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珍濟陰》~
1. 胎前門
2. 保胎要論
保胎之法要精詳,說與醫人仔細商。古方安胎和氣飲,不宜早用墜胎囊。我今按月有定方,依方取用自安康。論胎猶如一鐘紐,系懸必須好堅梁。氣虛恰似梁木朽,系墜梁兮胎必傷。四月以前少胎氣,和氣無如益氣良,當歸散用為妙藥,生血養氣保無妨。五六月間胎氣逼,安胎和氣飲相當。八九十月達生散,前人灼見允為臧。胎家雜病不一緒,別有良方作主張。
白話文:
保胎的方法必須要精確詳細,這要告訴醫生們,讓他們仔細研究。古方中的安胎和氣飲,不適合在早期使用,因為可能導致胎囊墜落。我現在根據每個月的不同,設定了特定的處方,按照這些處方使用,自然能保持身體健康。
胎兒就像一個掛在鐘上的鈴鐺,必須掛在堅固的橫樑上。如果氣力不足,就彷彿橫樑已經腐朽,胎兒必然會受到傷害。在懷孕四個月之前,胎兒的氣力較弱,此時最重要的是調理氣力,當歸散是很好的選擇,能促進血液生成,滋養氣力,確保胎兒安全。
到了五六個月時,胎兒的氣力開始增強,這時候使用安胎和氣飲最合適。而到了八九十月,則應該使用達生散,這是前人的經驗,確實有效。
對於胎兒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應該有針對性的良方來處理。
3. 妊娠忌藥歌
蚖斑水蛭及䖟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稜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脫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莢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硇砂乾漆蟹甲瓜,地膽茅根都不中。
按:伏毛、紫蘇、香附、陳皮、枳殼之屬本行胎中滯氣,黃芩、黃連之屬本清胎熱,若用之太早,體虛者是益以虛而墜胎必矣。惟胎至五六月,胎氣漸逼,可斟酌用之。
安胎和氣飲
黃芩,熟地,當歸,川芎,白芍,人參,甘草,陳皮,紫蘇梗,砂仁(炒研)
薑棗煎。
歌曰
安胎和氣飲黃芩,熟地當歸芎芍參,甘草陳皮紫蘇梗,砂仁炒碾薑棗臨。
當歸散
當歸,撫芎,白芍,砂仁,故紙,白朮,炙草
若嘔加黃芩(酒炒),氣虛加蜜耆,腰痛加杜仲、續斷(鹽炒)。
歌曰
當歸散用當歸身,撫芎白芍並砂仁,故紙白朮炙甘草,嘔加黃芩酒炒珍,若是氣虛蜜耆入,腰痛固腎藥味增,杜仲續斷鹽水炒,各一錢半等分均。
加減安腎湯,此方滋陰為主(以胎繫於腎故也,若見兩尺虛弱,胎動不安者宜服此)。
熟地,棗皮,山藥,杜仲(鹽水炒),當歸,白朮,白芍,阿膠,故紙(鹽水炒),續斷(鹽水炒)
歌曰
加減安腎棗山藥,熟地歸術杜白芍,續斷阿膠與故紙,滋陰安胎由尺弱。
禁用
白話文:
[懷孕期間應避免使用的藥物]
在懷孕期間,應避免使用如蚖、斑蝥、水蛭、以及地龍等昆蟲類藥物,還有烏頭、附子、天雄等劇毒藥材。此外,野葛、水銀、巴豆、牛膝、薏苡仁和蜈蚣等亦在禁忌之列。三稜、代赭石、蕪花、麝香、大戟、蛇蛻、黃雌雄等藥物也需避免。包括牙硝、芒硝、牡丹皮、肉桂、槐花、牽牛子、皁角等藥物同樣不適合。另外,半夏、南星、通草、瞿麥、乾薑、桃仁、硇砂、乾漆、蟹殼、瓜蒂、地膽、茅根等藥物在懷孕時都應避免使用。
補充說明:像是伏毛、紫蘇、香附、陳皮、枳殼這些藥材原本有幫助胎兒排除氣滯的作用,黃芩、黃連這類藥材則可以清除胎兒熱氣。但如果使用得太早,對於體質虛弱的孕婦來說,反而會加重體虛情況,導致流產。只有當懷孕到五、六個月,胎兒逐漸成長,才能考慮是否要適量使用。
[安胎和氣飲]
主要成分有黃芩、熟地、當歸、川芎、白芍、人參、甘草、陳皮、紫蘇梗、砂仁(炒研)。以薑棗煎煮。
歌訣如下:
安胎和氣飲中黃芩在,熟地當歸芎芍參皆來,甘草陳皮紫蘇梗相隨,砂仁炒碾薑棗臨陣來。
[當歸散]
主要成分有當歸、川芎、白芍、砂仁、故紙、白朮、炙草。
如果孕吐,可以加入黃芩(酒炒);如果氣虛,可以加入蜜炙黃耆;如果腰痛,可以加入杜仲、續斷(鹽炒)。
歌訣如下:
當歸散用當歸身做主,撫芎白芍砂仁皆入伍,故紙白朮炙甘草相伴,嘔加黃芩酒炒珍稀品,氣虛則蜜炙黃耆添,腰痛固腎藥味更豐富,杜仲續斷鹽水炒均分。
[加減安腎湯]
此方以滋養陰液為主,因為胎兒的健康與腎臟有著密切的聯繫。如果發現兩尺脈象虛弱,胎動不安,就適合服用此方。
主要成分有熟地、棗皮、山藥、杜仲(鹽水炒)、當歸、白朮、白芍、阿膠、故紙(鹽水炒)、續斷(鹽水炒)。
歌訣如下:
加減安腎棗皮山藥雙,熟地歸朮杜白芍相幫,續斷阿膠與故紙共襄,滋陰安胎因尺弱而強。
4. 妊娠傷寒辨
專以清熱和胎為主,各隨六經所見之症治之,不可與常病同治,宜以四味紫蘇飲為主。
四味紫蘇和胎飲
紫蘇,條芩(酒炒),白朮,甘草
歌曰
四味紫蘇芩術甘。
惡寒、頭痛、項強、腰脊痠痛,病在太陽經。本方加羌活、防風、川芎。
寒熱、口苦、嘔吐、脅痛、耳聾,病在少陽經。本方加柴胡、枳殼、桔梗、杏仁。
惡寒、不發熱,只頭痛、鼻乾、不眠,或項強,病在陽明經。本方加乾葛、白芷。
惡寒、發熱、倦臥、手足並冷,病在足少陰腎經。本方加獨活、熟地、細辛。
惡寒,手足厥冷,唇口青,遍身痛如被杖,病在厥陰肝經。本方加當歸、吳萸、細辛、羌活。
凡妊娠傷寒五六日後,不惡寒,不頭痛,只發熱、口渴咽乾,此病邪在裡。宜用黃龍湯為主。
黃龍湯
柴胡,黃芩,甘草
歌曰
黃龍湯用柴芩甘。
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本方加知母、黃柏、赤茯苓、木通。
發熱口渴煩躁,大便不利,本方加知母、石膏、竹葉、熟大黃。
發熱乾嘔,心煩不眠,病在膽經。本方加麥冬、花粉、棗仁、竹茹。
發熱口渴,腹痛自利,病在脾經。本方加白朮、白芍、阿膠。
發熱口渴,利下膿血,手足冷,病在肝經。本方加當歸、白芍、茯苓、烏梅。
若遇天行時氣傳染者,初起止用敗毒散加和胎藥解之,如見諸症,只依上分六經表裡而治之。
白話文:
【妊娠傷寒辨別】
主要以清熱及安胎為原則,根據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呈現的不同症狀來對症下藥,不能像普通疾病一樣治療,應該以「四味紫蘇飲」為主要方劑。
四味紫蘇和胎飲
主要成分有紫蘇、條芩(需用酒炒過)、白朮、甘草。
如果出現惡寒、頭痛、頸部僵硬、腰背痠痛,這是太陽經的問題。應在基本方中加入羌活、防風、川芎。
若是寒熱交錯、口苦、噁心、脅痛、耳鳴,這可能是少陽經的問題。應在基本方中加入柴胡、枳殼、桔梗、杏仁。
如果只是感到寒冷但無發燒,頭痛、鼻塞、失眠,或頸部僵硬,可能是陽明經的問題。應在基本方中加入乾葛、白芷。
若惡寒、發燒、疲憊、四肢冰冷,可能是足少陰腎經的問題。應在基本方中加入獨活、熟地、細辛。
若惡寒、四肢冰冷、嘴脣發青、全身疼痛如同被打,可能是厥陰肝經的問題。應在基本方中加入當歸、吳茱萸、細辛、羌活。
如果在懷孕期間受寒五至六天後,不再感到寒冷、頭痛,只發燒、口渴、喉嚨乾燥,這表示病邪已經進入身體內部。應使用「黃龍湯」為主。
黃龍湯
主要成分有柴胡、黃芩、甘草。
如果發燒、口渴、小便不通暢,應在基本方中加入知母、黃柏、赤茯苓、木通。
若發燒、口渴、煩躁不安、大便不順,應在基本方中加入知母、石膏、竹葉、熟大黃。
若發燒、乾嘔、心煩、失眠,可能是膽經的問題。應在基本方中加入麥冬、花粉、酸棗仁、竹茹。
若發燒、口渴、腹痛、拉肚子,可能是脾經的問題。應在基本方中加入白朮、白芍、阿膠。
若發燒、口渴、下痢帶膿血、四肢冰冷,可能是肝經的問題。應在基本方中加入當歸、白芍、茯苓、烏梅。
如果遇到流行性感冒等傳染病,初期可用敗毒散加上安胎藥來緩解,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則按照六經的原則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