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二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1)

1. 附方藥

八珍湯,治脾胃傷損,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或因脾胃虧損,膿水清稀,久不能愈等症。即四君、四物二湯相合。(方見本卷第二論)

十全大補湯,治瘡瘍胃氣虛弱,腫痛不消,或潰而不斂,或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寒熱作渴,頭痛眩暈,或似中風。又治氣血俱虛,胸腹脅痛,或作脹滿,或骨節作痛,經候不調,或寒熱晡熱,五心煩熱,或吐血咽乾,頭痛眩暈,眼目昏澀,或痰嗽喘促,胸膈虛痞,或嘔吐泄瀉,手足冷熱。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加味逍遙散,治肝脾血虛有熱,遍身瘙癢,或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小便澀滯等症。又治瘰癧流注,虛熱等瘡。

甘草(炙),當歸(炒),芍藥(酒炒),茯苓,白朮(炒,各一錢),柴胡,牡丹皮,山梔(炒,五分)

上水煎服。

逍遙散,即前方去丹皮、山梔。

歸脾湯,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嗜臥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或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經候不準,晡熱內熱;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人參,白朮(炒),黃耆(炒),白茯苓,龍眼肉,當歸,遠志,酸棗仁(炒,各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加味歸脾湯(即前方加柴胡、山梔)

柴術參苓湯,治肝火血熱,遍身瘙癢,或起赤暈,或筋攣結核。

白朮(炒),人參,茯苓(各一錢),柴胡,川芎,山梔(炒),芍藥(炒),甘草(炒,各五分),熟地(自制),當歸(各八分)

上水煎服。

柴芍參苓散,治肝膽經部分結核、瘰癧、瘤瘊等症;或肝血燥熱,脾氣虛弱,發熱少食。

柴胡,芍藥(炒),人參,茯苓,白朮(炒),山梔(炒),陳皮,當歸(各一錢),牡丹皮,甘草(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清肝益榮湯,治肝膽經風熱,血燥筋結核,或作瘊子。

柴胡,山梔(炒,各五分),當歸,川芎,芍藥(炒,各一錢),熟地黃(自制),白朮(炒),木瓜(不犯鐵器),茯苓(各五分),甘草(三分),薏苡仁(五分),龍膽草(酒拌炒黑,五分)

上水煎服。

清熱涼血飲,治風熱血燥、丹毒等症,大便秘結。

當歸,川芎,大黃(炒),芍藥(炒),生地黃(各一錢)

上水煎服。

神效開結散,消癭塊甚效。

沉香,木香(各二錢),橘紅(四兩),珍珠(四十九粒,入砂鍋內,以鹽泥封固,煅赤,取出去火毒用),豬靨肉子(四十九枚,用豚豬者,生項間,如棗子大)

上為末,每服一錢,臨臥酒調。徐徐嚥下。患小者三五服,大者一劑可愈。切忌酸鹹、油膩、滯氣之物。須用除日,於靜室修合。

白話文:

[附方藥]

八珍湯:適用於脾胃受損的情況,如感到寒冷與發燒、煩躁及口渴,或是因為脾胃功能不佳導致膿液清淡且久久無法痊癒的症狀。此湯是由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組合而成。

十全大補湯:針對瘡瘍患者胃氣虛弱,腫痛不消,或是潰爛後不易收口,以及自汗、盜汗、食慾不振、疲憊無力、寒熱交替、頭痛眩暈、類似中風症狀。另也適用於氣血雙虧、胸腹脅痛、脹滿、骨節疼痛、月經不調、潮熱、五心煩熱、吐血、咽喉乾燥、頭痛眩暈、視力模糊、咳嗽、胸悶、嘔吐、腹瀉、四肢冷熱不均等症狀。此湯是在八珍湯的基礎上添加黃耆和肉桂。

加味逍遙散:適用於肝脾血虛有熱導致全身瘙癢、口乾喉燥、盜汗、食慾不佳、嗜睡、小便不暢等症狀。也可治療瘰癧、流注、虛熱等瘡疾。

逍遙散:即加味逍遙散去掉牡丹皮和山梔。

歸脾湯:適用於脾經出血、失眠、盜汗、思考過度導致脾臟受損無法控制血液,引起妄想行為;或是健忘、驚悸、失眠、心脾疼痛、嗜睡、食慾不振、憂鬱導致脾氣血虛、發熱、肢體疼痛、大便不調、月經不準、潮熱、瘰癧、流注等症狀未能消除。

加味歸脾湯:在歸脾湯的基礎上添加柴胡和山梔。

柴術參苓湯:適用於肝火血熱導致全身瘙癢、皮膚紅暈、筋絡結節。

柴芍參苓散:適用於肝膽經絡結節、瘰癧、瘤瘊等症狀;或是肝血燥熱、脾氣虛弱、發熱、食慾不佳。

清肝益榮湯:適用於肝膽經絡風熱、血燥、筋絡結節、瘊子等症狀。

清熱涼血飲:適用於風熱血燥、丹毒等症狀,伴有便祕。

神效開結散:有效消解頸部腫塊。

海藻散堅丸:適用於肝經的頸部腫瘤。

九味柴胡丸梔子清肝散柴胡清肝散生地黃丸:具體內容請參考本書卷八第二論、卷二第二論、卷三第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