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內傷虛損失血症治

萬物生成之道,惟陰與陽。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神強。人之初生,必從精始。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於腎,所蘊不多,而血富於沖,所至皆是。蓋其源源而來,生化於心,總統於脾,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無所不及也。

是以人有此形,惟賴此血,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而百骸表裡之屬,凡血虧之處,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偏廢之病。倘至血脫,則形何以立,氣何以歸,亡陰亡陽,其危一也。然血化於氣而成於陰,陽虛固不能生血,所以血宜溫而不宜寒;陽亢則最能傷陰,所以血宜靜而不宜動。苟能察其精義,而得養營之道,又何血病之足慮哉。

血本陰精,不宜動也,動則為病。血主營氣,不宜損也,損則為病。蓋動者多由於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於氣,氣傷則血無以存。故有以七情而傷氣者,有以勞倦色欲而動火者,有以色欲勞倦而傷陰者,或外邪不解而熱鬱於經,或縱飲不節而火動於胃,或中氣虛寒則不能收攝而注陷於下,或陰盛格陽則火不歸源而泛溢於上。

是故妄行於上則見於七竅,流注於下則出乎二陰,或壅瘀於經絡則發為癰疽膿血,或鬱結於腸臟則留為血塊血症,或乘風熱則為斑為疹,或滯陰寒則為痛為痹,此皆血病之症也。若七情勞倦不知節,潛消暗爍不知養,生意本虧而耗傷弗覺,則為營氣之羸,形體之弊,此以真陰不足,亦無非血病也。故凡治血者,當察虛實,是固然也。

若實中有虛,則於疼痛處,有不宜於攻擊者,此似實非實也。熱中有寒,則於火症中,有速宜溫補者,此似熱非熱也。夫正者正治,誰不得而知之;反者反治,則吾未見有知之者,矧反症甚多,不可置之忽略也。

失血於口者,有咽喉之異。蓋上焦出納之門戶,惟咽與喉為胃之上竅,故由於咽者必出於胃;喉為肺之上竅,故由於喉者必出於肺。而肺總五臟之清道,咽連於胃而實統六腑之濁道,此其出入於肺者。人之病在五臟,而不知出於胃者亦多由於五臟也。何也?《內經》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

而五臟之病,獨不及於胃乎?古人云嘔血者出於胃,豈知亦由乎臟也。蓋凡胃火盛而大吐者,此本家之病,無待言也。至若怒則氣逆,甚則嘔血者,亦必出於胃脘,此氣逆在肝,木邪乘胃而然也。又如欲火上炎,甚則嘔血者,亦出於胃脘,此火發源泉,陰邪乘胃而然也。由此觀之,則凡五志之火皆能及胃,但咳而出者,必出於喉,出於喉者,當察五臟;嘔咯而出者,必出於咽,出於咽者,五臟六腑皆能及之。且胃為水穀之海,故為多氣多血之腑,而實為衝任、血海之源。

白話文:

萬物由陰陽構成,人體亦然,陰陽即血氣。陽主氣,氣足則精神旺盛;陰主血,血足則精神強健。人生之初,源於精,血屬精,精藏於腎,數量有限,而血則充盈全身,源源不斷地由心臟生成,脾臟統攝,肝臟儲藏,肺臟宣佈,腎臟調節,滋養全身。

因此,人體形態的維持全賴血液,血衰則形體萎靡,血敗則形體壞損,任何血液虧損的地方都會出現相應的疾病。若血液大量流失,則形體難以維持,氣血運行失常,陰陽俱損,性命危在旦夕。血液化生於氣,並歸屬於陰,陽氣虛弱則不能生血,所以血液需要溫煦,不宜受寒;陽氣亢盛則容易損傷陰血,所以血液需要平和,不宜過度活動。只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並掌握養生的方法,就不必擔心血症。

血液本屬陰精,不宜過度活動,活動過度則致病;血液是營氣的根本,不宜受損,損傷則致病。血液活動過度多因火盛,火盛則迫使血液妄行;血液損傷多因氣虛,氣虛則血液無法維持。因此,有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傷氣的,有因勞累、房事過度而致火盛的,有因房事過度、勞累過度而傷陰的,也有外邪不解熱鬱於經絡,或飲酒過度導致胃火旺盛,或中氣虛寒不能收攝血液而下注,或陰盛格陽導致陽氣不能歸元而上泛的。

所以,血液妄行於上則會出現七竅(眼、耳、鼻、口、舌、心、意)異常;流注於下則會從二陰(肛門、尿道)排出;壅瘀於經絡則會形成癰疽膿血;鬱結於腸臟則會形成血塊、血症;遇到風熱則會出現斑疹;遇到陰寒則會出現疼痛、痺症,這些都是血病的表現。如果七情勞累不知節制,潛在消耗不知保養,先天不足又不斷損傷,就會導致營氣虛弱,形體衰敗,這是由於真陰不足,也是一種血病。因此,治療血病,必須辨明虛實,這是必須的。

但是,如果實症中夾雜虛症,則在疼痛處,有些方法不宜使用,這看似實證,卻非純粹的實證。如果熱證中夾雜寒證,則在火症中,有些情況需要溫補,這看似熱證,卻非純粹的熱證。正治用正法治療,誰都知道;反治用相反的方法治療,卻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尤其是反證很多,不可輕忽。

出血於口者,有咽喉的區別。咽喉是上焦出入的門戶,咽是胃的上竅,所以從咽喉出血的,大多來自胃;喉是肺的上竅,所以從喉嚨出血的,大多來自肺。肺主一身之氣,咽喉連接胃,統攝六腑之濁氣,這些出入都與肺有關。人體疾病雖在五臟,但不知源於胃的,也大多源於五臟。為什麼呢?《內經》說:五臟都稟受氣於胃,胃是五臟之本。

五臟的病,難道不會波及到胃嗎?古人說嘔血源於胃,卻不知道它也可能源於臟腑。胃火旺盛而大吐者,這是胃本身的疾病,不需多說。至於因為憤怒而氣逆,嚴重則嘔血,這也是來自胃脘,這是肝氣逆上,木克土所致。又如慾火上炎,嚴重則嘔血,這也是來自胃脘,這是火從本源而起,陰邪乘虛而入胃所致。由此可見,五志(喜怒憂思悲恐)之火都能影響到胃,但是咳嗽而出血的,必出於喉嚨,從喉嚨出血的,應察看五臟;嘔吐而出血的,必出於咽喉,從咽喉出血的,五臟六腑都有可能。而且胃是水穀之海,是氣血充盈的腑臟,也是衝任二脈和血海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