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1. 卷一
2. 內傷虛損經旨
經曰:帝曰:願聞五虛、五實。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者,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者,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乃為痿厥、心悗。
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強者,生;失強者,死。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氣奪也。
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下虛則厥,上虛則眩。
三焦者,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癃閉,虛則遺溺。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則腰背痛而股酸。
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肺藏氣。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肝藏血。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脾藏肉。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腎藏志。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
精奪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奪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太陰脈細微如發者,此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寫。
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恐懼如人將捕之。
心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
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帝曰: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盛,下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氣虛者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寫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虧,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寫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3. 內傷虛損脈法
經云: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氣虛則脈弦弦血虛則脈大。凡脈虛細弱,為勞。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營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營衛俱微,則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
脈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者,為虛;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脈細而微者,血氣俱虛;脈小者,血氣俱少;脈大而芤者,脫血、血虛;脈大如蔥管,脈沉者、遲者,脫氣。
平脈弦大,營損血虛。大而無力,陽衰易扶;數而無力,陰火難除。寸弱上損,浮大里枯。尺寸俱微,五勞之軀。血羸左濡,氣弱右虛;左右微小,氣血無餘。
男子久病,氣口脈弱則死,強則生。女人久病,人迎脈弱則死,強則生。
虛勞之脈,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數大者,易治;弦者,難治,若雙弦,則為賊邪,尤為難治。如數極,則殆。
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為虛,遲則為勞。
凡診虛、弱、細、數,皆為不足,陰陽俱虛之脈,惟平旦見之;日中,則必洪數;浮而大、浮而弦者,皆為火盛陰虛之脈,暮多見之。
至數多而數者,為至脈,即陰虛勞症也。至脈緩而無力,屬氣虛;數而無力,屬血虛。
凡六部重手沉取損小,輕手浮取實大,謂之陽盛陰虛。以寸尺論之,陽主寸,陰主尺。寸浮者損小,尺沉者實大,謂之陰盛陽虛;寸浮者實大,尺沉者損小,謂之陽盛陰虛。脈浮屬陽,沉屬陰。陰虛則浮之洪大,沉之空虛。
脈沉緩無力者,陽虛;脈多弦數者,陰虛;氣口脈大無力,為中氣虛。
久病形肉俱脫,客邪雖去,元氣虧極,故脈雖似和緩,實無神也。多不治。
久病脈沉細數者,死。
脈結者,三年死;脈代者,三月內死。左手脈細,右手浮大勁急,為正虛邪盛,必死;脈細數,骨蒸、乾咳、聲啞、寒熱似瘧者,死。
氣口大而虛者,為內傷於氣;氣口脈大而時顯一澀者,為內傷於血;氣口脈大而澀,人迎及尺弦者,為醉飽入房,肝脾氣血俱傷;人迎脈弦而數,為瘀血;氣口脈滑而實,為宿食也。
內傷,左脈常細而澀,右脈多浮而大。陽氣下陷,不能生陰,故血枯而左脈細澀;脾胃虧損不能生金,故氣虛而右脈浮大。內傷,寸口大於尺內,此陽盛脈也。
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脈浮者,裡虛也;脈虛浮弦,為短氣、目瞑、衄血。脈大者,春夏劇,秋冬瘥。
男子脈弱而澀者,為無子,精氣清冷;虛弱微細者,善盜汗出;脈沉小遲者,溏泄、食不化;脈虛芤遲及諸芤動微緊者,男子失精,女子夢交;緊數之脈,表裡俱虛;緊,為寒傷營;數,為血不足;脈見短數,則無胃氣;細數、緊數,俱非吉象。脈洪大按之虛者,須防作泄。
凡見數脈,難治。病久脈數,尤非所宜。脈忽浮澀而數,忽沉弱而緩,變易不常,虛火之故也。虛損潮熱泄瀉,脈短澀者,不治。虛損,脈浮大者,屬陽虛;細數者,屬陰虛。芤,為失血。若兩手俱芤,而中有一部猶弦者,為有瘀蓄。若見數大者,為火旺,必難治;若見澀,亦不可治。
弦數,為骨蒸。自上而下者,必寸口浮數;自下而上者,必尺中弦急。若關尺俱弦細而急者,不治。尺中弦強,必因房室發熱;若更犯房室,明日反暫軟,後日弦強必愈甚,不可不察也。
氣口脈浮大,按之反澀者,有宿食也;脈數而滑者,有宿食也;脈遲而滑者,宿食作脹也;氣口脈緊,寒食停滯胃中也;脈沉緊而細,冷食停脾也;兩手脈模糊不清,此宿食積滯,胃氣不行也。脾不能鼓運,胃不能熟腐,故脈不滑而澀,澀甚模糊不清。若人迎緊盛而氣口滑者,停食感冒也。
虛損之脈,凡甚急、甚數、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弦、甚緊、甚洪、甚實者,皆虛勞太甚。然惟漸緩則有生意,若弦甚病甚,數甚病危。若弦細而加緊數,則百無一生。脈芤,為血虛;沉遲而小,為脫氣;大而無力,為陽虛;數而無力,為陰虛;大而芤,為脫血;微細,為盜汗。寸弱而軟,為上虛;尺弱軟澀,為下虛;尺軟滑疾,為血虛;兩關沉細,為胃虛。
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弱者,為中虛;細而微小,氣血俱虛。
喻嘉言曰:虛勞之脈,為不足之候,為精氣內奪也。黃帝問何謂重虛,岐伯對以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謂其上下皆虛也。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𠊓然,謂其步履之不正也;脈虛者,不象陰也,謂其脈全不似乎太陰脈之充盛也。然以脈之無常,從來謂是上焦陽氣虛,故其脈無常,果爾則下焦陰氣虛,脈更無常矣。
觀下文云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澀脈且主死,而寸脈之無常,寧復有生理哉。故氣虛者,言無常也。此一語明謂上氣之虛,由胸中宗氣之虛,故其動之應手者,無常耳。乃知無常之脈,指左乳之動脈為言,有常則宗氣不虛,無常則宗氣大虛,而上焦之氣始懨懨不足也。
後之論脈者,但宗越人所述損脈而引伸觸類曰:脈軟者,為虛;緩者,為虛;澀,為虛;芤,為血虛;弦,為中虛;脈細而微者,氣血俱虛;脈小者,血氣俱少;脈沉小遲者,脫氣。虛損之脈,實未足以盡其底裡,惟賴仲景云:虛勞之脈,多兼浮大。前人所以謂: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又謂:脈浮者裡虛。又謂: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人夢交。脈極虛芤遲,為消穀、亡血、失精。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而總括其義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可見浮大弦緊,外象有餘,其實中藏不足,不專泥遲緩微弱一端以驗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