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內傷虛損失血症治

血症既久,古人多以胃藥收功,異功散加丹皮、山藥、澤瀉;咳嗽,更加萎蕤,此虛家神劑也。

凡治血症,須知其要,而動血之由,惟火與氣耳。故察其有火、無火,氣虛、氣實,而得其所以,則治血之法無餘義矣。

凡憂慮過度,損傷心脾,以致吐血、咯血,其症當見氣短、氣怯,形色憔悴,或胸懷鬱怒,食飲無味,或腹雖覺飢而不欲食,神魂驚困而臥不安,若素多勞倦、思慮,或善嘔吐,或常泄瀉而致吐血、下血者,是皆脾虛不能攝血,非火證也。治當培其中氣,切不可用清寒等藥。

格陽失血之症,多因色欲勞傷過度,以致真陽失守於陰分,則無根之火浮泛於上,多見上熱下寒,或頰紅面赤,或喘促躁煩,而失血不止,但其六脈細微,四肢厥逆,或小水清利、大便不實者,此格陽虛火證也。治當引火歸源,若用寒涼,陽絕則死矣。凡所吐之血,色黑而黯,必停積失位之血,非由火逼而動也,或面白息微,脈見緩弱,身體清涼者,此必脾腎氣虛不能攝血而然,若用寒涼,必致殆矣。暑氣逼心,火毒刑金,多令人吐衄失血。

然暑熱傷心,又能傷氣,證必脈虛氣弱,體倦息微,若但知為熱,而過用寒涼,則氣必愈傷而害斯甚矣。凡血逆上焦,紫黑成塊,或痛或悶,結聚不散者,惟宜行散。大都治血之法,多忌辛散,恐其動血也,惟此留滯之血,不妨用之,或韭汁,亦善行瘀也。吐血不能止者,惟飲童便最妙。

或搗側柏葉汁,以童便二分,酒一分,和而飲之,大能止血。

凡鼻口見血,多由陽盛陰虛,二火逼血而妄行也。蓋血隨氣上,有升無降,惟宜補陰抑陽,則火清氣降而血自靜矣。凡火盛逼血妄行者,或上或下,必有火脈、火症可據,乃可以清火為先。若以假火作真火,則害不旋踵矣。凡氣逆於上,則血隨氣亂而錯經妄行,此必有氣逆喘滿,或脅痛脹,或尺寸弦緊等症脈,則當以順氣為先,氣順則血自寧也。其或實中有虛,則消耗斷不可用矣。

若火不盛、氣不逆而血動不止者,乃其元氣受損,營氣失守,病在本根而然。經曰: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此二言最得損傷失血之源。故凡治損傷,無火、無氣而失血不止者,不宜妄用寒涼以伐生氣,又不宜妄用辛燥以動陽氣。而治此之法,但宜純甘至靜之品培之養之,則營氣自將寧謐,不待治血而自安矣。

且今人以勞傷而病者,多屬此症,若不救根本,終致敗亡矣。

失血之症,凡見喘滿咳嗽及左右胸脅間有隱隱脹痛者,病在肺也;若胸膈膻中間覺有牽痛如縷如絲,或懊憹嘈雜,有不可名狀者,病在心主包絡也;若胸腹膨脹,不知飢飽,飲食無味,多嘔沫者,病在脾也;若脅肋牽痛,或躁擾喘急不寧,往來寒熱者,病在肝也;若氣短似喘,聲啞不出,骨蒸盜汗,動氣怔忡者,病在腎也;若大嘔大吐,煩渴頭痛,大熱,不得臥者,病在胃也。於此而察其兼症,則病有不止一臟者,皆可參合以辨之也。

白話文:

內傷虛損失血症治法

長期血症,古人多用健胃藥物治療,常用異功散加丹皮、山藥、澤瀉;若伴有咳嗽,則再加萎蕤,這是治療虛弱症狀的良方。

治療血症,必須了解其根本原因,導致出血的原因主要為火和氣。因此,需仔細觀察是否有火、火勢如何,以及氣虛或氣實的情況,找到病因,治療血症的方法就迎刃而解了。

凡因憂慮過度,損傷心脾,導致吐血、咯血,症狀通常表現為氣短、氣怯,面色憔悴,或胸悶鬱怒,食慾不振,或雖感飢餓卻不想吃東西,精神萎靡,睡眠不安。如果平時勞累過度、思慮過多,或經常嘔吐、腹瀉而導致吐血、便血,這些都是脾虛不能攝血,而非火證。治療應當補益脾胃之氣,絕對不能使用寒涼藥物。

陽氣虧損導致的失血症,大多因房事過度、勞累傷身,導致真陽之氣不能固守,虛火浮於上,表現為上熱下寒,或面頰紅赤,或呼吸急促煩躁,出血不止,但脈象細微,四肢厥冷,或小便清長、大便不實,這是陽氣虛衰、虛火上浮的症狀。治療應當引火歸元,若使用寒涼藥物,陽氣衰竭則危及生命。凡吐出的血色黑而暗,是停積瘀滯之血,並非火邪逼迫所致;或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象緩弱,身體冰冷,這是脾腎氣虛不能攝血所致,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必然會加重病情。暑熱逼迫心臟,火毒損傷肺金,常導致吐血、鼻出血。

然而,暑熱傷心又能傷氣,症狀必然是脈象虛弱,氣息微弱,身體倦怠。如果只知道是熱證,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則氣虛會更加嚴重,危害更大。凡血逆於上焦,呈紫黑色血塊,或伴有疼痛或胸悶,瘀血凝聚不散,則宜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物。總的來說,治療血症大多忌諱辛散之品,擔心會加重出血,但對於瘀血停滯者,可以使用此類藥物,韭菜汁也有活血化瘀之效。吐血不止者,飲用童尿效果最佳。

也可以搗碎側柏葉取汁,再加入童尿二份,酒一份,混合飲用,能有效止血。

凡鼻孔或口中出血,大多是陽盛陰虛,陰陽兩虛火逼迫血液妄行所致。血液隨著氣機上升,有升無降,應當滋陰降火,則火邪清除,氣機下降,出血自然停止。凡火盛逼迫血液妄行,無論上吐下瀉,必然有火脈、火證可循,可以優先清火。若把虛假之火當作真火來治療,後果不堪設想。凡氣逆於上,則血液隨著氣機紊亂而錯行,這必然伴有氣逆、胸悶、喘滿,或脅肋疼痛脹滿,或寸關脈弦緊等症狀和脈象,則應當先順氣,氣順則血自寧。但若實證中夾雜虛證,則耗氣傷陰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

如果沒有火盛、氣逆,而出血不止,是因元氣受損,營氣不足,病根在於元氣虧損。經書上說: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受損,陽絡受損則血外溢,血外溢則吐血、鼻出血;陰絡受損則血內溢,血內溢則便血。這兩句話最能說明損傷失血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因損傷而導致的出血,沒有火熱、氣逆,出血不止,不宜妄用寒涼之藥損傷陽氣,也不宜妄用辛燥之藥助長陽氣。治療方法應當使用甘平滋補之品,溫養臟腑,則營氣自然平和,不必專門治療出血,出血自然停止。

現在許多人因勞傷而致病,大多屬於此症,如果不從根本上治療,最終會導致死亡。

失血症,凡出現喘滿咳嗽以及左右胸脅隱隱作痛者,病在肺;若胸膈膻中牽痛如絲如縷,或胃脘嘈雜,有說不出的不適,病在心包絡;若胸腹膨脹,不知飢飽,食慾不振,經常嘔吐涎沫者,病在脾;若脅肋牽痛,或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寒熱往來者,病在肝;若氣短似喘,聲音嘶啞,骨蒸盜汗,動則心悸者,病在腎;若嘔吐劇烈,煩渴頭痛,高熱,不能臥床者,病在胃。根據這些症狀,觀察其兼證,則疾病不僅限於一個臟腑,可以綜合分析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