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內傷傳屍勞瘵證治

夫傳屍勞者,男子自腎傳心,心而肺,肺而肝脾;女子自心傳肺,肺而肝,肝而脾,脾而腎,五臟復傳六腑而死矣。雖有諸候,其實不離乎心陽、腎陰也。若明陰陽用藥,可以起死回生。

《黃遊論》曰:傳屍之候,先從腎起,初受之,兩脛痠疼,腰背拘急,行立腳弱,飲食減少,兩耳颼颼直似風聲,夜臥遺泄,陰汗痿弱;腎既受傷,次傳於心,夜臥心驚恐怖,心懸懸,氣吸吸欲盡,夢見先亡,有時盜汗,飲食無味,口內生瘡,心氣煩熱,惟欲眠臥,朝輕夕重,兩顴、口唇悉皆紋赤,有時手足五心煩熱;心受已,次傳於肺,咳嗽上氣,喘臥並甚,鼻中乾燥,不聞香臭,如或忽聞,惟覺臭腐,有時噁心欲吐,肌膚枯燥,時復疼痛,或似蟲行,干皮細起,狀如麩中;肺受已,次傳於肝,兩目䀮䀮,面無血色,常欲皺眉,視不能遠,目常乾澀,又時赤痛,或復睛黃,常欲閤眼,及時睡臥不著;肝受已,次傳於脾,兩脅虛脹雷鳴,唇口焦乾,或生瘡腫,毛髮乾聳,或時上氣,撐肩喘息,利赤黑汗,見此證者,乃不治也。

《紫庭方》云:傳屍、伏屍皆有蟲,須用乳香薰病人之手。乃仰手掌以帛覆其上,熏良久,手背上出毛長寸許,白而黃者,可治;紅者,甚難;青黑者,即死。若熏良久無毛者,即非其證,屬尋常虛勞也。又法:燒安息香,令煙出,病人吸之,嗽不止,乃傳屍也;不嗽,非也。

按:內傷勞損之病,因於酒色者固多,而因於思慮憂悶鬱結者,亦不少,治之原未可或誤也。如酒傷肺,則濕熱熏蒸,肺陰消爍;色欲傷腎,則精室空虛,相火無制;思慮傷心,則血耗而火亦上炎;勞倦傷脾,則熱生而內伐真陰;惟忿怒傷肝者,一為鬱怒,則肝火內熾而灼血,一為暴怒,則肝火上升而逼血。《道經》云:涕唾津精血汗液,七般靈物皆屬陰。

陰火內熱,而勞瘵成矣。

其為病也,在腎,則為腰脊腿痠或攸隱而痛,為骨蒸盜汗或至夜發熱,為遍身骨痠或疼痛如折,為夢遺泄精,為耳中鳴、足心熱;在心,則為驚悸怔忡,為掌中灼熱或魘夢不寧,為口苦舌乾或口舌糜爛;在肺,則為痰嗽乾咳,為氣逆喘促,為鼻中燥熱,為顴紅吐衄,甚則吐涎白沫,側眠咽痛,音啞聲嘶;在肝,則為寒熱如瘧,為頭項瘰癧,為脅脹肋痛,為兩目澀痛,為頭暈眼花,為多怒,為吐血;在脾,則為食減不化或噁心嘔吐,為腹滿腹痛,為腸鳴泄瀉,肌膚消瘦,此皆五臟虛勞之本症。

經曰:治病必求其本。須審因何而損,何臟受傷。如因於色者,則知腎傷,縱有他經現症,亦當補腎為主,而兼治他證;因於酒者,必當清肺為主,此為正治。然又當明其傳變,如腎傳心,心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再傳腎,此傳其所勝之臟,侮而乘之,謂之賊克,大凶之兆。經曰:諸病以次相傳者死。

白話文:

內傷傳屍勞瘵證治

所謂傳屍勞,男子是從腎臟開始,依次傳到心臟、肺臟、肝臟、脾臟;女子則從心臟開始,依次傳到肺臟、肝臟、脾臟、腎臟,五臟受損後再波及六腑,最終致死。雖然症狀繁多,但根本原因都離不開心陽不足和腎陰虧損。只要能明辨陰陽,正確用藥,就能起死回生。

《黃遊論》中記載:傳屍勞的症狀,最初從腎臟開始,初期表現為兩腿痠痛、腰背僵硬、行走站立困難、食慾減退、兩耳有如風聲呼嘯、夜間遺精、陰汗、肢體無力;腎臟受損後,病情傳到心臟,則會出現夜間心悸、恐懼、心慌意亂、呼吸急促、感覺快要斷氣、夢見亡故之人、盜汗、食慾不振、口腔潰瘍、心煩意燥、嗜睡、病情晨輕暮重、兩顴和嘴唇紅赤、手足心煩熱;心臟受損後,病情傳到肺臟,則會出現咳嗽、氣喘、臥床加重、鼻腔乾燥、嗅覺失靈,偶爾聞到氣味,只覺得臭穢,有時噁心欲吐,皮膚乾燥、時而疼痛,感覺像蟲子在爬,皮膚乾燥粗糙,像麩皮一樣;肺臟受損後,病情傳到肝臟,則會出現眼睛乾澀、面無血色、常想皺眉、視力模糊、眼睛乾澀疼痛,甚至眼黃,總想閉眼,即使睡覺也睡不好;肝臟受損後,病情傳到脾臟,則會出現兩肋脹滿、隱隱作痛、嘴唇乾燥、甚至出現瘡腫、毛髮乾枯、氣喘、肩部憋悶、小便赤黑、出汗;出現這些症狀,就難以治癒了。

《紫庭方》記載:傳屍、伏屍都與蟲有關,需要用乳香薰烤病人的手。將病人手掌向上,用布蓋住,長時間薰烤,手背上就會長出長約一寸的毛髮,毛髮為白色或黃色者,可以治療;紅色者,則非常困難;青黑色者,則必死無疑。如果長時間薰烤沒有長出毛髮,就不是這種病症,只是普通的虛勞。另一種方法是焚燒安息香,讓病人吸入煙氣,如果咳嗽不止,就是傳屍勞;如果不咳嗽,就不是。

總之,內傷勞損的疾病,多因於縱慾過度,但也常因於思慮過度、憂鬱鬱結所致,治療時不可掉以輕心。例如,酗酒傷肺,會導致濕熱熏蒸,肺陰受損;縱慾傷腎,會導致精氣虧虛,相火妄動;思慮傷心,會導致血液虧損,心火上炎;勞累傷脾,會導致內熱生長,損傷真陰;而憤怒傷肝,則會導致肝火內熾灼傷血液,或肝火上炎逼迫血液。道經記載:涕、唾、津、精、血、汗、液七種體液,都屬陰。

陰虛內熱,就會導致勞瘵成疾。

疾病的表現,如果在腎臟,則會出現腰脊腿痠痛、骨蒸盜汗(尤其夜間發熱)、全身骨頭痠痛或疼痛如折斷一般、夢遺、耳鳴、足心發熱;如果在心臟,則會出現心悸、心慌、掌心灼熱、噩夢、口苦舌乾、口舌糜爛;如果在肺臟,則會出現咳嗽、乾咳、氣喘、鼻腔乾燥、面頰潮紅、鼻出血,嚴重者會吐出白色泡沫、側臥時咽喉疼痛、聲音嘶啞;如果在肝臟,則會出現寒熱交替如瘧疾、頸部淋巴結腫大、脅肋脹痛、眼睛乾澀疼痛、頭暈眼花、易怒、吐血;如果在脾臟,則會出現食慾減退、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腹部脹滿疼痛、腸鳴腹瀉、身體消瘦,這些都是五臟虛勞的根本症狀。

經書記載: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病根。必須仔細審察病因和受損的臟器。如果病因是縱慾,就知道是腎臟受損,即使其他經絡也出現症狀,也應以補腎為主,同時治療其他症狀;如果病因是酗酒,就必須以清肺為主,這就是正治之法。然而,還必須明白疾病的傳變規律,例如腎傳心,心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再傳腎,這是指疾病傳到其所克制的臟器,互相侵犯,稱為賊克,是極其凶險的徵兆。經書記載:疾病依次傳變者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