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五 (5)
卷五 (5)
1. 內傷虛損方法
桂心,赤苓(等分)
為末,蜜丸,一兩作八丸。井水化下一丸。
既濟丸,治膀胱虛,小便不禁。
兔絲子(酒煮),益智仁(炒),茯苓,韭子(炒),肉蓯蓉(酒洗),當歸,熟地(各五分),黃柏,知母(鹽水炒),牡蠣(煅),山茱萸(酒蒸,各五錢),五味(一錢)
為末,酒、麵糊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百丸。
既濟湯,治霍亂,虛煩不得眠。
麥冬(二錢),人參,竹葉,半夏,附子(炮),炙草(各一錢)
姜五片,粳米百粒,煎服。
滋腎丸,治胃虛蒸熱,腳膝無力,陰痿陰汗,衝脈上衝而喘,及下焦邪熱,口不渴而小便秘。
黃柏(酒炒,二兩),知母(酒炒,一兩),肉桂(一分)
蜜丸。
此足少陽藥也。水不勝火,法當壯水以制陽光。黃柏苦寒微辛,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入腎經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腎經氣分,二藥每相須而行,為補水之良劑;肉桂辛熱,假之反佐,為少陰引經,寒因寒用也。
甘草湯,一藥治病,是曰奇方。甘草為九土之精,生用則涼,故用伐腎泄熱。治咽痛者,功在緩腎急而救陰液也。
甘草(二兩)
炙甘湯,一名復脈湯。
炙草(四兩),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二兩),麻仁(半斤),生地(一斤),阿膠(二兩),麥冬(半斤,去心),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先煎八味,後納膠。
是方仲景治心悸,王濤治肺痿,孫真人治虛勞,三者皆是精涸燥淫之證。《至真要大論》云:燥淫於內,金氣不足,治以甘辛也。第藥味不從心肺而主乎肝脾者,是陽從脾以致津,陰從肝以致液,各從心肺之母以補之也。
人參、麻仁之甘,以潤脾津;生地、阿膠之鹹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濁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草之氣厚、桂枝之輕揚,載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領地、冬歸心復脈,使以薑、棗和營衛,則津液悉上供於心肺矣。
十全大補湯,治男婦諸虛不足,五勞七傷。此藥性溫補,常服生血、壯脾胃。
人參,肉桂,熟地,白芍,川芎,白苓,當歸,黃耆(炙),白朮,炙草(各一錢二分)
薑、棗,煎。
補腎丸,治腎水不足,陰虛。
龜板(酒炙,四兩),知母,黃柏(酒炒,各二兩),乾薑(泡,一兩)
為末,粥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七丸。
三才丸,治血虛。
天門冬,熟地黃,人參(等分)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酒下。
黃耆十補湯,補虛勞,養氣血。
炙耆,當歸(去尾,酒洗),熟地,茯神(去心、皮,各一錢),沉香,木香(各五錢),麥冬(去心),烏藥,肉桂,半夏(薑汁炒),五味(炒),棗仁(炒),白朮,人參,白芍(炒),陳皮,炙草(各八分)
白話文:
內傷虛損方法
既濟丸: 治療膀胱虛弱,尿失禁。
組成: 兔絲子(酒煮)、益智仁(炒)、茯苓、韭子(炒)、肉蓯蓉(酒洗)、當歸、熟地黃(各五分)、黃柏、知母(鹽水炒)、牡蠣(煅)、山茱萸(酒蒸,各五錢)、五味子(一錢)。
用法: 研磨成粉末,用酒和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用鹽湯送服一百丸。
既濟湯: 治療霍亂,虛煩失眠。
組成: 麥冬(二錢)、人參、竹葉、半夏、附子(炮製)、炙甘草(各一錢)、生薑五片、粳米一百粒。
用法: 水煎服。
滋腎丸: 治療胃虛生熱、腳膝無力、陽痿、盜汗、衝脈上衝而喘息,以及下焦邪熱、口不渴而便秘。
組成: 黃柏(酒炒,二兩)、知母(酒炒,一兩)、肉桂(一分)。
用法: 製成蜜丸服用。 此方為少陽藥,治水不勝火,需壯水以制陽。黃柏苦寒微辛,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入腎經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腎經氣分,兩藥相輔相成,為補水良劑;肉桂辛熱,反佐,引經入少陰,屬寒者寒治。
甘草湯: 單味藥治療疾病的奇方。甘草為九土之精,生用則涼,用於瀉腎熱。治療咽喉疼痛,功效在於緩解腎臟急火,救護陰液。
組成: 甘草(二兩)。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
組成: 炙甘草(四兩)、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二兩)、麻仁(半斤)、生地黃(一斤)、阿膠(二兩)、麥冬(半斤,去心)、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 先煎八味藥,後加入阿膠。此方仲景用於治心悸,王濤用於治肺痿,孫真人用於治虛勞,三者皆為精液耗損、燥熱內盛之症。《至真要大論》云:燥熱內盛,金氣不足,治以甘辛。藥物雖非直攻心肺,卻主治肝脾,因陽氣從脾而致津液不足,陰氣從肝而致精液不足,皆從心肺補之。人參、麻仁甘潤脾津;生地、阿膠鹹苦滋養肝液;重用生地黃、麥冬滋陰,恐其上升無力,故用炙甘草氣厚、桂枝輕揚,引領生地黃、麥冬上達肺部,佐以酒香入血,引導生地黃、麥冬歸心復脈,再用薑棗調和營衛,使津液上達心肺。
十全大補湯: 治療男女各種虛弱不足,五勞七傷。此方溫補,常服可生血、壯脾胃。
組成: 人參、肉桂、熟地黃、白芍、川芎、白茯苓、當歸、炙黃耆、白朮、炙甘草(各一錢二分)、生薑、大棗。
用法: 水煎服。
補腎丸: 治療腎水不足,陰虛。
組成: 龜板(酒炙,四兩)、知母、黃柏(酒炒,各二兩)、乾薑(炮製,一兩)。
用法: 研磨成粉末,用米粥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用鹽湯送服五十七丸。
三才丸: 治療血虛。
組成: 天門冬、熟地黃、人參(等分)。
用法: 研磨成粉末,製成蜜丸,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酒送服。
黃耆十補湯: 補虛勞,養氣血。
組成: 炙黃耆、當歸(去尾,酒洗)、熟地黃、茯神(去心皮,各一錢)、沉香、木香(各五錢)、麥冬(去心)、烏藥、肉桂、半夏(薑汁炒)、五味子(炒)、棗仁(炒)、白朮、人參、白芍(炒)、陳皮、炙甘草(各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