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一 (5)
卷一 (5)
1. 內傷虛損病源
經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
兩神相搏(陰陽,夫婦),合而成形,常先生身,是謂精。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道(約束也),令無所避,是謂脈。
夫人身中精,乃臟腑之真,非榮血之比,故曰天癸。氣為臟腑之大,經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脈為天真,委和之大氣。經謂:命之本,氣之神,形之道,其機運升降,皆隨氣而動,因血而榮。精氣資始,相生不失,為人之司命,形質之體用也。若精不足,則氣失資化;氣不足,則血失所營;血不足,則氣無所附,天真散亂,而病生焉。
《內經》之論虛勞,惟是氣血兩端。蓋以人過於勞,氣血受傷,傷則五臟六腑氣血不足為虛,虛甚而臟腑經絡有虧為損,故勞有七情之傷,而遂致五極之應。勞傷乎肝者,應乎筋極;勞傷乎心者,應乎脈極;勞傷乎脾者,應乎肉極;勞傷乎肺者,應乎氣極;勞傷乎腎者,應乎骨極。毋論勞心、勞力,皆能損其精血;而其房勞更甚者,則以形與神俱勞、而精與氣均損矣。
凡勞傷虛損,五臟各有所主,而惟心臟最多。蓋心為君主之官,一身生氣所繫,而五臟之神皆稟於心。故憂生於心者,肺必應之,憂之不已,則陽氣日索,營衛日消,勞傷及肺,弗亡弗已。如經言:嘗貴後賤之為脫營,嘗富後貧之為失精,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耗,形體毀沮。蓋因脫勢而慮竭將來,追窮已往,故二陽並傷,潛消暗爍於冥冥之中矣。
喜因欲遂而發,似乎無傷。而經曰:喜傷心。又曰:暴喜傷陽。又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又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蓋心藏神,肺藏氣,二陽藏也,故暴喜過甚則傷陽,而神氣因以耗散矣。或縱喜無節,則淫蕩流亡,以致精氣疲竭,不可救藥矣。
思本乎心。經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然思生於心,脾必應之,故思之不已,則勞傷在脾。經曰:思傷脾。又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脾氣結,則為噎膈,為嘔吐,而飲食不能運,飲食不運,則血氣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減,四肢不為用,而生脹滿、泄瀉等症矣。
白話文:
內傷虛損病源
人體的血氣精神,是維持生命、周全性命之根本。經脈負責運行血氣,滋養陰陽,濡潤筋骨,使關節靈活。衛氣負責溫暖肌肉、充盈皮膚、滋養肌膚組織,並調節開合。意志則負責控制精神、收攝魂魄、適應寒暑、調和喜怒。
因此,血液調和,經脈運行通暢,陰陽得到滋養,筋骨強健,關節靈活;衛氣調和,肌肉豐滿,皮膚光滑細膩,肌膚組織緻密;意志調和,精神集中,魂魄安寧,喜怒不失常,五臟不受邪氣侵害;寒溫適宜,六腑能正常消化食物,風濕痺痛不會發生,經脈通利,四肢舒暢。這就是人體正常的狀態。五臟是藏納精神、血氣、魂魄的地方;六腑是消化食物、運化津液的地方。
精氣神液血脈的產生:陰陽交合而成形,先天就存在於人體,稱為精;上焦吸收五穀精華,滋養肌膚、充盈身體、潤澤毛髮,如同霧露滋潤般,稱為氣;腠理排出汗液,稱為津;食物吸收後,精華滋潤骨骼,使骨骼能屈能伸,並滋養腦髓,使皮膚潤澤,稱為液;中焦吸收氣血的精華,轉化成紅色,稱為血;約束於經絡之中,稱為脈。
人體中的精,是臟腑的根本,不同於營養血液,所以稱為天癸。氣是臟腑的根本,經絡主導人體的活動,所以稱為神機。脈是先天之氣,人體精氣神運行的基礎。生命之本在於氣,氣的精華在於神,形體的運行則依循其規律,人體氣機的升降開合都隨著氣的運行而動,並依靠血液來滋養。精氣充足,互相滋生,才能維持生命,是形體的根本。如果精不足,氣就缺乏來源;氣不足,血就無法運行;血不足,氣就缺乏依附,先天之氣就會散亂,疾病就會產生。
《內經》關於虛勞的論述,都集中在氣血兩方面。由於過度勞累,導致氣血受損,五臟六腑的氣血不足,就是虛;虛甚則臟腑經絡受損,就是損。七情過激也會導致勞損,進而影響五臟。肝勞則傷及筋;心勞則傷及脈;脾勞則傷及肉;肺勞則傷及氣;腎勞則傷及骨。無論是勞心還是勞力,都會損傷精血,而房事過度則更甚,會同時損傷形體與精神,精氣均受損傷。
各種勞傷虛損,五臟各有其主症,但心臟受損最為嚴重。因為心是君主之官,一身之氣皆繫於心,五臟之神都受心的統御。如果憂慮過度,肺就會受到影響,憂慮持續不斷,陽氣就會日漸衰弱,營衛之氣就會日漸消亡,勞損就會累及肺,病情將會加重。正如經書所說:由貴而賤會導致營氣虧損,由富而貧會導致精氣損耗,暴喜暴怒、先喜後悲都會損傷精氣,精氣耗竭,形體就會衰敗。因為失去地位而憂慮未來,又追悔過去,結果導致心肺兩陽俱傷,在潛移默化中損傷身體。
喜悅之情看似無害,但經書上說:喜傷心,暴喜傷陽,過度喜悅會使神氣耗散。肺氣過度喜樂則傷魄,魄傷則會神志狂亂,皮膚焦黑,毛髮枯萎,面色憔悴,最終死於夏季。因為心藏神,肺藏魄,皆屬陽,所以暴喜過度會損傷陽氣,使神氣耗散。如果縱情於喜樂,無節制地放縱,就會導致精氣耗竭,不可救藥。
思慮過度也傷身,經書上說:思慮過度會傷神,神受損傷則會產生恐懼、失魂落魄,肌肉消瘦,毛髮枯萎,面色憔悴,最終死於冬季。思慮過度,脾臟也會受到影響,所以思慮過度會損傷脾。思慮過度則導致氣機鬱結。脾氣鬱結,會導致噎膈、嘔吐,飲食不能消化吸收,血氣日漸衰弱,肌肉日漸消瘦,精神日漸衰退,四肢無力,並出現脹滿、腹瀉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