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二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1)

1. 卷二十二

2. 產後寒熱方論第一

產後發熱,頭痛身疼,雖如傷寒時氣,雖當用麻黃,亦不可輕易。如早起勞動,為寒所傷,則淅淅惡寒,翕翕發熱,頭項肩背骨節皆痛,至七八日乃差。若大便堅,作嘔不能食,用小柴胡湯加生薑、地黃主之。

愚按:《病機要》云:治胎產之病,從厥陰經論之。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為之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發汗者,同傷寒下之早證;利大便則脈數而已動於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胃中枯燥。製藥之法,能不犯三禁,則榮衛自和而寒熱止矣。

人參當歸散,治去血過多,內熱短氣,頭痛悶亂,骨節作痛,或虛煩咽燥。

人參,當歸,生地黃,桂心,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白芍藥

上粳米一合,竹葉十片,水二鍾,煎一鍾去之,入藥五錢,棗二枚,煎服。虛甚,用熟地黃。

小柴胡湯,治傷風四肢煩熱頭疼。若頭不疼而作煩,二物黃芩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二物黃芩湯

黃芩(半兩),苦參(半兩),生地黃(二兩)

上每服四錢,水煎。

增損柴胡湯,治虛弱寒熱,少食腹脹等症。(方見勞蓐)

竹葉防風湯,治產後傷風發熱,面赤氣喘頭痛。

淡竹葉(半把),防風,人參,桂枝,苦梗,甘草(各半兩),葛根(一兩半)

上每服五錢,薑棗水煎。汗出項強加附子,嘔加半夏。

治惡露不盡,晝則明瞭,暮則譫語,寒熱如見鬼,此熱入血室,用柴胡地黃湯或四物加柴胡。(方見六卷第十一論)

白話文:

【產後寒熱方論第一】

產後出現發燒,伴隨頭痛和身體疼痛,儘管類似於感冒的症狀,即使考慮使用麻黃,也不能輕易使用。如果因為早晨勞累受寒,會感覺到寒冷,接著會發燒,頭頸、肩膀、背部和骨節都會疼痛,這種情況大概持續到七八天就會好轉。如果大便乾硬,感到噁心無法進食,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生薑、地黃來治療。

根據《病機要》指出:在處理產婦疾病時,應從厥陰經的角度來看。避免傷害到胃氣,以及上焦和中焦,這是三大禁忌:不能出汗、不能瀉下、不能利尿。出汗的處理方式,就像過早的對待傷寒的下證;利大便會導致脈搏加速,影響脾胃功能;利尿會導致體內流失水分,造成胃部乾燥。在配製藥物的時候,只要不觸犯這三大禁忌,那麼營養和衛生自然會和諧,寒熱的症狀也會停止。

【人參當歸散】,用於治療失血過多導致的內熱、呼吸短促、頭痛混亂、骨節疼痛,或者虛弱、咽喉乾燥。

人參、當歸、生地黃、桂心、麥門冬(去心)、白芍藥,每種一兩。將其與一合粳米、十片竹葉一同放入二鍾水中煎煮,煮到剩下一半時,加入藥材五錢,以及兩枚棗子,煎煮後服用。如果虛弱嚴重,可以使用熟地黃。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風邪侵襲導致四肢煩熱、頭痛。如果頭部不痛但有煩躁感,可以使用二物黃芩湯。(詳見第二十四卷第二論)

【二物黃芩湯】

黃芩(半兩)、苦參(半兩)、生地黃(二兩)。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

【增損柴胡湯】,用於治療虛弱導致的寒熱交錯、食慾減退和腹部脹滿等症。(詳見勞蓐)

【竹葉防風湯】,用於治療產後因風邪導致的發熱、面色紅潤、氣喘和頭痛。

淡竹葉(半把)、防風、人參、桂枝、苦梗、甘草(各半兩)、葛根(一兩半)。每次服用五錢,用薑棗水煎煮。如果出現汗出、項部僵硬的情況,可加入附子;如果出現嘔吐,可加入半夏。

用於治療產後惡露排不盡,白天清醒,晚上卻胡言亂語,有寒熱交錯的症狀,彷彿見到鬼魂,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症狀,可用柴胡地黃湯或四物加柴胡來治療。(詳見第六卷第十一論)

3. 產後頭痛方論第二

夫頭者,諸陽之會也。產後胃氣虛弱,飲食少思,陽氣微弱,不能上升,故頭痛。若因敗血,黑龍丹言之甚詳。

愚按:前症若中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若血虛用四物加參、術。血氣俱虛用八珍湯。若因風寒所傷,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

白話文:

頭部是所有陽氣聚集的地方。產後由於胃氣虛弱,飲食減少,導致陽氣微弱,無法正常上行,因此會產生頭痛。如果頭痛是由於產後瘀血引起,這在「黑龍丹」的說明裡有詳細的描述。

個人認為:對於這種情況,如果是由於中氣虛弱所導致的頭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蔓荊子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血虛引起的頭痛,則應使用「四物湯」並加入人參和白朮。若是氣血兩虛導致的頭痛,則應該使用「八珍湯」。如果頭痛是因為受到風寒侵襲,則應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川芎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