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珍濟陰》~ 卷之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5)

1. 石瘕

石瘕者,因行經之時寒氣自陰戶而入,客於胞門,致經血凝聚,月信不行,其腹漸大如孕子狀,婦人壯盛者半年之後小水長而消矣。若虛怯者必成腫病。溫經湯主之。

溫經湯

當歸,川芎,赤芍,人參,炙草,牛膝,故紙,小茴,莪朮

歌曰

溫經湯用芎歸參,赤芍炙草牛膝並,故紙小茴逢莪朮,石瘕虛怯此方靈。

白話文:

【石瘕】

石瘕這種病症,是因為在月經期間,寒氣從私處進入,寄居於子宮口,導致經血凝結,月經停滯不來,腹部會逐漸膨脹,看起來像是懷孕的樣子。對於身體強壯的婦女來說,在半年後可能因尿量增多,病情會自然消退。但如果身體虛弱的人,則很可能發展成為腫瘤疾病。治療這種病,主要用溫經湯。

【溫經湯】

藥方包含:當歸、川芎、赤芍、人參、炙甘草、牛膝、肉豆蔻、小茴香、莪朮。

有詩歌記載:

溫經湯中使用了川芎和當歸,還有赤芍、炙甘草和牛膝,加上肉豆蔻、小茴香和莪朮,這方子對石瘕和體虛之人非常有效。

2. 腸覃

腸覃者,因行經之時寒氣自肛門而入,客於大腸,致經血凝聚,月信雖行而卻血少,其腹漸大如孕子狀,如胎漏狀,壯盛婦人半年以後氣盛自消,虛怯者必成脹病,桂枝桃仁湯主之。

桂枝桃仁湯

桂枝,桃仁,生地,白芍,枳殼,炙草

歌曰

腸覃桂枝桃仁湯,桂桃地芍及枳甘。

以上二症詳《靈樞》經,女科未載,特表出之。

白話文:

【腸覃】

腸覃這種病症,是因為在月經期間,寒氣從肛門侵入,停留在大腸,導致經血凝結,雖然月經仍來但血量減少,腹部會逐漸膨脹,看起來像是懷孕或胎漏的情況。身體健康的女性,在半年後,可能因氣血旺盛自行消失,但身體虛弱的人,可能會發展成脹病,治療此病可用桂枝桃仁湯。

【桂枝桃仁湯】

主要成分包括:桂枝、桃仁、生地、白芍、枳殼和炙草。

有詩云:

腸覃用桂枝桃仁湯,其中包含桂枝、桃仁、生地、白芍、枳殼以及炙草。

上述兩種病症詳細記載於《靈樞》一書,但在婦科學中並未提及,因此特地在此說明。

3. 交腸病

交腸一症,乃女人之疾。大便從前陰出,小便從後陰出,雖見於方書,而世罕見,姑就醫案二條以示後。

昔一婦產後惡露不行,腹脹喘滿,大便從前陰出,因婦酷嗜燒酒,所產之兒身無骨,因而驚駭,遂患此症。用芎歸湯(方見達生編)加莪朮、肉桂、山楂(炒黑),一服瘀血即行,二便如常。又治一女子,方四歲,秋患血痢,稀糞出前陰,作冷熱不調治之,用加味五苓散,服二劑而安。

加味五苓散

白朮,澤瀉,豬苓,茯苓,官桂,甘草,木香,黃連

歌曰

加味五苓朮澤瀉,豬苓二苓官桂列,再加甘草與木香,黃連煎服病除絕。

白話文:

【病症:交腸病】

交腸這種症狀,是女性專有的疾病。其特徵是大便從女性的尿道(前陰)排出,而小便則從肛門(後陰)排出。雖然在古醫書中有記載,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很少見到。以下舉兩個案例供後人參考。

曾經有一名產後婦女,因為產後的惡露無法正常排出,導致腹部腫脹、呼吸困難,大便也從尿道排出。此外,該婦女極愛喝酒,她生下的孩子竟然沒有骨骼,這讓她十分驚恐,因此患上了交腸病。治療上使用了芎歸湯(詳細配方請參閱《達生編》),並添加了莪朮、肉桂和炒黑的山楂。服用一次後,瘀血就順利排出,大小便也恢復正常。

另一個案例是一位四歲的女孩,在秋季時患有血痢,稀便從尿道排出。起初醫生認為是寒熱不調所致,於是使用了加味五苓散進行治療,服用了兩劑後病情得到控制。

【加味五苓散配方】

白朮、澤瀉、豬苓、茯苓、官桂、甘草、木香、黃連

【加味五苓散歌訣】

加味五苓散中包含白朮和澤瀉,豬苓和茯苓以及官桂,再加入甘草和木香,最後以黃連煎煮服用,可以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4. 花顛病(詳《石室秘錄》)

婦人花顛,乃忽然顛癇,見男子則抱住不肯放者。乃思慕男子,不遂其欲,忽然心昏,罔識羞恥,見男子則以為情人也。此肝木枯槁,內火燔盛,脈必弦出寸口,法當用平肝祛邪之劑,宜服八味逍遙散(方見調經)加香附(童便炒)。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婦女一種稱為「花顛病」的精神狀態,特徵是突然發作的癲癇,並對男性產生強烈的依賴和纏繞,不願放手。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女性對異性的強烈渴望得不到滿足,導致精神混亂,失去常識和羞恥感,看到男性就誤認為是自己的愛人。

這主要是因為肝臟功能失調,內部火氣旺盛,從脈象上看,會在寸口處出現弦脈。治療上應採取平衡肝臟功能、驅除邪氣的方法,適合服用八味逍遙散(此藥方可在調經部分找到),並且添加香附(需用童子尿炒製)。

5. 崩漏論

婦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氣虛不能收斂其血,加以積熱在裡,迫血妄行,故令經血暴下,而成崩中。崩久不已,遂成漏下。叔和《脈訣》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時多腎水枯,治有三法,初止血,次清熱,後補其血,未有不痊者矣。

白話文:

[關於崩漏的討論]

婦女出現大量陰道出血的情況,通常是由於身體中氣不足,無法有效控制血液,再加上體內有長期累積的熱氣,導致血液異常地大量流失,因而形成所謂的崩中症狀。如果崩中情況持續不斷,就會轉變成漏下。

叔和在《脈訣》一書中提到:崩中若持續時間過長,會進一步發展成為白帶增多的問題;而漏下情況如果頻繁發生,則可能表示腎臟功能減退。治療這種病症有三個步驟:首先需要止血,接著清除體內的熱氣,最後再補充血液。只要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治療,大多數的病人都能康復。

6. 崩症三候歌

血崩之症分五名,赤者汁如洗絳形(肝火),黃如爛瓜流黃水(脾經濕熱),白猶鼻涕不留停(肺氣虛),青則恰如青靛色(肝氣實),黑乃紫黑血塊凝(肝脾濕熱),血未來時先發熱,此因肝火內相侵,清肝涼血有主方,加味逍遙實可尋。血虛氣弱血崩下,歸脾湯服信有靈,白崩之症另有方,八珍加減不須驚。

凡婦人初得崩中暴下之病者,宜用止血之劑,所謂急則治其標也。四物湯調十灰散主之。

四物湯,方見前。

用此煎水調。

十灰散

藕節,蓮蓬,艾葉,柏葉,乾薑(炮),頭髮,乾漆,蒲黃,山梔,棕櫚

以上十味各燒灰存性。

歌曰

十灰散用藕節棕,艾柏乾薑與蓮蓬,山梔蒲黃乾漆發,暴崩宜用四物充。

如血已止,裡熱未除,宜服清熱之劑,涼血地黃湯主之。

涼血地黃湯

生地,當歸,黃連,黃柏,黃芩,知母,川芎,炙草,紅花,升麻,柴胡,荊子,荊芥,防風

歌曰

涼血地黃芎歸鬚,芩連梔柏蔓防宜,荊芥升麻紅花草,血止里熟此方隨。

如血止裡熱已除,又宜補虛加味補中益氣湯主之。

加味補中益氣湯

即補中益氣湯(方見前)加白芍、知母(酒炒)、川柏(酒炒)、茯苓。

歌曰

血止熱除用補中,苓芍知柏加見功。

如崩久成漏,連年不休者,此中氣下陷,元氣不固,宜服補中益氣湯,兼服鹿角霜丸。

補中益氣湯,方歌見前調經門。

鹿角霜丸

鹿角霜,柏子仁(去油),當歸,茯神,龍骨(煅),阿膠

氣陷元氣均能固。

治崩症色如絳汁,靛汁紫黑,宜服加味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方歌見前調經門。

治崩症色淡白或流黃水,宜服歸脾湯。

歸脾湯,方歌見前調經門。

若血來不止,發熱,五心不煩,加續斷、阿膠、杜仲。若血來小腹微痛加小茴、吳萸。

治崩症紅少白多,宜服八珍湯。

八珍湯,方歌見前調經。

若白多,四肢怯寒,加熟附片、肉桂、黑薑、吳萸。

白話文:

血崩的症狀可以分為五種,鮮紅的血就像洗紅色布料的水(這是肝火旺盛的表現),黃色的血像腐爛的瓜流出的黃水(表示脾臟有濕熱),白色的血像不停流的鼻涕(是肺氣虛的現象),青色的血如同藍靛的顏色(代表肝氣過盛),黑色的血是紫黑的血塊(顯示肝脾有濕熱)。在出血之前就感到發熱,這是由於肝火的內侵。清肝涼血的方子是主要治療方式,加味逍遙散是值得嘗試的選擇。血虛氣弱導致的血崩,服用歸脾湯確實有效,對於白崩的情況,還有其他方子,八珍湯加減使用即可放心。

婦女初次遭遇大量血崩的情況,應該先使用止血的藥劑,這就是所謂的「急則治標」。可以使用四物湯調和十灰散。

十灰散包含藕節、蓮蓬、艾葉、柏葉、炮製的乾薑、頭髮、乾漆、蒲黃、山梔、棕櫚,將這些成分燒成灰。

如出血已經停止,但體內的熱尚未消除,應服用清熱的藥劑,涼血地黃湯就是一個好選擇。

血崩停止後,如果體內的熱已經消退,應該服用補虛的藥劑,加味補中益氣湯就是合適的選擇。

對於長期血崩不止,多年無法痊癒的情況,這是中氣下陷,元氣不固的表現,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同時搭配鹿角霜丸。

對於血崩的顏色像紅色的絞汁,靛汁或紫黑色,適合服用加味逍遙散。

對於血崩顏色偏淡白或流黃水的情況,歸脾湯是適用的。

如果血崩不止,並伴有發熱,但五心(手心腳心胸口)不煩熱,可以加入續斷、阿膠、杜仲。如果血崩伴隨小腹輕微疼痛,可以加入小茴香、吳茱萸。

對於紅色較少而白色較多的血崩,八珍湯是合適的選擇。

如果白色分泌物較多,四肢畏寒,可以加入熟附片、肉桂、黑薑、吳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