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內傷虛損方法

升陽順氣湯,治內傷,春月口淡,夏月雖熱猶畏寒,胸膈滿悶,飢常如飽。

黃耆(炙,二錢),草豆蔻(八分),神麯(炒),當歸(各一錢),陳皮,人參(各六分),升麻,柴胡,甘草(各四分)

姜煎。

升陽補氣湯,治飲食失節,飢飽勞役,胃虛氣短,四肢倦怠,早飯後昏悶要眠,五心煩熱。

柴胡(錢半),生地(一錢),升麻,澤泄,防風,羌活,獨活,甘草(各七分),厚朴(炒,五分)

薑、棗,煎服。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弱,怠倦嗜臥,時值秋燥,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不思飲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數,兼肺病灑淅惡寒,乃陽氣不升也。

羌活(五錢),防風(五錢),柴胡(二錢),獨活(五錢),黃連(二錢),白芍(五錢),黃耆(二兩),炙草(一兩),人參(一兩),白朮(三錢),茯苓(三錢),廣皮(四錢),半夏(一兩),澤泄(三錢)

薑、棗,煎,早飯、午飯之間服。

此東垣治所生受病肺經之方也。蓋脾胃虛衰,肺先受病,金令不能肅清下行,則濕熱易攘,陽氣不得升,而為諸病。當以羌、防、柴胡,升舉三陽經氣;獨活、黃連、白芍,瀉去三陰鬱熱;以六君子調和脾胃。其重用參、耆、半夏、炙草,若輕於健脾,重於益胃,其升陽之藥,分輕則易升,仍宜久煎,以厚其氣;用於早飯、午飯之間,藉穀氣以助藥力,總是升胃之陽耳。至於茯苓、澤泄,方後注云小便利、不淋勿用,是滲泄主降,非升陽也。

桃核承氣湯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桂枝(二兩,去皮),大黃(四兩,去皮),芒硝(三兩),甘草(二兩)

先煎四味,後納芒硝,溫分三服。

是方治太陽熱結解,而血復結於少陽樞紐間者。必攻血通陰,乃得陰氣上承。大黃、芒硝、甘草,皆入血之品,必主之以桃仁,直達血所,攻其急結;仍佐桂枝,泄太陽隨經之餘熱,內外分解,庶血結無留戀之處矣。

犀角地黃湯

犀角(三錢),生地(五錢),連翹(三錢),甘草(五分)

原方有丹皮、澤泄,無連翹、甘草,是治厥陰、陽明藥也。溫熱入絡,舌絳煩熱,八九日不解,醫反治寒,散之、攻之,熱勢益熾。得此湯立效者,非解陽明熱邪,解心經之絡熱也。犀角、地黃,走心經,專解營熱;連翹入心,散客熱;生甘草入心,和絡血以治熱症。熱邪入絡,於理無悖也。又《回春》於原方內,加當歸、黃芩、黃連各一錢,治衄血不止。

蔥豉湯

蔥白,豉

煎服。無汗,加葛根。

此足太陽藥也。蔥,通陽而發汗;豉,升散而發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解散之,免用麻黃湯者之多所顧忌,用代麻黃之所更紛也。

桂苓丸,治暑月傷冷濕吐瀉。

白話文:

內傷虛損方法

升陽順氣湯:治療內傷,春天口淡無味,夏天即使天氣炎熱卻仍然畏寒,胸膈滿悶,總是感覺飢餓卻像吃飽了一樣。

藥材:黃耆(炙,2錢)、草豆蔻(8分)、神麴(炒,1錢)、當歸(1錢)、陳皮(6分)、人參(6分)、升麻(4分)、柴胡(4分)、甘草(4分)

用法:薑汁煎服。

升陽補氣湯:治療飲食不節,飢飽勞累,胃虛氣短,四肢倦怠,早飯後昏昏欲睡,五心煩熱。

藥材:柴胡(1.5錢)、生地黃(1錢)、升麻(7分)、澤瀉(7分)、防風(7分)、羌活(7分)、獨活(7分)、甘草(7分)、厚朴(炒,5分)

用法:薑、棗煎服。

升陽益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倦怠嗜睡,正值秋燥,濕熱剛退,身體關節疼痛,口苦舌乾,不想吃東西,吃東西沒味道,大便不調,小便次數多,還伴有肺病的灑淅惡寒症狀,都是因為陽氣不能上升造成的。

藥材:羌活(5錢)、防風(5錢)、柴胡(2錢)、獨活(5錢)、黃連(2錢)、白芍(5錢)、黃耆(2兩)、炙甘草(1兩)、人參(1兩)、白朮(3錢)、茯苓(3錢)、廣皮(4錢)、半夏(1兩)、澤瀉(3錢)

用法:薑、棗煎服,早飯、午飯之間服用。

說明:這是東垣(張子和)治療因受寒引起的肺經疾病的方劑。因為脾胃虛弱,肺部先受寒邪,金氣(肺氣)不能肅降,則濕熱容易滋生,陽氣不能上升,導致各種疾病。方中用羌活、防風、柴胡提升三陽經的氣;獨活、黃連、白芍瀉去三陰的鬱熱;用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調和脾胃。大量使用人參、黃耆、半夏、炙甘草,以健脾益胃為主,升陽的藥材用量較輕,更容易使陽氣上升,而且應該久煎,以增強藥效;在早飯、午飯之間服用,利用穀氣來增強藥效,總的目的是提升胃部的陽氣。至於茯苓、澤瀉,方後注記說小便通暢、不小便不利者不用,因為它們是滲濕利尿的藥,不屬於升陽的藥材。

桃核承氣湯

藥材:桃仁(50個,去皮尖)、桂枝(2兩,去皮)、大黃(4兩,去皮)、芒硝(3兩)、甘草(2兩)

用法:先煎桃仁、桂枝、大黃、甘草四味,後加入芒硝,溫服,分三次服用。

說明:這個方劑治療太陽經熱結不解,而血又結在少陽經樞紐部位的疾病。必須攻破血瘀,疏通陰經,才能使陰氣上升。大黃、芒硝、甘草都入血分,用桃仁引導藥力直達血瘀部位,攻破瘀結;再用桂枝泄去太陽經的餘熱,內外兼治,使血瘀得以消除。

犀角地黃湯

藥材:犀角(3錢)、生地黃(5錢)、連翹(3錢)、甘草(5分)

說明:原方有丹皮、澤瀉,沒有連翹、甘草,是治療厥陰、陽明經的方劑。溫熱之邪侵入經絡,舌紅絳,煩熱,八九天症狀不減輕,醫生反而用寒涼藥散寒攻邪,熱勢反而加重。服用此方見效,是因為它能解陽明經的熱邪,解心經的絡熱。犀角、生地黃走心經,專解營分熱邪;連翹入心經,散表熱;生甘草入心經,和絡血以治療熱症。熱邪入絡,這樣治療是符合道理的。《回春》方在原方基礎上,加當歸、黃芩、黃連各一錢,治療鼻出血不止。

蔥豉湯

藥材:蔥白、豉(豆豉)

用法:煎服,無汗者加葛根。

說明:這是治療足太陽經的方劑。蔥,通陽發汗;豉,升散發汗。邪氣剛在表層,應該先服用此方以解表發汗,避免使用麻黃湯,避免麻黃湯的很多禁忌和副作用。

桂苓丸:治療夏季受寒濕邪引起的嘔吐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