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萬氏女科》~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產後乍寒乍熱似瘧

問云:云者何?曰:敗血未盡,陰陽不和,皆能發寒熱也。何以別之?曰:敗血為病,則小腹刺痛,此為異耳。故敗血未盡者,以去滯為主;陰陽不和者,以補虛為主,若作瘧治,誤矣。

問:敗血不盡,乍寒乍熱者何?曰:敗血留滯,則經脈皆閉,榮衛不通,閉於榮則血甚而寒,閉於衛則陽甚而熱,榮衛俱閉,則寒熱交作,榮衛氣行則即解矣。惟黑神散、卷荷散為去血之要藥也。

卷荷散

初出卷荷(焙乾),紅花,歸尾,蒲黃,牡丹皮(各一錢),生地(一錢),生薑(三片),童便(一碗)

水煎,熱服。

問:陰陽不和,乍寒乍熱者何?曰:產後氣血虧損,陰陽俱虛。陰虛則陽勝而熱,陽虛則陰勝而寒,陰陽俱虛,則乍寒乍熱。增損四物湯主之。

歸身(酒洗),白芍(酒洗),川芎,乾薑(炒焦黑),人參(各一錢),炙草(五分),姜(三片),棗(三枚)

水煎服。寒多熱少者,加桂一錢;熱多寒少者,加柴胡一錢,乾薑減半;煩渴者,加知母、麥冬各一錢;食少者,加陳皮、白朮各一錢;虛倦甚者,加黃耆(蜜炙)一錢。

問:似瘧真瘧,何以別之?曰:似瘧寒不凜凜,熱不蒸蒸,發作無時,亦不甚苦,此正氣虛而無邪者也。真瘧者,寒則湯火不能御,熱則冰水不能解,發作有時,煩苦困頓,此正氣虛而邪氣相搏者也。

白話文:

【產後忽冷忽熱像瘧疾】

有人問:這是怎麼回事呢?回答是:這可能是因為產後的瘀血未完全排出,或是身體的陰陽失調,兩者都可能導致忽冷忽熱的症狀。那麼,我們如何區分呢?如果是由於瘀血引起,通常會伴隨小腹的刺痛感,這是一個重要的特徵。因此,如果瘀血未排清,我們應以清除瘀血為主要治療目標;若是陰陽失調,則應以滋補虛弱的身體為主要治療方向。如果按照瘧疾的方式來治療,那可是大錯特錯了。

再問:產後瘀血未清,忽冷忽熱,這是什麼原因?回答:當瘀血滯留在體內,全身的經脈都會受到阻塞,導致血液和衛氣無法順暢流通。當血液受阻,血液循環不暢,就會感到寒冷;當衛氣受阻,陽氣過盛,就會感到熱。如果血液和衛氣同時受阻,那麼就會出現交替的冷熱感,但當血液和衛氣能夠正常運行,這種症狀就會消失。在這種情況下,「黑神散」和「卷荷散」是清理瘀血的重要藥方。

【卷荷散】

藥材包含:新鮮的荷葉(烘乾)、紅花、當歸尾、蒲黃、牡丹皮(每種一錢)、生地(一錢)、生薑(三片)、童子尿(一碗)。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再問:陰陽失調,忽冷忽熱,這是什麼原因?回答:產後因氣血損失,陰陽雙方都處於虛弱狀態。陰虛時,陽氣就會過剩,導致熱感;陽虛時,陰氣就會過剩,導致冷感。當陰陽雙方都虛弱時,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增損四物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藥材包含:當歸(用酒清洗)、白芍(用酒清洗)、川芎、乾薑(炒至焦黑)、人參(每種一錢)、炙甘草(五分)、薑(三片)、棗(三枚)。用水煎煮,然後服用。如果冷感多於熱感,可以加入一錢肉桂;如果熱感多於冷感,可以加入一錢柴胡,並將乾薑的份量減半;如果口渴,可以加入知母、麥冬(每種一錢);如果食慾不振,可以加入陳皮、白朮(每種一錢);如果非常疲倦,可以加入黃耆(蜜炙)一錢。

最後,有人問:產後的類似瘧疾的症狀和真正的瘧疾,該如何區分?回答:類似瘧疾的症狀,冷感不會讓人顫抖,熱感也不會讓人汗流浹背,而且發作時間不定,也不會太痛苦,這是因為身體正氣虛弱,但並無邪氣。真正的瘧疾,當冷感來襲,即使在火爐旁也無法抵擋;當熱感來襲,即使泡在冰水中也無法緩解。發作時間固定,讓人煩躁痛苦,這是因為身體正氣虛弱,同時邪氣也在體內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