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附治驗

一婦人因怒發瘧,舉發無期,久而不已,胸腹不利,飲食少思,吞酸吐痰。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梔,二十餘劑尋愈。但晡熱少食,又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為主,佐以逍遙散而痊。

一妊娠瘧久不已,噯氣下氣,胸腹膨脹,食少欲嘔,便血少寐。此屬肝脾鬱怒,用歸脾湯加柴胡、山梔漸愈,又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山梔、升麻而愈。

一妊婦患瘧已愈,但寒熱少食,頭痛,晡熱內熱。此脾虛血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頭痛頓止,又用六君子湯加芎、歸,飲食頓進,再用逍遙散加參、術而寒熱愈。

七寶散,治瘧疾一日一發,或一日兩發。或間日一發。

常山,厚朴(薑製),青皮,陳皮(並去白),甘草(炒),檳榔,草果(等)上每服半兩,酒水各一碗,煎至一碗,去渣,露一宿,發時面東溫服,良久再服。一妊婦先寒後熱,六脈浮緊,用前散一劑而愈。

人參養胃湯,治妊娠瘧疾,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頭痛惡心,身痛,面色青白,脈弦遲者。又有驅邪散,治證亦同。(方見七卷第十八論)

清脾湯,治妊婦瘧疾,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口苦舌乾,大便秘澀,不進飲食,脈弦數者。

青皮,厚朴(薑製),白朮(炒),草果,茯苓,半夏(炒),柴胡,甘草(炙各五分)

上用姜水煎。

白話文:

[治療經驗分享]

有位婦女因憤怒引發瘧疾,發作時間不定,病情持續很久未好轉,感到胸腹不適,食慾不佳,常有反酸及吐痰的情況。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山梔,服用二十餘劑後逐漸康復。但到了下午時有些許發熱且食慾不佳,於是改用四君子湯加上柴胡、升麻為主,輔以逍遙散,最後得以痊癒。

一位孕婦長期受瘧疾困擾,常打嗝且腸胃不適,胸腹脹滿,食慾不振,偶有嘔吐,出現血便且睡眠品質差。這是肝脾鬱怒所致,使用歸脾湯加上柴胡、山梔後漸漸好轉,再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山梔、升麻後病情得以控制。

一位孕婦瘧疾已好轉,但仍有寒熱交替、食慾不佳、頭痛及晡熱內熱的症狀。這是由於脾虛血弱,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蔓荊子,頭痛馬上緩解,再用六君子湯加上芎、歸,食慾瞬間提升,最後使用逍遙散加上參、術,寒熱交替的症狀完全消失。

「七寶散」能治療每日發作一次或兩次的瘧疾,或是隔日發作一次。使用方法:每次服用半兩,以一碗酒和一碗水混合煎煮至一碗,去掉藥渣,放置一夜後,在發病時間面向東方溫服,一段時間後再服一次。有位孕婦先是感到寒冷後又發熱,六脈浮緊,服用此散一劑即康復。

「人參養胃湯」能治療孕婦瘧疾,若寒多熱少,或是隻有寒冷沒有發熱,伴有頭痛、噁心、身體疼痛、臉色青白及脈象弦遲的症狀。另外還有驅邪散,治療的症狀類似。

「清脾湯」能治療孕婦瘧疾,若是寒少熱多,或是隻有發熱沒有寒冷,口苦舌乾,大便乾硬,食慾不振,脈象弦數的情況。

清脾湯的成分有青皮、薑製厚朴、炒白朮、草果、茯苓、炒半夏、柴胡及炙甘草(各五分)。以上藥材使用薑水煎煮。

2. 附方

交加散,治食瘧神效。

肉豆蔻(二枚,一生一煨),草豆蔻(二個,一生一煨),甘草(二錢,半炒半生),厚朴(二錢,半炒半生),生薑(二兩,半生,半煨)

上用姜水煎,發日五更服。

仲景白虎加桂枝湯,治溫瘧。

知母(六錢),桂枝,黃芩(各一錢),栝蔞根(二錢),甘草(炙),牡蠣,乾薑(各一錢)

上用水煎服,汗出即愈。此少陽經藥也。

桂枝羌活湯,治瘧處暑以前,頭痛脈浮,惡風有汗。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發服。吐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治症如前,但惡寒無汗。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

上如前服,加法同二方。太陽經藥也。

白芷湯,治瘧身熱目痛,熱多寒少,脈長。先以大柴胡下之,微利為度。餘熱不盡,當服此湯。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粗末,依前服。陽明經藥也。

桂枝芍藥湯,治瘧寒熱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寒熱作則必戰。經曰:熱甚而動也。發熱則必汗泄。經曰:汗出不愈,知內熱也。乃陽盛陰虛之證,此湯主之。否則久而傳於陰經矣。

桂(五分),黃耆(炒),知母,石膏,芍藥(各二錢)

上粗末,水煎。此太陽、陽明經藥也。

桂枝黃芩湯,如服前藥轉甚,三陽合病也,宜此和之。

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各八分),半夏,石膏,知母(各五分)

上每粗末,依前服。如外邪已解而內未已,再服下藥。從卯至午發,大柴胡下之。從午至酉發,邪氣在內也,大承氣下之。從酉至子發,或至寅發,邪氣在血也,桃仁承氣湯下之。微利後,更以小柴胡湯徹其邪氣。按此太陽、陽明、少陽經藥也。以上諸方,並系發風寒暑熱之氣,自外而入,中於三陽之經者也。

桂枝石膏湯,治瘧疾隔日,先寒後熱,寒少熱多。

桂枝(五錢),石膏(一兩五錢),知母(一兩五錢),黃芩(一兩)

上分三服,水煎。此太陽、陽明經藥也。隔日發者,邪氣所舍深者也。

麻黃黃芩湯,治瘧疾如前症而夜發者。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炙,二錢),桃仁(二十個,去皮尖),黃芩(五分),桂(二錢)

上依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驟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乃陰經有邪。此湯發散血中風寒,治風暑深入陰分,乃血受病,邪氣所舍尤深者也。麻黃、桂枝、桃仁等,乃太陽經血藥,非三陰經藥也。

白話文:

【附加配方】

交加散,對於食物引起的瘧疾有神奇的療效。

肉豆蔻(使用二顆,其中一個生用,另一個烘烤過),草豆蔻(兩個,同樣是一生一熟),甘草(二錢,一半炒過一半生用),厚朴(二錢,一半炒過一半生用),生薑(二兩,一半生用,另一半烘烤過)

以上材料用薑水煎煮,發作當天凌晨服用。

仲景白虎加桂枝湯,適用於治療溫熱型瘧疾。

知母(六錢),桂枝,黃芩(各一錢),栝蔞根(二錢),甘草(炙過),牡蠣,乾薑(各一錢)

以上材料用水煎煮服用,出汗後即可痊癒。這是專治少陽經的藥方。

桂枝羌活湯,適用於處暑前的瘧疾,症狀包括頭痛、脈搏浮動及怕風且有汗。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一錢五分)

以上材料用水煎煮,發作時服用。若出現嘔吐症狀,可添加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適用於上述症狀,但有畏寒無汗的情況。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

服用方式與前述相同,添加成分的方法也一樣。這是專治太陽經的藥方。

白芷湯,適用於身體發熱、眼睛疼痛的瘧疾,症狀為熱多寒少,脈搏長。應先用大柴胡湯來清腸胃,使輕微排便。剩餘熱度未完全消除,可服用此湯。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以上材料磨成粗粉,依前法服用。這是專治陽明經的藥方。

桂枝芍藥湯,適用於不分先後的寒熱交替的瘧疾。這是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受病,寒熱交錯時會有戰慄感。古書記載:熱度過高會導致震顫。發熱時必定會出汗。古書又說:出汗後病情仍未好轉,顯示內部仍有熱度。這是陽盛陰虛的症狀,此湯是主要治療方式。否則病情可能會延長,影響到陰經。

桂(五分),黃耆(炒過),知母,石膏,芍藥(各二錢)

以上材料磨成粗粉,用水煎煮。這是太陽和陽明兩經的藥方。

桂枝黃芩湯,如果服用前面的藥方病情反而加重,可能是三陽合病,此時適合用此湯調和。

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各八分),半夏,石膏,知母(各五分)

以上材料磨成粗粉,依前法服用。如果外部感染已經消除,但內部問題仍未解決,可以再次服用下方的藥物。從卯時到午時發作,可用大柴胡湯來清腸胃。從午時到酉時發作,表示邪氣在內部,可用大承氣湯來清除。從酉時到子時發作,或是延長到寅時發作,表示邪氣在血液中,可用桃仁承氣湯來清除。輕微排便後,再用小柴胡湯徹底清除邪氣。這是太陽、陽明和少陽三經的藥方。以上的所有藥方,都是針對由外界進入,影響三陽經的風寒暑熱氣候。

桂枝石膏湯,適用於間隔一天發作的瘧疾,症狀為先寒後熱,寒少熱多。

桂枝(五錢),石膏(一兩五錢),知母(一兩五錢),黃芩(一兩)

以上分成三次服用,用水煎煮。這是太陽和陽明兩經的藥方。間隔一天發作,表示邪氣深入。

麻黃黃芩湯,適用於上述症狀但夜晚發作的瘧疾。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炙過,二錢),桃仁(二十個,去皮尖),黃芩(五分),桂(二錢)

以上材料依前法服用。桃仁味道苦甘辛,肝臟是血液的海洋,血液過多會導致肝氣乾燥,古書記載:肝臟苦於緊張,應食用甘甜的食物來緩和,所以桃仁能散血緩和肝氣。邪氣深入血液,所以夜晚發作,表示陰經有邪氣。此湯能發散血液中的風寒,治療風暑深入陰分,血液受到影響,邪氣深入的情況。麻黃、桂枝、桃仁等,是太陽經的血液藥物,而非三陰經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