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四 (6)
卷四 (6)
1. 內傷虛損失血症治
自《內經》以至諸賢,諄諄言之以氣藥有生血之功,血藥無益氣之理,可謂深切著明,人亦奈何不察耶。
虛損吐血,傷其陰也,故或吐或衄,所不能免。但其火盛而載血逆上,其脈症之間,自有熱症可據,急則治標,不得不暫用清涼瀉之。若陰虛而兼微火,則當養血,而不可過用寒涼。若無實火,而全屬傷陰,則陰虛水虧,血由傷動,此宜純甘養陰之品,以靜制動,以和治傷,使陰氣安靜得養,則血自歸經矣。
若血而兼嗽者,陰虛連肺也;因勞役而動血者,心脾腎三陰受傷也;若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六脈無根,而大吐大衄者,此火不歸源,真陰失守而然,惟因思慮勞倦過傷者,多有此症也;若因勞倦而素易嘔泄者,多有脾不攝血也。若大吐大衄而六脈細脫,手足厥逆,危在頃刻,而血不止者,速用止血也。
若血脫至盛,氣亦隨之,因是厥逆、昏憒者,速當益氣也,倘用寒涼則殆矣。總之,失血必其陰分大傷,使非加意元氣,培養真陰,而或用寒涼,則其陰氣益損,血雖得止而病必日敗矣。
凡失血,無論衄血出於經,咳血出於心,嗽血出於肺,吐血出於胃,咯血出於腎,嘔血出於肝,唾血出於脾,但以色紫黑者,為瘀積,久血;色鮮紅者,為暴寒,新血;色淡青者,為氣虛挾痰,總屬炎火沸騰。故治血,以降火下行為首務,不可驟用酸寒收斂,使瘀積發熱轉增上炎之勢。
先用瑞金丹,次用童真丸,引血與火下行最速。若血色甚赤,吐出即凝,剔起成片如柿皮者,此守藏之血因真陰受損而脫,雖能食倍常,必驟脫而死。若吐淡紅,如肉如肺者,謂之咳白血,此肺腎並傷,雖淹歲月,亦終不救也。
《內經》論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變,皆能失血。若不察其所因,概與寒涼折之,變乃生矣。服寒涼後,症雖大減,脈反加數者,陽郁也,宜升、宜補;倘執迷不省,復用寒涼者,必死而後已。七情妄動,形體疲勞,陽火相迫,致血妄行,脈洪多熱,口乾便澀,宜行涼藥。若使虛氣挾寒,陰陽不相為守,血亦妄動,必有虛冷之狀,所謂陽虛陰必走也。
更驗其血之色,必瘀晦不稠,非若火盛迫血妄行之色濃厚紫赤也,宜理中湯加肉桂收攝之。因氣而發者,加香附、烏藥;或飲食傷胃,亦主吐衄,加香附、楂、曲。勞嗽吐血,上熱下寒,四味鹿茸丸選用之。久病虛勞失血,血枯發熱,及女人經閉血竭者,宜四烏賊骨一藘茹丸,或四物換生地,加桃仁、虻蟲,為丸服。
吐血成升斗者,花蕊石散,然必陽虛不能制、陰氣暴逆者為宜;若氣虛、血隨火湧者,誤用必殆,宜十灰散。若胃脘蓄血者,吐血多而久不止者,並宜獨參湯主之。氣虛有熱,保元湯加童便、藕汁,即有血,亦無礙。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不寧,五心煩熱,宜聖愈湯。
白話文:
從《內經》到歷代醫家,都反复強調氣藥能生血,而血藥不能益氣,這一點非常明確,為何人們總是忽略呢?
虛損導致吐血,是傷了陰氣,所以或吐血或鼻出血,都難以避免。但如果伴隨火盛,血液逆流上衝,脈症中會有熱症表現,此時需急治標,暫時使用清熱瀉火的藥物。如果陰虛又兼有輕微的火症,則應養血,而不能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如果沒有實火,完全是陰虛所致,則為陰虛水虧,血液因受損而運行失常,這時應該使用純粹滋陰的藥物,以靜制動,以平和的方法治療,使陰氣安靜得到滋養,血液自然就能迴歸經脈。
如果出血伴隨咳嗽,是陰虛累及肺部;因勞累而出血,是心、脾、腎三陰受損;如果下焦陰虛,上焦陽氣被阻,六脈無力,大量吐血或鼻出血,這是由於火不歸元,真陰失守所致,多見於思慮過度、勞累過度者;如果因勞累且平素容易嘔吐腹瀉,多是脾臟攝血功能不足。如果大量吐血或鼻出血,六脈微弱,手腳厥冷,危在旦夕,出血不止,則應立即止血。
如果失血過多,氣血也隨之衰竭,導致厥冷、昏迷,應立即益氣,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則很危險。總之,失血必然導致陰分受損嚴重,如果不注重補充元氣,滋養真陰,而使用寒涼藥物,則陰氣會更加受損,即使血止住了,病情也會日益惡化。
凡是失血,不論鼻出血源於經脈,咳血源於心臟,嗽血源於肺臟,吐血源於胃,咯血源於腎臟,嘔血源於肝臟,唾血源於脾臟,但凡血色紫黑者,為瘀血,是陳舊的血液;血色鮮紅者,為寒邪襲體,是新鮮血液;血色淡青者,為氣虛夾雜痰濁,都屬於內熱沸騰。所以治療出血,應以瀉火下行為首要任務,不可驟然使用酸寒收斂的藥物,以免瘀血發熱,加重上炎的勢頭。
先用瑞金丹,再用童真丸,引導血液和火邪下行速度最快。如果血色鮮紅,吐出即凝,凝結後成片狀像柿子皮一樣,這是由於真陰受損而導致的血液外泄,即使能吃得多於平常,也會突然死亡。如果吐出淡紅色,像肉或肺一樣的物質,稱為咳白血,這是肺腎都受損,即使延誤數年,最終也是無法治愈的。
《內經》論述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變化,都能導致失血。如果不察明病因,一概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導致病情變化。服用寒涼藥後,症狀雖減輕,但脈搏反而加快,這是陽氣鬱滯,應升陽補氣;如果仍然執迷不悟,繼續使用寒涼藥物,必定會死亡。七情妄動,身體疲勞,陽火相迫,導致血液妄行,脈象洪數有力,口乾便祕,宜用清熱藥物。如果虛氣夾雜寒邪,陰陽失調,血液也會妄行,必然會有虛寒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陽虛則陰必走。
再觀察出血的顏色,如果是暗淡不清,不像火盛迫血妄行那樣顏色濃厚紫赤,應該用理中湯加肉桂收斂。因氣機鬱滯而導致出血的,加香附、烏藥;或飲食傷胃,也導致吐血或鼻出血,加香附、山楂、麥芽。勞累咳嗽導致吐血,上熱下寒,選用四味鹿茸丸。久病虛勞失血,血枯發熱,以及女性經閉血竭,宜用四烏賊骨一藘茹丸,或四物湯換生地黃,加桃仁、虻蟲,製成丸劑服用。
吐血達一升以上,用花蕊石散,但必須是陽虛不能制約,陰氣暴逆的情況才適用;如果是氣虛,血液隨火邪上湧,誤用此方必定危險,宜用十灰散。如果胃脘蓄血,吐血多且久治不止,都應該用獨參湯為主。氣虛有熱,保元湯加童尿、藕汁,即使有出血,也沒有妨礙。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不安,五心煩熱,宜用聖愈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