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二十四 (1)
卷二十四 (1)
1. 附方藥
人參敗毒散,治瘡瘍焮痛寒熱,或拘急頭痛。
人參,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麩炒),茯苓,川芎,甘草(各一錢)
水上煎服。
檳蘇敗毒散,即人參敗毒散加檳榔、紫蘇。
補中益氣湯,治元氣虛損,或因克伐,惡寒發熱,倦怠少食,或不能消散生肌,或兼飲食勞倦,煩熱作渴。
黃耆(炒),人參,白朮(炒),甘草(炙),當歸(各一錢),陳皮(五分),柴胡,升麻(各三分)
上薑棗煎,空心午前服。
烏沉湯,生氣血,補心腎,上損者服之,其效勝大建中湯。
人參,當歸,白朮(炒,各二兩),烏藥,肉桂(去皮,半兩),沉香(各半兩),附子(炮,去皮尖,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棗水煎,空心服。
金鎖正元丹,治真氣不足,四肢怠惰,腳膝痠疼,目暗耳鳴,自汗盜汗,一切虛損之症。
五倍子(一兩),紫巴戟(去心,四兩),補骨脂(酒浸,炒,二兩半),硃砂(七錢,另研),肉蓯蓉(焙,四兩),胡蘆巴(炒,四兩),茯苓(去皮,二兩),龍骨(一兩,煅)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
平補鎮心丹,治心血不足,時或心忡驚悸,夢如高墜,常服安心腎,益榮衛。
硃砂(細研,半兩,為衣),人參(五錢),龍齒(一兩五錢),白茯苓,五味子(炒),車前子(炒),茯神,麥門冬(去心,杵膏),肉桂(各一兩二錢半),遠志(去心,甘草制),天門冬(去心,杵膏),山藥(制,各一兩五錢),酸棗仁(去皮尖,二錢半),熟地黃(酒蒸,五錢,杵膏)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威喜丸,治小便白濁
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一塊,同豬苓一兩,於磁器內煮二十沸,取出曬乾,不用豬苓)
上以茯苓為末,熔蠟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津液嚥下。小便清利為度。忌食米醋。
小柴胡湯(方見本卷第八論)
加味逍遙散
八珍湯
歸脾湯(三方見本卷第四論)
仙方活命散(方見本卷第五論)
六味丸
八味丸(二方見本卷第十一論)
白話文:
【附方藥】
人參敗毒散:用於治療瘡瘍疼痛伴隨寒熱症狀,或是有拘急頭痛的情況。所需藥材有人參、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炒過的枳殼、茯苓、川芎和甘草(每種藥材皆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檳蘇敗毒散:是在人參敗毒散基礎上,加入檳榔和紫蘇。
補中益氣湯:適用於元氣虛弱,或是因病後虛弱,出現惡寒發熱、疲倦不想吃飯,或是傷口無法癒合生肌,甚至兼有飲食勞累後的煩熱口渴。所需藥材有炒黃耆、人參、炒白朮、炙甘草、當歸(每種藥材各一錢)、陳皮(五分)、柴胡和升麻(各三分)。將上述藥材與薑棗一同煎煮,空腹在上午服用。
烏沉湯:能生氣血、補心腎,適合上損者服用,其效果優於大建中湯。所需藥材有人參、當歸、炒白朮(各二兩)、烏藥、去皮的肉桂、沉香(各半兩)、炮附子(去皮尖,各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以薑棗水煎煮,空腹服用。
金鎖正元丹:適用於真氣不足,四肢無力,腳膝痠痛,視力模糊,耳鳴,自汗盜汗,所有虛損的症狀。所需藥材有五倍子(一兩)、去心的紫巴戟(四兩)、酒浸炒補骨脂(二兩半)、硃砂(七錢,單獨研磨)、烤肉蓯蓉(四兩)、炒胡蘆巴(四兩)、去皮的茯苓(二兩)、煅龍骨(一兩)。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用酒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粒,空腹時以溫酒或鹽湯送服。
平補鎮心丹:適用於心血不足,偶爾心悸驚慌,做夢像從高處墜落,經常服用可安撫心腎,增強身體機能。所需藥材有硃砂(細研,半兩,作為外衣)、人參(五錢)、龍齒(一兩五錢)、白茯苓、炒五味子、炒車前子、茯神、去心的麥門冬(搗成膏)、肉桂(各一兩二錢半)、去心甘草處理的遠志、去心的天門冬(搗成膏)、山藥(處理,各一兩五錢)、去皮尖的酸棗仁(二錢半)、酒蒸的熟地黃(五錢,搗成膏)。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空腹時以溫酒送服。
威喜丸:用於治療小便白濁。所需藥材有黃蠟(四兩)、白茯苓(與一兩的豬苓一起在瓷器內煮二十次沸騰,取出曬乾,但最終不用豬苓,共四兩)。將茯苓研磨成粉,將黃蠟融化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粒,空腹細嚼慢嚥。直到小便清澈為止。忌食米醋。
小柴胡湯:配方詳見本書第八篇討論。
加味逍遙散、八珍湯、歸脾湯:這三個配方詳見本書第四篇討論。
仙方活命散:配方詳見本書第五篇討論。
六味丸、八味丸:這兩個配方詳見本書第十一篇討論。
2. 婦人足跟瘡腫方論第十一
婦人足跟足指腫痛,足心發熱者,皆因胎產經行,失於調攝,虧損足三陰、虛熱所致。若腫痛,或出膿,用六味丸為主,佐以八珍湯。胃虛懶食,佐以六君子湯。寒熱內熱,佐以逍遙散。晡熱益甚,頭目不清,佐以補中益氣湯。痰盛作渴,或口舌生瘡,亦用前二藥,以滋化源。
大凡發熱晡熱內熱,自汗盜汗等症,皆陰虛假熱也。故丹溪謂火起九泉,陰虛之極也。蓋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若不求其屬而泛用寒涼,則誤甚矣。然俗謂為兔齧瘡者,蓋獵人被兔咬足跟,久而不斂,氣血瀝盡,其人必死。男子酒色過度者,多患此症。
白話文:
[婦女腳後跟及腳趾腫痛的治療方式]
女性如果出現腳後跟或腳趾腫痛,並伴有腳掌發熱的情況,通常都是因為在懷孕生產或者月經期間,身體調理不慎,導致下肢三條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受損,引起虛熱所致。如果出現腫痛,甚至有膿液滲出,應以六味地黃丸為主要治療,輔以八珍湯。
如果患者感到胃口不佳,消化能力下降,可以輔以六君子湯。對於出現寒熱交錯,體內有熱的患者,可以使用逍遙散。若患者在下午時分體溫升高,感到頭腦混濁不清,可輔以補中益氣湯。如果痰多且口渴,或者口腔、舌頭長了潰瘍,依然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兩種藥物,滋養身體,調節體質。
通常,出現發熱,尤其是下午時分體溫升高,或是自汗、盜汗等症狀,都是因為陰虛造成的假性發熱。因此,丹溪學派認為這是「火起九泉」,即身體陰虛到了極點。要知道,腳後跟是督脈的發源地,也是腎經路過的地方,如果不根據具體情況盲目使用寒涼藥物,會造成嚴重的誤診。然而民間常稱這種情況為「兔齧瘡」,因為據說獵人被兔子咬傷腳後跟,如果傷口久久不癒合,流血不止,最終可能導致死亡。男性如果過度縱慾,也容易患上這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