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內傷虛損證治

虛勞之證,《金匱》敘於血痹之下,可見勞則必傷其精血也。營血傷則內熱起,五心常熱,目眩耳鳴,口舌糜爛,不知正味,鼻乾燥,呼吸不利,乃至飲食不為肌膚,怠倦嗜臥,骨軟足痠;營行日遲,衛行日疾,營血為衛氣所迫,不能內守而脫出於外,或吐或衄,或出於二陰之竅;血出既多,火熱迸入,逼迫煎熬,漫無休止,營血有立盡而已。

更有勞之之極而血痹不行者,血不脫於外而但蓄於內,蓄之日久,周身血走之隧道悉痹不流,惟就乾涸,皮鮮滋潤,肉無榮澤。於是氣之所過,血不為動,徒蒸血為熱,或日晡、或子午,始必乾熱,俟蒸氣散,微汗而熱解,熱蒸不已,不死何待耶。亦有始因失血後遂痹者,血虛血少,難以流布,發熱致痹,尤易易也。

《內經》凡言虛病,不及於勞,然以大肉枯槁,大骨陷下,胸中氣高,五臟各見危症,則固已言之,未有勞之之極而真藏脈不見者也。

秦越人始發虛損之論,謂虛而感寒則損其陽,陽虛則陰盛,損則自上而下。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不能榮養臟腑;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虛而感熱則損其陰,陰虛則陽盛,損則自下而上。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化。

自上而下者,過於胃則不治;自下而上者,過於脾則不治。蓋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血不生則陰不足以配陽,勢必五臟齊損。越人歸重脾胃,旨哉言矣。

至仲景《金匱》之文,謂精生於穀,谷入少而不生其血,血自不能化精。《內經》於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五穀之味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精貯漸富,天命不傾。所以垂訓十則,皆以無病男子精血兩虛為言,而虛勞之候,煥若指掌矣。

夫男子平人,但知縱欲勞精,抑孰知陰精日損,飲食無味,轉勞轉虛,轉虛轉勞,脈從內變,色不外華,津液衰而口渴,甚則眼瞑衄血,陰精不交自走,盜汗淋漓,身體振搖,心膽驚怯者,比比然也。故血不化精則血痹矣。血痹則新血不生,並素有之血亦瘀積不行,血瘀則營虛,營虛則發熱,熱久則蒸其所瘀之血,化而為蟲,遂成傳屍瘵證矣。窮凶極厲,竭人之神氣,而入蟲之神氣,人死則蟲亦死。

其遊魂之不死者,傳親近之一脈,閱三傳而非符藥所能制矣。醫和視晉平公疾,曰:是近女室,晦而生內熱惑蠱之疾,非鬼非食,不可為也。惑,即下唇有瘡,蟲食其肛;蠱,乃三蟲共載一器,非鬼非食,明指蟲之為厲也,以故狐惑之證聲啞嘎,勞瘵之證亦聲啞嘎,是則聲啞者,氣管為蟲所蝕明也。

《巢氏病源》不察,謂有虛勞,有蒸病,有注病,另各分門異治,致令後人以歧路之多,茫然莫知所適矣。仲景於男子平人諄諄致戒,無非謂營衛之道,納穀為寶,居常調營衛以安其谷;壽命之本,積精自剛,居常節嗜欲以生其精。至病之甫成,脈才見端,惟以建中、復脈為主。

白話文:

內傷虛損證治

虛勞的症狀,《金匱要略》記載在血痹之後,可見勞累必然損傷精血。營血受損則內熱產生,出現五心煩熱、頭暈耳鳴、口舌潰爛、味覺異常、鼻乾燥、呼吸困難,甚至飲食不能滋養肌膚,倦怠嗜睡,骨軟足痠;營氣運行遲緩,衛氣運行加快,營血被衛氣逼迫,不能留在體內而外洩,或吐血或鼻出血,或從陰部排出;出血過多,火熱之邪內侵,煎熬不斷,營血很快就會耗盡。

更嚴重的情況是勞累到極點,血痹不通,血液不外洩而蓄積於體內,日久天長,全身血液流動的通道都阻塞不通,只有乾枯的皮膚和失去光澤的肌肉。這樣,氣血運行不通,血液不能隨氣血運行,只會讓血液蒸發產生熱量,可能在下午或子夜時分首先感到乾燥發熱,等到蒸騰之氣散去,微微出汗後熱退,但若持續發熱不止,很快就會危及生命。也有些情況是因失血後導致血痹,血虛血少,血液難以流通,更容易發熱導致血痹。

《內經》凡是談到虛證,很少提及勞累,但如果出現肌肉消瘦枯萎,骨骼凹陷,胸中氣逆,五臟都出現危急症狀,這當然也屬於虛證的範疇,只是沒有提到勞累到極點而真臟脈象看不見的情況。

秦越人首先提出虛損的理論,認為虛弱的人如果受寒,就會損傷陽氣,陽虛則陰盛,損傷會從上向下發展。首先損傷肺,皮膚乾燥毛髮脫落;其次損傷心,血液不能滋養臟腑;再次損傷胃,飲食不能滋養肌膚。虛弱的人如果受熱,就會損傷陰氣,陰虛則陽盛,損傷會從下向上發展。首先損傷腎,骨骼痿弱臥床不起;其次損傷肝,筋脈鬆弛不能收縮;再次損傷脾,飲食不能消化。

從上向下發展,如果超過胃的範圍則難以治療;從下向上發展,如果超過脾的範圍則難以治療。因為飲食充足,就能夠生血;飲食不足,則血液不能生成,血液不能生成則陰氣不足以配陽氣,必然導致五臟俱損。越人重視脾胃,其言論精闢至極。

到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說精氣由穀物生成,穀物攝入不足則不能生血,血液自然不能化為精氣。《內經》中說精氣不足者應以食物中的味道來補充,味道指五穀的味道,補充味道並節制勞累,則精氣就會逐漸充盈,生命之火不會熄滅。所以留下十則訓誡,都是以無病男子的精血兩虛為例,而虛勞的症候,就如同展現在眼前一般。

一般男子只知道縱慾傷精,卻不知道陰精日損,飲食無味,勞累加重虛弱,虛弱加重勞累,脈象從內部變化,面色失去光澤,津液減少而口渴,嚴重則眼瞼下垂鼻出血,陰精不能結合而自行流失,盜汗淋漓,身體顫抖,心膽驚悸,屢見不鮮。所以血液不能化為精氣就會導致血痹。血痹則新血不能生成,原有的血液也瘀積不通,血瘀則營氣虛弱,營氣虛弱則發熱,熱久則蒸騰瘀血,化為蟲,於是形成傳屍瘵(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症狀。這種疾病兇險異常,耗盡人體精氣,而蟲的精氣卻得以壯大,人死則蟲也死。

其遊魂不死者,會傳染給親近的人,經過三代人而藥物難以控制。醫和診治晉平公的疾病時說:這是近女色,陰暗潮濕而產生內熱惑蠱的疾病,不是鬼怪作祟也不是飲食不當造成的,無藥可治。惑,指下唇有瘡,蟲子啃食肛門;蠱,指三種蟲子共處一器,不是鬼怪作祟也不是飲食不當造成的,明確指出蟲子是致病的原因,所以狐惑的症狀是聲音嘶啞,勞瘵的症狀也是聲音嘶啞,說明聲音嘶啞是氣管被蟲子侵蝕的表現。

《巢氏病源》沒有弄清楚,將虛勞、蒸病、注病分門別類分別治療,導致後人因為道路過多而迷茫不知所措。仲景告誡一般男子,無非是說營衛之道,攝取食物為寶,平常調節營衛以保證飲食的吸收;長壽的根本,在於積蓄精氣以保持強壯,平常節制慾望以滋養精氣。等到疾病剛開始,脈象剛出現端倪,就應該以建中湯、補脈藥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