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內傷虛損證治

虛勞之證,《金匱》敘於血痹之下,可見勞則必傷其精血也。營血傷則內熱起,五心常熱,目眩耳鳴,口舌糜爛,不知正味,鼻乾燥,呼吸不利,乃至飲食不為肌膚,怠倦嗜臥,骨軟足痠;營行日遲,衛行日疾,營血為衛氣所迫,不能內守而脫出於外,或吐或衄,或出於二陰之竅;血出既多,火熱迸入,逼迫煎熬,漫無休止,營血有立盡而已。

更有勞之之極而血痹不行者,血不脫於外而但蓄於內,蓄之日久,周身血走之隧道悉痹不流,惟就乾涸,皮鮮滋潤,肉無榮澤。於是氣之所過,血不為動,徒蒸血為熱,或日晡、或子午,始必乾熱,俟蒸氣散,微汗而熱解,熱蒸不已,不死何待耶。亦有始因失血後遂痹者,血虛血少,難以流布,發熱致痹,尤易易也。

白話文:

虛勞是一種病症,在《金匱》中記載於血痹之後,可見勞累必定會損傷精血。營血受損就會產生內熱,出現五心煩熱、目眩耳鳴、口舌糜爛、味覺失靈、鼻乾燥、呼吸困難等症狀,甚至飲食無法轉化為營養,導致倦怠嗜睡、骨軟腳痠。營氣運行緩慢,衛氣運行迅速,營血被衛氣逼迫,無法留守體內而從體表排出,表現為吐血、鼻出血或從陰道、肛門出血。出血過多,熱氣入侵,不斷煎熬,營血就會枯竭。

還有一些人由於過度勞累,導致血痹無法流通,血液無法從體表排出,而是積聚在體內。時間久了,全身血液流動的通道都被阻塞,變得乾涸,皮膚乾燥無光澤,肉體失去光彩。氣血無法正常運行,只會不斷蒸發血液,產生熱量。這種情況可能會在下午或子夜時分突然發熱,剛開始是乾燥的熱,等蒸氣散去後,會出微汗,熱量消退。如果熱量一直蒸騰不散,就會危及生命。也有一些人是在失血後才患上血痹,由於血虛血少,血液難以流通,更容易導致發熱致痹。

《內經》凡言虛病,不及於勞,然以大肉枯槁,大骨陷下,胸中氣高,五臟各見危症,則固已言之,未有勞之之極而真藏脈不見者也。

秦越人始發虛損之論,謂虛而感寒則損其陽,陽虛則陰盛,損則自上而下。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不能榮養臟腑;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虛而感熱則損其陰,陰虛則陽盛,損則自下而上。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化。

自上而下者,過於胃則不治;自下而上者,過於脾則不治。蓋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血不生則陰不足以配陽,勢必五臟齊損。越人歸重脾胃,旨哉言矣。

白話文:

《內經》說到虛病,不一定是因為過勞造成的,但如果出現肌肉枯瘦、骨骼凹陷、胸中氣上衝、五臟都有危症,就已經是虛病的表現了,更不用說還有勞累到極點,真氣和經脈都看不見的情況。

秦越人最早提出虛損的論述,認為虛寒的人容易損傷陽氣,陽虛則陰氣過盛,損傷會從上往下蔓延。第一層損傷是肺,會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第二層損傷是心,血液無法滋養臟腑;第三層損傷是胃,飲食無法转化为營養。虛熱的人容易損傷陰氣,陰虛則陽氣過盛,損傷會從下往上蔓延。第一層損傷是腎,會導致骨骼痿弱,卧床不起;第二層損傷是肝,會導致筋脈鬆弛,無法自主收縮;第三層損傷是脾,會導致飲食無法消化。

從上往下損傷,如果超過胃則無法治療;從下往上損傷,如果超過脾則無法治療。因為飲食充足可以生血,飲食不足則血液無法生成,血液不足,陰氣就無法與陽氣相配,必定導致五臟同時受損。越人強調脾胃的重要性,這話真是至理名言啊!

至仲景《金匱》之文,謂精生於穀,谷入少而不生其血,血自不能化精。《內經》於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五穀之味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精貯漸富,天命不傾。所以垂訓十則,皆以無病男子精血兩虛為言,而虛勞之候,煥若指掌矣。

夫男子平人,但知縱欲勞精,抑孰知陰精日損,飲食無味,轉勞轉虛,轉虛轉勞,脈從內變,色不外華,津液衰而口渴,甚則眼瞑衄血,陰精不交自走,盜汗淋漓,身體振搖,心膽驚怯者,比比然也。故血不化精則血痹矣。血痹則新血不生,並素有之血亦瘀積不行,血瘀則營虛,營虛則發熱,熱久則蒸其所瘀之血,化而為蟲,遂成傳屍瘵證矣。窮凶極厲,竭人之神氣,而入蟲之神氣,人死則蟲亦死。

白話文: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的文章提到,精是由食物產生的,如果吃的食物不多,就無法生成足夠的血液來化作精。根據《黃帝內經》,對於缺乏精的人可以透過食用味道好的食物來進行補充,這些味道好是指五穀的味道。同時要控制自己的勞累程度,這樣就能逐漸儲存更多的精,延長生命。因此,《黃帝內經》提出了十個教誨,都是關於沒有疾病的男性精和血都虛弱的情況,並且描述了虛勞症狀就像手掌上的紋路一樣清楚易懂。

正常的男人只知道放任自己去追求性慾、耗盡精力,卻不知道陰精會一天天地減少,而且對食物失去興趣,越勞累就越虛弱,越虛弱就越容易感到疲倦,脈搏也會發生變化,臉色不會好看,口腔唾液分泌減少且出現口乾舌燥的現象,甚至眼睛出血或流鼻血,陰精無法自然地流通,就會自行流出,還會大量出汗,全身震顫,心中害怕等情況非常常見。因此,當血液無法化作精時,血液就會阻塞不通暢,新的血液也就無法生成,原本有的血液也會淤堵在一起,形成血瘀,導致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又會引起發燒,長期下來,被堵塞的血液會因為高溫而變成寄生蟲,最後成為傳染性的肺結核病症。這種疾病非常嚴重,能夠消耗人的精神與元氣,讓寄生蟲活著,直到人死亡後,寄生蟲才死亡。

其遊魂之不死者,傳親近之一脈,閱三傳而非符藥所能制矣。醫和視晉平公疾,曰:是近女室,晦而生內熱惑蠱之疾,非鬼非食,不可為也。惑,即下唇有瘡,蟲食其肛;蠱,乃三蟲共載一器,非鬼非食,明指蟲之為厲也,以故狐惑之證聲啞嘎,勞瘵之證亦聲啞嘎,是則聲啞者,氣管為蟲所蝕明也。

《巢氏病源》不察,謂有虛勞,有蒸病,有注病,另各分門異治,致令後人以歧路之多,茫然莫知所適矣。仲景於男子平人諄諄致戒,無非謂營衛之道,納穀為寶,居常調營衛以安其谷;壽命之本,積精自剛,居常節嗜欲以生其精。至病之甫成,脈才見端,惟以建中、復脈為主。

白話文:

有些遊魂不散,會附在親近的人身上,經過三代都無法用符咒藥物驅除。醫和診治晉平公的病,說:「他住在女眷的房間,長期處於陰暗潮濕的環境,導致內熱惑蠱之症,不是鬼魅作祟,也不是食物中毒,無藥可治。」惑,指的是下唇長瘡,蟲子啃食肛門;蠱,則是指三種蟲子共用一個容器,同樣不是鬼魅作祟,也不是食物中毒,顯然指的是蟲子作祟。因此,狐惑之症會導致聲音嘶啞,勞瘵之症也會導致聲音嘶啞,這說明聲音嘶啞是因為氣管被蟲子啃食所致。

《巢氏病源》沒有深入研究,只說有虛勞、蒸病、注病,分別以不同的方法治療,導致後人迷失在眾多歧路上,不知所措。仲景對健康的男人諄諄告誡,無非是強調營衛之道,飲食是根本,平時要調節營衛,讓飲食能順利消化吸收;生命之本在於精氣充盈,平時要節制慾望,以滋養精氣。一旦生病,脈象剛出現端倪,就應該以建中、復脈為主治方向。

夫建中、復脈,皆稼穡作甘之善藥,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也。及其血痹不行,仲景亟驅其舊、生其新,幾希於勞瘵將成未成之間,誠有一無二之聖法,第牽常者不能用耳。倘有服膺仲景幾先之哲,吃力於療病將成未成之界,其活人之功,皆足予以生全,而為彼蒼所眷注矣。

夫勞瘵之證,無非臟腑之虛損所成也,故心勞血損,肝勞神損,脾勞肉損,肺勞氣損,腎勞精損,其大端也。至其見證,忽生喜怒,大便苦難,口內生瘡,此為心勞;短氣面腫,不聞香臭,咳嗽唾痰,兩脅脹痛,喘息不定,此為肺勞;面目乾黑,精神不定,不能獨臥,目視不明,頻頻下淚,此為肝勞;口苦舌燥,嘔逆噁心,氣脹唇焦,此為脾勞;小便赤澀,兼有餘瀝,腰痛耳鳴,夜多異夢,此為腎勞。

白話文:

建中湯、復脈湯都是用來治療因勞作過度導致身體虛弱的良藥,都是遵循以味補精的原則。當血脈阻塞不通時,張仲景就用這些藥物來驅除舊血,生長新血,就像要痊癒卻還沒完全康復的勞瘵病一樣,真是獨一無二的妙法,只是固守成規的人無法理解。如果有能夠領悟張仲景精妙醫術的人,在病人將要痊癒卻還沒完全康復的時候努力治療,就能夠救活很多病人,讓他們免於死亡,受到上天的眷顧。

勞瘵病的症狀,都是因為臟腑虛損所導致的。心勞則傷血,肝勞則傷神,脾勞則傷肉,肺勞則傷氣,腎勞則傷精,這是主要的症狀。至於具体的表現,突然喜怒無常,大便排泄困難,嘴巴裡長瘡,這是心勞的症狀;呼吸急促,面部浮腫,聞不到香味和臭味,咳嗽有痰,兩側肋骨脹痛,喘氣不穩定,這是肺勞的症狀;臉色乾燥發黑,精神恍惚,不能獨自睡覺,視力模糊,經常流眼淚,這是肝勞的症狀;口苦舌乾,嘔吐噁心,腹脹嘴唇乾燥,這是脾勞的症狀;小便顏色深紅,排尿不盡,腰痛耳鳴,晚上做很多奇怪的夢,這是腎勞的症狀。

然猶未已也,曲運神機,為心之勞,其證血少面無色,驚悸盜汗,夢遺,極則心痛咽腫也;盡力謀慮,為肝之勞,其證筋脈拘攣,極則頭目昏眩也;意外過思,為脾之勞,其證脹滿少食,四肢倦怠,極則吐泄肉削也;預事而憂,為肺之勞,其證氣乏,心腹冷痛,津枯咳嗽,極則毛焦烘熱也;矜持志節,為腎之勞,其證腰背痛,遺精白濁,極則面垢脊痛也。然要不外乎陰陽氣血之虛損焉耳。

凡見面紅顴赤,或唇紅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仲景曰: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虛而多渴者,腎水不足,引水自救也。咳嗽聲不出者,由腎氣之竭,蓋聲出於喉,而根於腎,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虛而喘急者,陰虛格肺,氣無所歸也。喉乾嚥痛者,真水下虧,虛火上浮也。

白話文:

勞心傷神會導致血少、臉色蒼白、心悸盜汗、夢遺,嚴重時甚至心痛咽喉腫脹。勞肝傷神會造成筋脈拘攣,嚴重時會頭昏眼花。過度思慮傷脾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四肢疲倦,嚴重時會嘔吐腹瀉、體重減輕。憂慮過度傷肺會導致氣虛、心腹冷痛、口乾咳嗽,嚴重時會頭髮乾枯、身體燥熱。操勞過度傷腎會導致腰背疼痛、遺精白濁,嚴重時會面容憔悴、脊柱疼痛。這些都是因陰陽氣血虧損而造成的。

凡是面紅顴赤、嘴唇發紅的人,都是因為下焦陰虛,陽氣上浮的緣故。仲景說:「面部呈現陽氣外露的人,下焦虛弱。」虛弱而口渴的人,是腎水不足,身體為了補充水分而感到口渴。咳嗽卻發不出聲音的人,是因為腎氣衰竭,因為聲音發自喉嚨,卻根植於腎臟,經書說:「內虛而外衰,就會導致失聲。」這就是腎虛的表現。虛弱而呼吸急促的人,是陰虛影響肺部,導致氣虛無處歸宿。喉嚨乾燥疼痛的人,是真水不足,虛火上炎。

不眠恍惚者,血不養心,神不能藏也。時多煩躁者,陽中無陰也。易生嗔怒或筋急痠痛者,水虧木燥,肝失所資也。飲食不甘,肌肉漸削者,脾元失守,化機日敗也。心下跳動,怔忡不寧,氣不歸精也。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理,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盜汗不止者,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

吐而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沫者,此水泛為痰,脾虛不能制水也。骨痛如折者,腎主骨,真陰敗竭也。腰脅痛者,肝腎虛也。膝以下冷者,命門衰絕,火不歸源也。小水黃澀淋瀝者,真陰虧竭,氣不化水也。足心如烙者,虛火燥陰,湧泉涸竭也。勞瘵之證,千形萬態,無非由於內傷虛損也,危矣哉。

白話文:

睡不著覺,神志恍惚的人,是因為血液不能滋養心臟,精神無法安寧。經常感到煩躁的人,是因為陽氣中缺少陰氣。容易生氣或筋骨酸痛的人,是因為水氣不足,木氣乾燥,肝臟失去滋養。飲食不香,肌肉逐漸消瘦的人,是因為脾臟元氣受損,消化功能日漸衰敗。心臟部位跳動,心神不安,是氣血不能歸於精髓的緣故。經書上說:「胃經的支脈叫做虛理,從左乳房下方出來。如果它跳動,就會影響衣服,這是宗氣外泄的表現。」盜汗不止的人,有熱氣就陰氣不能守住,沒有熱氣就陽氣不能固守。

嘔吐時伴隨很多痰,有的像清水,有的有很多白沫,這是水氣上泛形成痰,脾臟虛弱不能控制水氣的緣故。骨頭疼痛得像要斷裂一樣,是因為腎臟主骨,精氣虧損殆盡。腰部和脅肋疼痛,是因為肝腎虛弱。膝蓋以下冰冷,是因為命門火衰竭,陽氣不能回到腎臟。小便顏色黃濁,排尿頻繁,是因為精氣虧損,氣血不能化為水液。腳心發熱像烙鐵燙一樣,是因為虛火燥熱陰氣,湧泉穴氣血枯竭。勞瘵的症狀千變萬化,無非都是由於內傷虛損造成的,情況危急啊!

王安道云:經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蒸胸中,故內熱。此內傷之說之源乎。夫有所勞役者,過動屬火也。形氣衰少者,壯火食氣也。穀氣不盛者,勞傷元氣則少食而氣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陽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濁陰不降也。

夫胃受水穀,故清陽升而陰濁降,以傳化出入、滋榮一身也。今胃不能納而穀氣衰少,則清無升而濁無降矣,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但比之平常無病時,則謂之不行、不通耳。上不行、下不通,則鬱矣,鬱則少火成壯火,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故胃氣熱則上炎,熏胸中而為內熱也。東垣所言正與經旨相合,固宜引此段經文,於內外傷辨以為之主。

白話文:

王安道說:經書上說,如果過度勞累,身體氣血衰弱,飲食精華不足,上焦不通暢,下脘(肚臍以上,胃脘部)不通暢,胃氣發熱,熱氣蒸騰胸中,因此產生內熱。這就是內傷理論的根源。

凡是過度勞動的人,都是由於過度活動導致火氣過盛。身體氣血衰弱的人,是因為壯火(虛火)耗損精氣。飲食精華不足的人,是因為勞傷元氣導致食慾不振,氣血衰弱。上焦不通暢,是因為清陽之氣無法上升。下脘不通暢,是因為濁陰之氣無法下降。

人體的胃負責接收水穀,因此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下降,以維持人體的運化和滋養。如今胃無法正常接收食物,飲食精華不足,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無法下降,所以說上焦不通暢,下脘不通暢。這不是說完全不通暢,只是相較於平常無病的時候,就稱之為不通暢。

上焦不通暢,下脘不通暢,就會導致氣機鬱結。氣機鬱結就會產生虛火,而胃位於上焦和下脘之間,所以胃氣發熱就會向上蒸騰,燻蒸胸中,形成內熱。東垣(李杲)的說法和經書的旨意相符合,所以應該引用這段經文,在辨別內外傷時作為主要的依據。

然經曰勞者溫之,溫者養也,東垣以為溫涼之溫,謂用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又改損者益之為損者溫之,又以溫能除大熱為《內經》所云,而遍考《內經》,並無此語也。然溫藥之補元氣、息火邪者,亦惟氣溫而味甘者,斯可矣。蓋溫能益氣,甘能助脾而緩火,故元氣復而火邪息也。

虛損傷陰,本由五臟,雖五臟各有所主,然證治有可分、有不可分者。如諸氣之損,其治在肺;神明之損,其治在心;飲食、肌肉之損,其治在脾;諸血、筋膜之損,其治在肝;精髓之損,其治在腎,此有可分者也。然氣主於肺而化於精,神主於心而化於氣,肌肉主於脾而土生於火,諸血藏於肝而血化於脾胃,精髓主於腎而受之於五臟,此其不可分者也。故凡補虛之法,但當明其陰陽升降、寒熱溫涼之性,精中有氣、氣中有精之因。

白話文:

《內經》提到“勞者溫之,溫者養也”,東垣認為這裡的“溫”指的是用溫性藥物來補益元氣,消除火邪。他也將“損者益之”改為“損者溫之”,並解釋為溫性藥物能去除大熱,符合《內經》的說法,但實際上《內經》中並沒有這句話。然而,溫性藥物之所以能補益元氣、消除火邪,關鍵在於它們的溫性和甘味。溫性藥物能增強人體的氣,甘味藥物能滋補脾胃,緩解火邪,從而使元氣恢復,火邪消散。

人體的虛損傷陰,源於五臟的損傷。雖然五臟各有所主,但治療上有些可以區分,有些則不可區分。例如,氣的損傷,主要治療肺臟;神明的損傷,主要治療心臟;飲食、肌肉的損傷,主要治療脾臟;血液、筋膜的損傷,主要治療肝臟;精髓的損傷,主要治療腎臟。這些都是可以區分的。然而,氣以肺為本,化生於精;神以心為本,化生於氣;肌肉以脾為本,土生於火;血液藏於肝,化生於脾胃;精髓以腎為本,受五臟之氣化。這些是不可區分的。因此,補虛的方法,要明白陰陽升降、寒熱溫涼的特性,以及精氣相生、氣精相化的原理。

但上焦陽氣不足者,下必陷於腎也,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不足者,多飛越於上也,可不引之歸源乎。所以治必求本,方為盡善也。

越人發明虛損一證,優入聖域。謂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不能榮於臟腑;三損損於脾,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肝,筋緩不能收持;五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其論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雖無方可考,而治法不大概可知乎。張景岳云:按上損、下損之說,其義極精,然猶有未盡悉也。蓋凡思慮、勞倦、外感等證,則傷陽,傷於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飽、內傷等證,則傷陰,傷於陰者,病必自下而上也。如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之類,此即自上而下者也。

白話文:

如果上焦的陽氣不足,就會導致下焦的腎氣虛弱,應該要從至陰處取補;如果下焦的真陰不足,就會容易上浮,那為何不把它引導回源頭呢?所以治療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才能真正治癒。

越人醫術精湛,他提出的虛損理論非常高明。他認為,第一種虛損是肺虛,表現為皮膚皺縮、毛髮脫落;第二種虛損是心虛,表現為血脈虛弱,無法滋養臟腑;第三種虛損是脾虛,表現為飲食無法轉化為精華滋養肌膚;第四種虛損是肝虛,表現為筋脈鬆弛,無法收縮支撐;第五種虛損是腎虛,表現為骨骼萎縮,無法從床上起身。反過來,從脈象上也能看出這些病症。

從上而下,骨骼萎縮無法起身的人,就會死亡;從下而上,皮膚皺縮、毛髮脫落的人,也會死亡。

治療虛損的方法,肺虛就應該補氣;心虛就應該調和營衛之氣;脾虛就應該調整飲食,注意寒溫;肝虛就應該緩解其緊張狀態;腎虛就應該補益精氣。雖然沒有具体的方劑可以參考,但大致的治疗方法还是可以知道的。張景岳也說:上損下損的理論非常精妙,但還有一些細節沒有講完。因為思慮過度、勞累过度、外感等病症,都會損傷陽氣,陽氣受損,病症就會從上而下發展。而縱慾、過度飲食、內傷等病症,則會損傷陰氣,陰氣受損,病症就會從下而上發展。就像《黃帝內經》中說的,二陽之病會發心脾,表現為女子月經不調等症状,這就是從上而下的病症。

又經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此即自上而下也。蓋自上而下者,先傷乎氣,故一損損於肺,則病在聲、息、膚、腠;二損損於心,則病在血、脈、顏色;三損損於胃,則病在飲食不調;四損損於肝,則病在瘛瘲、頭疼;五損損於腎,則病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傷於陽而後及乎陰,陽竭於下則孤陰無以獨存,不可為也。

自下而上者,先傷於精,故一損損於腎,則病為泉源乾涸;二損損於肝,則病為血動筋枯;三損損於脾,則病為痰涎壅盛;四損損於心,則病為神魂失守;五損損於肺,則病為喘急短氣。此先傷乎陰而後及乎陽,陰竭於上,則孤陽無以獨生,不可為也。故曰:心肺損而神衰,肝腎虛而形敝,脾胃損而飲食不歸血氣,凡明哲之士則當察所由而預防其微,又何虛損之可慮也。

白話文:

醫書上說:五臟主要負責儲藏精氣,不可損傷。若受傷,就會失去精氣的保護而導致陰虛,陰虛則氣血不足,氣血不足就會死亡。這是從上往下分析的道理。

從上往下分析,首先是氣受損,所以肺部受損就會影響到聲音、呼吸、皮膚、毛孔;心臟受損就會影響到血液、脈搏、面色;胃部受損就會影響到飲食不調;肝臟受損就會影響到抽搐、頭痛;腎臟受損就會導致骨骼萎縮、大小便失禁。這是陽氣先受損,然後才會影響到陰氣,陽氣耗竭於下,陰氣就失去依靠而無法獨存,不可取。

從下往上分析,首先是精氣受損,所以腎臟受損就會導致精氣枯竭;肝臟受損就會導致血液運行失常、筋骨枯萎;脾臟受損就會導致痰涎壅盛;心臟受損就會導致神魂失守;肺臟受損就會導致呼吸急促短氣。這是陰氣先受損,然後才會影響到陽氣,陰氣耗竭於上,陽氣就失去依靠而無法獨存,不可取。

所以說,心肺受損就會導致神志衰弱,肝腎虛弱就會導致形體衰敗,脾胃受損就會導致飲食不能化為氣血。所有聰明睿智的人,就應該觀察身體變化,預防疾病的發生,又何必擔心虛損呢?

元氣虛與虛損不同,元氣虛可復,虛損難復也。至虛損病,亦有難復、易復兩候。因病致虛者,緩調自復;因虛致損者,虛上加虛,卒難復也。故因病致虛,東垣、丹溪法,在所必用。若虛上加虛,而致於損,元氣索然,丹溪每用人參膏至斤余,多有得生者。其見似出東垣之右,然則丹溪補陰之論,不過救世人偏於補陽之弊耳,豈遇陽虛之病,而不捷於轉環耶。且丹溪不嘗云:虛火可補,參、耆之屬;實火可泄,芩、連之屬。

初何嘗拘於滋陰降火之法乎哉。

飲食勞倦,為內傷元氣,真陽下陷,內生虛熱。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用人參、黃耆甘溫等藥,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也。若勞心好色,內損傷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盛而變為火矣。是謂陰虛火旺勞瘵之證,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知母、黃柏,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也。

白話文:

元氣虛和虛損是不同的,元氣虛可以恢復,虛損卻很難恢復。即使是虛損病,也有難復和易復兩種情況。因為疾病導致虛弱的,慢慢調理就能恢復;因為虛弱導致損傷的,就會是虛上加虛,很難恢復。所以,因為疾病導致虛弱,東垣、丹溪的方法,都是必須使用的。如果虛上加虛,導致損傷,元氣就會十分虛弱,丹溪經常使用人參膏,甚至用上一斤多,很多人都因此得救。看起來似乎超越了東垣,但是其實丹溪補陰的理論,不過是為了彌補世人偏於補陽的弊端而已,怎麼可能遇到陽虛的病,不比轉動輪盤還要迅速呢?而且丹溪不是也說過:虛火可以用人參、黃耆之類的藥物來補,實火可以用黃芩、黃連之類的藥物來泄嗎?

他一開始怎麼會拘泥於滋陰降火的方法呢?

飲食勞累,會損傷元氣,真陽下降,內生虛熱。東垣提出補中益氣的理論,使用人參、黃耆等甘溫的藥物,大力補氣,並提振下降的元氣,這是用氣藥來補氣不足。如果勞心好色,內損傷陰,陰血受損,陽氣就會偏盛而變成火。這就是陰虛火旺勞瘵的症狀,所以丹溪提出陽有餘、陰不足的理論,使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來補益陰氣,火氣自然就會下降,這是用血藥來補血不足。

一則因陽氣下陷而補其氣以升提之,一則因陽火上升而濟其陰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亦醫學之兩大法門,不可不究悉之也。

丹溪論勞瘵主乎陰虛者,蓋自子至巳屬陽,自午至亥屬陰,陰虛則熱在午後子前。寤屬陽,寐屬陰,陰虛則汗從寐時盜出也;升屬陽,降屬陰,陰虛則氣不降,氣不降則痰涎上逆而連綿不絕也。脈浮屬陽,沉屬陰,陰虛則浮之洪大、沉之空虛也。此皆陰虛之證,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主之。

然用之多不效,何哉?蓋陰既虛矣,火必上炎,而當歸、川芎皆味辛氣溫,非滋陰降火藥;又芎辛竄,非虛炎短乏者所宜;地黃泥膈,非胃寒、食少、痰多者所宜;黃柏、知母苦辛大寒,雖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雖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

白話文:

醫學治療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陽氣下陷,需要補氣來提升它;另一種是陽火上升,需要滋陰來降下它。這兩種方法截然不同,卻都是醫學的重要法則,不可不仔細研究。

丹溪認為勞瘵病主要由陰虛引起。因為從子時到巳時屬陽,從午時到亥時屬陰,陰虛就會在下午和晚上之前感到燥熱。醒著屬於陽,睡覺屬於陰,陰虛就會在睡覺時盜汗。上升屬於陽,下降屬於陰,陰虛就會氣機不降,導致痰涎上逆,連綿不斷。脈浮屬於陽,脈沉屬於陰,陰虛就會出現脈浮洪大、脈沉空虛的情況。這些都是陰虛的表現,可以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來治療。

然而,很多人使用這種方法卻不見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陰虛必然導致火氣上炎,而當歸、川芎性溫味辛,並非滋陰降火的藥物。再者,川芎辛散上行,不適合虛火上炎、氣虛乏力的人;生地黃性寒黏膩,不適合胃寒、食少、痰多的人;黃柏、知母苦辛寒涼,雖然說滋陰,但實際上會燥血傷血;雖然說降火,但苦味先入心,長期服用會助長火氣,最終傷胃,這是不言而喻的。

不若用薏苡仁、百合、天冬、麥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瘛瘲、酸棗仁之屬,佐以生地黃汁、藕汁、人乳、童便等,以保肺而滋生化之源,往往應手而效。

虛勞之病,百脈空虛,非濡黏之物填之,不能實也;精血枯槁,非滋潤之藥濡之,不能潤也。宜用人參、黃耆、地黃、二冬、枸杞、五味之屬,各煎膏,另用青蒿以童便熬膏,及生地汁、藕汁、乳汁、薄荷汁,隔湯煉過,酌定多少,並糜角膠、霞天膏和合成劑,再用一匙湯化服之。

白話文:

若要治療肺虛,不妨使用薏苡仁、百合、天冬、麥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酸棗仁等藥材,再搭配生地黃汁、藕汁、人乳、童便等,以滋養肺部,促進生化之源,往往能立竿見影。

虛勞之病,百脈空虛,需要用黏稠之物填補才能實起來;精血枯竭,需要用滋潤之藥物濡養才能潤澤。因此應使用人參、黃耆、地黃、二冬、枸杞、五味子等藥材,分別煎成膏,另用青蒿以童便熬成膏,以及生地汁、藕汁、乳汁、薄荷汁,隔水蒸煮煉製,再依病情酌量添加糜角膠、霞天膏等,混合成藥劑,用湯匙取適量藥劑以溫水化服。

如欲行瘀血,加入醋製大黃汁、桃仁泥、韭汁之屬;欲止血,加入荊、京墨之屬;欲行痰,加入竹瀝之屬;欲降火,加入童便之屬。

凡虛勞之症,大抵心下引脅疼,蓋滯血不消,新血無以養之,宜用膏子,加韭汁、桃仁泥。呼吸少氣,懶於言語,無力動作,目無精光,面色㿠白,皆兼氣虛,用麥冬、人參各二錢,陳皮、桔梗、炙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為極細末,水浸油餅為丸,如豆大。每服十丸,細嚼津唾下。

白話文:

想要去除瘀血,可以加入醋製大黃汁、桃仁泥、韭汁等等;想要止血,可以加入荊、京墨等等;想要化痰,可以加入竹瀝等等;想要降火,可以加入童便等等。

所有虛勞的症狀,大多是心下引發脅痛,這是因為瘀血沒有消散,新的血液無法滋養,應該使用膏藥,加入韭汁、桃仁泥。呼吸短促,懶得說話,沒有力氣行動,眼睛沒有光彩,臉色蒼白,這些都伴隨著氣虛,可以使用麥冬、人參各兩錢,陳皮、桔梗、炙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磨成非常細的粉末,用清水浸泡油餅製成丸藥,大小如豆子。每次服用十粒,細細咀嚼,含著唾液吞服。

名補腎丸。氣虛,則用生脈散,不用白朮;血虛,則三才丸,不用四物。前言薏苡仁之屬治肺虛,後言地黃參耆膏子之屬治腎虛,蓋肝、心屬陽,肺、腎屬陰,陰虛則肺腎虛矣。故補肺腎即是補陰,非四物、知、柏之謂也。

勞瘵治法,當以脾腎二臟為要。腎乃系元氣者也,脾乃養形體者也。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氣謂真氣,有少火之溫以生育形體。然此火不可使之熱,熱則壯,壯則反耗真氣也。候其火之少、壯,皆在兩腎間。經又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五味入胃,各從所喜之臟以歸之,以生津液,輸納於腎者。

白話文:

名為「補腎丸」的藥方,如果患者氣虛,就應該用「生脈散」,不用「白朮」;如果患者血虛,就應該用「三才丸」,不用「四物」。之前提到薏苡仁之類的藥材可以治療肺虛,之後又提到地黃、人參、黃耆、膏子之類的藥材可以治療腎虛,這是因為肝、心屬陽,肺、腎屬陰,陰虛就會導致肺腎虛弱。所以補肺腎其實就是補陰,並不是指四物湯、知母、柏子仁之類的藥材。

治療勞瘵,重點應該放在脾腎兩個臟腑。腎臟是儲藏元氣的地方,脾臟是滋養身體的地方。經書上說:「形體不足的人,應該用溫氣來滋養。」這裡說的「氣」指的是真氣,真氣就如同微弱的火焰,可以溫養和生長身體。但是這種火焰不能太熱,太熱就會變得旺盛,旺盛了反而會消耗真氣。真氣的微弱或旺盛,都可以在兩腎之間察覺。經書上還說:「精氣不足的人,應該用味來補充。」五味進入胃部,會根據各自的性質歸屬於不同的臟腑,進而生成津液,最終輸送到腎臟。

若五味一有過節,反成其臟有餘勝克之患起矣。候其五味之寒熱,初在脾胃,次在其所歸之臟,即當補其不足,泄其有餘,謹守精氣,調其陰陽,夫是故天樞開發而胃和脈生矣。

東垣所論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於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從右旋,一從左旋,旋轉於胃之左右,升舉其上焦所陷之氣,非自腹中而升舉之也。其清氣下入腹中,久為飧泄,並可多用升、柴,從腹中而升舉者矣。

若陽氣未必下陷,反升舉,其陰氣干犯陽位,為變豈小哉。更有陰氣素慣上干清陽,而胸中之肉隆聳為䐜、胸間之氣漫散為脹者,而誤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瀕於死而坐困耳。後人相傳,謂此方能升清降濁,有識者亦咸信之,醫事尚可言哉。夫補其中氣,以聽中氣自為升降,不用升、柴可也,用之亦可。

白話文:

如果五味飲食攝取不均衡,就會導致臟腑失衡,產生過剩或不足的病症。觀察五味飲食的寒熱性質,一開始會影響脾胃,然後才會影響其歸屬的臟腑,應當及時補其不足,去除其過剩,謹慎守護精氣,調節陰陽平衡,這樣才能使天樞開通,胃氣調和,脈絡暢通。

東垣認為,飲食勞倦導致元氣受損,就會造成胃脘陽氣無法升舉,心肺之氣下降到中焦,需要用補中益氣的方法來治療。方劑中添加柴胡和升麻,一左一右旋轉於胃部,升舉上焦所陷的氣,而不是直接從腹部升舉。如果清氣下降到腹部,長期就會導致飧泄,則可以多用升麻和柴胡,從腹部升舉。

如果陽氣沒有下降,反而上升,陰氣侵犯陽位,這可是不小的變化。更甚者,如果陰氣習慣性上犯清陽,導致胸部隆起,氣息漫散,誤用此法,就會造成天翻地覆,九竅不通,甚至瀕臨死亡,坐困愁城。後人相傳,此方能升清降濁,有識之士也深信不疑,醫學豈能如此輕率呢?補中氣,應該讓中氣自然升降,不需使用升麻和柴胡也可以,用也是可以的。

若以升清之藥,責其降濁之能,豈不病乎。

經云: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或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讀此可悟傷風不解成癆之故。勞風者,既勞而又傷風也。

勞則火動於上,而風又乘之,風火相摶,氣湊於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氣而司呼吸。風熱在肺,其液必結,其氣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順利,故曰當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肺氣、散邪氣之謂乎?然散邪氣之散與否,在乎正氣之盛與衰。若陽氣旺,而精氣引者三日,次五日,又次七日,則青黃之涕從咳而出,出則風熱俱去,而肺無恙矣。設不出,則風火留積肺中而肺傷,傷則喘咳聲嘶,漸及五臟,而虛勞之病成矣。

白話文:

如果用升清的藥物,卻強求它具有降濁的功能,豈不是違背藥性,導致藥效失效嗎?

古籍記載,勞風病症的根源在於肺部。患者會出現頭昏眼花、強行向上看、唾液如同鼻涕、怕風畏寒等症狀。治療方法是通過扶正祛邪,強壯陽氣,引導精氣上行。年輕人需治療三日,中年人需治療五日,體質虛弱者需治療七日。如果治療有效,患者會咳出青黃色的膿痰,如同彈丸大小,從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無法排出,就會損傷肺部,導致死亡。從中可以理解為何傷風久治不愈會演變成肺癆。勞風病症的病因是勞累加上受風。勞累會導致體內火氣上炎,而風寒乘虛而入,風火相搏,導致氣血上衝,所以說病症的根源在於肺部。肺主氣,負責呼吸。風熱侵襲肺部,肺部的津液就會凝結,氣機就會阻塞,導致患者呼吸不順暢,所以要治療呼吸不順暢。治療呼吸不順暢,也就是疏通肺氣、驅散邪氣。而邪氣能否驅散,則取決於正氣的強弱。如果陽氣旺盛,精氣引導三天、五天或七天,患者就會咳出青黃色的膿痰,排出之後,風熱之邪也就消散,肺部也就康復了。如果無法排出膿痰,風火就會積聚在肺部,導致肺部受損,患者會出現喘咳、聲音嘶啞等症狀,並逐漸波及五臟六腑,最終演變成虛勞病。

今人治勞,日用滋養而不少益者,非以邪氣未出之故歟。而久留之邪,補之固無益,清之亦不解,虛勞之病所以難治也。

又按:《脈解篇》云: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勞風之病,火在上而風乘之,風火皆陽也,風性善行,火性炎上,非所謂陽氣大上而爭者乎。

又按:虛勞之人,氣血枯耗,生氣不榮,則內生寒冷,所謂冷勞是也,宜建中、復脈、八味、腎氣之屬,甘溫辛潤,具生陽化陰之能者治之。亦有邪氣淹滯、經絡瘀郁者,《元珠》所謂體虛最易感邪,當先和解,次則調之,倘遽用補,使邪氣不解,往往致死。是故治虛勞,故不可專以補陰降火為事也。

白話文:

現代人治療勞損,每天服用滋補藥物卻不見好轉,難道是因為體內的邪氣尚未排出嗎?而長期滯留的邪氣,補益無用,清除也無效,所以虛勞病難以治療。

根據《脈解篇》記載,太陽經脈所謂「強上引背」,是因為陽氣過盛上衝,所以強而向上。而勞風病,則是火氣上炎,風邪乘虛而入,風火皆屬陽性,風性善於流動,火性炎上,不正是陽氣上衝爭奪的表現嗎?

再者,虛勞之人,氣血枯竭,生機不旺,就會內生寒氣,也就是所謂的「冷勞」,應該服用建中、復脈、八味、腎氣等藥物,這些藥物甘溫辛潤,具有生陽化陰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也有一些情況是邪氣滯留,經絡瘀阻,正如《元珠》所言,「體虛最易感邪」,應該先解表和解,之後再調理,如果急於補益,反而會使邪氣無法排出,導致危及生命。所以治療虛勞,不能單純地以補陰降火為手段。

又按:有寒從中生者,是人多痹氣也。又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盛至骨也。是故氣痹精少,皆能生寒,不必其定責陽虛也。

薛立齋曰:癆瘵之證,大抵屬足三陰虧損、虛熱無火之症,故晝發夜止,夜熱晝止,不時而作,當用六味地黃丸為主,以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若脾胃先損者,當以補中益氣湯為主,以六味地黃溫存肝腎,多有得生者。若誤用黃柏、知母之類,則復傷脾胃,飲食日少,諸臟日虛,元氣下陷,腹痞作泄,則不可救矣。

白話文:

有些人體內寒氣由內而生,這是因為他們有痹氣。腎主水,而水生於骨,腎氣不足,骨髓便不能充盈,因此寒氣容易入侵骨骼。所以,氣痹和精氣不足都能導致寒氣產生,並不一定都是陽虛所致。

薛立齋說:癆瘵的病症,大多屬於足三陰經虧損、虛熱無火,所以白天發作晚上停止,晚上發作白天停止,並且時常發作。應該以六味地黃丸為主藥,用補中益氣湯來調補脾胃。如果脾胃先受損,則應該以補中益氣湯為主,用六味地黃丸溫補肝腎,這樣很多患者都能痊癒。如果誤用黃柏、知母等藥物,反而會傷脾胃,導致飲食減少,諸臟器日漸虛弱,元氣下陷,腹部痞塞並腹瀉,那就無藥可救了。

夫吐血、衄血之類,因虛火妄動,血隨火而泛行,或陽氣虛而不能攝血歸經而妄行,其脈洪弦,乃無根之火浮於外也。大抵此證,多因火土太旺、金水衰涸之際,不知保養,及三冬火氣漸藏,不遠幃幕,戕賊真元。故至春末夏初,患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而為注夏之病。或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此時血氣方長,而勞心虧損,精神未滿,而早為斫喪,故其見證難以名狀者。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

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也,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仍須參前後發熱咳嗽諸症治之。

白話文:

吐血、流鼻血这类情况,都是因为虚火妄动,血液随着火气而四处游走,或者阳气虚弱无法约束血液归回经脉而乱窜。脉象洪弦,就是无根之火浮于表面。通常来说,这种病症多发生在火土过旺、金水衰竭的时候,不懂得保养,或者冬天的时候火气逐渐积蓄,没有躲避寒气,损伤了精元。所以到了春末夏初,就会出现头疼腿软、食欲不振、身体发热,成为夏季的疾病。有些人还会有老态,不耐寒暑,难以胜任劳作,一年四季都容易生病。这时候正是血气方盛的时候,却因为操劳心神而损耗精气,精神尚未充盈,却过早地耗损元气,所以病症表现难以名状。如果左尺脉虚弱或细数,说明左肾的真阴不足,可以用六味丸。

如果右尺脉迟缓无力,或沉细而微弱,几乎要消失,说明命门之相火不足,可以用八味丸。如果两尺脉都微弱,说明阴阳俱虚,可以用十补丸。这些都是滋养其化生之源的方法,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發熱咳嗽等症状进行综合治疗。

李士材曰:夫人之虛,非氣即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血之源頭在乎腎,氣之源頭在乎脾。脾為肝母,肺為主氣之官,故肺氣受傷者,必求助於脾土;腎為肺母,肝為藏血之地,故肝血受傷者,必藉資於腎水。補腎補脾,法當並行,然以甘寒補腎,恐妨胃氣;以辛溫補脾,恐妨腎水,須辨緩急而為之施治,或補腎而助以沉香、砂仁,或扶脾而雜以山藥、五味,機用不可不活也。

虛勞之症,扶脾保肺,多不可缺。然脾性喜溫喜燥,而溫燥之劑不利於保肺;肺性喜涼喜潤,而涼潤之劑不利於扶脾。兩者並列而論,脾有生肺之機,肺無扶脾之力,故曰:土旺而生金,勿拘拘於保肺。

白話文:

李士材曰:

婦人之虛,不是氣虛就是血虛,五臟六腑都無法倖免。而血的源頭在腎,氣的源頭在脾。脾為肝之母,肺為主氣之官,所以肺氣受損的人,必然要依靠脾土;腎為肺之母,肝為藏血之地,所以肝血受損的人,必然要藉助腎水。

補腎補脾,應該同時進行,但是用甘寒之物補腎,恐怕會妨礙胃氣;用辛溫之物補脾,恐怕會妨礙腎水,需要根據病情輕重緩急施治。可以補腎時輔以沉香、砂仁,或者扶脾時加入山藥、五味子,用藥方法要靈活變通。

虛勞之症:

扶脾保肺,大多不可或缺。但是脾性喜溫喜燥,而溫燥的藥物不利於保肺;肺性喜涼喜潤,而涼潤的藥物不利於扶脾。兩者並列而論,脾有生肺的機制,肺卻沒有扶脾的力量,所以說:「土旺而生金」,不要過於拘泥於保肺。

瀉火之亢以全陰氣,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法當並行,然瀉火之劑多寒而損陽氣,壯水之劑多平而損陰血。兩者並列而論,苦寒過投,將有敗胃之憂;甘平常用,卻無傷中之害,故曰:水盛而火自熄,勿汲汲乎寒涼。

凡陰虛多熱,最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寒涼,恐伐生氣也。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虛火自降,而陽歸於陰矣。陽虛多寒者,最嫌涼潤,恐妨陰邪也;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只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消陰,沉寒自斂,而陰從乎陽矣。不知者惟知以熱治寒、以寒治熱,所以陰虛不宜降者,則服寒反熱;陽虛不宜耗者,則服熱反寒,此無他,皆以專治旺氣,故病反如此。

白話文:

要降火氣,就需要補充陰氣,滋養腎水來制衡陽氣,這兩種方法都應該並行。然而,降火藥物多偏寒性,容易損傷陽氣;滋補腎水的藥物多偏平性,容易損耗陰血。如果單純使用寒涼藥物降火,過於急切,可能傷及脾胃;而長期使用甘平藥物滋補腎水,則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傷害。因此,水多火自然就會滅,不必過於追求寒涼。

陰虛體質的人,容易出現燥熱症狀,最忌諱辛辣燥熱的食物,因為這會助長陽氣,加重病情;更忌諱寒涼的食物,因為這會損傷生機。只有甘潤滋補腎水的藥物,可以補充陰氣,平衡陽氣,讓虛火自然下降,陽氣也回歸陰氣的掌控。

陽虛體質的人,容易出現畏寒症狀,最忌諱涼潤的食物,因為這會妨礙陽氣的運行;更忌諱辛散的食物,因為這會傷害陰氣。只有甘溫補益陽氣的藥物,可以補充陽氣,消散陰寒,讓寒氣自然收斂,陰氣也會順應陽氣。

不懂的人只知道用熱治寒、用寒治熱,卻不知道陰虛體質的人不適合過度降火,服寒藥反而會加重熱症;陽虛體質的人不適合過度耗散陽氣,服熱藥反而會加重寒症。這是因為他們只注重治療表面旺盛的氣,忽略了整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治療反而會適得其反。

春夏之令主生長,秋冬之令主肅殺,人知之矣。殊不知藥之溫者,行天地發育之德;藥之寒者,象天地肅殺之刑。如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名坎離丸,舉世奉之以為滋陰上劑、降火神丹,不知涼血之藥常滯膩,非痰多食少者所宜;涼血之藥多滋潤,多用必至泄瀉。嘗見虛勞之死,多死於泄瀉,而泄瀉之因,多因於清潤。

況黃柏苦寒,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川芎上竄,非火痰上氣者所宜;知母滑腸,豈元氣下陷者可服。丹溪云:實火可瀉,芩、連之屬;虛火可補,參、耆之屬。知、柏之藥,如病初起而相火正旺,口舌燥渴而右尺滑,暫投亦自無妨,久用斷乎不可。

白話文:

春天和夏天主宰著生長,秋天和冬天主宰著肅殺,這點大家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溫性的藥物,效法天地發育的恩澤;寒性的藥物,效法天地肅殺的刑罰。比如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叫做坎離丸,世人皆奉為滋陰上藥、降火神丹,卻不知道涼血的藥物往往會滯留體內,不適合痰多食少的人;涼血的藥物多滋潤,過度使用就會導致腹瀉。我經常看到虛勞的人,很多都是死於腹瀉,而腹瀉的原因,大多是過於滋潤清涼造成的。

況且黃柏苦寒,苦味先入心,長期服用會增加體內的熱氣,反而助長火氣,最終會傷胃,這是不言而喻的;川芎上竄,不適合火痰上衝的人;知母滑腸,怎麼可能適合元氣下陷的人服用呢?丹溪說:實火可以用瀉火藥,像黃芩、黃連之類的藥物;虛火可以用補火藥,像人參、黃芪之類的藥物。知母、黃柏之類的藥物,如果病剛剛開始,相火正旺,口舌乾燥,右尺脈滑,暫時服用也無妨,但長期服用是絕對不行的。

故用溫補,病不增,即是減,內已受補故也;用寒涼,病不減,即是增,內已受伐故也。

虛勞精滑無度,或交寅刻夢泄,氣少力微,日漸瘦削,目視不明者,因房勞太過,督任不交,不能制約陰火也。陽虛者,鹿茸丸、龜鹿二仙膠;陰虛者,六味丸加鰾膠、五味,或六味丸雜聚精丸一分合服;脾胃陰陽俱虛者,宜兼補先、後天藥也。男子精未充滿,色欲過度,泄出多有半精半血者,此竭力傷肝,不能藏血也。

蓋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少陰之精氣既竭,則厥陰之血氣亦傷,是以並血泄出。腎主閉藏,肝主疏泄,氣竭肝傷,中空無主,所以二臟俱閉,其治總不出上法也。若夫思欲不遂,鬱火無下,精為火擾而亡脫者,又當清利瀉火為主,設與固澀,其滑愈甚矣。

白話文:

因此使用溫補的方法,如果病情沒有加重,反而有所減輕,這就表示身體已經接受了補益;如果使用寒涼的方法,病情沒有減輕反而加重,這是因為身體已經接受了消伐。對於虛弱勞累,精液流失無度,或者在寅時夢中失禁,氣力不足,日益消瘦,視力模糊的人來說,這是因為房事過度,督脈和任脈不能相交,無法控制陰火所致。陽虛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鹿茸丸、龜鹿二仙膠;陰虛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六味丸加鰾膠、五味,或者六味丸和聚精丸各取一份合用;脾胃都虛的情況下,應該同時補充先天和後天的藥物。對於男性精液尚未充實,情慾過度,排出的多是半精半血的人來說,這是因為過度努力傷害了肝,無法藏納血液所致。

由於少陰經常血少氣多,厥陰經常血多氣少,少陰的精氣耗盡後,厥陰的血氣也會受到傷害,因此會一同排出。腎主閉藏,肝主疏洩,氣竭肝傷,中空無主,所以兩臟都會閉塞,治療總是在於上述方法。如果思慮慾望無法實現,鬱積的火勢無法向下排泄,精液被火擾動而流失,則應當以清熱利濕、瀉火為主,如果使用固澀的方法,那麼滑動的情況會更加嚴重。

凡虛損有不能受補藥者,此為虛不受補,何以復生。若勞損失血之後,嗽不能止而痰多甚者,此以脾肺虛極,飲食無能化血,而隨食成痰,此雖非血而實血之類也。經曰:血出者死。故凡痰之最多最濁者,不可治。人身之左右,為陰陽之道路,而一邊難轉者,此其陰陽之氣有所偏竭而然,多不可治。

凡病虛損者,原無外邪,所以病雖至困,終不憤亂;其患虛證,別無邪熱,而譫妄失倫者,此心臟之敗,神去之兆也;勞嗽喑啞,聲不能出,或喘息氣促者,此肺臟之敗也;勞損肌肉脫盡者,此脾臟之敗也。凡虛損有筋骨疼痛至極者,乃血竭不能榮筋,此肝藏之敗也;虛損既久而泄瀉不禁者,此腎臟之敗也,皆為必死不救矣。

白話文:

如果身體虛弱到無法接受補藥,這就叫做虛不受補,很難再恢復健康。如果因勞損失血後,咳嗽止不住且痰很多,這是脾肺虛弱到極點,飲食無法化為血液,反而隨吃隨吐成痰,雖然不是血,但實際上跟血有關。古書上說:「出血就會死亡。」因此,痰特別多且濁的病人,基本上沒辦法治好。人體的左右兩邊,是陰陽氣運行的通道,如果一邊難以轉動,表示陰陽氣虛弱偏衰,大多數情況下也無藥可救。

虛損的病人,本來就沒有外邪入侵,所以即使病得很重,也不會出現發熱、躁動的症狀;如果病患是虛證,沒有邪熱卻出現神志不清、行為失常,這就是心臟衰竭,生命將要結束的徵兆;如果因勞累而咳嗽、失聲、無法發出聲音,或呼吸急促,這是肺臟衰竭;如果因勞損導致肌肉消瘦殆盡,這是脾臟衰竭;如果虛損很久,伴隨筋骨疼痛到極點,這是血無法滋養筋脈,肝臟功能衰竭;如果虛損久治不癒,還出現腹瀉不止,這是腎臟功能衰竭,以上這些都是必死無疑的狀況,無法治療。

劉默生曰:虛勞多起於郁,鬱則其熱內蒸,內蒸則生蟲,蟲侵蝕臟則咳。初起早為杜絕,不致蔓延;若遷延日久,咳嗽不止,痰如白沫,聲啞喉痛,不可治矣。脾胃泄瀉,六脈細數而堅極,久臥床褥,煩躁血多者,不治;如六脈平緩,重按有神,飲食不減,大肉未削,二便調……骨痿而熱甚,泄瀉無度而畏寒,失血而脈數實,咳吐白痰及嘔血聲散,陽事不禁,暮熱如焚,面色夭然白,及衄下血,寒熱脫形,脈堅搏者,皆不可治。

如病久痞悶,忽得氣血沖和,心腎交媾,陽事必舉,尤宜切戒房室,犯之必復,愈難調治也。

大抵虛勞起於斫散者,肝腎過勞,多致亡血失精、強中陰竭而死;起於鬱結者,內火爍津,多致血竭乾咳、嗜食發癰而死;起於藥誤者,脾肺受病居多,多致飲食少減、咳嗽瀉泄而死。此證多患於膏粱,不但所稟柔脆,且性喜服藥,小病必然變重,展轉戕賊,必至傷殘不已也。

白話文:

劉默生說:虛勞大多源於鬱結,鬱結就會導致內熱蒸騰,內熱蒸騰就會生蟲,蟲侵蝕臟腑就會咳嗽。剛開始就要杜絕,避免蔓延;如果拖延時間久了,咳嗽不止,痰液像白沫,聲音嘶啞,喉嚨疼痛,就無法治療了。脾胃泄瀉,六脈細弱而堅硬,長期臥床,煩躁,血氣過多,也無法治療;如果六脈平緩,重按有勁,飲食不減,體重未減,大小便正常……骨頭枯萎,但熱度很高,泄瀉不止,還畏寒,失血,脈搏細數而有力,咳嗽吐白痰甚至嘔血,聲音嘶啞,性慾旺盛,晚上發熱像火燒一樣,面色蒼白,鼻出血,寒熱交替,身形消瘦,脈搏堅硬有力,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

如果病久出現胸悶,突然氣血調和,心腎交感,性慾恢復,就更應該嚴格戒絕房事,如果犯了就會復發,更難治療。

總之,虛勞的病因大多是過度消耗導致的,肝腎過度勞累,容易導致失血失精、陽氣虛弱而死亡;由鬱結引起的虛勞,內火灼傷津液,容易導致血枯竭,咳嗽不止,嗜食發瘡而死;由藥物誤用引起的虛勞,大多是脾肺受損,容易導致飲食減少,咳嗽泄瀉而死。這些病症大多發生在富貴人家,不僅天生體質柔弱,而且喜歡服藥,小病必然變成重病,反覆傷害身體,最終必然導致身體受損,無法恢復。

面色不衰,肌膚日瘦,常如無病,內實虛傷,俗名桃花證。其證蒸而咳嗽,或多汗或無汗,或多痰或無痰,或經閉,或泄精,或吐血,或衄血,或善食,或泄瀉,須察其所見何證、何臟受傷而治之。然此皆為陰火煎熬之證,治多不效。室女過時不嫁,男子過時不娶,及少寡者,皆犯此證,以陰火雖乘陽位,非但不能消爍陽分之津液,陰分之津液竭力上供陽火之消爍,故肢體日削,而面色愈加鮮澤也。輕者嫁娶漸愈,重者雖暫……流通,即不能留而下,下後半月十日自愈。

下血時能食者,不死;不能飲食,精神倦怠者,必死。吐血後,反驟能食者,亦不可治。

白話文:

脸色红润不衰,皮肤却逐渐消瘦,看似无病,实则体内虚弱,俗称“桃花证”。这类患者可能出现盗汗或无汗、咳嗽或痰多或无痰、月经闭止、遗精、吐血、鼻出血、食欲旺盛或腹泻等症状,需要根据具体表现和受损脏器进行治疗。然而,这些都是阴火灼烧的表现,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未婚女子年过婚龄未嫁,男子年过婚期未娶,以及寡居者,都容易出现这种症状,因为阴火虽然占据阳位,但无法消耗阳分的津液,反而使阴分的津液竭力向上供给阴火燃烧,所以四肢日渐消瘦,而面色却更加红润。症状轻微者,通过婚嫁可逐渐恢复,症状严重者,即使暂时缓解,也难以持久,半个月后会自行恢复。

如果下血时还能吃东西,就不会死;如果不能进食,精神萎靡,则必死无疑。吐血后,反倒突然能吃东西的,也无法治疗。

凡虛損,脈六七至,在春夏火令,津液枯槁,腎水正行死絕之鄉,肺絕脾燥,無有不死者;若秋冬火令已退,金水正旺,脈雖數,可治也。設病者骨立聲啞,喉痛寒熱,腹疼作瀉,而脈細數,亦屬不治。

凡病延至三四月,服藥已多,其不效者,必過用寒涼,五臟愈虛,邪火愈熾。初用補藥數劑,邪火一退,反覺頭眩噁心,骨疼足痿,神氣昏倦,不思飲食。倘脈見和緩,用保元、四君,大劑連服,便安寢半日,覺時精神頓爽,再服亦然,飲食漸增,則為可治。倘脈細如絲,腹痛昏憒者,難治。

凡久病,脈大小、浮沉、滑弦而三部不勻,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見病脈,反屬可治。如久病,浮中沉俱和緩,細察無神,而體倦甚者,必死。更看其面色光潤,此精神皆發於外,死期速矣。

白話文:

凡是虛損,脈搏跳動頻率在六、七次每分鐘,而且發生在春夏炎熱的季節,體內的津液就會枯竭,腎臟的水分也如同走到盡頭,肺部功能衰竭,脾臟乾燥無力,這樣的人就無法存活了。如果是在秋冬季節,炎熱已退,金水正旺,即使脈搏跳動頻率很快,也是可以治療的。假設病人骨瘦如柴,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伴隨寒熱交替、腹痛腹瀉,而且脈搏細弱而跳動頻率快,這也屬於無法治療的。

如果疾病延誤到三、四月,已經服用很多藥物,但沒有效果,一定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五臟更加虛弱,邪火更加旺盛。剛開始用補藥幾劑,邪火退了一些,反而感到頭暈噁心、骨頭疼痛、腿腳無力、精神昏沉,不想吃飯。如果脈象呈現和緩,可以用保元湯、四君子湯,大劑量連續服用,就能安睡半日,醒來後精神會突然清爽,再次服用也是一樣,食慾也逐漸增加,這就表示可以治療。如果脈搏細如髮絲,腹痛昏迷,就難以治療。

凡是久病,脈搏的大小、浮沉、滑澀和弦脈,三者都不一致,或是寸脈浮而尺脈沉,或是尺脈浮而寸脈沉,只要出現病態的脈象,反而可以治療。如果久病,浮脈和沉脈都和緩,細看沒有神采,而且身體倦怠嚴重,就一定會死亡。再看看他的面色光潤,這是精神都散發到外表的徵兆,死亡的日子不遠了。

凡久病元氣虛,而脈反和緩,假氣也。遇七八月間服補劑,病得漸減,此生機也。或延至十一月,一陽初動,陽氣漸升,內氣空虛,無以動生髮之氣,則變增寒壯熱,服補藥十餘劑,寒熱漸退,猶可延捱,調理至二三月,不變則生,有變則不治。

勞損久而嗽血,咽痛失音,此為下傳上;若不嗽不痛,久而溺濁脫精,此為上傳下,皆死證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長期生病導致元氣虛弱,但脈象卻反常地平和緩慢,這其實是虛假的氣象。如果在七八月份服用補藥,病情逐漸減輕,這表示還有生機。如果延誤到十一月,一陽初動,陽氣逐漸上升,但內氣空虛,無法推動生髮之氣,就會出現寒熱交替加重的情况。即使服用十幾劑補藥,寒熱漸退,也只能勉強延續生命。等到二三月,如果病情沒有轉變,就能活下來,如果病情惡化,就無藥可救了。

如果因為長期勞損而出現咳血、咽喉疼痛失聲,這是病氣從下往上傳的表現;如果沒有咳血疼痛,但長期出現小便混濁、精液流失,這是病氣從上往下傳的表現。這兩種情况都是死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