛寒會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從而出現淋瀝和腹部疼痛等症狀。這個藥方溫和流動,既能補充又能促進血液循環,不會造成滯留。腹部疼痛的原因往往是陰氣耗散所導致的。尤在涇認為,芍藥作為純陰性的藥材,能收攝潰散和耗亂的陰氣,因此能治療淋瀝和下血,不僅是血虛者的止痛良藥。宋代的周方四物湯,現在普遍被視為婦科的常用藥,其實就是從這個藥方變化而來。尤在涇認為,芎窮具有強烈的升發性質,古人使用阿膠擔心它會太黏滯,因此用芎窮的靈通分散作用來輔助,效果非常好。然而,如果使用四物湯卻去掉了阿膠,那麼芎窮的效果就會太強烈,需要謹慎考慮。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適當調整,甚至將芎窮、歸地、芍的比例等分使用,這樣只會讀死書,弊多利少,真是愚蠢。徐氏引用的後人「膠艾湯」,單獨使用阿膠和艾葉,實在太笨拙,不值得效法。

《金匱》還提到,懷孕六七個月時,如果脈象呈弦形且伴隨發燒,胎兒會越來越腫脹,腹部疼痛並且畏寒,這可能是因為子宮開放所導致的。這種情況應使用附子湯溫暖子宮。附子湯的成分包括:附子、人參、白朮、巧藥、茯苓。

根據注釋,這是描述懷孕期間,因為子宮受寒導致腹部疼痛的情況。然而,附子會導致流產,因此必須謹慎使用。即使要溫暖中下焦,也有其他更好的治療方法。這是古籍中不可拘泥的地方。現在,《金匱》並沒有提供具體的附子湯配方,但根據溫裏大全的記載,懷孕四五個月後,經常會出現胸部和腹部氣脹、滿痛、腸鳴、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這可能是因為情緒波動、飲食失調等原因所導致的。蔡元度的寵妾曾因為受到夫人的憤怒而產生這種病症,醫生王師復開出了木香散,其中包括莪朮、木香、甘草、丁香等成分,用鹽水送服,連續服用三劑後痊癒。

根據注釋,這是描述憂鬱氣候對懷孕婦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