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飲食傷病源

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也,故實而不滿。又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穀入口,藏於胃,以養五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又曰:五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滋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白話文:

經書上說,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泄的,所以看起來飽滿卻不實。六腑是消化轉化食物而不儲藏的,所以看起來實質卻不滿。又說,胃是水谷的海洋,六腑的源頭。五穀入口,儲存在胃裡,用來滋養五氣。氣口也屬於太陰。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都由胃而來,最終顯現在氣口。

又說,五穀的寒熱會影響人體,使六腑生病。又說,陰氣靜止則神氣藏於內,躁動則會消亡。

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這句話要分開理解:飲水進入胃中,精氣遊走溢出,向上輸送到脾臟,脾氣散發精氣,向上歸於肺臟,調節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四處流布,五經同時運行,與四季相合,五臟陰陽保持平衡,成為常態;食物的氣進入胃中,濁氣歸於心臟,滋養精氣於脈絡,脈氣流經全身,經氣歸於肺臟,肺臟統管百脈,將精氣輸送到皮毛,毛脈合而精氣流動,行於府臟,府臟精神明亮,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平衡,氣口成寸,決定生死。

經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薄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又曰:平人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水決則營散,谷消則衛亡,神無所依。

凡水穀入胃,其濁者為渣滓,下出幽門,達大小腸而為糞,以出於穀道;其清者倐然而化為氣,依脾氣而上升於肺,其至清而至精者,由肺而灌溉乎四體,而為汗、液、津、唾,助血脈,益氣力,為生生不息之運用也。

夫飲養陽氣,食養陰氣。過於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傷氣逆,則為喘滿、咳嗽、水瀉等症矣;過於飽食而脾與胃並傷,形與神俱困,則為嘔吐、痞滿、筋脈橫解、腸澼痔漏等症矣。此飲食不節而為內傷如此,可不謹哉。

白話文:

經書記載,食物進入胃後,精華部分首先從胃的兩側焦點流出,滋養五臟;再分流出兩條行營衛之道;而那些粗氣無法運行的部分,會積聚在胸腔,稱為氣海。書中又說,普通人吃下食物,氣血便會在經脈中運行;水進入經脈,就會生成血液。如果水氣散失,就會導致營氣不足;如果食物消化不良,就會導致衛氣衰竭,神明無所依託。

所有食物和水進入胃中,濁的部分會變成渣滓,從幽門排出,經過大小腸變成糞便,從肛門排出;清的部分則迅速轉化為氣,依附脾氣上升到肺部,其中最精華的氣會由肺部灌溉全身,形成汗液、體液、津液、唾液,滋養血脈,增強體力,維持生生不息的運作。

喝水可以滋養陽氣,吃食物可以滋養陰氣。過度飲水會導致氣逆,喝太多冰冷的飲料會傷肺,肺傷氣逆就會出現喘滿、咳嗽、水瀉等症狀;過度飽食會傷脾胃,導致身體和精神都疲憊,出現嘔吐、腹脹、筋脈痙攣、腸胃疾病、痔瘡等症狀。這些都是飲食不節導致的內傷,不可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