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內傷虛損經旨
經曰:帝曰:願聞五虛、五實。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者,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者,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乃為痿厥、心悗。
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強者,生;失強者,死。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氣奪也。
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下虛則厥,上虛則眩。
三焦者,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癃閉,虛則遺溺。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則腰背痛而股酸。
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肺藏氣。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肝藏血。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脾藏肉。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腎藏志。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
精奪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奪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太陰脈細微如發者,此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寫。
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恐懼如人將捕之。
心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
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白話文:
內傷虛損經旨
皇帝詢問了五虛五實的症狀。岐伯回答說:脈搏有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暢、昏迷不醒,這些是五實的表現;脈搏細弱、皮膚冰冷、氣息微弱、經常腹瀉或大小便失禁、飲食不進,這些是五虛的表現。皇帝又問: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可能活下來嗎?岐伯說:如果能喝下粥漿,腹瀉停止,虛證的人就能活下來;如果能通過出汗或通便排出體內多餘的邪氣,實證的人就能活下來,這就是判斷的標準。
長時間看東西會傷血,長時間臥床會傷氣,長時間坐著會傷肉,長時間站立會傷骨,長時間行走會傷筋。
邪氣聚集的地方,氣血必然虛弱。陰虛的人,陽氣就會聚集過來。
五臟是藏精的地方,不能受傷,受傷就會失去其功能而導致陰虛,陰虛就會氣虛,氣虛就會死亡。
邪氣盛則為實證,精氣被奪則為虛證。
邪氣所在之處,都代表著不足。所以,上焦氣虛,就會腦部充盈不足,出現耳鳴、頭暈目眩;中焦氣虛,則大小便異常,腸鳴腹痛;下焦氣虛,則會出現痿厥、心悸等症狀。
營氣虛弱,則感覺遲鈍;衛氣虛弱,則反應遲鈍;營衛都虛弱,則感覺遲鈍且反應遲鈍,肌肉卻可能正常。人與意志不相協調,就會死亡。
能保持身體功能的,就能活;失去身體功能的,就會死;能保持身體強壯的,就能活;失去身體強壯的,就會死。說話聲音微弱,長時間才能說完話,這是氣血被奪的表現。
氣海充盈的人,氣血旺盛,胸部會感到氣息堵塞,面色紅潤;氣海不足的人,氣息微弱,說話都費力。
血海充盈的人,總是覺得自己身體很大,渾身不適卻不知道自己哪裡有病;血海不足的人,總是覺得自己身體很小,渾身不適卻不知道自己哪裡有病。
水穀之海充盈,則腹部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餓難耐,吃不下東西。
髓海充盈,則身體輕盈有力,甚至過度;髓海不足,則頭暈耳鳴,小腿酸痛,頭昏眼花,視力模糊,倦怠嗜睡。
下焦虛弱則厥冷,上焦虛弱則眩暈。
三焦與太陽經相通,經絡連結膀胱,約略在小腹下方。實證則小便閉塞,虛證則小便失禁。
陰陽失調,就會導致體液下流,髓液也減少,下流過度則導致虛弱,虛弱就會腰背疼痛,大腿酸痛。
心臟藏神。神氣充盈,則會不停地笑;神氣不足,則會悲傷。
肺臟藏氣。氣息充盈,則會喘咳上氣;氣息不足,則呼吸急促,氣息短淺。
肝臟藏血。血液充盈,則容易發怒;血液不足,則容易恐懼。
脾臟藏肉。肌肉充盈,則腹部脹滿,小便不利;肌肉不足,則四肢無力。
腎臟藏志。意志充盈,則腹部脹滿,大便稀溏;意志不足,則厥冷。
內臟氣血被奪而厥冷,就會出現聲音嘶啞和皮膚粗糙,這是腎虛的表現。
精氣被奪,則會耳聾;氣血耗損,則會視力模糊。
津液耗損,則皮膚疏鬆,出汗多。
體液耗損,則關節屈伸不利,面色蒼白,腦髓減少,小腿酸痛,耳鳴。
血液耗損,則面色蒼白,皮膚乾燥無光澤,脈搏虛弱,這就是判斷的標準。
身體發熱像炭火一樣,頸項和胸部像被卡住一樣,人迎脈搏跳動有力,呼吸困難,氣息逆亂,這是氣血有餘的表現。如果一天小便很多次,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如果太陰脈搏細弱如髮絲,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現在外在有五種有餘的症狀,內在卻有兩種不足的症狀,這表示身體既不屬實證也不屬虛證,已經是瀕臨死亡的徵兆了。
皇帝問:什麼是五奪?岐伯回答說:肌肉消瘦是第一種奪;大量失血是第二種奪;大量出汗是第三種奪;大量腹瀉是第四種奪;產後或大量失血是第五種奪。這些都是不可逆的。
肝虛,則視力模糊,聽力下降,恐懼不安,像有人要抓他一樣。
心虛,則胸腹部膨脹,脅肋與腰部牽引疼痛。
脾虛,則腹部脹滿腸鳴,大便稀溏,消化不良。
肺虛,則氣短,呼吸困難,耳聾咽乾。
腎虛,則胸痛,腹部疼痛,厥冷,心情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