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一 (2)
卷一 (2)
1. 內傷虛損經旨
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帝曰: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盛,下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氣虛者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寫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虧,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寫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白話文:
內傷虛損經旨
氣與血互相依存,氣盛則血旺,血盛則氣足。氣血充足則為實,不足則為虛。氣與血互相虧損,則導致虛弱。
氣血同時上衝,則會導致大厥,大厥則會暴亡。氣能回歸則能活,不能回歸則會死亡。
黃帝問:陰氣盛實是怎麼回事?岐伯答:喜怒不節制,就會導致陰氣逆上,陰氣逆上則下焦氣血充盛,下焦充盛則陽氣被其牽引,所以稱為實證。
黃帝問:陰氣虛弱是怎麼回事?岐伯答:喜則氣降,悲則氣消,氣消則脈象虛弱,再加上食用寒涼食物,寒邪侵襲,則氣血受損,所以稱為虛證。陽氣虛弱則外感寒邪,陰氣虛弱則內生虛熱。
氣血充足則形體健壯,氣血不足則形體虛弱,這是正常的現象,反之則為病。飲食充足則氣血充足,飲食不足則氣血不足,這是正常的現象,反之則為病。
脈象強勁則血脈充足,脈象虛弱則血脈不足,這是正常的現象,反之則為病。
氣虛卻表現為熱證,這是反常的;飲食過多而氣虛,這是反常的;飲食不足而氣盛,這是反常的;脈象強盛而血少,這是反常的;脈象虛弱而血多,這是反常的。
實證是指氣血充盈,虛證是指氣血不足。氣血充盈則表現為熱證,氣血不足則表現為寒證。
形體與氣血不足,而病邪卻過盛,這是邪氣盛過正氣,應當及時祛邪;形體與氣血過盛,而病邪不足,應當及時補充正氣。形體與氣血皆不足,這是陰陽俱虛,不可針灸,針灸會加重虛弱,進而導致陰陽俱竭,氣血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液虧損,老年人會死亡,壯年人也會衰弱。
形體與氣血過盛,病邪也過盛,這是陰陽俱盛,應當及時祛除邪氣,調整陰陽虛實。所以說,有餘的要瀉去,不足的要補充,這就是治療的原則。
聰明人養生,必須順應四時,適應寒暑變化,調和喜怒,安居樂業,調節陰陽,調和剛柔,這樣就能夠避免邪氣侵襲,達到長壽的目的。
2. 內傷虛損脈法
經云: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氣虛則脈弦弦血虛則脈大。凡脈虛細弱,為勞。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營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營衛俱微,則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
脈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者,為虛;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脈細而微者,血氣俱虛;脈小者,血氣俱少;脈大而芤者,脫血、血虛;脈大如蔥管,脈沉者、遲者,脫氣。
平脈弦大,營損血虛。大而無力,陽衰易扶;數而無力,陰火難除。寸弱上損,浮大里枯。尺寸俱微,五勞之軀。血羸左濡,氣弱右虛;左右微小,氣血無餘。
男子久病,氣口脈弱則死,強則生。女人久病,人迎脈弱則死,強則生。
虛勞之脈,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數大者,易治;弦者,難治,若雙弦,則為賊邪,尤為難治。如數極,則殆。
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為虛,遲則為勞。
凡診虛、弱、細、數,皆為不足,陰陽俱虛之脈,惟平旦見之;日中,則必洪數;浮而大、浮而弦者,皆為火盛陰虛之脈,暮多見之。
至數多而數者,為至脈,即陰虛勞症也。至脈緩而無力,屬氣虛;數而無力,屬血虛。
凡六部重手沉取損小,輕手浮取實大,謂之陽盛陰虛。以寸尺論之,陽主寸,陰主尺。寸浮者損小,尺沉者實大,謂之陰盛陽虛;寸浮者實大,尺沉者損小,謂之陽盛陰虛。脈浮屬陽,沉屬陰。陰虛則浮之洪大,沉之空虛。
脈沉緩無力者,陽虛;脈多弦數者,陰虛;氣口脈大無力,為中氣虛。
久病形肉俱脫,客邪雖去,元氣虧極,故脈雖似和緩,實無神也。多不治。
久病脈沉細數者,死。
脈結者,三年死;脈代者,三月內死。左手脈細,右手浮大勁急,為正虛邪盛,必死;脈細數,骨蒸、乾咳、聲啞、寒熱似瘧者,死。
氣口大而虛者,為內傷於氣;氣口脈大而時顯一澀者,為內傷於血;氣口脈大而澀,人迎及尺弦者,為醉飽入房,肝脾氣血俱傷;人迎脈弦而數,為瘀血;氣口脈滑而實,為宿食也。
內傷,左脈常細而澀,右脈多浮而大。陽氣下陷,不能生陰,故血枯而左脈細澀;脾胃虧損不能生金,故氣虛而右脈浮大。內傷,寸口大於尺內,此陽盛脈也。
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脈浮者,裡虛也;脈虛浮弦,為短氣、目瞑、衄血。脈大者,春夏劇,秋冬瘥。
男子脈弱而澀者,為無子,精氣清冷;虛弱微細者,善盜汗出;脈沉小遲者,溏泄、食不化;脈虛芤遲及諸芤動微緊者,男子失精,女子夢交;緊數之脈,表裡俱虛;緊,為寒傷營;數,為血不足;脈見短數,則無胃氣;細數、緊數,俱非吉象。脈洪大按之虛者,須防作泄。
白話文:
內傷虛損脈法
古人說,正常人的脈搏有力為勞累,極度虛弱的脈搏也像勞累後的脈象。氣虛則脈搏弦細,血虛則脈搏有力。凡是脈搏虛弱細小,都是勞累的表現。
脈搏弦大,弦代表氣血不足,大代表虛弱;氣血不足則為寒證,虛弱則為虛證;虛寒交加,稱為革脈。婦女則表現為經血不調、白帶異常,男子則表現為出血、遺精。
寸口脈微弱而澀滯,微弱代表衛氣不足,澀滯代表營氣不足。衛氣不足,面色發黃;營氣不足,面色青白;營衛氣都虛弱,則會出現畏寒、咳嗽、痰涎帶腥味、吐口水等症狀。
脈搏軟弱的、緩慢的、微弱的、無力的,都是虛證;脈搏弦細的,是氣血中虛;脈搏細弱的,是氣血都虛弱;脈搏小的,是氣血都少;脈搏有力但虛浮的,是失血、血虛;脈搏大如蔥管,脈沉遲的,是氣虛脫陷。
平時脈搏弦大,是營氣受損、血虛的表現。脈搏有力但無力感,是陽氣衰弱,容易調理;脈搏頻數但無力感,是陰虛火旺,難以治療。寸脈弱是上焦受損,浮脈大而裡脈虛弱。寸脈和尺脈都微弱,是勞累過度。左脈虛弱濕潤,右脈虛弱;左右脈都微弱,是氣血不足。
男子久病,氣口脈弱則死亡,強則生存;女子久病,人迎脈弱則死亡,強則生存。
虛勞的脈象,大多弦細。或是浮大、或是頻數的脈象,容易治療;弦細的脈象,難以治療;如果兩側脈搏都弦細,是邪氣入侵,更難治療;如果脈搏頻數極度,則病情危急。
寸口脈浮而遲,浮代表虛弱,遲代表勞累。
凡是診斷出脈搏虛弱、細小、頻數的,都是氣血不足;陰陽俱虛的脈象,只在清晨出現;中午則必然洪大頻數;脈搏浮大或浮弦的,都是陰虛火旺的脈象,傍晚較多見。
脈搏頻數而有力,是至脈,是陰虛勞損的症狀。至脈緩慢無力,屬氣虛;頻數無力,屬血虛。
凡是六部脈搏沉取則細小,輕取則粗大,稱為陽盛陰虛。以寸尺脈論,陽主寸,陰主尺。寸脈浮者脈細小,尺脈沉者脈大,稱為陰盛陽虛;寸脈浮者脈大,尺脈沉者脈細小,稱為陽盛陰虛。脈浮屬陽,脈沉屬陰。陰虛則脈浮大,脈沉則空虛。
脈沉緩無力,是陽虛;脈弦數,是陰虛;氣口脈大無力,是中氣虛。
久病形體消瘦,即使邪氣已去,元氣也極度虧損,所以脈象雖然看似平和緩慢,實際上卻沒有活力,大多難以治療。
久病脈沉細數的,會死亡。
脈搏結代的,三年內死亡;脈搏代脈的,三月內死亡。左手脈細,右手脈浮大有力,是正氣虛弱邪氣盛,必死;脈細數,骨蒸、乾咳、聲音嘶啞、寒熱如瘧疾的,會死亡。
氣口脈大而虛弱,是氣機受損;氣口脈大而間歇澀滯,是血受損;氣口脈大而澀滯,人迎脈和尺脈弦細,是醉酒飽食房事過度,肝脾氣血俱傷;人迎脈弦數,是瘀血;氣口脈滑實,是宿食。
內傷,左脈常細澀,右脈多浮大。陽氣下陷,不能滋養陰氣,所以血枯而左脈細澀;脾胃虧損不能生化,所以氣虛而右脈浮大。內傷,寸口脈大於尺脈,這是陽盛的脈象。
正常男子,脈搏有力為勞累,極度虛弱也為勞累。脈搏浮的,是裡虛;脈搏虛浮弦細的,是氣短、眼瞼下垂、鼻出血。脈搏有力的,春夏重,秋冬輕。
男子脈弱澀的,是無子,精氣清冷;脈虛弱微細的,容易盜汗;脈沉小遲的,是腹瀉、消化不良;脈虛浮遲及諸脈動微緊的,男子是遺精,女子是夢遺;緊數的脈象,是表裡俱虛;緊,是寒邪傷及營氣;數,是血不足;脈搏短數的,是胃氣虛弱;細數、緊數,都不是好兆頭。脈搏洪大按之虛弱的,要預防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