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內傷虛損失血症治

吐血者,營氣溢入濁道,留聚膈間,滿則吐血,名曰內衄。然先哲皆以為熱,其因於寒者理亦有之。何則?寒邪屬陰,營血亦屬陰,風傷衛,寒傷營,各從其類。人果身受寒邪,口傷寒物,即入血分,郁遏內熱,無從發泄,血乃沸騰,在上則從口而出,在下則從便而出。若此者,實病機之所有也。

但其血色之黑,與吐血因熱極而反兼水化者相似,茲則宜於脈症間求之。脈微遲而身清涼者,寒也;洪數而身煩熱者,熱也。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治法大不同矣。若吐血發渴者,名為血渴,宜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凡古方純用補氣,不入血藥,何也?蓋陽統乎陰,血隨乎氣,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也。

凡失血後發熱,名曰血虛發熱,古方用當歸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四錢,名為補血,而以黃耆為君,陽旺能生陰血也。

血之來也,雖火以迫之,然此火宜導以歸源,則血亦歸經;切忌寒涼,則反激浮火上逆,且傷胃氣,脾愈不能統血矣。更宜養肝,使肝平而血有所歸;切忌伐肝,蓋肝為將軍之官而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職也,若再伐之則無力攝血收藏,而血愈不止也。更宜行血不宜止血,蓋吐血者氣逆上壅而血不行,經絡行血則血循經,不止自止耳。

若勉強止之,則瘀血凝滯,胸脅脹滿,發熱惡食,反成痼疾。況血生化於脾,而脾又統血,倘不調理脾胃為主,而概用四物純陰傷胃,徒增其病矣。故失血諸症,每以胃藥收功。

褚氏云:血雖陰而運藥之其陽和乎。觀時珍發明藥性,謂童便性溫不寒,飲之入胃,隨脾之氣上歸於肺,下運水道而入膀胱,乃其舊路,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其味鹹而走血,故治血病。但當乘熱即飲,則真氣尚存,其行自速,冷則惟有鹹寒之性而已。彼用苦寒以為滋陰降火者,曷弗思之甚也。

凡治血症,前後調理,須按三經用藥,以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而歸脾湯一方,三經之主劑也。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龍眼,補心以生脾土;參、耆、朮、草,補脾以固肺氣;木香者,香先入脾,總欲使血歸於脾,故以歸脾湯名。有郁傷脾、思慮傷脾者,尤宜。

火旺者,加山梔、丹皮;火衰者,加丹皮、肉桂。又有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治無餘法矣。

夫血病而用血藥,亦必兼氣藥為主。經曰:無陽則陰無以生血。血脫者益氣,為血不自生,必得陽和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也。若單用血藥,血無由而生,反有傷犯中州之患矣。東垣云:人參甘溫,補肺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也。自王好古、節齋之論出,而天下皆以人參為虛勞毒藥,殊不知肺家本有火,右脈必大而有力,東垣所謂鬱熱在肺者,誠當勿用;若肺虛而虛火乘之,肺已被病,非人參何以救之。古方治肺寒以溫肺湯,肺熱以清肺湯,中滿以分消湯,血虛以養營湯,皆用人參。

白話文:

內傷虛損失血症治

吐血是營氣溢出到不該去的通道,停留在膈膜之間,積滿了就吐血,稱為內衄。古人多認為是熱症引起的,但其實寒症也會導致吐血。為什麼呢?因為寒邪屬陰,營血也屬陰,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營血,都是同類相傷。如果人體受了寒邪,或吃了寒涼的食物,寒邪就會侵入血分,阻礙內熱的發洩,導致血液沸騰,往上就從口中吐出,往下就從大便排出。這就是寒邪導致吐血的病機。

但寒邪導致的吐血,血色發黑,與因熱極而兼有水濕的吐血相似,所以要從脈象和症狀來區分。脈象微弱遲緩,身體涼的,是寒症;脈象洪大而數,身體煩躁發熱的,是熱症。寒症就溫熱治療,熱症就清熱治療,治療方法大不相同。如果吐血還口渴,叫做血渴,可以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古代處方多只補氣而不加補血藥,為什麼呢?因為陽氣統攝陰氣,血液依賴氣血,有形的血液不能快速產生,無形的氣則需要緊急固護。

失血後發熱,稱為血虛發熱,古方用當歸補血湯,以黃耆為主藥,當歸為輔,因為陽氣旺盛才能滋生陰血。

血液雖然屬陰,但運行卻需要陽氣的推動,這種陽氣要引導它回到正常軌道,這樣血液就能回歸經絡;絕對不能用寒涼之物,否則會反而激起浮火上逆,而且會傷及胃氣,脾臟就更不能統攝血液了。更要養肝,讓肝氣平和,這樣血液才能歸經;絕對不能瀉肝,因為肝臟是將軍之官,主藏血,吐血是肝臟失職,如果再瀉肝,肝臟就更沒有力量攝血收藏,出血就會更多。更應該行血而不宜止血,因為吐血是氣逆上壅導致血流不通,疏通經絡使血液運行,就能自然止血。

如果勉強止血,就會導致瘀血凝滯,胸脅脹滿,發熱惡食,反而變成慢性疾病。況且血液是由脾臟生化,脾臟也統攝血液,如果不以調理脾胃為主,而一味使用四物湯這種純陰的藥物,反而會傷胃,加重病情。所以失血諸症,多用胃藥就能見效。

褚氏說:血液雖然屬陰,但治療時卻要使用溫陽的藥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童尿性溫不寒,喝了它進入胃部,隨著脾氣上行到肺部,下行到膀胱,這是它原來的運行路線,所以能治療肺病,引導火邪下行;童尿味鹹,入血分,所以能治療血病。但是必須趁熱喝,這樣真氣尚存,藥效才能迅速起效,冷了就只有鹹寒的性質了。那些用苦寒藥物來滋陰降火的,實在是沒有好好思考啊!

治療血症,前後調理,必須根據心、脾、肝三經用藥,因為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而歸脾湯就包含了三經的主要藥物。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龍眼,補心以生脾土;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補脾以固肺氣;木香,香氣先入脾,總之就是要讓血液歸於脾臟,所以叫做歸脾湯。如果是有鬱氣傷脾、思慮過度傷脾的人,更應該服用。

火旺就加山梔子、丹皮;火衰就加丹皮、肉桂。還有八味丸,用來培補先天之本。治療血症,就沒有別的方法了。

治療血症,雖然要用補血藥,但更要以補氣藥為主。經書上說: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血。失血的人要益氣,因為血液不是自己能產生的,必須依靠溫陽的藥物才能產生,陽氣生了,陰氣才能長。如果單用補血藥,血液就無法產生,反而會傷害脾胃。李東垣說:人參甘溫,補肺氣。肺氣旺盛,則四臟的氣都旺盛,精氣自然產生,身體自然強壯。自從王好古、張節齋的論述出現後,天下人都認為人參是虛勞的毒藥,殊不知肺部本來就有火,如果右脈洪大有力,就是李東垣說的肺部鬱熱,這種情況確實不能用人參;但如果肺虛而虛火上炎,肺部已經被疾病侵犯,除了人參還能用什麼藥物來救治呢?古方治療肺寒用溫肺湯,肺熱用清肺湯,中滿用分消湯,血虛用養營湯,這些方劑都有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