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婦人良方》~ 卷十九 (1)
卷十九 (1)
1. 產後瘛瘲方論第十二(新附)
竊謂瘛者,筋脈拘急也。瘲者,筋脈張縱也。經云:肝主筋而藏血。蓋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前症因產後陰血去多,陽火熾盛,筋無所養而然耳。故癰疽膿水過多,金瘡出血過甚,則陽隨陰散,亦多致此。治法當用八珍散加丹皮、鉤藤,以生陰血,則陽火自退,諸症自愈。
如不應,當用四君、芎、歸、丹皮、鉤藤以補脾土。蓋血生於至陰,至陰者,脾土也,故小兒吐瀉之後,脾胃虧損,亦多患之。乃虛象也,無風可遂,無痰可消。若屬陽氣脫陷者,用補中益氣加薑、桂,陽氣虛敗者,用十全大補加桂、附,亦有復生者。此等症候,若肢體惡寒,脈微細者,此為真狀。
若脈浮大,發熱煩渴,此為假象,惟當固本為善。若無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珠流者,皆不治。
白話文:
我認為「瘛」是筋脈緊繃收縮的狀態,而「瘲」則是筋脈張開鬆弛的情況。根據醫學理論,肝臟主管筋脈並且儲藏血液。肝氣屬於陽性像火,而肝血則屬於陰性像水。產後的這類病症,主要是因為產後失血過多,導致肝臟的陽氣過旺,筋脈失去滋養所致。因此,像是癰疽膿水流失過多,或是外傷出血嚴重的情況下,也會造成陽氣隨陰血流失,進而引發此症。治療方法應使用八珍散加入丹皮和鉤藤,以促進陰血的生成,這樣一來,過剩的陽火自然會退去,各種症狀也能得以痊癒。
如果這種方法無效,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川芎、當歸、丹皮和鉤藤來補充脾臟的功能。因為血液是在極度的陰性環境下產生的,而極度的陰性,就是指脾臟。所以,小孩在嘔吐或腹瀉後,脾胃功能減弱,也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這是身體虛弱的徵兆,並非風邪侵襲,也不是痰濕阻塞。如果是陽氣脫落的情況,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生薑和肉桂;若是陽氣極度虛弱,則可用十全大補湯加上肉桂和附子,也有恢復健康的可能。對於這種病症,如果四肢感到寒冷,脈搏細微,這是真正的病情現象。
如果脈搏浮大,伴隨發燒和口渴,這是偽裝的病態,應該以鞏固根本作為治療目標。如果患者無力地抽搐,眼睛上翻,汗如雨下,這些都是無法救治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