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內傷虛損證治

內傷始於熱中病似外感陽證

頭痛大作,氣高而喘,身熱而煩,上焦鼻息不調,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或煩躁悶亂,心煩不安,或渴或不渴。心火上炎,克肺則渴;血脈中有濕,則不渴。或表虛不任風寒,目不欲開,口不知味,氣口脈大於人迎兩三倍,但急大而時見一代,此內顯脾氣不續之脈也,宜補中益氣湯。有宿食,則右關獨沉而滑,宜枳朮丸。

內傷未傳寒中病似外感陰證

腹脹,胃脘當臍痛,四肢與兩脅拘急,膈噎不通,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兩丸多冷,陰莖作痛,或妄見鬼狀,腰背肩髀脊膂皆痛,不渴不瀉,脈盛大以澀,名曰寒中。宜枳朮理中,加桂、附、益智、草蔻。兼腎藏火衰,面黑足寒,小便不利者,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

白話文:

內傷始於熱中,病似外感陽證

症狀:

  • 頭痛劇烈,呼吸急促氣喘,身體發熱且煩躁不安。
  • 上焦(指頭部、胸部)鼻息不順暢,四肢無力且沉重,提不起勁。
  • 或是心煩意亂,焦躁不安,口渴或不渴。
  • 心火上炎,剋制肺臟,則容易口渴;血脈中有濕氣,則不渴。
  • 或是表面虛弱,抵抗不了風寒,眼睛不想睜開,味覺遲鈍,氣口脈(尺脈)比人迎脈(寸脈)大兩三倍,脈象急促而有力,時而出現,時而消失。這是內在脾氣不足,氣血衰弱的脈象。

治療:

  • 宜服用補中益氣湯。
  • 若有宿食,則右關脈(寸脈)獨自沉陷而滑利,宜服用枳朮丸。

內傷未傳寒中,病似外感陰證

症狀:

  • 腹部脹滿,胃脘(胃部)疼痛,疼痛部位在臍部附近。
  • 四肢和兩脅(兩側肋骨)緊繃不舒,胸膈堵塞不通,呼吸不暢。
  • 或是流口水,或是流清鼻涕,或是小便量多。
  • 雙腳疼痛,不能負重行走,骨骼痠軟無力。
  • 兩丸(睪丸)冰冷,陰莖疼痛。
  • 或是幻覺,看見鬼影。
  • 腰背、肩膀、大腿、脊柱、腰骶部都疼痛,不渴不瀉。
  • 脈象洪大而澀,稱為寒中。

治療:

  • 宜服用枳朮理中湯,加桂枝、附子、益智仁、草蔻。
  • 若兼有腎臟藏火衰弱,面色黑,腳冰冷,小便不利者,則需在八味丸的基礎上加鹿茸、五味子。

內傷似外感陽明中熱證

天氣大熱,時勞役得病,與陽明傷寒白虎湯證相似,此脾胃太虛、元氣不足之證。肌熱燥悶,煩渴引飲,口鼻氣促,目赤面紅,壯熱晝夜不息,脈大而虛,重按全無。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誤服白虎必危。宜當歸補血湯。

內傷似外感惡風寒證

因勞役心苦,腎中陰火沸騰,後因脫衣或沐浴、歇息於陰涼處,其陰火不行,還歸皮膚,腠理極虛無陽,被風與陰涼所遏,以此表虛不任風寒,與外感惡風寒相似。其證少氣短促,懶於言語,困弱無力。不可同外感治,補中益氣湯加紫蘇、羌活,甚者加桂枝最當。

白話文:

內傷似外感陽明中熱證

天氣酷熱,長時間勞動過度而生病,症狀類似陽明傷寒的白虎湯證。然而,這是脾胃虛弱、元氣不足所致。患者會感到皮膚乾燥發熱、胸悶煩躁、口渴想喝水、呼吸急促、眼睛發紅、臉色潮紅,發熱症狀晝夜不停,脈搏有力但虛浮,重按幾乎摸不到。經書上說:「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如果誤服白虎湯,病情必危。應當服用當歸補血湯。

內傷似外感惡風寒證

由於勞動過度心力交瘁,腎臟的陰火旺盛。之後,如果脫掉衣服、洗澡或在陰涼處休息,陰火無法散發,反倒回到皮膚表面。由於勞累過度,腠理十分虛弱,陽氣不足,被風寒所侵襲。因此,表面虛弱,不能抵禦風寒,症狀類似外感惡風寒。患者會出現氣短、呼吸急促、懶得說話、身體虛弱無力等症狀。不可用治療外感的方法,應當服用益氣湯,加入紫蘇、羌活,情況嚴重者可加桂枝,最為合適。

勞倦所傷虛中有寒

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致寒物冷痰膠固於中焦,時時痞悶,不覺飢飽,其脈雖弦而按之不鼓。當溫暖以助脾健運,宜理中丸。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上多者氣上壅也,下多者氣泄而下收也,還用術;悸者,飲聚也,加桂、苓;渴欲飲水者,津液不足也,倍用術;腹中痛者,倍人參;寒者,倍乾薑;腹滿者,去朮,加附子。

勞倦所傷虛中有熱

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之人,其脈多弦,或洪緩,按之無力,中時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困倦,百節煩疼,胸滿短氣,膈噎不通,心煩不安,耳聾耳鳴,目熱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少味,忽肥忽瘦,怠惰嗜臥,溺赤或清利而數,上飲下便,或時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調中益氣湯。

白話文:

勞累過度損傷身體,導致虛弱體內有寒氣。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化食物,導致寒涼之物和痰濁黏滯在中焦,經常感到胸悶,食慾不振,沒有飢飽感,脈象雖然弦緊,但按下去卻不強勁。應該溫暖脾胃,幫助脾胃運化,可以服用理中丸。如果臍下有結塊,是腎氣虛弱,要減去白朮,加入桂枝;如果上半身症狀多,是氣機上逆,下半身症狀多是氣機下陷,則要保留白朮;心悸是水飲停滯,要加入桂枝和茯苓;口渴想喝水是津液不足,要加倍使用白朮;腹痛要加倍使用人參;怕冷要加倍使用乾薑;腹脹要減去白朮,加入附子。

勞累過度損傷脾胃,導致元氣不足,這種人脈象多弦緊,或者洪大而緩慢,按下去無力,時而感到澀滯。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乏力,全身酸痛,胸悶氣短,食道阻塞,心煩不安,耳聾耳鳴,眼睛發熱,視力模糊,口中唾液多,飲食無味,體重忽胖忽瘦,懶惰嗜睡,小便赤色或清澈而頻繁,上吐下瀉,或者經常腹瀉,腹部空虛疼痛,食慾不振,可以服用調中益氣湯。

如時顯熱燥,是下元真火蒸蒸然發也,加生地、黃柏;如大便虛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常逼迫,氣血虛澀也,倍當歸。

飲食勞倦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有惡寒,飢則常如飽,不喜食冷物,升陽順氣湯。

勞倦所傷,寒溫不時,身熱頭疼,自汗惡寒,脈微而弱,黃耆建中湯。

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時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須要眠睡,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懶於動作,五心煩熱,先服升陽補氣湯二三劑,後服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時常感到燥熱,這是下焦真火上升的表現,可以加入生地、黃柏;如果大便溏瀉、坐立不安,或排便不盡、腹中經常有脹滿感,這是氣血虛弱的表現,可以加倍使用當歸。

飲食勞累傷損導致腹脅滿悶、呼吸短促,春季時口淡無味,夏季即使炎熱也怕冷,飢餓時卻像飽腹,不喜歡吃冷的食物,可以使用升陽順氣湯。

勞累傷損、寒熱失調,身體發熱、頭疼,自汗畏寒,脈象微弱,可以用黃耆建中湯。

飢飽勞累、胃氣不足、脾氣下陷,氣短乏力,時常寒熱交替,早飯後更加昏沉、嗜睡、懶惰嗜臥、四肢無力,手心煩熱,可以先服用升陽補氣湯兩三劑,之後再服用補中益氣湯。

辨內傷外感證

內傷外感乃病之大關鍵,於此昧焉,何足云醫?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感;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感則寒熱俱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常。外感惡寒,雖近火不除;內傷惡寒,得暖則解。外感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卻惡門隙中風。外感顯證在鼻,故鼻息不利而氣壅有力,雖不能食而不惡食;內傷顯證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怯弱妨食,惡聞食氣。外感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先重而後輕。

外感頭痛,常常而痛,多見於腦後、額上,以及遍身肢體、腰脊筋骨攣痛;內傷頭痛,時作時止,不離兩太陽、額顱,多兼肩背、脅胸、腰腿骨節痠痛。外感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感小便赤澀而痛,終日難得;內傷小便必短而煩。外感便燥則發熱,腹中硬痛;內傷秘則虛坐,或見些小白膿。

白話文:

辨內傷外感證

內傷和外感是疾病的根本關鍵,不懂得辨別這兩者,怎麼能稱得上是醫生呢?

辨別方法:

  • 脈象: 人迎脈(位於頸部兩側,當氣管與胸鎖乳突肌之間)比氣口脈(位於手腕橈動脈處)大,則為外感;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則為內傷。
  • 寒熱: 外感表現為寒熱交替,沒有間隔;內傷表現為寒熱交替,時間不固定。
  • 惡寒: 外感惡寒,即使靠近火堆也無法消除;內傷惡寒,靠近溫暖的地方就能緩解。
  • 惡風: 外感惡風,無法忍受任何風寒;內傷惡風,只怕門縫中的風。
  • 症狀顯現部位: 外感症狀主要表現在鼻子,呼吸不順暢,氣息強勁,雖然吃不下,但沒有厭食感;內傷症狀主要表現在嘴巴,口淡無味,腹部不適,體力虛弱,容易厭食,聞到食物味道就反胃。
  • 聲音: 外感因為邪氣過盛,說話聲音洪亮有力,起初症狀輕微,之後逐漸加重;內傷則因為元氣不足,說話聲音低微,起初症狀嚴重,之後逐漸減輕。
  • 頭痛: 外感頭痛持續不斷,主要發生在後腦勺、額頭,以及全身肢體、腰脊筋骨疼痛;內傷頭痛時發時止,主要發生在太陽穴、額頭,常伴隨肩背、脅肋、腰腿骨節痠痛。
  • 手部溫度: 外感手背溫度高,手心溫度正常;內傷手心溫度高,手背溫度正常。
  • 小便: 外感小便赤色且疼痛,整天都排不出來;內傷小便量少,伴隨煩躁。
  • 大便: 外感大便乾結伴隨發熱,腹部硬痛;內傷便秘則體力虛弱,或出現少許白色膿液。

總結: 辨別內傷和外感,需要綜合觀察各種症狀,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外感則腹絞痛,而痛不可按;內傷有時胃脘當心痛,而上支兩脅。外感則手足動搖,煩擾不寧;內傷則四肢不收,倦怠嗜臥。外感傳經入里,則大渴;內傷邪在血脈中,故不渴,間有渴亦不甚。東垣辨法如此。

丹溪云:內傷症,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則引伸其意,若顯外感症多者,則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然既兼內傷矣,則發散中能無斟酌乎。

虛損之因有五勞七傷,症分營衛臟腑,然總之斯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營衛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症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胃敗者,即陽虛之症也。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

白話文:

外感引起的腹痛會絞痛,而且痛到不能按壓;內傷則有時會胃脘痛,痛到胸口,並向上延伸到兩側肋骨。外感還會導致手腳顫抖,煩躁不安;內傷則會四肢無力,倦怠嗜睡。外感如果傳入經絡深入臟腑,就會口渴;內傷邪氣停留在血脈中,則不會口渴,偶爾有渴也不嚴重。這是東垣的辨證方法。

丹溪說:內傷病症,都以補益元氣為主,再根據伴隨的症狀,兼用其他藥物。由此推論,如果外感症狀明顯,則外感重而內傷輕,應該以發散為主;但既然兼有內傷,發散時就不能不仔細考慮。

虛損的病因有五勞七傷,症狀分佈於營衛、臟腑,但歸根結底,人之所以能夠生存,全靠精氣,而虛損的病症,也都是精氣虧虛造成的。氣虛就是陽虛,精虛就是陰虛。凡是病症表現為火盛水虧,營衛燥熱、津液枯竭的,就是陰虛的症狀;表現為水盛火虧,臟腑寒涼、脾胃虛弱的,就是陽虛的症狀。這些都是陰陽失衡所造成的。

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惟是有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不可不詳察也。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當在陽氣耳。知乎此,則虛損之治思過半矣。

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於中也。若病見虛弱,別無熱症者,便是陽虛之候,即當溫補元氣也。蓋陽虛之候,多得之憂愁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以傷力,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涼致傷等證,皆陽氣受損之所由也。欲補陽氣,惟甘溫而兼辛燥為宜,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以殘此生髮之氣耳。

陰虛者多熱,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此病多得於酒色嗜欲,或憤怒邪思,流蕩狂勞,以動五臟之火。而先天元陽不足者,尤多此候。凡患虛損,而多熱多燥、不宜熱食者,便是陰虛之候。欲滋其陰,惟宜甘溫而加醇靜之品。凡陰中有火者,大忌辛燥,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愈涸耳。

白話文:

治療虛損疾病,應當著重於補益不足之處,而非過度抑制已有之餘。但若出現似陽非陽、似陰非陰的情況,需仔細觀察判斷。若患者同時出現陰陽虛弱,則應以陽氣為根本,重點在於補益陽氣。掌握了這個道理,虛損治療就已完成一半。

陽氣虛弱的人常感到寒冷,這并非外來的寒氣,而是陽氣不足導致內寒。若患者體虛無熱症,便是陽虛的表現,應當溫補元氣。陽虛多由憂愁思慮傷神、勞役過度傷力、房事過度損精、先天陽氣不足或寒涼侵襲等原因造成。補益陽氣需選擇甘溫並兼具辛燥的藥物,切忌使用清涼寒滑之品,以免損害生髮之氣。

陰氣虛弱的人常感到燥熱,因水不足以制火而導致陰虛生熱。此病多因縱欲、憤怒、思慮過度、勞累过度等因素導致五臟火旺,先天元陽不足者尤易出現此症。患虛損,若出現燥熱,不耐熱食,便是陰虛的表現。滋補陰氣需選擇甘溫並兼具醇靜的藥物。若陰虛伴有火症,則忌用辛燥之品,以免陽氣過旺加重陰虛,熱盛導致水液耗竭。

然又忌寒涼,蓋苦劣之性,斷非滋補之物,且多傷胃也。虛損夜熱,或午後發熱,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或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可清火。其有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則又當培其元氣也。

東垣云:仲景論內傷不足、發熱自汗之症,認作有餘,誤用表藥,汗大出而表益虛也。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如火,先少陽也。從內而之外者,為內傷。傷食,令人頭痛發熱,脈數,但左手和平,身不疼痛是也。人迎、氣口俱緊盛,或舉按皆實大,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渴,此內外俱傷也。

中脘有痰,令人增寒發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耳。虛煩與傷寒相似,身熱,脈不浮緊,不惡寒,不頭痛,但熱而煩是也。四肢發熱、口舌咽乾、煩躁悶亂者,心與小腸之火乘脾土,脾主四肢,脾熱,四肢發熱也。經云:陰虛則發熱。

白話文:

不過也要忌諱寒涼的食物,因為寒涼的食物性寒,並非滋補之物,而且容易傷胃。如果出現虛損、夜間發熱、或下午發熱、或喜歡喝冷飲、排便困難,這些都是陰虛生熱、水不能制火造成的。如果火在心、腎而出現心悸、失志,或外熱不斷但內熱不甚,就只能補陰,不可清火。如果有元氣不足而虛熱不退,則還要培補元氣。

李東垣說:張仲景在論述內傷不足、發熱自汗的症狀時,誤認為是有餘之症,錯誤地使用了表藥,導致大量出汗,反而加重了表虛。手腳溫度不一致,兩側肋骨處熱得像火燒一樣,這是少陽經病症的表現。從內而外的症狀,屬於內傷。傷食會導致頭痛發熱、脈搏跳動快,但左手脈象和平,身體沒有疼痛感。人迎脈、氣口脈都緊而有力,或按壓時都堅實有力,發熱且怕冷、腹部不適、口渴,這是內外俱傷。

中脘部位有痰,會讓人感到寒熱交加、怕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有類似傷寒的症狀,但頭不痛、脖子不僵硬,這是傷寒與之不同的地方。虛煩與傷寒相似,身體發熱,脈象不浮不緊,不怕冷,不頭痛,只是感到發熱煩躁。四肢發熱、口舌咽喉乾燥、煩躁不安,這是心和小腸的火氣侵犯脾土造成的,脾臟主四肢,脾臟發熱,就會導致四肢發熱。古籍記載:陰虛就會發熱。

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間而發熱也。實非有熱,當作陰虛治,而施補養之法可也。

丹溪論晝夜發熱,晝重夜輕,口中無味,為陽虛;午後發熱,夜半則止,口中知味,為陰虛;至於或晝或夜,或作或止,不時而熱者,此脾胃氣血俱虛、火氣不寧之症,不可拘於晝夜之候也。陽虛則在胃,陰虛則在腎。蓋飢飽傷胃,勞役則兼傷脾,陽氣虛矣;房勞傷腎,竭力則傷肝,陰血虛矣。

腎虛火不歸源,遊行於外而發熱者,煩渴引飲,面目俱赤,遍舌生刺,兩唇黑裂,喉間如煙火上衝,足心似烙,痰涎壅盛,喘急氣促,脈洪大,數疾無倫,按之微弱者是也。法當導火歸源,倘用寒涼必殆。

白話文:

人體陽氣在外,保護著陰氣;陰氣在內,守護著陽氣。如果精神過度外放,縱慾無度,就會導致陰氣耗散,陽氣失去依附,浮散於肌膚表面,引起發熱。這其實不是真正的熱邪入侵,而是陰虛導致,應當用補養的方法治療。

丹溪認為,晝間發熱重,夜間發熱輕,口中無味,屬於陽虛;午後發熱,夜半則止,口中知味,屬於陰虛;至於晝夜交替發熱,時作時止,則說明脾胃氣血俱虛,火氣不寧,不能拘泥於晝夜發熱的規律來判斷。陽虛主要表現於胃,陰虛主要表現於腎。因為過度飢飽傷胃,勞累則傷脾,導致陽氣虛弱;房事過度傷腎,竭力勞損則傷肝,導致陰血虛損。

腎虛導致火氣不能歸於腎臟,遊行於外而引起發熱,表現為口渴引飲,面頰泛紅,舌苔布滿刺點,嘴唇發黑裂開,喉嚨感覺像有煙火上衝,腳心灼熱,痰多,呼吸急促,脈象洪大而數,按之無力。治療方法應當導火歸源,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就會導致病情加重。

即或知其本虛而用補益,不辨陰虛、陽虛,漫投參、術,則陽愈盛而陰愈虛,壯熱轉增,八味、桂附之屬愈不敢施,不得已而用知、柏、芩、連折之,必致燥渴咽痛、腹痛泄瀉而死也。

潮熱,有作有止,如潮水之來,不失其時。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惟傷寒日晡發熱乃胃實,別無虛證。其餘有潮熱者,當審其虛實,若大便堅澀,喜冷畏熱,心下愊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所謂實而潮熱也;若胃氣消乏,精神憔悴,飲食減少,日漸尪羸,病雖暫退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證;有每遇夜身發微熱,病人不覺,早起動作無事,飲食如常,既無別症可疑,只是血虛,陰不濟陽也;有潮熱似瘧,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氣弱脈弦,服補藥不效者,此屬飲證隨氣而潮,故熱亦隨飲而潮,於痰飲門求之。氣口脈滑,內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者,於傷食門求之。

白話文:

即使知道病人本體虚弱需要補益,但如果不能分辨是阴虚还是阳虚,就胡乱使用人参、黄芪等药物,会导致阳气越来越旺盛,阴气却越来越虚弱,从而加重发热。这样一来,八味丸、桂枝附子等温热药物就更不敢使用了。最后只能用知母、黄柏、黄芩、黄连等寒凉药物来治疗,却会导致病人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腹痛泄泻等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潮热是指一阵阵的热感,忽来忽去,如同潮水涨落一般,有规律可循。如果一天发热三五次,那就是发热,而不是潮热。只有伤寒病人在下午发热,才是胃实,没有其他虚证。其他出现潮热症状的病人,要仔细判断虚实。如果大便干结、怕热喜冷、心中空虚、难以入睡,这些都是气盛的表现,属于实证引起的潮热。如果胃气虚弱、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日渐消瘦,虽然病症暂时缓解,但五心仍然有余热,这就是虚证;如果每到晚上身体发热,病人自己感觉不到,早上起来活动自如,饮食如常,没有其他可疑症状,这只是血虚,阴气不足以滋养阳气;如果潮热症状像疟疾一样,胸膈闷塞,背部疼痛,气虚脉弦,服用补药无效,这属于饮证,因为饮邪随着气机升降而出现潮热,所以热感也随着饮邪而出现潮热,应该从痰饮门诊寻求治疗。如果气口脉滑,体内有宿食,经常傍晚发热,第二天就恢复正常,这应该从伤食门诊寻求治疗。

經云:陽虛則外寒,奈何?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而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惡寒者,雖當夏月,若遇風寒,欲得重綿,時覺懍懍戰慄,如喪神守,此熱伏於裡,反覺自冷,實非寒也。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指迷茯苓丸。

身前寒,屬胃經。曰胃足陽明之脈,氣虛則身以前寒慄。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理中丸。表虛惡賊風,上焦不通,陽氣抑遏,而皮膚、分肉無以溫,故寒慄,升陽益胃,開發上焦,以升陽氣出外溫之也。外感、內傷、傷食、濕痰、火鬱,皆有惡寒,非獨陽虛也。

白話文:

古籍記載,陽氣不足就會導致身體外寒。這是因為陽氣源於上焦,負責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空間。當寒氣入侵,上焦不通,寒氣便會留在體表,導致寒慄。即使是在夏季,遇到風寒也會感到寒冷,甚至出現發抖、精神恍惚的狀況,這其實是內熱鬱結,反而讓人感覺寒冷,而非真正的寒氣。仲景指出,如果心下有積液,患者背部會感到寒冷,如同冰塊一般,可以用茯苓丸治療。

身體前面感到寒冷,屬於胃經的症狀。胃經是足陽明經脈,氣虛就會導致身體前面寒慄。手掌冰冷代表腹部也寒冷,如果魚腹部的白色肉上有青色的血管,則說明胃中有寒氣,可以用理中丸治療。除了陽氣不足,外感、內傷、飲食不當、濕痰、火氣鬱結等原因也會導致寒慄,并非只有陽氣虛弱才會出現寒症。

若脈浮緊,頭痛拘急,身疼,微惡寒,熱起,是外感,審時令輕重發散之;脈緩,或氣口虛大,按之無力,兼見倦怠,心下熱,是內傷元氣證;脈弦滑,噁心頭痛,飽悶溢酸,是內傷宿食;或脈澀伏,腹滿煩熱,喘促者,是冷食結滯於內者也;脈滑或沉,周身冷痛而惡寒者,屬痰濕,乃痰在上焦,遏絕陽氣而然,肥人多此;內虛里急,惡寒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足脛疼,此陽不足也;背惡寒,脈浮大而無力者,為氣虛;脈弦數,寒熱兼作,乃瘡腫之候。大抵惡寒症,除陽虛外,屬表症者多也。

然惡寒而不發熱者,亦多火鬱之症,一概以陽虛為治,則誤矣。背惡寒,瘀血內滯,而頭汗目黃,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左脅、中脘有疼處,脈必關尺弦緊,或帶芤,桃核承氣、犀角地黃,隨上下虛實清理之。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緊,伴隨頭痛、身體緊繃疼痛、輕微發冷、發熱,這是外感風寒,要根據季節和病情輕重選擇發散藥物治療;如果脈象緩慢,或者呼吸微弱、按壓脈搏無力,並且感到疲倦、心口發熱,這是內傷元氣的症狀;如果脈象弦滑,伴隨噁心、頭痛、飽脹、反酸,這是內傷積食;如果脈象澀伏,伴隨腹部脹滿、煩躁發熱、呼吸急促,這是吃冷食導致食物積滯在體內;如果脈象滑或者沉,伴隨全身冰冷疼痛、怕冷,屬於痰濕,是痰阻礙上焦,阻礙陽氣流通導致,肥胖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如果體內虛弱,伴隨腹痛、怕冷、氣短、手腳冰冷、小腹攣縮、腿疼,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如果背部怕冷、脈象浮大無力,這是氣虛;如果脈象弦數,寒熱交替,這是瘡腫的徵兆。總的來說,怕冷的症狀,除了陽虛之外,大部分屬於外感。

然而,怕冷不發熱的,也可能是火鬱的症狀,不能一概而論地用補陽的方法治療,否則會錯治。如果背部怕冷,且有瘀血阻滯,同時伴隨頭部出汗、眼睛發黃、小便清澈、大便稀薄發黑、小腹左側或左脅、胃脘部疼痛,脈象必是關尺弦緊,或者帶有芤脈,可以用桃核承氣湯、犀角地黃湯,根據病情虛實加減藥物治療。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

熱發於上,陽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下,陰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陽中之陰邪;寒起於下,陰中之陰邪也。《脈經》云:陽乘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梔子豉湯吐以升之。陰氣上爭,心腹滿者死。陰乘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導之。陽氣上爭,得汗者生。

若雜上熱下寒,既濟湯。兼大便秘,既濟解毒湯。火不歸源,八味丸。上寒下熱,五苓散送滋腎丸。陽虛下陷者,加減八味丸。

白話文:

上半身熱、下半身寒,或是上半身寒、下半身熱,都是身體阴阳失衡的表现。上半身发热,是阳气过盛,阳邪入侵阳经;下半身发热,是阴气不足,阳邪入侵阴经;上半身发寒,是阳气不足,阴邪入侵阳经;下半身发寒,是阴气过盛,阴邪入侵阴经。

如果阳气上攻,导致腰以下至足部发热,腰以上发寒,需要使用栀子豉汤来清热解毒,使阳气上升。如果阴气上攻,导致心腹胀满,则预后不良。

如果阴气下陷,导致腰以上至头部发热,腰以下发寒,需要使用桂苓丸来利水渗湿,使阴气下行。如果阳气下陷,能通过出汗来恢复阳气,则预后较好。

如果同时出现上半身热、下半身寒,可以使用既济汤来调理阴阳。如果伴有大便秘结,则可以使用既济解毒汤。如果火气无法归位,则可以使用八味丸。

如果出现上半身寒、下半身热,可以使用五苓散来利水渗湿,并配合滋肾丸来补益肾阳。如果阳虚下陷,则可以使用加減八味丸来温补肾阳。

凡似損非損之症,惟外感寒邪者乃有之。蓋以外邪初感,不為解散而誤作內傷,或用清涼,或用消導,以致寒邪入腹,久留不散,而為寒熱往來,或為潮熱咳嗽,其症則全似勞損。用治損之法以治之,則滋陰等劑愈以留邪,熱蒸既久,非損成損矣。然辨此者,但當詳察表裡而審其致病之由。

若身有疼痛,而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或見火聲咳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等象,則雖病至一兩月,而邪有不解、病終不退者,本非勞損,無誤治也。

陰虛多火人,偶感客邪,其蒸熱咳嗽雖異平時,然察其脈,不能便顯浮緊之象,但較平時必然稍旺,慎勿輕用疏風散表,以風藥性皆上升,咳嗽咸非所宜;亦不可妄與清肺止嗽,轉傷胃氣,為害不淺。當此宜停補藥,靜以養陰,邪自退;聽內本多火,腠理必疏,或啜熱湯稀粥,汗氣隨通,邪解散。先哲有云:陰虛火旺人,元氣傷損,雖有客邪,切忌升發散表。

白話文:

凡是看似損傷但並非真正損傷的病症,只有外感寒邪才會出現。這是因為外邪初感時,沒有及時用藥散解,反而誤認為內傷,或是使用了清涼藥物,或是使用了消導藥物,導致寒邪入侵腹部,長期停留不散,而出現寒熱往來,或潮熱咳嗽,其症狀完全像勞損。用治療損傷的方法來治療,則滋陰等藥物反而會留住邪氣,熱氣蒸騰久了,就會真的變成損傷了。然而辨別這種病症,只需仔細觀察表裡,就能了解其致病原因。

如果身體疼痛,稍微出汗後熱退,不出汗就繼續發熱,或者出現火聲咳嗽,脈象雖然弦緊但不十分數,或者兼具和緩等現象,那麼即使病症持續一兩個月,邪氣仍然沒有散解,病症也沒有消退,這就不是勞損,也不存在誤治。

陰虛多火的人,偶爾感觸到外邪,其蒸熱咳嗽雖然與平常不同,但觀察脈象,並不能立即顯現浮緊的象徵,只是比平時稍旺,切忌輕易使用疏風散表藥物,因為風藥性皆上升,咳嗽患者不宜服用;也不可隨便使用清肺止嗽藥物,以免傷及胃氣,危害很大。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停用補藥,靜心養陰,邪氣自然會退散;由於內本多火,腠理必然疏鬆,可以喝一些熱湯稀粥,汗氣隨之通暢,邪氣就會散解。先賢有言:陰虛火旺的人,元氣受損,即使有外邪入侵,也要忌諱升發散表。

設不知此,誤用風藥,則風乘火勢,火助風威,以煽動其陰邪,輕則虛揚擾亂不寧,重則氣隨汗脫而斃。蓋邪氣方張,遏之愈逆,不得已而用藥,只宜小劑蔥白、香豉以解散之。若陰火原不大盛,小建中、黃耆建中亦無妨礙,誤用保肺藥,必咳嗽益甚。即如建中湯,稍加萎參、細辛以搜散之。

俟其勢衰,脈虛,如六味合生脈,去萸肉,倍地黃、人參,加萎蕤,大劑作湯,晨夕兼進,合標本而為施治。服後咳嗽稍減,蒸熱未除,此陽虛不能斂制也,加牛膝、鱉甲以滋下源,分先後而為處裁。若飲食過傷者,亦宜暫停補藥,慎勿輕為消導,戕伐其胃,以招虛虛之謗耳。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誤用祛風藥,就會讓風助長火勢,火助長風威,進一步煽動陰邪之氣,輕則導致虛浮不安、擾亂心神,重則氣隨汗液流失而亡。因為邪氣正盛,抑制它反而會更加逆反,不得已才用藥,只宜用少量蔥白、香豉來解散邪氣。如果陰火原本不盛,服用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也沒有妨礙,但誤用保肺藥,必定會加重咳嗽。就像建中湯,稍微加一點萎參、細辛就能起到疏散的作用。

等到邪氣勢衰,脈象虛弱時,可以服用六味合生脈湯,去掉茱萸肉,增加生地黃、人參的用量,再加一點萎蕤,用較大的劑量熬成湯,早晚服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服藥後咳嗽稍減,但蒸熱未除,這是陽虛不能收斂固攝之故,需要加入牛膝、鱉甲來滋補下焦,分階段進行治療。如果飲食過度損傷,也應該暫停補藥,不要輕易使用消導藥物,以免傷害脾胃,招致虛虛之弊。

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心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矣。甘草湯主之。

婺婦師尼,所欲未遂,陰陽離絕,鬱火亢極,不得發泄,而成失合證,較之房勞更甚。始則肝火鬱熱,繼則龍火上煽,致心肺受傷,而喘嗽煩熱,甚則迫血驟亡者有之,經閉不行而吐衄者有之。此症先宜開鬱降火,後服滋養之藥。若鬱火不泄,血氣不榮,而發癰疽者,去生遠矣。

虛損咳嗽,雖五臟皆有所病,然專主則在肺腎。蓋肺為金臟,金之所畏者火也,金之化邪者燥也,燥則必癢,癢則必嗽。正以腎水不能制火,所以剋金,陰精不能化氣,所以致燥,故為咳嗽喘促、咽痛喉啞等證。治宜甘平、至靜之劑資養金水,使肺腎相生,不受火制,則真陰漸復,而咳嗽愈矣。

白話文:

身體虛弱,容易出汗並且感到胸悶,脈搏跳動不順暢,心悸心慌,行動看起來跟平常一樣,但不出百天就會有危險,可以用甘草湯來治療。

婺州的婦人師尼,因為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而心生鬱結,陰陽失衡,內心積鬱的火氣過盛,無法發泄,導致身體失調,比房事過度造成的傷害還要嚴重。起初是肝火鬱結,接著心火上炎,導致心肺受損,出現喘咳、發熱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因血脈奔流而猝死,也有經期停止,出現吐血、鼻血的症狀。治療這種情況,要先開解鬱結,降火氣,之後再服用滋補的藥物。如果鬱火無法發泄,血氣不能滋養,容易長瘡,預後會很差。

身體虛弱導致咳嗽,雖然五臟都有可能生病,但主要還是肺腎出了問題。因為肺是金臟,金怕火,金的邪氣是燥氣,燥氣就會引起癢,癢就會引起咳嗽。主要是因為腎水不足,無法抑制火氣,所以剋制不了金,陰精不足,無法化為氣,所以導致燥氣,因此出現咳嗽喘促、咽喉疼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治療方法應該用甘平、溫和的藥物滋養金水,讓肺腎相互滋養,不被火氣所制,這樣真陰逐漸恢復,咳嗽就會痊癒。

人有終日咳嗽,吐痰,微喘,少動,短氣不足以息,此乃肺氣自損也。蓋肺主氣,心火刑肺,氣必損;而形寒飲冷,肺亦自損。且臟腑雖各有氣,要皆仰肺中清肅之氣分布。今肺損,自衛不足,何能分布,但雖不能分布,而臟腑之取給自若,是肺氣愈耗。且肺為腎母,腎水非肺氣不生,肺不分布各臟,忍見腎子渴死不救乎,惟杯水難濟腎枯,卒之子病母氣亦盡矣。治宜大補肺而兼滋腎水也,六味湯加麥冬、五味。

人有目䀮䀮,面無血色,腳隱隱痛,熱則吞酸,寒則作嘔,痰如臭涕,或清或黃臭,眥淚乾澀,常欲合目,睡臥不安,多驚怖,此肺勞傳肝也。蓋肺本克肝,肝旺則肺何能克,無如腎勞久不生肝,肺乘肝弱,將蟲氣交之,肝不能拒,遂受其蟲氣,而蟲氣久居腎,腎欲生肝,蟲隨以入之,蟲蝕肝血,肝又何養也。治宜救腎生肝,兼殺蟲也。

白話文:

人如果整天咳嗽、咳痰、微微喘不過氣,活動量少,呼吸短促,就表示肺氣受損了。因為肺主氣,心火過旺容易傷肺,導致肺氣受損;而長期受寒、喝冰冷的東西,也會傷害肺氣。而且,雖然每個臟腑都有各自的氣,但都要依靠肺氣的清肅之氣來分布。現在肺氣受損,自身的防御能力不足,怎麼可能去分布呢?而且就算無法分布,各臟腑還是會自動吸收,導致肺氣越來越耗損。此外,肺是腎的母親,腎水若非肺氣滋養,便無法生成,肺不能將氣分布到各個臟腑,眼看著腎兒子乾渴而死卻無能為力,就像用一杯水去救治乾枯的腎,最終孩子生病,母親的氣也耗盡了。治療應該以大補肺氣,同時滋養腎水為主,可以使用六味湯加入麥冬、五味子。

如果一個人眼睛昏花,面色蒼白,腳隱隱作痛,天氣熱就吞酸,天氣冷就作嘔,痰像臭鼻涕,有時清有時黃且有臭味,眼角乾澀,經常想要閉眼,睡覺不安,容易驚嚇,這就是肺勞傳到肝了。因為肺本應克制肝臟,如果肝旺盛,肺怎麼能夠克制呢?但是腎虛久治不愈,無法生養肝臟,肺趁著肝虛弱,將蟲氣傳給肝臟,肝臟無法抵抗,就受到蟲氣的侵襲。而蟲氣長期停留在腎臟,腎臟想要生養肝臟,蟲氣就隨著進入肝臟。蟲氣侵蝕肝血,肝臟又怎麼能夠滋養呢?治療應該以救治腎臟、生養肝臟,同時殺蟲為主。

援瘵湯,服三月全愈。此不宜消痰逐穢,以傷脾胃也。

人有咳嗽吐痰,氣逆作喘,臥更甚,鼻口乾燥,不聞香臭,噁心欲吐,肌膚枯燥,時疼痛,干皮如麩片起,肺管內似蟲行,此乃心癆傳肺也。蓋肺嬌臟,最噁心火克,心正火刑肺尚有金實不鳴之症,況屍蟲病氣移而刑肺乎。然肺為腎母,肺自能交腎,腎之蟲氣何不交肺乎。治宜消心中蟲氣,尤須消腎中蟲氣。

要必健胃以分布津液,庶心腎有益而胃無損,蟲自得誅也。健土殺蟲湯,此補胃不助陽,消腎不損液,腎足制心,心不刑肺,實妙法也。

白話文:

服用「援瘵湯」三個月的時間,就能完全痊癒。但是這種藥方不適合用來消痰祛穢,因為會傷脾胃。

有些人會咳嗽吐痰、呼吸困難、平躺時症狀加重、鼻子和嘴巴乾燥、嗅覺失靈、噁心嘔吐、皮膚乾燥、偶爾疼痛、表皮像麩皮一樣脫落,感覺肺管裡有蟲子爬動,這是心癆病傳到肺部的症狀。因為肺是嬌弱的臟器,最怕心火克制,即使心火過旺傷害肺部,還會有「金實不鳴」的症狀,更何況是屍蟲的病氣移到肺部傷害它呢?然而,肺是腎的母親,肺可以和腎相互滋養,腎中的蟲氣為什麼不能轉移到肺部呢?治療應該要消滅心臟的蟲氣,更要消滅腎臟的蟲氣。

一定要健胃以調節津液,這樣心腎都有益處,胃也不會受損,蟲自然就會被消滅。 「健土殺蟲湯」可以補胃而不助陽,消腎而不損液,腎氣充足就能制約心火,心火就不會傷害肺部,可謂是妙法。

人有日日向火,致汗出不止,久則元氣大虛,口渴引飲而發熱,此乃肺受火傷也。蓋肺金最畏火,肺為外火所逼,必致暗損氣,內火又乘虛而爍之,肺則虛而益虛也,並不能生其腎水,勢必皮膚不充,而風邪易入矣。治宜補肺滋腎,倘徒祛風,因傷益傷,有不至成癆怯哉。安肺湯甚效。

人有勤於功名,勞瘁,飢飽不時,忽感風邪,咳嗽身熱,此乃內傷於肺也。蓋肺主氣,誦讀傷氣則肺虛,肺虛則腠理亦虛,邪自易入;腎因肺虛而亦虛,無力上灌,邪氣往來於肺腎之間,故身熱而咳嗽也。治宜補肺氣,亦兼補腎,胃亦生肺,亦必於胃中散邪而邪乃遁矣。助功湯甚效。

白話文:

人如果每天都靠近火,就會一直流汗,時間久了就會元氣大傷,口渴想喝水,卻反而更加發熱,這就是肺部受到火灼傷的表現。因為肺金最怕火,肺部被外火逼迫,就會暗中損傷氣機,內火趁虛而入,進一步灼傷肺部,肺就越來越虛弱。肺虛了,就不能滋養腎水,導致皮膚缺乏滋養,容易遭受風寒入侵。治療應該以補肺滋腎為主,如果只顧著祛除風寒,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會發展成肺癆。安肺湯效果顯著。

有些人因為追求功名利祿,勞心勞力,飲食無度,突然感染風寒,咳嗽發熱,這就是內傷肺部的表現。因為肺主氣,長時間誦讀文章會傷氣,導致肺虛,肺虛則腠理也虛弱,邪氣容易入侵;腎臟因肺虛而也虛弱,無力上輸精氣,邪氣在肺腎之間來回流動,所以會發熱咳嗽。治療應該以補肺氣為主,也要兼顧補腎,胃氣能生肺氣,所以也要在胃中散除邪氣,邪氣才會消散。助功湯效果顯著。

人有終日捕魚,時發熱畏寒,此乃肺氣閉塞也。蓋肺主氣,氣旺則周流一身,皮毛外衛,邪不能侵。惟肺虛氣尚停住,身入水中,遏抑皮毛,虛氣難舒,濕宜中之,從皮毛而入,使氣閉塞不通故畏寒,而肺與濕相戰故身熱矣。此熱乃肺虛不能敵邪,非風邪入之而身熱也。治宜補肺,兼利水濕,水自從膀胱出也。利肺湯甚效。

人有勞心經營太過,心火沸騰,先則夜夢不安,久則驚悸健忘,心神憔悴,血不華色,此乃心血太虧也。蓋心君宜靜不宜動,靜則火不炎,腎水自來相濟。若動,則腎與心氣兩不相交,火升水降,漠不相關也。夫腎水得心火溫則生,腎水得烈火熬則竭。過勞火動,腎畏之而不敢升,水不升,心愈躁,且自焚,而虛損必成,不必外邪耗也。

白話文:

有些人整天捕魚,卻時常感到發熱畏寒,這是因為肺氣阻塞。肺主氣,氣旺盛則能流通全身,保護皮毛,邪氣就無法入侵。但如果肺虛,氣無法舒展,在水中浸泡時,會阻礙皮毛,虛氣難以散發,濕氣容易趁機侵入,從皮毛進入身體,導致氣阻塞不通,所以畏寒;而肺與濕氣交戰,所以身體發熱。這種發熱是因為肺虛無法抵抗外邪,並不是風邪入侵引起的。治療方法是補益肺氣,同時利水化濕,讓水濕從膀胱排出。利肺湯的效果非常好。

有些人過於勞心勞神,心火旺盛,起初會在夜裡做夢不安,時間久了就會驚悸健忘,心神憔悴,面色蒼白,這是因為心血過度虧損。心主神志,應當安靜,不應該過度勞動,心靜則火不炎,腎水自然會來滋潤。如果心神勞動,腎氣與心氣就會相互不交,火氣上升,水氣下降,彼此不相往來。腎水需要心火溫暖才能滋生,但是如果腎水被烈火熬干就會枯竭。過度勞心,心火過盛,腎水畏懼火氣而不敢上升,水氣不升,心火就更加躁動,甚至自焚,造成虛損,並不需要外邪消耗。

五臟損至心而亡,今心雖先損,而諸臟腑不損,則心有所取給,猶有生機也。治宜補脾腎肝肺氣以救心也,衛主生氣湯甚效。

人有用心思慮太過,精神恍惚,懶言語,忽忽若失,腰腳沉重,肢體困倦,此乃心勞傷神也。蓋心藏神,神久安於心者,心血旺也,思慮無窮則心勞,心勞則血沸,血沸則漸耗,血耗則神無所養,故恍惚無定也。治宜肝肺脾胃並培,則扶助有資,心神自旺,而勞傷自愈矣。定神湯甚效。

人有過喜,大笑不止,致唾干津燥,口舌生瘡,渴欲引水,久之形槁,心頭汗出,此乃陽火上炎也。蓋心屬火,乃陽火,腎屬水,乃陰水,陰水得陽火而爍干,陽火須陰水以灌溉,心火非腎水相交,不能止炎上之性。惟腎水有時不交心,心中無液則必燥。喜主心,而喜極則心氣大開,反傷乎心,而津不上於唇口,盡越於心頭之皮肉,故腎津即化汗,何能上濟於廉泉也。治宜補心氣,不必補腎水,而廉泉自通矣。

白話文:

當五臟受損嚴重到影響心臟時就會死亡,但現在雖然心臟先受到損傷,其他臟腑卻沒有損傷,心臟還有其他臟器提供能量,仍然有生存的希望。治療應該補益脾、腎、肝、肺的氣來救治心臟,衛主生氣湯效果很好。

有些人因為過度用腦思考,導致精神恍惚、懶得說話、神志不清、腰痠腿沉、四肢乏力,這是心臟勞累傷了心神。因為心臟主宰精神,精神長時間安住在心臟,是因為心血充盈;如果思考過度,就會勞累心臟,心臟勞累就會導致血液沸騰,血液沸騰就會逐漸消耗,血液消耗就會導致精神沒有依託,所以才會神志恍惚不定。治療應該同時培補肝、肺、脾、胃,就能夠扶持心臟,使心神自然旺盛,勞損自然痊癒。定神湯效果很好。

有些人因為過度歡喜,大笑不止,導致口乾舌燥、口舌生瘡、口渴想喝水,時間久了身體消瘦,心口出汗,這是陽火上炎。因為心臟屬火,是陽火,腎臟屬水,是陰水,陰水得到陽火就會蒸乾,陽火也需要陰水滋潤,心火如果不與腎水交融,就無法抑制上炎的特性。只有腎水有時不與心臟交融,心臟沒有水分就會乾燥。歡喜主宰心臟,如果過度歡喜,就會導致心氣大開,反而傷了心臟,津液就無法上達嘴唇,全部跑到心口皮膚肉裡,所以腎水就變成汗液,怎麼能滋潤口舌呢?治療應該補益心氣,不用補腎水,口舌自然會恢復滋潤。

通泉飲甚效。

人有盡情喜笑,遂致感寒畏風,口乾舌苦,此乃內傷心包絡也。蓋心包,膻中也,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惟大笑不止,則津干液燥,而心包必盜心氣以自肥,則心氣虛空,邪自易入也。治宜極補心,心旺則心包亦旺,其邪不易散乎,倘用苦寒降火則大誤矣。衛心湯效。

人有恐懼,遂致感冒風寒,畏寒作顫,此乃內傷心膽也。蓋過恐則膽氣寒,過懼則心氣散,膽寒則精移,心喪則精耗,精移精耗,心膽愈虛,邪乃易入也。治宜急救膽氣,膽不寒,心亦不喪,協力同心,祛邪自易耳。倘徒用祛邪,則心膽之氣愈耗,邪豈肯輕出乎。加減小小柴胡湯甚效。

白話文:

通泉飲效果很好。

有些人因為過度喜笑,導致受寒怕風,口乾舌苦,這是內傷心包絡。因為心包位於膻中,是輔助心臟的器官,掌管喜樂的情緒。如果大笑不停,就會導致津液乾燥,心包就會奪取心氣來滋養自己,這樣心氣就會虛弱,邪氣就很容易侵入。治療應該極力補益心臟,心臟強壯,心包也就能強壯,邪氣就不容易入侵。如果用苦寒的藥物來降火,就會犯大錯。衛心湯有效。

有些人因為過度恐懼,導致受寒感冒,怕冷發抖,這是內傷心膽。因為過度恐懼,膽氣就會寒涼,過度害怕,心氣就會散失,膽寒則精氣移位,心氣喪失則精氣耗損,精氣移位耗損,心膽更加虛弱,邪氣就更容易侵入。治療應該緊急救治膽氣,膽氣不寒,心氣也不至於喪失,心膽互相配合,就能輕鬆祛除邪氣。如果只用祛邪的藥物,就會導致心膽之氣更加耗損,邪氣怎麼會輕易離開呢?加減小柴胡湯效果很好。

人有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發熱,四肢厥軟,小便白濁,脈虛大而數,此乃思慮過度所致也。蓋心本君火也,相火膻中火也,膻中、手厥陰經主熱,古以厥陽名,以其火不可遏也。越人云:憂愁思慮則傷心。心氣傷,心血自耗而心火不寧,心包火必不安,故有多汗、發熱諸症矣。

治宜補心氣,滋腎水,使水上濟心,火無亢炎也。倘徒用寒涼,則心氣益虛,激動焦焚之害,豈有底乎。坎離兩補湯甚效。

人有動多氣惱,遂致感觸風邪,身熱胸脅脹,此乃內傷肝經也。蓋肝性急,氣惱則肝葉開張,氣愈急而不能順而逆作,逆則氣不得舒而脹,氣既不舒,血亦不暢,氣既不順,血亦不能藏,木鬱欲泄,木乃生火,火鬱欲宣,火乃生風,內外風動火焚,風邪易入也。治宜平肝經之風火,而外之風火亦兼治也。

白話文:

人如果出現心神不寧、容易忘記、嘴巴淡而乾燥、出汗多、發熱、四肢無力、小便白濁、脈搏虛弱而快,這些症狀都是思慮過度造成的。因為心臟是人體的君火,而膻中部位則是相火,膻中與手厥陰經主熱,古人稱之為厥陽,因為它的火氣很難控制。古人說,憂愁思慮會傷心。心氣受傷,心血就會消耗,心火就會不安定,心包火也會跟著不安,所以會出現多汗、發熱等症狀。

治療方法應該以補益心氣、滋養腎水為原則,讓腎水上升滋養心臟,使心火不致過盛。如果只用寒涼藥物,反而會使心氣更加虛弱,造成心火更加旺盛,這樣反而有害,無濟於事。坎離兩補湯對於治療此病非常有效。

人如果經常活動而導致氣惱,就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出現發熱、胸部兩側脹痛等症狀,這是因為內傷肝經造成的。肝的特性是急躁,氣惱時肝葉就會擴張,氣機更加急躁,不能順暢流通,反而逆向運行,逆則氣機無法舒展而造成脹痛,氣機不通暢,血液也無法順利運行,肝氣鬱結想要宣泄,而肝木生心火,心火鬱結又想要宣泄,心火生風,內外風火交織,更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治療方法應該平息肝經的風火,同時也要兼顧外界的風火。

倘徒泄風火,而不顧肝之氣血虛,未及調養,將風火雖散,肝木仍燥,怒氣終不能解,豈盡善哉。風火兩濟湯甚效。

人有懷抱素郁,忽感風寒,身熱咳嗽,吐痰不已,此乃肝氣不舒也。蓋肝木喜條達,憂鬱則肝氣結塞,必生火,故感風寒則風火相合而熱熾,所以作熱,且肝反凌肺,肺必與肝相戰,而肺畏火刑,呼救腎子,咳嗽生矣;胃來援肺,津液上升,又為肝中風火所耗,變痰涎矣。治宜舒肝鬱,則火息而風尤易散也。加味逍遙散甚效。

人有動則大怒,兩脅脹滿,頭痛面熱,胸膈脹痛,此乃肝血損也。蓋肝得血以藏之,則性不急,惟肝血不藏,則肝無血養,而肝氣不舒,遂易怒。是肝氣藏,肝血必外越;肝血藏,肝氣必外疏;肝氣泄,肝血內生;肝血泄,肝氣內郁,二者相反而相成也。易怒者,血欲藏不得藏,氣欲泄不得泄也。治宜補肝血使之藏,平肝氣使之泄也。加味逍遙散甚效。

白話文:

如果只單純地消散風火,卻不顧及肝臟的氣血虛弱,沒有及時調養,即使風火消散,肝木依然乾燥,怒氣最終無法消解,怎麼算是徹底治癒呢?風火兩濟湯效果顯著。

有些人平時心中鬱悶,突然感受風寒,身體發熱咳嗽,不停地吐痰,這是肝氣不舒暢的表現。因為肝木喜愛暢通,憂鬱就會導致肝氣阻塞,必然生火,所以感受風寒就會風火交織而熱度熾盛,因此發熱;而且肝氣反過來凌犯肺氣,肺氣必然與肝氣相抗,而肺氣害怕火熱的刑罰,呼救腎氣,於是出現咳嗽;胃氣前來幫助肺氣,津液上升,又被肝中的風火消耗,變成痰涎。治療應當舒解肝鬱,這樣火氣就會消退,風寒也更容易散去。加味逍遙散效果顯著。

有些人一動就大怒,兩肋脹滿,頭疼面紅,胸膈脹痛,這是肝血損傷的表現。因為肝臟依靠血液來滋養,則性情不急躁,只有肝血不藏,則肝臟沒有血液滋養,而肝氣不舒暢,就容易發怒。這是因為肝氣藏則肝血必然外泄;肝血藏則肝氣必然外疏;肝氣外泄則肝血內生;肝血外泄則肝氣內鬱,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容易發怒的人,是血液想要藏卻藏不住,氣想要泄卻泄不出去。治療應當補益肝血使其藏起來,平息肝氣使其泄出去。加味逍遙散效果顯著。

人有血虛,面無色澤,肌肉焦枯,大腸乾燥,怔忡健忘,飲食少思,羸弱不堪,夜熱無汗,此乃肝燥生火也。蓋肝屬木,木中火盛,每自焚。然肝生火,由於腎水不足,木無水潤,則木變為火,非失血吐於內,即耗血燥於外也。治宜補腎水,以滋肝木耳。滋肝飲甚效。

人有抑鬱不伸,致兩脅脹悶食減,顏色沮喪,肢瘦形凋,畏寒熱,此乃肝氣不足、下克脾胃也。蓋肝木喜飛揚,一遇風寒憂愁,便鬱而不伸,上不生心,乃下侮脾胃而飲食難化,何能分灌臟腑也。治宜舒肝鬱而補脾胃也,順適湯甚效。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血虛,就會面色蒼白,肌肉乾枯,大腸乾燥,心神不寧,健忘,食慾不振,體弱無力,晚上發熱但不流汗,這是因為肝臟燥熱所致。因為肝臟屬木,木中火盛,容易自行燃燒。而肝火旺盛,主要是由於腎水不足,木頭沒有水的滋潤,就會變成火,不是內出血就是外耗血。治療方法應該補腎水,滋養肝臟。滋肝飲效果很好。

如果一個人心情鬱悶,無法舒展,就會導致兩肋脹痛,食慾減退,面色沮喪,身材消瘦,怕冷怕熱,這是因為肝氣不足,下克脾胃所致。因為肝木喜歡向上升發,一旦遇到風寒憂愁,就會鬱悶不舒,不能生發心氣,反而向下侵犯脾胃,導致飲食難以消化,自然無法滋養臟腑。治療方法應該舒肝解鬱,補脾胃。順適湯效果很好。

人有胸前飽悶,時不消化,吐痰不已,時溏泄,肚腹疼脹,空則雷鳴,唇舌焦乾,毛髮乾聳,面黃而黑,短氣難續,便如黑汁,痰似綠涕,此乃肝勞傳脾也。蓋肝癆傳脾,本為不救,但胃氣未絕,尚有生機。治宜助胃氣,胃氣健,則脾有援也。二白散甚效。

人為僧尼、寡婦、未字女、久離妾,有欲不遂,內火爍干陰水,致血枯經斷,潮熱夜熱,盜汗鬼交,飲食少思,體倦肌削,面黑,此乃肝血癆瘵也。蓋肝藏血,肝火動則血不能藏而泄,屢動屢泄,血安得不枯。此似宜泄肝火,然可暫泄以止炎,不可頻泄以損肝也。治宜補腎滋肝,兼開鬱也。消欲湯效。

白話文:

胸部感到飽脹,消化不良,經常吐痰,偶爾腹瀉,肚子疼痛脹滿,空腹時腸胃會發出響聲,嘴唇舌頭乾燥,頭髮乾枯蓬鬆,面色發黃帶黑,呼吸短促,排便像黑汁,痰液呈綠色,這屬於肝氣勞損傳累脾臟。肝勞傳脾,本就難以治癒,但只要胃氣未絕,仍有生機。治療應以助益胃氣為主,胃氣強健,脾臟才能得到支援。二白散效果顯著。

出家僧尼、寡婦、未婚女子、長期分離的妾室,由於慾望不能滿足,內火灼傷陰液,導致血枯經停,潮熱夜熱,盜汗,夢中交合,食慾不振,身體疲倦,肌肉消瘦,面色發黑,這就是肝血癆瘵。肝臟主藏血,肝火旺盛,就會導致血不能儲藏而外泄,反覆發作,血怎麼能不枯竭呢?看似應該瀉肝火,但只能暫時瀉火止炎,不可頻繁瀉火損傷肝臟。治療應以補腎滋肝,兼顧疏解鬱結為主。消欲湯有效。

人有不食則飢,食又飽悶,吞酸溏泄,面色萎黃,吐痰不已,此乃脾氣損也。蓋脾為胃行傳化,胃氣全藉脾氣運動,胃化其精微,不特脾益,各臟腑皆受益矣。今脾氣傷,不能代胃行其傳化,不特胃氣無主,脾不得胃氣之化,則脾亦損,至脾胃損,何能分津液以注臟腑也。治宜大健胃,兼補脾也。益脾湯甚效。

人有飲食太過,以致食不能化,胸中飽悶,久成痞滿,似塊瘕非塊瘕,惡食,每飯不飽,面黃體瘦,此乃脾衰不化也。蓋胃強則未食多思,脾弱則已食難受。人恃胃強,不論精粗生冷,未免損胃,而胃傷未有脾不傷者。但腎火旺,則胃雖傷脾不能傷,蓋腎火生脾而心包火生胃也。此乃脾衰,治宜補心包、命門火也。助火生土湯效。

白話文:

人若是不吃就會餓,吃了又覺得飽脹難受,還伴隨吞酸、腹瀉、面色發黃、吐痰不止的症狀,這都是脾氣受損的表現。因為脾臟負責將食物消化吸收,將營養傳輸給其他器官,而胃氣的運作則仰賴脾氣的幫助。胃將食物消化成精微物質,不僅脾臟受益,其他臟腑也都能因此獲益。如今脾氣受損,無法正常消化吸收,不僅胃氣無主,脾臟也無法獲得胃氣的幫助,導致脾胃雙傷。脾胃受損,就無法將津液輸送到各個臟腑,因此需要健脾胃,以恢復其功能。益脾湯對此症狀十分有效。

有些人飲食過度,導致食物無法完全消化,胸口飽脹難受,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痞塊,但又不完全是真正的腫塊,還會伴隨食慾不振、飯後不飽、面色發黃、身體消瘦等症狀,這是脾臟衰弱,無法消化吸收的表現。胃強健的人即使吃得過多也不會感到不適,而脾臟虛弱的人則容易在進食後感到難受。人往往仗着胃強健,不忌口,吃各種粗糙、生冷食物,難免會損傷胃,而胃傷了,脾臟也會跟著受傷。不過,如果腎火旺盛,即使胃受傷,脾臟也不容易受到影響,因為腎火可以滋養脾臟,心包火則可以滋養胃。因此,這種脾臟衰弱的症狀,需要補心包、命門火才能治癒。助火生土湯對此症狀十分有效。

人有終日貪臥,致風寒襲之,頭痛背疼,發熱惡寒,此乃內傷脾氣也。蓋脾主四肢,四肢倦怠欲睡,脾不能運動也;略睡,亦足以養脾氣;惟久於睡臥,則脾氣不醒,轉足傷氣。因氣虛而思睡,後因睡而傷氣則為虛,虛安得不招外風乎。治宜補脾以益氣也,補中益氣湯效。

人有色白神法,秋間發熱,熱熾頭痛,吐泄少食,兩目喜閉不開,喉啞,昏昧不省,粥飲俱礙,手常捫著陰囊,此乃勞倦傷脾也。蓋人本陽和,身勞則陽和之氣變為邪熱,不必風襲而身始熱;諸陽皆會於頭,陽虛則清氣不升、邪熱乘之作頭痛,不必外風犯之而作頭痛;清濁拂亂,安得不吐泄;人身之脈皆屬於目,眼眶脾之所主,脾傷不能養目,所以閉不欲開;脾絡連舌本、散布舌下,脾傷則舌絡失養,此言語所以難也;喉雖通於肺,然脾虛肺氣先絕,肺虛難司出入,故致啞;脾虛無氣以輸四臟,故心之神明亦為之昏瞀也;陰囊屬肝,脾虛肝欲侵之,故風火動而頻按其囊也。治宜大健其脾,斯風邪自消也。

白話文:

人如果整天貪睡,就會導致風寒入侵,引起頭痛、背痛、發熱、怕冷,這是因為脾氣受損的緣故。因為脾臟主導四肢,四肢疲倦想睡,就代表脾臟無法正常運作。稍微睡一下,可以滋養脾氣;但如果長時間睡覺,就會導致脾氣無法甦醒,反而會損傷脾氣。由於氣虛而想睡,之後因為睡覺而損傷氣,就會導致身體虛弱,虛弱的身體自然容易招來外風。治療方法應以補脾益氣為主,補中益氣湯效果很好。

人如果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秋季出現發熱、熱度很高的頭痛、嘔吐腹瀉、食慾不振、雙眼喜歡閉著不願睜開、聲音沙啞、昏迷不醒、喝粥喝水都感到困難、手經常摸著陰囊,這是因為勞累過度傷了脾臟。因為人體本應陽氣充足,勞累過度就會導致陽氣轉化為邪熱,不需要風寒入侵,身體就會發熱;所有陽氣都匯聚於頭部,陽氣虛弱就會導致清氣無法上升,邪熱乘虛而入引起頭痛,不需要外風侵襲就會頭痛;清濁混亂,自然容易嘔吐腹瀉;人體經脈都與眼睛相連,眼眶是脾臟所主,脾臟受損無法滋養眼睛,所以眼睛就會閉著不想睜開;脾臟經絡連接舌根、散布到舌下,脾臟受損就會導致舌頭經絡失去滋養,所以說話就會困難;喉嚨雖然與肺臟相通,但脾臟虛弱就會導致肺氣先衰竭,肺氣虛弱難以調節呼吸,所以會導致聲音沙啞;脾臟虛弱沒有氣力輸送營養給其他臟腑,所以心臟的神明也會變得昏迷不清;陰囊屬於肝臟,脾臟虛弱就會導致肝臟想要入侵,所以風火動就會經常摸著陰囊。治療方法應以健脾為主,這樣風邪就會自然消失。

補中益氣湯效。

人有忍飢腹空,遇天氣時寒時熱,致胸膈悶塞,如結胸狀,此乃內傷胃氣也。蓋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然必受水穀,氣血始旺。今忍飢則胃無水穀,而胃火沸騰,乃遏抑不舒,則胃氣消,故天時不正之氣乘虛而入,盤踞胃中,因致悶塞。治宜助胃則邪自退也,倘拘於寒熱,用熱祛寒,用寒祛熱,則胃氣虛而寒熱相戰,胃何能堪也。加味四君子湯效。

人有貪用飲食,甚至難化之物、過寒之味,胸膈飽悶,已而疼痛,後至起噯吞酸,見美味生嗔,供苾芬意憎,此乃胃氣損也。蓋脾胃相為表裡,然能入不能出者,脾氣衰;能出不能入者,胃氣乏。雖胃傷必損脾,脾傷必損胃,要必辨其何經,使損者多獲其益,則胃易開,脾易健。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功效

人若忍飢挨餓,碰上天氣時冷時熱,就會導致胸膈悶塞,像胸口堵住一樣,這是內傷胃氣所致。因為胃是水谷之海,氣血充盈,但必須依靠水穀才能讓氣血旺盛。現在忍飢挨餓,胃裡沒有水穀,胃火就會沸騰,導致悶塞不舒,胃氣消散,因此不正之氣趁虛而入,盤踞在胃中,造成胸膈悶塞。治療應當扶助胃氣,邪氣就會自然退去。如果拘泥於寒熱,用熱驅寒,用寒祛熱,就會導致胃氣虛弱,寒熱相爭,胃何能堪?加味四君子湯有效。

人若貪吃過多食物,甚至難以消化的食物、過於寒涼的食物,就會導致胸膈飽悶,接著疼痛,然後出現噯氣、吞酸,看到美味的食物就生氣,聞到香氣就厭惡,這是胃氣損傷的表現。脾胃互相表裡,如果吃進去卻無法消化,就是脾氣衰弱;如果能吃進去卻無法排泄出去,就是胃氣不足。雖然胃傷必定會損脾,脾傷必定會損胃,但必須辨別哪個經絡受損較多,讓受損的一方獲得更多益處,這樣胃就能恢復,脾也能健壯。

脾虛腎火寒,胃虛心火冷,故補脾必補腎火,補胃必補心火。今惡食乃不能食,非不能受,明是胃虛也。治宜補心火,則胃氣自開也。加味六君子湯效。

人有貪飲成酒積,脾氣損傷,五更作泄,久之飲食少思,多嘔吐、盜汗,此乃脾胃虧也。蓋酒從胃入,宜傷胃,但脾受之;脾惡濕,酒性正濕,乃移於腎;腎雖水臟,藏精不藏濕,酒氣熏蒸,腎受酒毒,仍傳於脾;脾又不受,遂傳大腸而出,大腸惡酒濕,而遄發下泄甚多,亡陰也。治宜先戒酒,後解酒毒,仍健脾益胃也。消酒湯甚效。

小兒多食瓜果、肥甘成疳,身黃瘦,毛豎膚焦,此乃脾胃虛也。蓋小兒脾胃本嬌,恣食果物肥甘以傷之,臟腑之氣不能運化,勢必積滯而成疳、成癆也。治宜補脾胃氣也,倘徒泄火降痰、消食殺蟲,反損真元,必致危殆矣。加味六君子湯效。如蟲疳,椒梅理中湯效。

白話文:

脾臟虛弱,腎臟有寒火,胃部虛弱,心臟有寒火,因此補脾臟必須同時補腎臟的火,補胃部必須同時補心臟的火。現在厭惡食物,無法進食,並不是無法吸收,而是胃部虛弱。治療應當補心臟的火,這樣胃氣自然就會恢復。加味六君子湯有效。

有些人貪杯,飲酒過量導致酒積,脾氣受損,半夜五更就腹瀉,時間久了,食慾不振,經常嘔吐、盜汗,這是脾胃虧虛。因為酒從胃部進入,容易傷胃,但脾臟也會受到影響;脾臟最怕濕氣,酒的特性就是濕,所以濕氣就轉移到腎臟;腎臟雖然是水臟,負責儲藏精氣,但它不儲藏濕氣,酒氣熏蒸,腎臟受到酒毒的影響,又會傳給脾臟;脾臟也不接受,於是傳到大腸排出,大腸也討厭酒的濕氣,就會導致腹瀉非常嚴重,損失陰氣。治療應當先戒酒,然後解酒毒,並健脾益胃。消酒湯非常有效。

小孩子吃太多瓜果、肥甘厚味的食物,就會導致疳積,身體發黃消瘦,毛髮豎立,皮膚乾燥,這是脾胃虛弱。因為小孩子的脾胃本就嬌嫩,過度食用瓜果肥甘就會傷害脾胃,臟腑的氣機無法運化,就會積滯形成疳積、癆病。治療應當補脾胃之氣,如果只泄火降痰、消食殺蟲,反而會損傷精氣,必然會導致危險。加味六君子湯有效。如果出現蟲疳,椒梅理中湯有效。

人有憂思不已,加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黑環唇,尤甚如飢而見食則惡,氣短促,此乃陰陽相逆也。蓋心肺居上焦,行營衛,而光澤於外;肝腎居下焦,養筋骨,而強壯於內;脾胃居中焦,運化精微,以灌注四臟,脾胃傷,四臟無所取資則俱病矣。

今憂思不已則脾胃氣結,飲食不節則脾胃氣損,必致陰氣上溢於陽中,而黑色遂著於面矣;而脾氣通於口,而華於唇,今腎侮土,故黑色著於唇,非陰陽相反而成逆乎,是脾胃陰陽之氣虛。治宜急救中土也。和順湯甚效。

人有多食肥甘,積久不化,偶遇風邪,便覺氣塞不通,此乃傷食,因而外感也。蓋胃強則土能生金,肺氣必旺。食本助胃,而多食則反傷胃,胃氣虛肺亦必虛,肺主皮毛,不能外衛,無怪風寒易襲也。治宜內消食而外逐邪,又不傷胃,若徒治外感,則非也。

白話文:

人類若長期憂慮不已,加上飲食不節制,會導致脾胃受損,面部會出現黑色環繞嘴脣的現象,嚴重時甚至會產生如同餓極了見食物卻反感的情況,呼吸急促,這就是陰陽失調的表現。心肺位於上焦,負責運行營養和衛氣,並在外表顯現光華;肝腎位於下焦,養育筋骨,使身體內部強壯;脾胃位於中焦,運轉精微物質,供應四臟所需。當脾胃受損,四臟就無法獲得充足供應,皆會生病。

現在若憂慮不斷,脾胃的氣血會凝結,飲食不節制會使得脾胃氣力損失,必然導致陰氣上昇至陽部,黑色也就會在臉上顯現;脾氣通達口部,嘴脣的光澤也是由脾氣所養,現在腎水侵擾脾土,所以黑色會在嘴脣上顯現,這不是陰陽相悖,而是脾胃的陰陽之氣虛弱。治療上應該要緊急補救中土(脾胃)的問題。和順湯對於這種情況非常有效。

人類若是過量食用肥膩甜食,久而久之未能消化,偶遇風邪,就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因為傷害了消化系統,並引發外感病症。胃強壯時,土能生金,肺氣必定旺盛。食物原本有助於胃部運作,但過量食用反而傷害胃部,胃氣虛弱,肺部也會虛弱,肺主管皮膚和毛髮,若不能有效保護,風寒之邪容易入侵。治療上應該先內消食物,再外逐邪氣,同時不傷及胃部。如果只治外感而不顧及內部消化問題,則不是正確做法。

人有傷感冒風寒,咳嗽而臥不安,此乃內傷於腎也。蓋腎為肺子,腎泄過多必取給於母,然腎虛肺亦必虛,肺氣不能充於皮毛,故邪易入。要知腎虛感邪,最難愈,以散邪藥不能直入腎經,然邪不遽於腎仍在肺,散肺邪仍補腎氣,腎得益,肺又無損,斯善於散邪也。治宜補腎更補肺,使子母兩旺則反邪自遁矣。

倘徒用散邪,則肺氣益虛,腎又取資,將內外盜肺氣,是肺氣太傷,不惟不生腎,且反耗腎,遂至成為癆瘵矣。金水兩滋湯效。

人有終日思慮憂愁,面黃體瘦,忽感風寒,此乃內傷脾腎也。蓋脾胃為後天,腎為先天,最不宜病,亦最易病。天下無不思不愁之人,但過於思慮,則胃氣不升,脾氣不降,食積不化,何能生津液以灌諸臟;且思慮傷脾,憂愁傷腎,腎傷則水不灌肝,肝無以養,仍克脾胃,憂思相合,脾腎兩傷,外邪尤易深入也。治宜脾腎並補,但須補土無妨水,補水無礙土耳。

白話文:

人若因外感風寒而咳嗽難眠,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因為腎是肺的根本,腎氣虧損就會從肺中借取,導致肺氣也虛弱,無法充盈肌膚,所以更容易受邪氣入侵。腎虛受邪氣侵襲,最難治癒,因為散邪藥無法直接作用於腎經,而邪氣尚未深入腎臟,仍在肺中。因此,治療應當既散肺邪,又補腎氣,這樣腎氣得到補充,肺氣也不受損,才是善於散邪。治療應以補腎、補肺為主,使腎肺兩者都強盛,邪氣自然會消退。

如果只用散邪藥,就會導致肺氣更加虛弱,腎臟又從肺中取氣,內外損耗肺氣,肺氣受損嚴重,不僅無法滋養腎臟,反而會耗損腎氣,最終可能發展成肺痨。金水兩滋湯有療效。

人如果整天思慮憂愁,面色蒼白,身體消瘦,突然感覺到風寒,這是脾腎兩虛的表現。脾胃是後天之本,腎臟是先天之本,最不容易生病,但也最容易生病。世上沒有人永遠不思慮不憂愁,但過度思慮會導致胃氣不升,脾氣不降,食物積聚不消化,無法生成津液滋養五臟。而且思慮傷脾,憂愁傷腎,腎氣受損,水液無法滋養肝臟,肝臟無法滋養脾胃,反而會克制脾胃。憂思相合,導致脾腎兩虛,更容易被外邪侵入。治療應以補脾腎為主,但要注意補土不能妨礙水,補水不能影響土。

脾腎兩益丹效。

人有飢飽勞役,損其津液,口渴舌乾,又感風寒,頭痛發熱,此為內傷於陰也。蓋人身血足,津液自潤;血傷,津液自少;血少,皮膚無養,毛竅空虛,故風寒易入。然風入皮膚,不能驟進經絡,以陰虛陽未衰也,陽與邪戰而發熱,故頭痛。治當補其陰血,少佐祛風也。倘用攻於補陽之中,則陽旺陰消,邪轉熾矣。養陰辟邪丹效。

人有氣虛者,氣息短促不足以息,迥殊勞役氣急促者,懶於言語,飲食無味,體倦,此乃陽虛下陷也。蓋人身之氣,陽升陰降,陽氣主升,何以降?由於內傷元氣也。元氣藏關元中,上通肺,下通腎,元氣不傷,腎中真陽自升肺,肺氣始旺,得行清肅,分布臟腑。若元氣一傷,不特真陽不能升,且下陷至陰中而發熱,此乃虛熱,非實熱也。

白話文:

脾腎兩益丹有效。

人體會因為飢餓、飽食、勞累等因素,損耗津液,導致口渴舌燥。如果再受風寒侵襲,就會頭痛發熱,這是因為內傷陰氣所致。人體氣血充足,津液就會滋潤全身;血氣受損,津液就會減少;血氣不足,皮膚就會失去滋養,毛孔變得空虛,所以更容易受風寒侵襲。然而,風寒入侵皮膚,並不會立即進入經絡,因為陰虛陽未衰,陽氣與邪氣交戰而引起發熱,所以頭痛。治療應該補益陰血,輔以祛風藥物。如果用補陽藥物,反而會導致陽氣旺盛、陰氣衰竭,邪氣更盛。養陰辟邪丹有效。

人體如果氣虛,就會氣息短促、勞累時氣喘吁吁、懶得說話、食慾不振、身體疲倦,這是因為陽氣虛弱下陷所致。人體的氣機,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陽氣主升,為何會下降?這是因為內傷元氣所致。元氣藏於關元穴,向上通達肺部,向下通達腎臟。元氣不損,腎臟的真陽之氣就會上升至肺部,肺氣就會旺盛,行使清肅之氣,輸布到各個臟腑。如果元氣受損,不僅真陽之氣不能上升,還會下陷至陰氣之中而引起發熱,這是虛熱,不是實熱。

是宜甘溫以退虛熱,然非用升發以提下陷之陽,則陽沉於陰,氣不能舉,雖補氣無益也。治宜於補中提氣也,加味補中益氣湯。

人有任情房戰,初則鼓勇,不輕泄精,久則陽衰,而易走泄,後乃頻舉頻泄,而骨軟筋麻,飲食少而畏寒,此乃腎中水火兩衰也。蓋腎中無火,水不生,無水,火難養,久戰不泄,命門火旺也;頻泄者,水去火亦去也;過於泄精,乃腎火不能藏也。火不藏,水始泄,泄精不多,正腎火不太動也;火動極,水泄極,泄極,火無以養水,火更易動,腎之損可知矣。治宜大補腎水,不可遽補火也。

六味地黃湯效。

人有夜臥常驚,或多恐怖,心煩不安,氣吸吸欲盡浮,夢時作,盜汗不已,食不知味,口內生瘡,胸中煩熱,無力思眠,唇如朱塗,顴如脂抹,手足心熱,液燥津干,此乃腎傳心,心初受病也。蓋心主寧靜,邪不可侵,邪侵則神必外越。腎勞生蟲,豈蟲亦傳心,腎氣無日不交,腎中蟲氣烏得不上交,蟲氣交心,心受其損矣。

治宜仍在腎,必須殺蟲,則心能救也。起瘵至神湯效。

人有陰虛火動,夜熱如火,五更身涼,汗時有時無,骨髓蒸炎,飲食漸少,痰如白沫,此乃腎水不能制火也。蓋腎中水火必須兩平,火有餘水不足也,惟水足制火,則腎既不熱,骨髓內又何致熱也;骨中熱,骨外安得不熱,骨中髓熱必耗骨外血,骨外血熱必爍骨中髓矣。治宜補腎水,且涼骨髓,以消骨外血熱也。涼髓丹甚效。

白話文:

六味地黃湯之效

若有人夜間常感驚恐,或多有恐怖夢境,心煩不安,呼吸急促且淺,夢中作惡夢,盜汗不止,食慾不振,口內生瘡,胸中煩熱,無法入睡,嘴唇紅潤如朱砂,面頰泛紅如抹脂,手足心發熱,口乾舌燥,此乃腎臟虛弱影響心臟,心臟初受病邪侵襲所致。

心主寧靜,本不應受邪氣侵犯,若邪氣入侵,則神志必外溢不安。腎臟勞損會生蟲,難道這蟲也會傳到心臟?腎氣日夜不停地與心氣相通,腎中的蟲氣當然會上達心臟。蟲氣入侵心臟,就會損傷心臟。

治療應當著重於腎臟,必須殺滅蟲氣,才能救治心臟。起瘵至神湯療效甚佳。

涼髓丹之效

若有人陰虛火旺,夜晚燥熱如火,五更時分身體發涼,汗出不定,骨髓蒸灼發熱,食慾逐漸減退,痰液如白沫,此乃腎水不足無法制約心火所致。

腎臟內水火應當平衡,現今火盛而水不足,只有補足腎水才能制約心火。如此腎臟就不會發熱,骨髓也不至於發熱。骨髓發熱,骨骼外必然也會發熱;骨髓發熱必然消耗骨骼外血液,骨骼外血液發熱必然灼傷骨髓。

治療應當補腎水,並同時清涼骨髓,以消去骨骼外血液的熱氣。涼髓丹療效顯著。

人有恣欲傷精,兩腿痠疼,腰背拘急,足弱遺精,陰汗神倦,飲食減少,耳如聽風雨聲,此乃傷腎而癆瘵初起也。蓋房勞傷腎,勢便成癆,成癆必失血,因而吐痰咳嗽,夜熱盜汗,畏寒畏熱,似瘧非瘧,飲食不思,食亦不化,見色動意,思色降精,鬼交夢遺,於是寒熱不已,骨髓中生癆蟲矣。治宜補真陰,固腎氣,加殺蟲也。救瘵湯甚效。

人有小便中溺砂石,其色不一,堅實如石,投熱湯中不能即化,又或閉塞溺孔中不下,溺時疼痛欲死,用盡力溺始出,日稀夜數,此乃腎火煎熬也。蓋腎火盛由於腎水衰,凡入房必泄精,精泄水虧矣,水虧後火未能遽息;加之行役勞筋骨,鴉片提真陽,火且大動,此腎火乃虛火;又或沐浴涉水,外水乘腎氣虛,直入遏火,火不能外散,反閉守腎宮,自熬腎水,腎水本至陰水,猶如海水,海水得火可成鹽塊,腎水得火必成石淋,但腎原有水火,而外水淡,腎水咸,腎火喜咸畏淡,一遇淡水,腎火遂結不伸,乃行於膀胱,煎熬鹹水成石。治宜通腎氣,利膀胱。

膀胱利,腎火亦解,腎火解,砂石自化。化石湯甚效。

人有多言傷氣,咳嗽吐痰,久則氣怯,短氣嗜臥,不思飲食,骨節拘急痠疼,夢遺滑精,潮熱汗出,腳膝無力,此乃傷乎氣也。蓋肺主氣,傷氣傷肺也,肺傷則金不生水,腎無化源,何以滋養臟腑乎?此肺所以生熱也;肺熱而清肅之令不行,斯膀胱之氣不化,脾胃亦失運化之機,而土虧金益弱,金弱水亦虛,水難養肝則木燥,水不濟心則火炎,木燥侮土,火炎克肺,欲氣之旺可得乎;氣衰則不能攝精,精涸不能收汗,汗出不能生力,故以前諸症所由作也。治宜補肺,兼補脾胃也。

白話文:

膀胱通暢,腎火自然下降,腎火下降,腎結石就會自行溶解。化石湯效果顯著。

如果一個人說話太多,就會傷氣,導致咳嗽吐痰,時間久了就會氣虛,呼吸短促,嗜睡,食慾不振,關節僵硬疼痛,遺精滑精,潮熱盜汗,腿腳無力。這些都是因為傷氣所致。因為肺主氣,傷氣就會傷肺。肺受損,金氣就不能生水氣,腎臟就沒有化生精氣的來源,如何滋養五臟六腑呢?所以肺部就會產生熱氣。肺熱導致清肅功能失調,膀胱之氣就不能正常運化,脾胃也失去運化功能,導致脾土虛弱,金氣更加虛弱,金氣虛弱,水氣也虛弱,水氣不能滋養肝木,就會導致肝木乾燥,水氣不能滋養心火,就會導致心火旺盛。肝木乾燥就會克伐脾土,心火旺盛就會克制肺金,這樣氣血如何能旺盛呢?氣虛則不能收攝精氣,精氣枯竭就不能收斂汗液,汗液外泄就不能生氣力,所以才會出現前面那些症狀。治療應該補益肺氣,同時兼顧補脾胃。

益肺丹甚效。

人有入房縱欲,不知葆澀,形體瘦削,面色萎黃,足軟膝細腿搖,皮聚毛落,不能任勞,難起床蓐,盜汗淋漓,此乃因於損精也。蓋陰精足者,其人必壽。治宜填精補髓也。然泄精既多,不特傷腎,且傷脾,脾傷而胃亦必傷,是填精藥須合三經同治也。開胃填精湯甚效。

人有勞倦中暑,服香薷飲,反虛火上炎,面赤身熱,六脈洪數無力,此乃內傷中氣也。蓋人正氣足,暑邪不能犯,今暑氣侵,皆氣虛招之也。夏月伏陰在內,重寒相合,反激虛火上炎,此陰盛格陽之證也。治宜補陽以退陰,但驟用陽藥入至陰,必扞格不入,惟熱因寒用為妙也。順陰湯甚效。

白話文:

['益肺丹效果顯著。

若有個人放縱房事,不懂節制,導致身體消瘦,面色蒼黃,腳軟、膝蓋細弱、腿部顫抖,皮膚乾燥、毛髮脫落,無法承受勞累,難以起牀,出現盜汗現象,這是因為損耗了精氣所致。精氣充足的人,通常壽命較長。治療應以補充精氣和髓質。然而,如果過度排放精液,不僅會傷害腎臟,也會傷害脾臟,脾臟受損後,胃部也會受損,因此補充精氣的藥物需要同時治療三經。開胃填精湯效果顯著。

若有勞累中暑的人,服用香薷飲,反而導致虛火上升,面紅、體溫升高,脈搏洪大、數量減少、力度不足,這是因為內傷導致氣血不足所致。通常,當人的正氣足夠時,暑邪就無法侵襲。現在暑氣入侵,都是因為氣血虛弱招致的。夏季藏匿的陰寒與外來的嚴寒相互作用,反而激發虛火上升,這是陰盛格陽的症狀。治療應該以補充陽氣來退除陰寒,但是突然使用溫熱的藥物進入陰寒的環境,必定會受到抵抗而不易被吸收,只有使用熱因寒用的療法才最有效。順陰湯效果顯著。']

人有素虛,忽感風寒,遍身淫淫循行如蟲,或從左腳腿起,漸上至頭,下行至腳,自覺身癢有聲,此乃內傷氣不足也。蓋人氣行則血行,惟氣血俱虛,身欲作汗,邪又留而不去,兩相爭鬥,拂抑其經絡,皮血作癢,不啻如蟲之行,非真有蟲也。傷寒汗多亡陽,亦有蟲行證,傷寒本外感,至亡陽變為內傷矣。

今非傷寒而現蟲行證,非內傷而何。治宜大補氣血也,加味補中益氣湯妙。

人有日夜呼盧鬥貝,筋骨痛,足重腹飢,致冒風邪,遍身痛,發寒熱,此乃內傷氣血也。蓋呼盧則液干,鬥貝則神瘁,損傷氣血尤甚,必至敗壞臟腑也。治宜大補氣血,而少加和解也,倘徒治外感,則正益虛,邪益旺,定成勞瘵矣。加減十全大補湯效。

白話文:

人體若體虛,突然感受到風寒,全身會出現像蟲子爬行般的瘙癢感,可能從左腳腿開始,逐漸向上蔓延至頭部,再向下至腳部,並伴隨有聲響。這是因為體內氣虛,導致氣血不足。氣行則血行,當氣血俱虛時,身體想要出汗,但外邪又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兩者互相爭鬥,阻礙經絡運行,導致皮膚和血液產生瘙癢,就像蟲子爬行一樣,並不是真的有蟲子。傷寒患者出汗過多會損耗陽氣,也會出現蟲行症狀,傷寒本是外感,但到了亡陽階段就變成內傷了。

現在出現蟲行症狀,但並非傷寒,那就一定是內傷。治療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加味補中益氣湯效果很好。

有些人喜歡日夜賭博,導致筋骨疼痛,腳沉重,肚子餓,進而感染風寒,全身疼痛,發冷發熱,這是因為體內氣血不足。賭博會耗損津液,精神疲憊,對氣血的損傷更大,甚至會損壞臟腑。治療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並適當加入和解藥物。如果只治療外感,則會導致正氣更虛,邪氣更盛,最終會發展成勞損疾病。加減十全大補湯效果很好。

人有行役,勞苦不休,致筋拳不伸,縮不弛,臥床呻吟,身疼痛,肢痠麻,此乃損筋也。蓋筋屬肝,損筋損肝也。然腎足則肝旺,腎虛則肝衰,肝得腎滋,枝葉條達,筋自潤矣。但心亦取給於腎,而盜泄於肝也。治宜心、肝、腎三經同補也。養筋湯甚效。

人有久立腿痠,立而行房,足必無力,久之面黃體瘦,口臭肢熱,盜汗骨蒸,此乃傷其骨也。蓋骨全賴乎髓,無髓則骨空,而傷骨亦能耗髓,立而行房,骨與髓兩傷矣。然髓足者,精必足,腎水涸而精少,不能化髓,故骨空也。治宜填精以充髓也,倘用寒藥補腎,熱藥助陽,愈熬津液,必成癆瘵矣。充髓丹甚效。

白話文:

有人在外工作或辛苦地勞動不停歇,導致肌肉緊繃無法舒展,身體痠痛無力,四肢麻木,這就是損傷了筋脈的問題。因爲筋屬於肝臟,所以損害筋也會傷害到肝臟。然而腎臟充足則肝臟旺盛,腎虛則肝臟衰退,如果肝臟得到腎臟滋養,則樹枝般的經絡就會暢通無阻,筋自然會變得潤滑起來。但是心臟也需要從腎臟獲取營養,並且被肝臟盜走和消耗掉。治療應該同時補充心、肝、腎三個臟器的功能。養筋湯非常有效。

有些人長時間站立腿部感到疲勞,站著做愛時腳部一定會沒有力氣,時間長了臉色發黃體形消瘦,口中異味手腳發熱,夜間出汗骨頭感覺熱燙,這是因爲傷到了骨骼的原因。因爲骨骼完全依賴於骨髓,如果沒有骨髓的話那麼骨骼就變爲空洞,而且受傷的骨骼還會耗損骨髓,長期站立並且性生活過度會導致骨骼與骨髓兩方面都受到傷害。但是如果骨髓充足的,精子一定也很豐富,當腎臟中的水分乾枯後,精子減少就不能轉化爲骨髓,因此骨骼纔會出現空洞的情況。治療方法應該是填充骨髓來充實它,假如使用寒冷藥物補腎或者溫熱藥物幫助陽氣恢復,反而會使體內液體更加乾燥,最終形成肺結核等疾病。充髓丹效果非常好。

人有好勇,或赤身不顧,血流不知,致風入皮膚,發寒熱,頭疼脅痛,此乃內傷筋骨也。蓋筋屬肝,骨屬腎,肝足筋舒,腎滿骨健,是筋骨必得髓血之充。人至鬥毆必怒,怒則肝葉開張,血多不藏而太耗,肝血耗必取給於腎,腎水供肝,木火內焚,又易乾燥,腎滋肝不足,又何能充潤於髓,血髓兩虧,筋安能舒,骨安能健,則風邪乘虛易入矣。治宜補其血髓也。

加味四物湯效。

白話文:

有些人天生好勇鬥狠,不顧一切赤身搏鬥,甚至身受重傷,血流不止也不自知,導致寒風入侵皮膚,引發發燒、頭痛、肋骨疼痛等症狀,這都是因為內傷筋骨所致。這是因為筋脈屬於肝臟,骨骼屬於腎臟,肝臟的經絡暢通,腎臟充盈,骨骼才能強健,筋骨的健康必須依靠充足的精血滋養。當人處於激烈的戰鬥中,情緒必然激憤,憤怒就會導致肝臟氣血上涌,大量的血液外溢,造成肝血虧損。為了補充肝血,身體會從腎臟中汲取水分,導致腎水不足,而肝臟本身屬火,火氣過旺容易乾燥。腎臟滋養肝臟不足,精血自然無法充盈,筋骨自然也就失去了滋養,這時風邪就更容易趁虛而入。治療這種情況,需要補益精血。可以用加味四物湯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