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輯要箋疏》~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中 (5)

回本書目錄

沈氏女科輯要箋硫卷中 (5)

1. 乍寒乍熱

武叔卿曰血閉於陽經榮衛行之不通則寒,血閉於陰經榮衛動之不通則熱,必瘀通而後寒熱自己。

仲景曰病磊淅惡寒而復發熱者,陽脈不足陰往乘之,陰脈不足陽往乘之。

沈堯封曰前條是瘀血,後條是陰陽相乘,甚則俱有戰僳者,治瘀血宜奪命丹,調補陰陽,輕則歸耆建中,重則桂附人昧。

(箋疏)乍寒乍熱亦當如上條發熱各症一例論洽,不必另為一門,反滋眩惑。武氏血關於陰陽之經一說,只是故為深丈,實覺無謂。至引仲景一條,亦不過正氣之不充耳。

白話文:

武叔卿表示,如果血液在陽經中受阻,導致營衛之氣無法順利運行,就會感到寒冷;若血液在陰經中受阻,同樣地,營衛之氣運行受阻,就會感到發熱。必須等到瘀血疏通之後,寒熱的現象才能自行消失。

張仲景認為,患者若時常畏寒又間歇性發熱,這可能是因為陽脈能量不足,讓陰氣趁機侵入,反之,陰脈能量不足時,陽氣也會趁虛而入。

沈堯封進一步解釋,前者是瘀血的問題,後者則是陰陽失衡的問題,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全身顫抖的症狀。對於瘀血的治療,宜使用奪命丹;對於陰陽失調的調整,較輕微的可服用歸耆建中湯,較嚴重的則需用到桂附人參湯。

(注釋與解釋)對於忽冷忽熱的現象,應該按照上述的發熱各種症狀一同來診斷和治療,不必單獨設立一個類別,這樣反而會讓人混淆。武氏提到血液在陰陽經絡中的問題,這樣的說法只是故弄玄虛,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意義。至於引用張仲景的一段話,也只不過是在說明正氣不足的問題罷了。

2. 頭汗

王海藏雲頭汗出至頸而還額上偏多,蓋額為六陽之會,由虛熱薰蒸而比也。沈堯封曰汗出不止屬氣血兩虛,黃耆五錢,炒白芍(三錢),酒炒歸身(二錢),棗仁(二錢),炒甘草(一錢),炒小麥(三錢),炒南棗肉(三錢),煎服,神效。與眩暈內呂姓婦一按參證。(箋疏)自汗已是虛陽之外浮,但頭汗出尤為陽越之明證。

堯封固表涵陰立法誠是。頤謂尚宜加潛斂,則龍牡萸肉皆不可少,人參亦佳,滋陰即以涵陽,勿調參是甘溫也。

泄瀉

沈堯封曰乙亥初夏傅木作婦產時去血過多,隨寒戰汗出便瀉不止,余用大劑真武,乾薑易生薑,兩劑戰少定而汗瀉如故,又服兩日寒戰復作,余用補中湯,無人參加附子,兩劑病者云我肚裡大熱,口渴喜飲,然汗出下利寒戰仍不減,正凝神思慮間,其母曰彼大孔如洞,不能收閉,諒無活理。

余改用黃耆五錢,炒北五味四錢,搗白芍二錢,炒歸身一錢五分,炒甘草一錢五件,炒茯芩二錢,大棗三個,一劑病減匹劑而愈。王孟英曰觀此案則可見氣虛不能收攝者,宜甘溫以補之,酸澀以收之,不可用辛熱走泄,以助火而食氣也。(箋疏)寒戰利下加以自汗,重武湯元是針對,乃反裡熱渴飲而汗利寒戰俱不應,此中玄理未易尋思,改授甘溫,轉變靈通至不可少。孟英辛熱走泄四字剖解入微,參透三昧,醫學中危微精一心傳,豈易領悟,此最上乘禪也。

學者皆當熔金祀之。

堯封又曰鄒氏婦產後便泄,余用參附溫補藥未效,新城吳敬一診云虛寒而兼下陷,用補中益氣加熟地茯芩桂附,應手取效,以是知方論內言下虛不可升提,不盡然也。(箋疏)產後下虛不可升提,以拔動腎根木是至理名言,必不可易。然泄瀉滑利,明是氣虛下陷,東垣成法正為是症而設言,譏一端各有所當,況升柴本是極輕,藉以扶肋,參耆振作元氣,自當應手成功,此非浪投柴葛者所可籍日也。

堯封又曰陸姓婦產後三日,發疹細而成粒,不稀不密,用荊芥蟬蛻黏子等藥一劑,頭而俱透越,一日淅有回意,忽大便溏泄數次,覺神氣不蜜,問其所苦曰熱曰渴,語言皆如抖出,脈虛細數有七,至我師金大文診之曰此陽脫證也,屬少陰,用生附子(三錢),水洗咯浸切片熯如炒米色,炮乾薑(八分),炒甘草(一錢),炒白芍(一錢五分),水煎衝入尿一調羹,青魚膽汁四小茶匙,服畢即睡覺來,熱渴俱除,續用黃耆建中湯加丹參蘇木二劑而安。

(箋疏)疹屬肺有風熱之邪,法應半涼輕散,荊芥牛蒡等本是正宗,惟在產後正氣必虛,牛蒡輕散皮毛,雖非猛劑,然最易滑泄大便,以子能下行,肺氣既疏而表裡相戾,大陽亦為之不固,故凡大便不堅實者,本宜避之,連得溏泄而語言振虛脫之

白話文:

[頭部出汗]

王海藏提到,汗從頭部流到頸部再回到額頭,額頭上汗特別多,因為額頭是六條陽經的交匯處,這是因為虛熱燻蒸導致的。沈堯封說,止不住的出汗屬於氣血雙虛。治療方式為服用黃耆五錢、炒白芍三錢、酒炒歸身二錢、棗仁二錢、炒甘草一錢、炒小麥三錢、炒南棗肉三錢,煎煮服用,效果顯著。這種治療方法曾在一個姓呂的婦女身上驗證過。自汗是虛陽外浮的表現,而單純的頭部出汗更是陽氣外洩的明顯證據。

沈堯封固表涵陰的治療原則是正確的。但個人認為,還應該加上潛斂的藥物,如龍骨、牡蠣、山萸肉,以及人參,這些都是滋陰涵陽的好選擇,且這些藥物都是甘溫的。

[腹瀉]

沈堯封提到,乙亥年初夏,傅木作的婦女產後失血過多,接著出現寒顫、大量出汗和腹瀉。我使用了大劑量的真武湯,用乾薑代替生薑,但兩劑後,寒顫雖稍有緩解,出汗和腹瀉卻沒有改善。再過兩天,寒顫再次發生。我改用補中湯,但不加入人參和附子。然而,病人表示她肚子很熱,口渴想喝水,但出汗、腹瀉和寒顫仍然沒有減少。正在我思考的時候,她的母親說,她的肛門像個洞一樣,無法收縮,可能活不了了。

我改用黃耆五錢、炒北五味四錢、搗白芍二錢、炒歸身一錢五分、炒甘草一錢五分、炒茯苓二錢、大棗三個。一劑後,病情明顯改善,再服用一劑就痊癒了。王孟英說,從這個案例可以知道,對於氣虛無法收攝的情況,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補充,並用酸澀的藥物來收斂,不可使用辛熱的藥物,以免助長火氣而消耗氣力。

[產後腹瀉]

沈堯封又提到,鄒氏婦女產後出現腹瀉。我使用了人參和附子的溫補藥物,但沒有見效。新城的吳敬一醫生診斷她虛寒且有下陷的問題,使用了補中益氣湯加上熟地、茯苓、桂枝和附子,很快就見效了。由此可知,方論內所說的下虛不能升提,並不是絕對的。

[產後疹子和腹瀉]

沈堯封又提到,陸姓婦女產後第三天,出現細小的疹子,既不稀也不密。我使用了荊芥、蟬蛻、黏子等藥物,頭部和臉部的疹子都消失了。一天後,她開始感到疹子有消退的跡象,突然出現了多次的溏泄,她感覺精神氣息不足。她告訴我她感到熱和渴,她的語氣像是在抖動。她的脈搏虛細而數,每分鐘跳動七次。我的老師金大文診斷她是陽脫證,屬於少陰,使用了生附子三錢、水洗咯浸切片熯如炒米色、炮乾薑八分、炒甘草一錢、炒白芍一錢五分,水煎後加入一勺尿和四小茶匙的青魚膽汁。服用完畢後,她立即入睡,醒來後熱和渴的感覺都消失了。之後,她繼續服用黃耆建中湯加上丹參和蘇木,兩劑後病情穩定下來。

3. 便秘

4. 頭痛

沈堯封曰:陰虛於下則陽易升上,致頭痛者,童便最妙。褚侍中雲:童便降火甚速,降血甚神,故為療厥逆頭疼之聖藥。若血虛受風,宜一奇散,即芎歸湯也,不可不辨。

(箋疏):陰虛而氣火升浮,法宜潛陽涵陰為主。童便本是新產神丹,不僅可已頭痛,且無誤用之弊。果有風寒外侵,歸芎未嘗不了然。一降一升,正相對照,辨症胡可不慎。

薛立齋案:一產婦頭痛,曰:用補中益氣已三年,稍勞則惡寒內熱,擬作陽虛治,加附子(一錢) 於前湯中,數刻不發。

(箋疏):頭痛安有可日用益氣至三年之理,更何論乎?產後縱使果是清陽下陷之病,亦必升之又升,迸出泥丸宮。去惡寒雖可謂是陽虛,然內熱獨非虛乎?明是偽造之案,而敢欺人如是。夫已氏之荒謬已臻極步,且以誤盡初學,實屬罪不容銖。堯封採此,受其愚矣。

白話文:

沈堯封表示:如果身體下方的陰氣不足,上方的陽氣就會過度上升,導致頭痛,這種情況下,使用兒童的新鮮尿液效果特別好。褚侍中進一步解釋,兒童的新鮮尿液能迅速降火,對於調節血氣也有神奇的效果,因此它是治療逆厥和頭痛的良藥。但如果頭痛是由於血氣不足再受到風邪的影響,就應該使用一奇散,也就是芎歸湯,這兩種情況不能混淆。

在註解中提到:陰氣不足導致氣火上升,治療時應當以涵養陰氣和抑制陽氣為主要目標。兒童的新鮮尿液就像新製的神丹,不僅可以治療頭痛,而且不會有誤用的風險。如果真的有風寒入侵,使用芎歸湯也能有效解決。一升一降,兩者正好相對照,因此在診斷病情時怎能不小心呢?

在薛立齋的案例中,有一位產婦長期頭痛,她說已經連續三年每天服用補中益氣湯,但只要稍微勞累,就會感到內心發熱且怕冷。醫生考慮到可能是陽氣不足,於是建議在原有湯藥中加入附子(一錢),結果很快就見效了。

在註解中指出:頭痛怎麼可能連續三年每天都服用補中益氣湯呢?就算產後真的出現清陽下陷的情況,那也會越升越高,最終達到泥丸宮。雖然去除怕冷的現象可以說明是陽氣不足,但是內心發熱難道不是虛弱的表現嗎?這個案例明顯是偽造的,卻還敢如此欺騙他人。沈堯封採用這樣的案例,顯然是被誤導了。

5. 胃脘痛腹痛少腹痛

沈堯對曰:有血淤、血虛、停食、感寒、肝氣之異。手按痛減者血虛也,接之痛增者非停食即瘀血。停食則右關脈獨實且有噯哺氣,瘀血則所下惡露必少,得熱即減者感寒也。至若厥陰肝脈抵小腹挾胃,又為藤血之臟,血去肝虛其氣易動,一關氣惱陡然脘腹大痛。治法血虛宜歸耆建中,消食惟查肉最妙,兼和血也。

消瘀宜奪命散,感寒者輕則炮姜艾葉,重則桂附茱萸。肝氣作痛,養血藥中加川楝橘核,苦以泄之,重則為梅辛散,酸收苦池並用。

(箋疏)產後胃脘痛,古有敗血搶心一說,然子宮中之淤垢何以直攻到心,此是理想之談,誤人不小。縱使惡淤不多而為胃痛,不過降少升多,肝膽氣滯耳。用破瘀之法而病亦相應者,正以泄降則氣自不升,其理亦淺而易見,非徑以破上焦之血然終宜和肝行氣為允,破瘀必非呆板之法。

腹痛少腹痛,初產之時甚少,俗謂之兒枕痛,此多淤虛猶存,或臨蓐時未免稍受寒涼,苟非盛夏炎天,生化湯最宜正治。炮姜桃仁本是無瘀不能為害,又如澤蘭艾葉茺蔚皆所必需,但川芎主升不可妄用。查肉極妙,非僅消食亦能和血。砂糖未始不可服,但不必大多,而最不宜於炎天。

耳盂英書中深惡於生化砂糖,蓋有為而言,然亦不必因噎廢食。如在既產數日之後,則苟非痰食,多屬血虛而氣為之滯,堯封養血二字最佳。川棟烏梅橘核無一非柔肝必需之品。

俟藹輝曰:一婦產後腹痛,令其夫以手接之,小腹痛尤甚,下惡露而痛仍不減,知其非瘀乃燥糞也。予藥一劑,大便潤下而愈。姜用川治驗。炮姜五分,丹皮(二錢),歸身(三錢),川芎(一錢五分),山查(二錢),炒枳殼(一錢五分),炒麻仁(二錢),杵爛桃仁泥(二錢),生地(二錢),炙甘草(四分),加研爛松子仁(五粒)。

(箋疏)大便不通固亦腹痛中之一症,產後津傷尤多,便秘此必問而知之,而辨症辨脈尚在其次。

蕭賡六曰:下血過多,肝經血少腹痛,其脈弦者,以熟地萸肉為君,加白芍木瓜蒺藜一劑可止。有難產久坐,風入胞門致腹痛欲絕,其脈浮而弦續斷,一兩防風五錢,服之立愈。

(箋疏)血虛而用熟地萸肉是也。其風入胞門一說殊不可信。產後中氣必處脈浮固所當有,何得認作風之確證?且腹痛病是在裡,脈又必不應浮。防風大劑豈新產時所可妄試?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胃痛、腹部疼痛、下腹部疼痛]

內容翻譯如下:

沈堯對說:胃痛的原因可能包括血液淤積、血虛、食物停滯、感受寒冷、以及肝氣異常。如果用手按壓疼痛減輕,那可能是血虛;如果按壓後疼痛加劇,則可能是食物停滯或血液淤積。食物停滯時,右關脈會特別實,而且會有噯氣的情況;血液淤積的話,惡露排出量必然較少,遇熱則疼痛減輕,這表明是感受了寒氣。至於厥陰肝經抵達小腹,夾着胃部,又是藏血的臟器,血液流失後肝虛,其氣容易動亂,一旦生氣,胃部和腹部的疼痛會突然加劇。治療方法上,血虛應該用歸耆建中湯,消食則查肉最有效,同時也有和血的作用。

消除血液淤積應使用奪命散,感受寒氣輕者可用炮姜和艾葉,重者則需用桂附茱萸。對於由肝氣引起的疼痛,在養血藥中加入川楝和橘核,用苦味藥物來泄肝氣,嚴重時可用梅辛散,酸收苦池並用。

(箋疏)產後胃痛,古人有敗血搶心的說法,但是子宮中的淤血怎麼能夠直接攻擊心臟,這是空想的理論,誤導了不少人。即使惡露不多導致胃痛,也只是降少升多,肝膽氣滯而已。使用破瘀的方法,病情也會相應改善,這是因爲泄降則氣自然不升,這個道理淺顯易見,並不是直接破壞上焦的血液。然而,最終還是應該和肝行氣爲妥,破瘀並非死板的方法。

對於腹痛和下腹部疼痛,產後初期很少出現,俗稱爲兒枕痛,這多是淤血和虛弱並存,或是在臨產時稍微受了點寒涼。如果不是炎熱的夏天,生化湯最適合治療這種情況。炮姜和桃仁本來就是沒有淤血就不會造成傷害,澤蘭、艾葉和茺蔚都是必須的,但川芎主升,不可隨意使用。查肉極妙,不僅消食也能和血。砂糖並非不可以服用,但不必過多,且炎夏不宜。

在英文書籍中,對生化砂糖的厭惡很深,這是有所指的,但也不必因此而放棄食用。產後幾天後,如果不是痰食問題,多數是血虛而氣滯,沈堯封養血二字最好。川棟、烏梅、橘核無一不是柔肝必需的。

等待藹輝說:有一名婦女產後腹痛,讓她的丈夫用手按壓,發現小腹痛更嚴重,惡露雖然排出了,但疼痛並未減輕,知道這不是淤血而是乾燥的大便。給她開了一劑藥,大便通暢後就好了。姜用川治驗。炮姜五分,丹皮(二錢),歸身(三錢),川芎(一錢五分),山查(二錢),炒枳殼(一錢五分),炒麻仁(二錢),杵爛桃仁泥(二錢),生地(二錢),炙甘草(四分),加研爛松子仁(五粒)。

(箋疏)大便不通也是腹痛的一種症狀,產後津液損傷的情況很多,便祕一定要詢問並瞭解,而辨證和辨脈則次之。

蕭賡六說:出血過多,肝經血少腹痛,脈象弦的,以熟地萸肉爲主藥,加白芍木瓜蒺藜一劑即可止痛。有難產久坐,風進入胞門導致腹痛欲絕,脈象浮而弦續斷,一兩防風五錢,服之立即痊癒。

(箋疏)血虛使用熟地萸肉是對的。關於風進入胞門的說法不可信。產後中氣必定處於脈浮狀態,這是正常的,怎麼能作爲風的確證呢?況且腹痛病在裏,脈象不應該浮。大量使用防風,豈是新產後可以隨意嘗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