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五 (3)
卷五 (3)
1. 內傷虛損方法
補中益氣湯
人參(三分。嗽者去之),白朮(三分,土炒),黃耆(一兩,炙),當歸(五分,酒焙),柴胡,升麻,陳皮(各二分),甘草(五分,炙)
是方以辛甘溫之品,溫足太陰、厥陰,升足少陽、陽明。黃耆、當歸,和營氣以暢陽;佐柴胡,從左出陰之陽;人參、白朮,實衛氣以填中;佐升麻,引春升之氣,從下而上達陽明;陳皮運衛氣,甘草和營氣。東垣以後天立論,氣者後天之氣,出於胃者也,故為補中益氣云。
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本方仲景為湯劑,易老改為丸也。
白朮(二兩),枳實(一兩,麵炒)
為末,用荷葉裹,飯上蒸,飯和丸,梧子大。白湯下五七十丸。
理中丸
人參(三兩),炙草(三兩),白朮(三兩),乾薑(三兩)
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於陰陽也。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為陰陽相偶之處。仲景立論,中焦熱,則主五苓以治太陽;中焦寒,則主理中以治太陰。治陽用散,治陰用丸,皆不及湯。人參、甘草,甘以和陰也;白朮、乾薑,辛以和陽也,辛甘相輔以處中,則陰陽自然和順矣。
四君子湯,治一切陽虛氣弱,脾衰肺損,面白或黃,飲食少思,四肢無力,皮聚毛落,脈來細軟。
人參(二錢),白朮(炒,二錢),茯苓(二錢),炙草(二錢)
薑、棗,煎服。
經曰:氣主煦之。四味皆甘溫之品,故專主氣分,甘得中之味,溫得中之氣,猶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功專健脾和胃,以受水穀之精氣,而輸布於四臟,一如君子成人之德也,誠為生化良方。加廣皮、半夏,名六君子,不特為脾經治痰,而半夏入胃,有交通上下陰陽之神妙。
四物湯,治一切血虛,日晡發熱。
當歸(酒洗),生地(各三錢),白芍(酒炒,二錢),川芎(一錢)
經曰:血主濡之。四味皆濡潤之品,故為血分主藥。地黃,入心腎以沃血之源,入心脾而壯主血、攝血之本;芍藥入肝,而斂疏泄之血海;川芎通足三陰,而行血中之氣。然吳氏曰:失血太多者,禁勿與之。四物皆陰,得天地閉塞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本方加黃柏、知母,為知柏四物湯;又蜜丸,為坎離,皆用為滋陰降火主劑。
要惟初病而實火大旺,方可暫用;病久亡血失精,斷非所宜,前于丹溪治法,論之悉矣。
補血湯,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黃耆(五錢。一方作一兩),當歸(二錢,酒洗。一方作四錢)
是方治因飢困勞役,致面紅目赤,身熱引飲,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血虛發熱,證似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殆。
調中益氣湯,治內傷,大便飧泄,時見白膿。
炙耆(二錢),人參,蒼朮,甘草(各一錢),陳皮,升麻,柴胡(各四分),木香(二分)
白話文:
內傷虛損方法
補中益氣湯:此方用辛甘溫的藥材,溫暖足太陰、厥陰經,提升足少陽、陽明經的氣血。黃耆、當歸滋養營氣,暢通陽氣;柴胡從左側疏通陰經之陽氣;人參、白朮補益衛氣,充實中焦;升麻引導春季上升之氣,從下向上達陽明經;陳皮運化衛氣,甘草調和營氣。東垣認為,氣是後天之氣,源於脾胃,所以此方稱為補中益氣湯。
枳朮丸:治療痞滿,消食健胃。此方原為張仲景的湯劑,後被易老改為丸劑。
理中丸:此方調理中焦之氣,使陰陽平衡。中焦為陰陽交匯之處,上焦屬陽,下焦屬陰。張仲景認為,中焦熱則用五苓散治療太陽經;中焦寒則用理中丸治療太陰經。治療陽證用散劑,治療陰證用丸劑,均不及湯劑。人參、甘草甘味滋潤陰氣;白朮、乾薑辛味溫煦陽氣,辛甘之味相輔相成,使陰陽調和。
四君子湯:治療一切陽虛氣弱,脾胃虛弱,肺氣受損,面色蒼白或萎黃,食慾不振,四肢無力,皮膚乾燥毛髮脫落,脈象細弱等症狀。此方藥物甘溫,專補氣分,如同君子般中正平和,健脾和胃,使水穀精氣得到吸收和運化,滋養全身臟腑。加廣皮、半夏則名為六君子湯,不僅治療脾經痰濕,而且半夏入胃,能很好地調和上下陰陽。
四物湯:治療一切血虛,午後發熱等症狀。此方藥物滋潤,專補血分。生地黃滋養心腎,補充血液;芍藥斂肝血;川芎行血中之氣。但失血過多者禁用。四物湯四味藥皆屬陰性,有閉塞之性,非萬物生長之氣,故久病失血失精者不宜服用。加黃柏、知母則名為知柏四物湯;製成蜜丸則名為坎離丸,皆為滋陰降火之劑。只有初病實火旺盛者方可短期服用,久病亡血失精者絕對不宜。
補血湯:治療因勞累過度引起的肌膚乾燥發熱,口渴多飲,脈象洪大而虛弱的症狀。此方治療因飢餓、勞累引起的面紅目赤,身熱口渴,脈象洪大而虛弱(重按則無力)的症狀,類似白虎湯的症狀,但脈象不同,誤服白虎湯則危險。
調中益氣湯:治療內傷,大便稀溏,時有白色膿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