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四 (16)
卷四 (16)
1. 內傷虛損失血症治
劉默生曰:吐血一證,人惟知氣逆血溢、火升血泛,不知血在臟腑,另有隔膜隔定,其血不能滲溢。然隔膜極薄極脆,凡有所傷則破,破則血溢於上矣,故有陽絡傷則血上溢,陰絡傷則血下滲。隔膜雖傷,傷處有陰血凝定,血來則緩;若陰火驟衝破瘀積之血,血來如潮之上湧,自覺瀝瀝有聲。
彼時喘息不定,面色如醉,煩躁不寧,心神昏亂,一皆龍雷使然,脈亦急疾難憑;少傾火退神清,面白氣平,血亦漸止,方可診切用藥。此時不可驟壅,亦不可用耗氣之藥。能知此義,治血有本矣。
按:繆氏三訣,而謂宜補肝不宜伐肝,伐肝固不宜也,補肝亦未為盡善,惟養之、和之則可也。謂宜降氣不宜降火,降火固不宜也,降氣亦未可盡行,惟調之、順之則可也。
按:內傷勞損而不致失血者,蓋亦鮮矣。夫血從上竅出者,為上溢;從二陰出者,為下滲,下滲為順,上溢為逆,理固然也。然上溢者,因火逼血而上逆,要自有陽火、陰火之分。大抵由於六淫之邪氣,多屬陽火;而根於七情之逆氣,即系陰火。陰火者,龍雷之火也,相火也。
相火本主命門而寄於肝膽,所以為乙癸同源,故有龍火、雷火之稱。肝屬木,居於東,配震,震為雷,所以為雷火也;命門之火居於水中,龍藏海底,動則火騰,所以為龍火也。故凡勞傷肝腎,則相火無不煽動也。相火煽動,而陰分之血有不隨之而逆上者乎。矧以房勞過度,雖傷在腎,而肝與諸臟亦與之俱損者矣。
是以內傷勞損之血溢,原由陰火所迫而逆上,其病至重至危也。然則治勞損之血症,豈可苟焉已哉。
嘗觀方書不曰滋陰降火,則曰引火歸源。夫泥於滋陰降火,則恣用知、柏、歸、地,究致敗胃傷脾、悶心泥膈,欲止血而反耗血,竟至百不一救,此不知先哲垂戒諄切亦已久矣。即在泥於引火歸源,而遽用附子、肉桂,究致藥偏溫熱,大能燥血,欲息火而反激火,亦竟十無一生。此不知名賢機用靈活,貴得當耳。
試觀《內經》所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針經》所云調以甘藥,明以脾胃為主,務在崇培中土,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致生血化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也。善哉嘉言,深會其旨,謂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鹹辛苦在所不用,舍是別無良法,誠得神聖之心,傳為後世振聾覺憒者矣。然不特此也,即彼叔和、景岳、士材、路玉,亦何嘗不互相發明也哉。
要之,古人制方原有加減,自是圓通。如四君、四物、六味、八味、建中、補脾、養營、大補、大造,何一非以治虛損者。然參、耆補氣,歸、地補血,白朮補脾,桂、附補火,以及升、柴之散,芍藥之斂,茯苓之滲,用之不當,詎不足以釀禍。須知相其先後、緩急、輕重而權衡適合,斯能有濟,此所為用藥如用兵。
白話文:
劉默生說:吐血這種症狀,人們只知道是氣逆血溢、肝火上升導致血液湧出,卻不知道血液在臟腑中,另有隔膜阻隔,血液通常無法滲溢出來。但隔膜非常薄且脆弱,任何損傷都會使其破裂,破裂後血液就會溢出。所以,陽絡受損則血液上溢,陰絡受傷則血液下滲。即使隔膜受損,傷處仍有陰血凝結,血液流出會較緩慢;但如果陰火突然衝破瘀積的血液,血液就會像潮水般湧出,患者自己能聽到血液流動的聲音。
那時,患者會呼吸急促不穩,面色像喝醉酒一樣,煩躁不安,心神恍惚,這些都是陰火(龍雷之火)作祟引起的,脈象也會急促而難以捉摸。等一會兒陰火退去,神志清醒,面色恢復正常,出血也逐漸停止後,才能診斷並用藥。此時不可急於止血,也不可用耗氣的藥物。能明白這個道理,治療吐血就有了根本。
繆氏三訣中提到,應該補肝而不宜伐肝,伐肝固然不對,但單純補肝也不夠完善,只有滋養和調和才能奏效。又說應該降氣而不宜降火,降火固然不對,但單純降氣也不一定行得通,只有調節和順暢才能奏效。
內傷勞損而不導致失血的很少見。血液從上部竅穴流出,稱為上溢;從下部二陰流出,稱為下滲。下滲是順著血行方向,上溢是逆著血行方向,這是正常的生理規律。但上溢是火氣逼迫血液逆行而上,這其中又有陽火和陰火之分。大多數由於外邪六淫侵襲所致,屬陽火;而由於七情內傷所致,則屬陰火。陰火,就是龍雷之火,也就是相火。
相火主要存在於命門,並寄居於肝膽,所以稱為乙癸同源,又有龍火、雷火之稱。肝屬木,位於東方,配震卦,震為雷,所以稱為雷火;命門之火居於腎臟(水中),像龍藏於海底,一旦活動就會騰起火焰,所以稱為龍火。所以,凡是勞傷肝腎,都會導致相火活躍。相火活躍,陰部分的血液就會隨之逆行而上。尤其房事過度,即使損傷在腎,肝臟和其他臟腑也會同時受損。
所以,內傷勞損導致的血液上溢,都是陰火迫使血液逆行而上所致,這種病症非常嚴重危急。因此,治療勞損引起的出血症,不能馬虎。
我看過很多方書,不是說滋陰降火,就是說引火歸源。如果執著於滋陰降火,大量使用生地、熟地、阿膠、柏子仁等藥物,最終會導致敗胃傷脾、胸悶氣滯,想止血反而耗血,結果往往收效甚微,這是不了解前輩的告誡。同樣,如果執著於引火歸源,就使用附子、肉桂等溫熱藥物,藥性過於溫燥,會加劇血液的流動,想止火反而激火,也是效果甚微。這是不懂得名醫用藥靈活,貴在恰當。
看看《內經》所說「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針經》所說「調以甘藥」,說明以脾胃為根本,務必注重培補脾胃,使飲食增加,津液旺盛,才能生血化精,補充真陰不足。這是很好的教誨,深刻領會其意,就知道應該使用具有甘味的食物作為根本,而酸、鹹、苦、辛則不必使用,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方法,這是真正掌握了治療精髓,警示後人的話。不僅如此,像張仲景、李時珍、吳又可、張景岳等醫家,也都相互闡發這個道理。
總之,古人用藥是有加減的,非常靈活。像四君子湯、四物湯、六味地黃丸、八珍湯、補中益氣湯、補脾益氣湯、養營湯、大補元氣湯、大造精氣湯,哪一個不是用於治療虛損的?但是人参、黃耆補氣,阿膠、熟地補血,白朮補脾,肉桂、附子補火,以及升麻、柴胡等散藥,芍藥的收斂作用,茯苓的利水作用,用得不對,也會釀成禍患。必須根據病情先後、緩急、輕重來權衡,才能有效,這就像用兵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