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3)

1. 內傷虛損失血症治

人有臍中出血,不多,如水流出。蓋臍通氣海、關元、命門,烏可泄氣,雖但血流,日日如此,氣必隨泄,可不急治。此大小腸火斗於腸中,小腸火欲趨於大腸,大腸火欲升於小腸,兩不相受,火乃無依,上下莫泄,直攻臍隙而出,血即隨之。似宜急安二腸火,然火動腎枯,無水潤也,故治二腸火,仍須治腎。用兩止湯。

人有九竅出血,氣息奄奄,欲臥,不欲見日,頭暈身困,此血熱妄行,上走九竅,症較狂血走一經反輕。人身無非血,九竅出血,由近而遠,非盡從臟腑出,法仍治臟腑,不可止治經絡,以臟腑統經絡也。用當歸補血湯加味治。

人有大便或前或後出血,人謂糞前屬大腸火,糞後屬小腸火,其實皆大腸火。腸本無血,因大腸火燥干腸液,腸薄開裂,血從外滲入,腸裂在上血來遲,腸裂在下血來速,非小腸出血也。小腸出血,人立死,蓋小腸無血,出血則心傷,安能活乎。宜單治大腸,然腎主二便,腎水無濟於大腸,故火旺,致便血。用三地湯。

人有尿血痛澀,馬口如刀刺,人謂小腸火,不知小腸出血人立死,安得痛楚猶生,此因不慎酒色,欲泄不泄,受驚而成。精欲泄,因驚縮入,精已離宮,不能仍返腎內;小腸因驚,不能直泄其水,則水積火生,熱極煎熬,所留之精化血而出,實本腎精,非小便血也。法宜解小腸火,然不利水,則水壅,火仍不出。用水火兩通湯。

人有毛孔出血,或摽或滲如線,或頭身,或兩脛,皆肝腎虧,火乘隙越出,舍補腎無二法。然補腎功緩,當急補氣,氣旺肺自旺,皮毛自固。用肺腎兩益湯。

人有唾血,止唾一口,人謂似輕,不知實重,蓋唾出脾,不出於胃也。脾胃相表裡,血犯胃,後天已虧,況更犯脾陰乎。胃主受,脾主消,脾傷不能為胃化其津液,雖糟粕已變,但能化粗,不能化精以轉輸於臟腑而皆困,是脾唾甚於胃唾也。然脾之所以唾,仍責胃虛,不特胃虛,尤責水衰。

蓋胃為腎關門,腎衰胃不能司開闔,脾血上吐,胃無約束,任其越出,故脾唾雖脾火沸騰,實腎、胃二火相助。法平脾火,必須補脾土,補脾土以平脾火,必須補腎水以止胃火。用滋脾飲。

人有兩目流血,甚直射出,女經閉,男口乾唇燥,此腎中火動,非丹血妄行也。蓋腎,相火也,君火寧,相火不敢上越於目;惟君火衰,心動嗜欲,相火即挾君以令九竅,心系通於目,肝竅開於目,肝、命門、心包同為相火,同氣相助沸騰,上走心肝之系竅。法似宜補心以制腎火,然心既虛,補不易旺,必補腎生心,則心火不動,腎火亦靜。用助心丹。

人有舌上無故出血不止,細觀有小孔摽血,此心火上升克肺也。鼻衄犯氣道,舌衄止犯經絡之小者耳。然血出於舌,無異血出於口,出於口,犯胃不犯心;出於舌,犯心不犯胃,胃腑、心臟烏可忽視哉。宜內補心液,外填舌竅之孔,心火自寧,舌血易止。用補液丹。

白話文:

內傷虛損失血症治

人若臍中出血,量不多,像水一樣流出。因為肚臍連通氣海、關元、命門等穴位,容易泄氣,雖然只是少量出血,但日日如此,元氣必然隨之流失,不可不急於治療。這是大小腸的火氣在腸道內互相衝撞,小腸的火氣想進入大腸,大腸的火氣想上升到小腸,彼此不相容,火氣無處宣洩,便直衝臍部而出,血液也就跟著流出來。看似應該立即平息大小腸的火氣,但火氣旺盛會導致腎臟精氣虧損,缺乏水液滋潤,所以治療大小腸的火氣,還必須同時滋養腎臟。需服用兩止湯。

人若九竅出血,呼吸微弱,想躺下休息,不願見光,頭暈乏力,這是因為體內血熱妄動,上衝九竅所致,症狀比單純血熱循經脈亂竄輕些。人體全身都是血液,九竅出血,由近及遠,並非全部來自臟腑,治療方法仍需著重調理臟腑,不能只治經絡,因為臟腑主導經絡。需服用當歸補血湯加減方。

人若大便出血,無論是便前或便後,人們認為便前是大腸火盛,便後是小腸火盛,其實都是大腸火盛所致。腸道本身並無血液,由於大腸火熱乾燥腸液,腸壁薄弱而破裂,血液從外滲出,腸裂在上部出血較慢,腸裂在下部出血較快,並非小腸出血。小腸出血,人會立即死亡,因為小腸本身沒有太多血液,出血則傷及心臟,怎麼能活呢?只需單獨治療大腸,但腎臟主導二便,腎水不足不能滋潤大腸,所以火氣旺盛,導致便血。需服用三地湯。

人若尿血伴隨疼痛和澀滯,小便如刀割般疼痛,人們認為是小腸火盛,卻不知道小腸出血會立即致死,怎麼還能感覺到疼痛呢?這是因為房事不節,欲泄而不得泄,受驚嚇所致。精氣欲泄,因受驚嚇而內縮,精氣已離開腎臟,無法返回;小腸因受驚嚇,不能順利排出尿液,於是水液停滯,火氣產生,熱極煎熬,停留的精氣化為血液排出,其實是腎精虧損所致,並非小便本身出血。需疏通小腸火氣,但如果不能利水,則水液壅滯,火氣仍不能排出。需服用水火兩通湯。

人若毛孔出血,或點滴或滲出如線,部位可見於頭身或兩脛,都是肝腎虧虛,火氣乘虛而外泄所致,除了補腎沒有其他方法。但補腎見效緩慢,應先急補氣血,氣旺則肺氣旺盛,皮毛自然強健。需服用肺腎兩益湯。

人若吐血,只吐一口,人們認為好像很輕,卻不知道其實很嚴重,因為唾液來自脾臟,而非胃部。脾胃互為表裡,血液犯胃,後天之本已虧損,更何況侵犯脾臟陰氣呢?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臟受損不能幫助胃部消化津液,即使糟粕已初步消化,但能消化粗糙食物,卻不能將精微物質轉運到各臟腑,所以脾臟吐血比胃部吐血更嚴重。但脾臟吐血的原因,還是責之於胃虛,不僅是胃虛,更責之於腎水不足。

因為胃是腎臟的關門,腎臟衰弱,胃部不能正常開合,脾臟的血液上逆吐出,胃部失於約束,任其外溢,所以脾臟吐血雖然是脾臟火氣旺盛,實則是腎、胃二火共同作用的結果。需平息脾火,必須補益脾土,補益脾土以平息脾火,必須補益腎水以制止胃火。需服用滋脾飲。

人若雙目流血,甚至血液直射而出,女性月經閉止,男性口乾唇燥,這是腎臟火氣旺盛所致,並非丹田之血妄動。因為腎臟藏相火,君火(心火)旺盛,相火就不敢上衝眼睛;只有君火衰弱,心神不安,嗜欲無度,相火就會挾持君火,衝擊九竅,心臟經絡連通眼睛,肝臟經絡開於眼睛,肝臟、命門、心包都與相火相關聯,同氣相求,火氣旺盛,上衝心肝經絡。看似應該補益心臟以制約腎火,但心臟已經虛弱,補益不易見效,必須補益腎臟以滋養心臟,則心火不妄動,腎火也會平靜。需服用助心丹。

人若舌上無故出血不止,仔細觀察可見舌面上有小孔在出血,這是心火上炎克伐肺金所致。鼻出血犯的是氣道,舌出血只犯經絡的小部分而已。但血液從舌頭流出,與血液從口中流出沒有差別,從口中流出,犯的是胃部而非心臟;從舌頭流出,犯的是心臟而非胃部,胃腑、心臟怎麼可以忽略呢?應該內補心液,外填塞舌頭上的小孔,心火自然平靜,舌血也容易止住。需服用補液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