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內傷虛損失血症治

萬物生成之道,惟陰與陽。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神強。人之初生,必從精始。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於腎,所蘊不多,而血富於沖,所至皆是。蓋其源源而來,生化於心,總統於脾,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無所不及也。

是以人有此形,惟賴此血,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而百骸表裡之屬,凡血虧之處,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偏廢之病。倘至血脫,則形何以立,氣何以歸,亡陰亡陽,其危一也。然血化於氣而成於陰,陽虛固不能生血,所以血宜溫而不宜寒;陽亢則最能傷陰,所以血宜靜而不宜動。苟能察其精義,而得養營之道,又何血病之足慮哉。

白話文:

萬物都是由陰陽相互作用而生成。人體也包含陰陽,也就是血氣。陽氣主導著人體的氣,氣充足則精神旺盛;陰血主導著人體的血,血充盈則精神強健。人剛出生時,必然是由精氣開始。血是精氣的一部分,精藏於腎臟,數量有限,而血則充滿活力,流遍全身。這是因為血源源不斷地由心臟生化,由脾臟統管,由肝臟儲藏,由肺臟宣佈,由腎臟排泄,灌溉全身,無所不及。

因此,人體的形狀和外貌,全賴血液滋養,血衰弱則形體枯萎,血敗壞則形體崩潰,而全身骨骼、經絡和皮膚等部位,只要血液不足的地方,就會出現相应的疾病。如果血氣完全耗盡,那麼身體如何站立,氣息如何回歸?陰陽俱亡,生命危在旦夕!

然而,血氣是由精氣化生,並歸屬於陰,陽氣虛弱無法生血,所以血液需要溫暖,不能過於寒冷;陽氣過旺則最容易損傷陰氣,所以血液需要安靜,不能過於躁動。如果能理解這些精髓,並找到滋養血液的方法,那麼又何必擔心血氣方面的疾病呢?

血本陰精,不宜動也,動則為病。血主營氣,不宜損也,損則為病。蓋動者多由於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於氣,氣傷則血無以存。故有以七情而傷氣者,有以勞倦色欲而動火者,有以色欲勞倦而傷陰者,或外邪不解而熱鬱於經,或縱飲不節而火動於胃,或中氣虛寒則不能收攝而注陷於下,或陰盛格陽則火不歸源而泛溢於上。

是故妄行於上則見於七竅,流注於下則出乎二陰,或壅瘀於經絡則發為癰疽膿血,或鬱結於腸臟則留為血塊血症,或乘風熱則為斑為疹,或滯陰寒則為痛為痹,此皆血病之症也。若七情勞倦不知節,潛消暗爍不知養,生意本虧而耗傷弗覺,則為營氣之羸,形體之弊,此以真陰不足,亦無非血病也。故凡治血者,當察虛實,是固然也。

白話文:

血液和精氣是人體的根本,不可過度消耗或活動,否則容易生病。血液負責滋養全身,也不宜損傷,損傷則會導致疾病。一般來說,過度活動多半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火氣過盛會迫使血液亂流;而損傷則多半是因為氣血不足,氣血不足則無法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因此,七情過度容易傷氣,勞累、縱慾容易導致火氣上炎,縱慾或勞累過度又容易傷陰,外邪入侵無法消散也會導致熱氣鬱結經絡,過度飲酒會導致胃火旺盛,中氣虛寒則無法收納血液,導致血液下注,陰氣過盛壓制陽氣則會導致火氣不能回歸源頭而外溢。

所以,血液亂流向上則會出現七竅流血,向下則會出現二陰出血,堵塞在經絡中則會形成癰疽膿血,積聚在腸胃中則會形成血塊血症,遇到風熱則會出現斑疹,遇到寒氣則會出現疼痛或痺症,這些都是血病的症狀。如果七情過度、勞累過度而不注意節制,長期潛藏的陰損耗損而不注意保養,損傷了根本而沒有察覺,就會導致營氣不足、身體虛弱,這也是由於真陰不足,也是血病的一種。因此,治療血病一定要辨別虛實,這是治療血病的基本原則。

若實中有虛,則於疼痛處,有不宜於攻擊者,此似實非實也。熱中有寒,則於火症中,有速宜溫補者,此似熱非熱也。夫正者正治,誰不得而知之;反者反治,則吾未見有知之者,矧反症甚多,不可置之忽略也。

失血於口者,有咽喉之異。蓋上焦出納之門戶,惟咽與喉為胃之上竅,故由於咽者必出於胃;喉為肺之上竅,故由於喉者必出於肺。而肺總五臟之清道,咽連於胃而實統六腑之濁道,此其出入於肺者。人之病在五臟,而不知出於胃者亦多由於五臟也。何也?《內經》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

而五臟之病,獨不及於胃乎?古人云嘔血者出於胃,豈知亦由乎臟也。蓋凡胃火盛而大吐者,此本家之病,無待言也。至若怒則氣逆,甚則嘔血者,亦必出於胃脘,此氣逆在肝,木邪乘胃而然也。又如欲火上炎,甚則嘔血者,亦出於胃脘,此火發源泉,陰邪乘胃而然也。由此觀之,則凡五志之火皆能及胃,但咳而出者,必出於喉,出於喉者,當察五臟;嘔咯而出者,必出於咽,出於咽者,五臟六腑皆能及之。且胃為水穀之海,故為多氣多血之腑,而實為衝任、血海之源。

白話文:

如果身體表面上看似實證,但實際上卻有虛弱之處,那麼在疼痛的地方,就不適合用攻伐的方法治療。這種情況看似實證,其實並非真正的實證。

如果身體表面上看似熱症,但實際上卻有寒氣存在,那麼在火症發作時,就需要迅速用溫補的方法治療。這種情況看似熱症,其實並非真正的熱症。

正確的病症就用正確的方法治療,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反常的病症用反常的方法治療,我卻很少看到有人知道。而且反常的病症很多,不能輕忽大意。

從口中出血,有可能是咽喉出了問題。因為上焦是身體氣血出入的門戶,咽喉是胃的上方通道,所以從咽喉出血,就一定是胃出了問題。喉嚨是肺的上方通道,所以從喉嚨出血,就一定是肺出了問題。而肺是五臟的清氣通道,咽喉與胃相連,是六腑濁氣的通道,所以從咽喉出血,其實是肺出了問題。人體患病,很多時候雖然是五臟出了問題,但卻不知道是胃出了問題,這是因為五臟都依靠胃來供應氣血。

《內經》說:「五臟都依靠胃來供給氣血,胃是五臟的根本。」那麼五臟的病變,難道就不會影響到胃嗎?古人說嘔血是因為胃出了問題,他們不知道嘔血也可能是五臟出了問題。

一般來說,胃火旺盛,導致大量嘔血,這是胃本身的病變,不用多說。至於生氣導致氣逆,嚴重時也會嘔血,這也一定是胃出了問題。這是因為肝氣逆行,木氣侵入胃部而造成的。還有,心火熾盛,嚴重時也會嘔血,這也一定是胃出了問題。這是因為心火旺盛,陰氣入侵胃部而造成的。由此可見,五臟的病變都能影響到胃。如果咳嗽而吐血,一定是喉嚨出了問題,而喉嚨出了問題,就要觀察五臟。如果嘔吐而吐血,一定是咽喉出了問題,而咽喉出了問題,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影響到它。而且胃是水穀的消化器官,所以是氣血充盈的臟腑,並且是衝脈和任脈、血海的來源。

故凡血枯經閉者,當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嘔血、吐血者,當求動血之源,源在臟也。於此不明,濟者鮮矣。

失血一發,頗多咳嗽,生痰上氣,面青少澤,其脈肝部獨傷,原於忿怒之火無疑,合色脈詳諦,總是陰血不足也。夫脈之充也,色之華也,皆氣與血之為也。以脫血,故致令氣亦脫,每每上升,胸膈喘促脹悶,不利於言語、行持。誠欲氣不上升,無過於血日滋長,暗將浮游之氣攝入不息之中,乃為良治。

然胸膈肺胃,頑痰膠固,似乎痰不亟除則無生血之法,惟先以微陽藥開其痰,繼以純陰峻投生其血,久久血生而氣反血室,如浪子歸家,轉能興家。所藉以驅膠結之痰者,即此氣也。庶幾痰去氣存,而病自痊耳。然飲食最宜致慎,不特肥甘生痰,厚味傷陰已也。人身自平旦至日中,行陽二十五度,飲食易化;自日中至夜分,行陰二十五度,飲食不消,故易成痰。故賢人常以秋冬養陰,法天地之收藏,況乎血欲不再脫,尤貴退藏於密。

白話文:

血虛經閉的人,應該從根本入手,補養血液,而血液的根本來源在於胃。至於嘔血、吐血的人,則要找出導致出血的原因,而出血的根本原因在於臟腑。如果不懂得這些原理,就很难治好病。

失血之後,很多人會出現咳嗽、痰多、氣喘、面色蒼白等症状,而且脈象顯示肝部受損,這都是因為怒氣傷肝,導致陰血不足。脈象的充盈和面色紅潤,都與氣血充足有關。失血會導致氣血虧虛,氣機容易上逆,造成胸悶氣短、呼吸不暢、說話和行動不便。要想抑制氣機上逆,最好的方法是補血,慢慢地將浮游的氣機收納到血中,才能真正治好疾病。

但是,胸腔和肺胃部位可能存在頑固的痰液,如果痰液不清除,就無法滋生血液。因此,首先要用溫和的藥物化解痰液,然後再用滋陰的藥物补血。久而久之,血生氣足,氣血歸位,就像浪子回家一樣,能夠恢复健康。驅除痰液依靠的就是氣機,所以要先化痰再補血。只要痰液去除,氣機得以保留,疾病自然就会痊癒。

然而,飲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不能過多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因为它们容易生痰,而且厚味会伤阴。人體在清晨到中午阳氣旺盛,飲食容易消化;而从中午到晚上,阴氣旺盛,飲食不易消化,容易形成痰液。所以,古代賢人常在秋冬季節養陰,遵循天地收藏的规律,何况是血虛的人,更应该在秋冬季節休养生息,以防止血虚加重。

而厥陰肝木受病,其憔悴之色見於三時者,猶可諉之;病色至春月發榮之時,更何諉耶。春月之榮,不自春月始也,始於秋冬收藏之固。設冬月水臟所儲者少,春月木即欲發榮,其如泉竭,不足以溉苞稂何。故失此不治,至春病危殆始圖之,則萬無及矣。

人身血為陰,男子不足於陰,故以血為寶。是以失血之症,陰虛多致發熱,面色多致枯黑,肌肉多致消瘦。彼嗜酒之人,飲醇傷胃。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平素水穀充養之精華以漸內虧而不外覺也。胃脈從頭至足,本下行也,以嘔血之故,逆而上行,則呼吸之音必至喘急矣。

胃之氣傳入大小腸、膀胱等處,亦本下行也,以屢嘔血之故,上逆而不下達,則腸腹之間必致痛悶矣。胃氣上奔,嘔逆橫決,則胸中之氣必亂,至緊逼痛楚,則亂之甚矣。胸中含有限之氣,無處可容,勢必攻入於背,以背為胸之府也。至於肩髃骨空,鑽如刀刺,則入之深矣。

白話文:

肝臟受損,人會顯得憔悴,這還情有可原;但若到了春天,本該生機勃勃的季節,人卻依然病色盡顯,那就無話可說了。春天生機的源頭,並非來自春天本身,而是源於秋冬時節的積累。如果冬天時腎臟儲藏的精氣不足,春天肝臟要發育生長,就如同泉水枯竭,無法灌溉幼苗。因此,如果錯過秋冬調養,等到春天病情危重才想辦法治療,那就已經無濟於事。

人體的血液屬於陰,男性本來就陰氣不足,所以要格外珍惜血液。失血會導致陰虛,進而引起發熱、面色枯黑、肌肉消瘦。那些嗜酒的人,長期飲酒傷胃,胃是水穀的消化器官,蘊藏著大量的氣血,平時精華逐漸流失,卻不易察覺。胃經從頭到腳,本應向下運行,但因嘔血,氣血逆行而上,導致呼吸急促。

胃氣本應向下傳導到大小腸、膀胱等部位,但因反覆嘔血,氣血逆行,無法下達,所以腹部會疼痛難忍。胃氣上逆,嘔吐不止,胸中氣機必定紊亂,劇痛難忍,氣機更顯混亂。胸腔中有限的氣,無處可容,就會衝擊背部,因為背部是胸部的內府。疼痛深入肩胛骨,如同刀刺一般,說明病氣已經深入骨髓。

故一胃而分三脘,胃中既亂,氣血混矣。胃之上為膈,其心煩多怒者,正《內經》所謂血並於膈之上、氣並於膈之下致然,氣血倒矣。所以《內經》又言: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熱中。病者之嗜飲,為熱積胃中,而或嘔血者,必以醉飽入房而得之。蓋人身氣動則血動,而媾精之時,其血大動。

精者血之所化,灌輸原不止胃之一經,獨此一經所動之血,為醉飽之餘所阻,不能與他之血緝續於不息之途,是以開此脫血一竇,而竟成熟路矣。然不惟胃之經也,胃之大絡,貫膈絡肺,不辨其絡,亦孰知膈間緊迸、肺間氣脹痰膠,為胃病之所傳哉。

失血,診其脾脈大而空,腎脈小而亂,肺脈沉而伏,此患在亡陰。經云:暴病非陽,久病非陰。失血數年,其為陽盛、陰虛無疑。況食減而血不生,漸至肌削而血日槁,虛者益虛,盛者益盛。勢必陰火大熾,上炎而傷肺金,咳嗽生痰,清肅下行之令盡壅,由是腎水無母氣以生,不足以蔭養百骸,肢體瘦損,每申酉時灑淅惡寒,轉而熱至,天明微汗始退也。

白話文:

因此一個胃分成三個部位(即上脘、中脘和下脘),如果胃中的功能紊亂,就會導致血液和氣都混在一起。胃上方的是隔膜,當人感到心煩易怒的時候,正是因為血液集中在隔膜上面,氣聚集在下面才會這樣子,這就是「氣血倒」的情況。所以《黃帝內經》又說:「血液集中到身體外面,氣集結在身體裡面,就叫做熱症。」病人喜歡喝酒,這是因為胃裡有熱量累積,而且可能會出現吐血的情況,一定是因為喝醉酒或者吃得太撐然後去性交纔得到這種疾病的。人的身體只要氣流動了,血液也會跟著流動,在做愛的時候,血液會大量地流動。

精子是由血液變化而成的,它不僅僅只供應胃這個器官而已,但是隻有這裡的血液被酒精和食物剩餘物質阻礙住,無法和其他地方的血液一起不斷地運行,所以才會打開這個出血的地方成為一條成熟的道路。然而不只是胃這個器官受到影響,胃的大血管穿過隔膜連接到肺部,如果不分辨清楚這些血管的話,誰又能知道隔膜之間的肌肉繃得很緊以及肺部的氣喘和黏稠的痰液都是由於胃病所引起的呢?

失去大量的血液,檢查脾臟的脈搏發現它是大的且空洞的,腎臟的脈搏變小並且混亂,肺部的脈搏深陷且隱藏起來,這表示患者已經失去了陰氣。古籍中有提到:突然發生的疾病不是因為陽氣不足,而是長期生病的人不會缺少陰氣。失去血液好幾年的患者,肯定是陽氣旺盛、陰氣缺乏沒有任何懷疑的空間。再加上吃得少,血液就不容易產生,慢慢地皮膚變得消瘦,血液逐漸乾燥,虛弱的人更加虛弱,強壯的人更加強壯。最後一定會讓陰氣非常旺盛,往上發散而出傷害到肺部,引起咳嗽和痰液,使肺部下降的功能完全堵塞,從而使得腎臟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滋潤全身各個部分,四肢變得消瘦,每天下午五點左右開始感覺寒冷,直到晚上熱度才消失。

吐血者,營氣溢入濁道,留聚膈間,滿則吐血,名曰內衄。然先哲皆以為熱,其因於寒者理亦有之。何則?寒邪屬陰,營血亦屬陰,風傷衛,寒傷營,各從其類。人果身受寒邪,口傷寒物,即入血分,郁遏內熱,無從發泄,血乃沸騰,在上則從口而出,在下則從便而出。若此者,實病機之所有也。

但其血色之黑,與吐血因熱極而反兼水化者相似,茲則宜於脈症間求之。脈微遲而身清涼者,寒也;洪數而身煩熱者,熱也。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治法大不同矣。若吐血發渴者,名為血渴,宜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凡古方純用補氣,不入血藥,何也?蓋陽統乎陰,血隨乎氣,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也。

白話文:

吐血的人,是因營氣溢出正常通道,停留在膈膜之間,充滿了就會吐血,稱為內衄。不過古時候的醫家都認為這是熱症,其實是因為寒邪導致的道理也是存在的。為什麼呢?因為寒邪屬於陰,營血也屬於陰,風邪傷衛氣,寒邪傷營血,都屬於同類相傷的道理。如果人體受到寒邪侵襲,或者吃下冰冷的食物,寒邪就會侵入血分,導致內熱鬱積,無法發泄,血液就會沸騰,向上則從口吐出,向下則從肛門排出。這種情況,確實是病機存在的。

不過吐血的血液顏色發黑,跟熱症導致血熱化水的情況相似,所以需要從脈象和症狀來判斷。脈象微弱而遲緩,身體感到涼的,就是寒症;脈象洪大而快速,身體感到煩躁發熱的,就是熱症。寒症就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熱症就用清熱的方法治療,治療方法完全不同。如果吐血還伴隨口渴,稱為血渴,可以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治療。古方中為什麼只用補氣藥,而不加入活血藥呢?這是因為陽氣統率陰血,血液依賴氣血運行,有形的血液不能快速生長,無形的氣血需要及時固護。

凡失血後發熱,名曰血虛發熱,古方用當歸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四錢,名為補血,而以黃耆為君,陽旺能生陰血也。

血之來也,雖火以迫之,然此火宜導以歸源,則血亦歸經;切忌寒涼,則反激浮火上逆,且傷胃氣,脾愈不能統血矣。更宜養肝,使肝平而血有所歸;切忌伐肝,蓋肝為將軍之官而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職也,若再伐之則無力攝血收藏,而血愈不止也。更宜行血不宜止血,蓋吐血者氣逆上壅而血不行,經絡行血則血循經,不止自止耳。

白話文:

凡是失血後發熱,稱為血虛發熱。古方使用當歸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四錢,以補血為目的,而以黃耆為君藥,因為黃耆性陽,能旺盛陽氣,進而滋生陰血。

血液的產生,雖然受到陽氣的驅使,但這股陽氣需要導引回歸源頭,才能使血液順利運行經絡。切忌使用寒涼藥物,否則會反而激發浮火上逆,傷及胃氣,脾臟就更無法統攝血液了。更要注重養肝,使肝臟平和,血液才能有所歸宿。切忌過度伐肝,因為肝臟是將軍之官,主掌藏血,吐血就是肝臟失職的表現。若再過度伐肝,肝臟就沒有力量攝血收藏,反而會導致出血不止。更重要的是,要行血不宜止血。吐血是因為氣逆上壅,導致血液無法正常運行。經絡暢通,血液才能順利循經,自然就不會再出血了。

若勉強止之,則瘀血凝滯,胸脅脹滿,發熱惡食,反成痼疾。況血生化於脾,而脾又統血,倘不調理脾胃為主,而概用四物純陰傷胃,徒增其病矣。故失血諸症,每以胃藥收功。

褚氏云:血雖陰而運藥之其陽和乎。觀時珍發明藥性,謂童便性溫不寒,飲之入胃,隨脾之氣上歸於肺,下運水道而入膀胱,乃其舊路,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其味鹹而走血,故治血病。但當乘熱即飲,則真氣尚存,其行自速,冷則惟有鹹寒之性而已。彼用苦寒以為滋陰降火者,曷弗思之甚也。

凡治血症,前後調理,須按三經用藥,以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而歸脾湯一方,三經之主劑也。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龍眼,補心以生脾土;參、耆、朮、草,補脾以固肺氣;木香者,香先入脾,總欲使血歸於脾,故以歸脾湯名。有郁傷脾、思慮傷脾者,尤宜。

白話文:

如果勉強止血,瘀血就會凝結,造成胸脅脹滿、發熱惡食,最終演變成慢性疾病。更何況血液是由脾臟生化,而脾臟又負責統血,若不以調理脾胃為主,而只用四物湯這種純陰藥物,反而會傷胃,加重病情。所以,失血症常常可以用胃藥來治療。

褚氏說:「血液雖然屬陰,但運用藥物使其陽氣和順。」李時珍也說:「童便性溫不寒,喝下去之後,會隨脾氣上行到肺,下行到膀胱,走的是它原本的路線,所以能治療肺病,引火下行;它的味道鹹,而且能走血,所以能治血病。但要趁熱喝,這樣真氣還在,藥效才能快速發揮,冷了就只剩下鹹寒的性質了。那些用苦寒藥物來滋陰降火的人,應該好好想想這個道理。」

治療血症,無論前後調理,都要依照三條經絡來用藥,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而「歸脾湯」就包含了三條經絡的主藥。「遠志」和「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和「龍眼」補心以生脾土;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補脾以固肺氣;「木香」香氣先入脾,整體目的是讓血液回歸脾臟,所以稱為「歸脾湯」。對於郁怒傷脾、思慮傷脾的人,尤其適合服用。

火旺者,加山梔、丹皮;火衰者,加丹皮、肉桂。又有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治無餘法矣。

夫血病而用血藥,亦必兼氣藥為主。經曰:無陽則陰無以生血。血脫者益氣,為血不自生,必得陽和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也。若單用血藥,血無由而生,反有傷犯中州之患矣。東垣云:人參甘溫,補肺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也。自王好古、節齋之論出,而天下皆以人參為虛勞毒藥,殊不知肺家本有火,右脈必大而有力,東垣所謂鬱熱在肺者,誠當勿用;若肺虛而虛火乘之,肺已被病,非人參何以救之。古方治肺寒以溫肺湯,肺熱以清肺湯,中滿以分消湯,血虛以養營湯,皆用人參。

白話文:

如果體內火氣旺盛,可以加入山梔子和丹皮來降火;如果火氣不足,則要加入丹皮和肉桂來溫補。另外,還可以服用八味丸來滋補先天之本,這樣治療就沒有其他方法了。

血症的治療,除了使用補血藥物,還必須以補氣藥物為主。古籍中說:「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血。」血虛的人要先補氣,因為血無法自行生成,必須依靠陽氣的溫煦才能生血,陽氣充足,陰氣才會滋長。如果只單獨使用補血藥物,血沒有辦法生成,反而會傷害到脾胃。東垣說,人參甘溫,可以補益肺氣。肺氣旺盛,則五臟六腑的氣都旺盛,精氣自然生成,身體自然強壯。自從王好古和節齋的理論出現之後,天下人都認為人參是虛勞的毒藥,殊不知肺原本就帶有火氣,右手脈搏跳動有力,東垣所說的肺熱鬱結,確實不適合使用人參。但是如果肺氣虛弱,虛火乘虛而入,肺已經被疾病侵襲,除了人參還能用什麼來救治呢?古代治療肺寒用溫肺湯,肺熱用清肺湯,中滿用分消湯,血虛用養營湯,這些方劑都使用人參。

自《內經》以至諸賢,諄諄言之以氣藥有生血之功,血藥無益氣之理,可謂深切著明,人亦奈何不察耶。

虛損吐血,傷其陰也,故或吐或衄,所不能免。但其火盛而載血逆上,其脈症之間,自有熱症可據,急則治標,不得不暫用清涼瀉之。若陰虛而兼微火,則當養血,而不可過用寒涼。若無實火,而全屬傷陰,則陰虛水虧,血由傷動,此宜純甘養陰之品,以靜制動,以和治傷,使陰氣安靜得養,則血自歸經矣。

若血而兼嗽者,陰虛連肺也;因勞役而動血者,心脾腎三陰受傷也;若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六脈無根,而大吐大衄者,此火不歸源,真陰失守而然,惟因思慮勞倦過傷者,多有此症也;若因勞倦而素易嘔泄者,多有脾不攝血也。若大吐大衄而六脈細脫,手足厥逆,危在頃刻,而血不止者,速用止血也。

白話文:

從《內經》到歷代醫家,都反复强调氣藥可以生血,而血藥卻不能益氣,這道理非常清楚,為什麼人們就是不明白呢?

虛損吐血,是傷了陰氣,所以才會吐血或鼻出血,無法避免。但如果是因为火气旺盛导致血液逆流上涌,脉象和症状中會有明显的热症,緊急情況下要治标,不得不暂时使用清凉泻火的藥物。如果阴虛体质又伴随轻微的火气,就要滋養血液,不可过度使用寒凉藥物。如果沒有實火,完全是陰虛所致,那就是陰虛水虧,血液因受損而流动不畅,这时应该服用甘甜滋阴的藥物,以静制动,以温和的方法治疗损伤,让阴气平静下来,得到滋养,血液自然就会回到经脉中。

如果吐血还伴随咳嗽,就是阴虚伤及了肺部;如果因为劳累过度而导致出血,就是心、脾、肾三阴受损;如果阴虚在下,阳气在上,六脉无力,大吐大衄,这是因为火气不归根,真阴失去控制造成的,多半是因為思虑过度、劳累过度而导致的;如果因为劳累过度,平时就容易呕吐腹泻,多半是脾脏不能摄血。如果大吐大衄,六脉细弱无力,手脚冰凉,危在旦夕,而血止不住,就要赶紧使用止血藥物。

若血脫至盛,氣亦隨之,因是厥逆、昏憒者,速當益氣也,倘用寒涼則殆矣。總之,失血必其陰分大傷,使非加意元氣,培養真陰,而或用寒涼,則其陰氣益損,血雖得止而病必日敗矣。

凡失血,無論衄血出於經,咳血出於心,嗽血出於肺,吐血出於胃,咯血出於腎,嘔血出於肝,唾血出於脾,但以色紫黑者,為瘀積,久血;色鮮紅者,為暴寒,新血;色淡青者,為氣虛挾痰,總屬炎火沸騰。故治血,以降火下行為首務,不可驟用酸寒收斂,使瘀積發熱轉增上炎之勢。

先用瑞金丹,次用童真丸,引血與火下行最速。若血色甚赤,吐出即凝,剔起成片如柿皮者,此守藏之血因真陰受損而脫,雖能食倍常,必驟脫而死。若吐淡紅,如肉如肺者,謂之咳白血,此肺腎並傷,雖淹歲月,亦終不救也。

白話文:

如果失血嚴重,氣也會跟著流失,導致昏迷不醒,必須立刻補充氣血,絕對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否則會更加危險。總之,失血會造成陰分受損,必須加強元氣,滋養真陰,如果使用寒涼藥物,陰氣會更加損傷,即使止住血,病情也會越來越嚴重。

無論是鼻出血、咳血、吐血、咯血、嘔血、唾血,只要血色發黑,就是瘀血,時間久了;鮮紅色就是暴寒,新出血;淡青色就是氣虛夾雜痰液,總歸是火熱沸騰。所以治療失血,首要任務是降火下行,不能急著使用酸寒收斂的藥物,否則會讓瘀血發熱,病情更加嚴重。

首先可以服用瑞金丹,然後再服用童真丸,可以快速引血下行。如果血色非常鮮紅,吐出來就凝固成片狀,像柿皮一樣,這是真陰受損導致的失血,即使食慾很好,也可能會突然死亡。如果吐出淡紅色的血,像肉或肺一樣,稱為咳白血,這是肺腎雙傷,即使活了很久,也無法治癒。

《內經》論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變,皆能失血。若不察其所因,概與寒涼折之,變乃生矣。服寒涼後,症雖大減,脈反加數者,陽郁也,宜升、宜補;倘執迷不省,復用寒涼者,必死而後已。七情妄動,形體疲勞,陽火相迫,致血妄行,脈洪多熱,口乾便澀,宜行涼藥。若使虛氣挾寒,陰陽不相為守,血亦妄動,必有虛冷之狀,所謂陽虛陰必走也。

更驗其血之色,必瘀晦不稠,非若火盛迫血妄行之色濃厚紫赤也,宜理中湯加肉桂收攝之。因氣而發者,加香附、烏藥;或飲食傷胃,亦主吐衄,加香附、楂、曲。勞嗽吐血,上熱下寒,四味鹿茸丸選用之。久病虛勞失血,血枯發熱,及女人經閉血竭者,宜四烏賊骨一藘茹丸,或四物換生地,加桃仁、虻蟲,為丸服。

白話文:

《內經》裡講到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都能導致失血。如果不了解病因,就一味用寒涼藥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服用寒涼藥後,雖然症狀明顯減輕,但脈搏反而加快,這是陽氣鬱滯的表現,應該用升陽補陽的藥物。如果仍然執迷不悟,繼續服用寒涼藥,最終必死無疑。情緒波動、勞累過度,陽火內盛,也會導致血行失常,脈象洪大而熱,口乾舌燥,大便乾澀,這時就應該用寒涼藥來治療。但如果虛寒之氣侵襲,陰陽失衡,也會導致血行失常,就會出現虛寒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氣虛衰,陰氣就會外散的緣故。

觀察出血的顏色,如果暗淡無光,不粘稠,就不是火盛迫血妄行的濃厚紫紅色,就應該用理中湯加入肉桂來收攝止血。如果是因為氣血失調引起的出血,就應該加香附、烏藥;如果是飲食傷胃引起的吐血,就應該加香附、山楂、麥芽。如果患有久咳虛勞引起的吐血,上熱下寒,可以用四味鹿茸丸。如果久病虛勞導致失血,血虛發熱,或者婦女經閉,可以用四烏賊骨一藘茹丸,或者四物湯加入生地、桃仁、虻蟲,製成丸劑服用。

吐血成升斗者,花蕊石散,然必陽虛不能制、陰氣暴逆者為宜;若氣虛、血隨火湧者,誤用必殆,宜十灰散。若胃脘蓄血者,吐血多而久不止者,並宜獨參湯主之。氣虛有熱,保元湯加童便、藕汁,即有血,亦無礙。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不寧,五心煩熱,宜聖愈湯。

血症既久,古人多以胃藥收功,異功散加丹皮、山藥、澤瀉;咳嗽,更加萎蕤,此虛家神劑也。

白話文:

吐血量多,可用花蕊石散治療,但必須是陽氣虛弱無法控制、陰氣暴漲的人才適合;如果患者是氣虛、血液隨火氣上涌的人,誤用花蕊石散就會很危險,應該用十灰散。如果胃脘積聚血液,吐血量多且久久止不住,應該用獨參湯治療。患者氣虛伴有熱症,可以用保元湯加入童尿和藕汁,就算有血也能治癒。各種失血情況,或是血虛、口渴、燥熱不安、五心煩熱,應該用聖愈湯。

血症長期存在,古人多用胃藥治療,異功散加入丹皮、山藥、澤瀉;若患者咳嗽,再加入萎蕤,這就是虛寒體質的特效藥。

凡治血症,須知其要,而動血之由,惟火與氣耳。故察其有火、無火,氣虛、氣實,而得其所以,則治血之法無餘義矣。

凡憂慮過度,損傷心脾,以致吐血、咯血,其症當見氣短、氣怯,形色憔悴,或胸懷鬱怒,食飲無味,或腹雖覺飢而不欲食,神魂驚困而臥不安,若素多勞倦、思慮,或善嘔吐,或常泄瀉而致吐血、下血者,是皆脾虛不能攝血,非火證也。治當培其中氣,切不可用清寒等藥。

格陽失血之症,多因色欲勞傷過度,以致真陽失守於陰分,則無根之火浮泛於上,多見上熱下寒,或頰紅面赤,或喘促躁煩,而失血不止,但其六脈細微,四肢厥逆,或小水清利、大便不實者,此格陽虛火證也。治當引火歸源,若用寒涼,陽絕則死矣。凡所吐之血,色黑而黯,必停積失位之血,非由火逼而動也,或面白息微,脈見緩弱,身體清涼者,此必脾腎氣虛不能攝血而然,若用寒涼,必致殆矣。暑氣逼心,火毒刑金,多令人吐衄失血。

白話文:

治療出血症狀,必須了解其根本原因,而導致出血的原因,只有火和氣兩種。因此,要觀察病人是否有火、是否無火,氣虛還是氣實,找到出血的原因,那麼治療出血的方法就沒有其他需要考慮的了。

凡是憂慮過度,損傷心脾,導致吐血、咯血,這種病症會出現氣短、氣怯,面色憔悴,或胸中鬱悶憤怒,飲食無味,或肚子感到飢餓卻不想吃飯,精神驚恐昏沉而睡覺不安穩,如果平時經常勞累、思慮過度,或經常嘔吐,或經常腹瀉而導致吐血、便血,這些都是脾虛不能收攝血液,不是火症。治療應當滋補脾氣,絕對不能使用清寒等藥物。

陽氣不足導致失血的症狀,大多是因為過度縱慾勞損,導致真陽氣不足而被陰寒所侵襲,則無根之火就會浮泛在上,經常出現上熱下寒,或面頰發紅,或呼吸急促煩躁不安,而失血不止,但脈搏細微,四肢冰冷,或小便清澈,大便不成形,這就是陽氣虛弱的火症。治療應當引導火氣歸回本位,如果使用寒涼藥物,陽氣就會完全消失而導致死亡。凡是吐出的血,顏色黑而暗沉,一定是積聚在體內而失去位置的血液,不是因為火氣逼迫而流出來的。或者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象緩慢虛弱,身體冰冷,這一定是脾腎氣虛不能收攝血液造成的,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必定會造成危險。暑氣侵犯心臟,火毒傷害肺金,經常會讓人吐血鼻出血。

然暑熱傷心,又能傷氣,證必脈虛氣弱,體倦息微,若但知為熱,而過用寒涼,則氣必愈傷而害斯甚矣。凡血逆上焦,紫黑成塊,或痛或悶,結聚不散者,惟宜行散。大都治血之法,多忌辛散,恐其動血也,惟此留滯之血,不妨用之,或韭汁,亦善行瘀也。吐血不能止者,惟飲童便最妙。

或搗側柏葉汁,以童便二分,酒一分,和而飲之,大能止血。

凡鼻口見血,多由陽盛陰虛,二火逼血而妄行也。蓋血隨氣上,有升無降,惟宜補陰抑陽,則火清氣降而血自靜矣。凡火盛逼血妄行者,或上或下,必有火脈、火症可據,乃可以清火為先。若以假火作真火,則害不旋踵矣。凡氣逆於上,則血隨氣亂而錯經妄行,此必有氣逆喘滿,或脅痛脹,或尺寸弦緊等症脈,則當以順氣為先,氣順則血自寧也。其或實中有虛,則消耗斷不可用矣。

白話文:

夏天炎熱容易傷心傷氣,表現為脈搏虛弱、氣息微弱、身體疲倦乏力。如果只知道是熱症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就會更傷氣,後果不堪設想。

對於血液逆流至上焦,形成紫黑色瘀塊,或疼痛或悶脹,久久不散的症狀,應該使用行散的藥物來治療。通常治療血症忌諱辛散藥物,擔心會導致出血。但對於這種瘀滯的血液,則可以考慮使用辛散藥物,例如韭菜汁,也能有效化解瘀血。

如果吐血不止,喝童尿效果最好。也可以將側柏葉搗汁,再用二分童尿、一分酒混合飲用,效果顯著。

鼻口出血大多是因為陽盛陰虛,兩股火氣逼迫血液妄行。血液隨著氣往上走,沒有下降的趨勢,應該補陰抑陽,讓火氣清降,氣血自然安定。

如果火盛逼迫血液妄行,無論是向上或向下,一定會有火脈、火症的表現,可以先清火治療。如果將假火誤認為真火,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氣逆於上,則血液隨著氣亂而錯經妄行,這時一定會有氣逆喘滿、脅痛脹、脈象弦緊等症狀,應該先順氣,氣順則血自寧。如果實中有虛,則消耗性的治療方法不可使用。

若火不盛、氣不逆而血動不止者,乃其元氣受損,營氣失守,病在本根而然。經曰: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此二言最得損傷失血之源。故凡治損傷,無火、無氣而失血不止者,不宜妄用寒涼以伐生氣,又不宜妄用辛燥以動陽氣。而治此之法,但宜純甘至靜之品培之養之,則營氣自將寧謐,不待治血而自安矣。

且今人以勞傷而病者,多屬此症,若不救根本,終致敗亡矣。

失血之症,凡見喘滿咳嗽及左右胸脅間有隱隱脹痛者,病在肺也;若胸膈膻中間覺有牽痛如縷如絲,或懊憹嘈雜,有不可名狀者,病在心主包絡也;若胸腹膨脹,不知飢飽,飲食無味,多嘔沫者,病在脾也;若脅肋牽痛,或躁擾喘急不寧,往來寒熱者,病在肝也;若氣短似喘,聲啞不出,骨蒸盜汗,動氣怔忡者,病在腎也;若大嘔大吐,煩渴頭痛,大熱,不得臥者,病在胃也。於此而察其兼症,則病有不止一臟者,皆可參合以辨之也。

白話文:

如果火氣不旺盛、氣血不逆流卻持續出血,就是元氣受損,氣血失守,病根在於根本,因此才會這樣。古籍記載:生活作息不規律,用力過度,就會傷及血管,陽氣受損則血液外溢,血液外溢就會吐血或流鼻血;陰氣受損則血液內溢,血液內溢就會便血。這兩句話精準地說明了損傷失血的根源。因此,治療損傷導致的失血,如果沒有火氣、沒有氣血逆流卻持續出血,就不能隨意使用寒涼藥物來抑制生氣,也不能隨意使用辛燥藥物來激動陽氣。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應該以滋補、寧靜的藥物來培育養護,這樣氣血就會自然安定,不用刻意止血,就能自然好轉。

而且現代人由於勞損而生病的,大多屬於這種情況,如果不救治根本,最終會導致死亡。

失血症,如果出現喘息胸悶咳嗽,以及左右胸脅間隱隱作痛,病症在於肺;如果胸膈膻中部位感到牽拉疼痛,像線一樣細細密密,或者心裡煩躁不安,有說不出的難受,病症在於心臟和心包;如果胸腹膨脹,不覺得飢飽,飲食無味,經常嘔吐泡沫,病症在於脾臟;如果脅肋牽痛,或者心煩意亂,呼吸急促不安,反覆寒熱,病症在於肝臟;如果呼吸短促像喘不過氣,聲音嘶啞發不出聲音,骨頭發熱盜汗,心悸不安,病症在於腎臟;如果大量嘔吐,口渴頭痛,發高燒,無法躺下,病症在於胃部。根據這些症狀,並結合其他症狀,就能判斷病症是否不止一個臟器,可以參考這些症狀來辨別。

吐血之病,在偶有所傷而根本未搖者,但隨其所傷,宜清則清,宜養則養,隨藥可愈,無足慮也。惟積勞積虛,以致元氣太虛,真陰失守,乃為危證。凡患此者,非加意慎重,而徒恃藥力以求活,則誠難矣。凡成盆無聲為吐;或咯而出血屑,甚咯而出帶紅絲,為咯血。因勞損而氣虛,脈靜或微弦無力,既非火證,又非氣逆而血妄行者,此真陰內損、絡脈受傷而然,惟用甘醇補陰,培養絡脈,俟營氣漸固而血自安也。此證最忌寒涼。

吐血、咯血,凡兼口渴咽痛、躁煩喜冷、脈滑便實、小便赤熱等證,此水不濟火、陰虛陽盛而然,治當滋陰壯水,而大忌辛溫也。吐血,全由火盛,逼血上行而根本多傷,宜察其火之微甚而治之。若胃火熱甚而煩渴,頭痛氣壅,或兼便結腹脹者,治當瀉火;若兼陰虛水虧,則宜慎之也。

白話文:

吐血的病,如果是偶爾受傷,根本沒有受損,只要根據受傷的情況,應該清熱的就清熱,應該滋養的就滋養,用藥就可以治癒,不用擔心。只有長期勞累導致元氣虛弱,真陰虧損,才是危症。凡是患有這種病的人,如果不加倍小心,只依靠藥力求活,那就很難了。

凡是成盆無聲地吐血,或者咳出來的血塊,甚至咳出來的血塊帶有紅絲,都叫做咯血。由於勞損導致氣虛,脈象平和或微微弦細無力,既不是熱證,也不是氣逆導致血液亂竄,這是真陰內損、絡脈受傷造成的,只能用甘甜滋潤的藥物補陰,培養絡脈,待營氣漸漸恢復,血液自然就會安穩。這種病症最忌寒涼。

吐血、咯血,如果還伴隨口渴咽痛、煩躁不安喜冷、脈象滑數便祕、小便赤熱等症狀,這是水不能克制火,陰虛陽盛導致的,治療應該滋陰壯水,而要嚴禁辛溫的藥物。吐血,完全是由於火盛,逼迫血液上行,而根本上多是受傷,應該根據火勢的大小來治療。如果胃火很旺,煩渴、頭痛氣悶,或者伴隨便祕腹脹,就應該瀉火;如果伴隨陰虛水虧,就應該謹慎用藥。

吐血而傾盆盈碗,或鮮散中兼帶紫黑大塊,吐後不即凝結,蓋血出於胃,以其雜水穀也,皆勞力內傷中氣而得,亦有醉飽接內而致者。治法不可驟止,亦不宜峻攻,只宜清理胃氣以安其血。若血色瘀晦如汙泥,為陽不致陰,宜花蕊石散溫以散之。

吐血初起,脈洪數者,屬外因,須用參蘇飲加當歸、茯苓。蓋茯苓能守五臟真陰,瀉腎中伏火,去脾胃中濕。數劑後,脈數退而洪不退者,用六味地黃加沉香,以納氣歸源。若洪退弱極,用異功散以補脾生肺,慎不可用寒涼耳。

白話文:

吐血量多,甚至滿碗,血色鮮紅或帶有紫黑色大塊,吐後不立即凝固,這是胃出血,因為胃裡混雜著水谷。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勞累過度、內傷中氣,也可能是過度飲酒或飽食後內傷所致。治療時不能急於止血,也不能過於猛烈地攻伐,應以調理胃氣來安撫血氣。如果血色暗黑如污泥,說明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可以用花蕊石散溫來化解。

吐血初期,脈搏洪大而數,屬於外因引起,需要服用參蘇飲,再加當歸、茯苓。茯苓可以守住五臟的真陰,瀉去腎中伏火,去除脾胃中的濕氣。服用幾劑後,脈搏數減少,但仍然洪大,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沉香,以收納氣血,歸於本源。如果脈搏洪大減退,變得非常虛弱,可以用異功散來補脾生肺,切忌使用寒涼藥物。

吐血,脈洪大弦長,按之有力,上膈壅熱,胸似滿痛,精神不倦,或血似紫黑塊者,用荊芥、丹皮、當歸、阿膠、酒大黃、桃仁泥之屬,從大便導之。不知此,而用四物湯加芩、連、知、柏行之,使氣血俱傷,脾胃俱敗,百無一生也。

若飲酒過多,傷胃吐血,四君子加香、砂、甘葛。

因食太過、不能消化,煩悶強嘔,因傷胃吐血,腹中絞痛,自汗,其脈緊而數者,難治,枳實理中湯加丹皮、扁豆灰。

勞心太過,吐血不止,歸脾湯去木香,加麥冬、阿膠。有時吐血兩日,隨即無事,數日又發,經年累月不愈者,小烏沉湯送黑神散,不時常服;吐甚不止者,柏葉、乾薑等分,加艾葉少許,入童便服。

白話文:

吐血,脈搏有力且快速,按壓時感覺強勁,上焦鬱熱,胸部感到脹痛,精神卻不倦怠,或者吐出的血呈現紫黑色塊狀,可以用荊芥、丹皮、當歸、阿膠、酒大黃、桃仁泥等藥物,從大便中引導排出。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而使用四物湯加上黃芩、黃連、知母、側柏等藥物,就會損傷氣血,導致脾胃虛弱,百無一用。

如果因為飲酒過多,傷了胃而吐血,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香附、砂仁、甘草。

如果因飲食過量、無法消化,感到煩悶、強烈嘔吐,並且因為傷胃而吐血,腹部絞痛,自汗,脈搏緊促而快速,則難以治療,可以使用枳實理中湯加上丹皮、扁豆灰。

如果因為過度勞心,吐血不止,可以用歸脾湯去除木香,再加上麥冬、阿膠。有時候吐血兩天,隨即無事,但隔幾天又發作,經年累月不愈,可以使用小烏沉湯配黑神散,不時常服用;如果吐血嚴重不止,可以用柏葉、乾薑等量,再加上少許艾葉,用童便服用。

暴吐血新止後,用燕窩、冰糖各四錢,同煮服之,五七日,永不發。

吐血發渴,名血渴,十全大補湯、生脈散加乾葛,量胃氣虛實用之。

吐血,脈微細為順,洪大為逆。

血若暴湧如潮,喉中汩汩不止,脈見虛大,此火勢未斂,急以熱童便或藕汁服之;俟半日許,脈勢稍緩,可進調養之藥,倘寸關雖弱,而尺中微弦,為陰虛,須防午後陰火上升,上午宜獨參、保元以統其血,下午與六味丸加童便以濟其陰,服後脈漸調和,飲食漸進,肢體輕爽,面色不赤,足膝不冷,身不灼熱,額無冷汗,溲便如常。

白話文:

吐血止住後,可以用燕窩和冰糖各四錢,一起煮了服用,連續服用五到七天,就能永不復發。

吐血伴隨口渴,稱為血渴,可以用十全大補湯、生脈散,再加上乾葛,根據身體虛實狀況服用。

吐血時,脈搏微細屬於順氣,脈搏洪大屬於逆氣。

如果血像潮水一樣噴涌而出,喉嚨里不斷地汩汩作響,脈象虛大,說明火勢尚未收斂,要緊急服用熱童尿或藕汁;等到過了半日,脈象稍微緩和後,就可以服用調養的藥物。如果寸關脈弱而尺脈微弦,說明是陰虛,要注意下午陰火上升的狀況。上午要服用獨參、保元丸來固攝血氣,下午要服用六味丸加童尿來滋補陰液。服用後,脈象逐漸調和,飲食逐漸增加,肢體輕盈舒爽,面色不再紅潤,足膝不再冰冷,身體不再發熱,額頭不再出冷汗,大小便恢復正常。

雖有紫黑血塊,時欲咯出,而無鮮血上行,尚屬可治;若血雖止而脈大不減,或雖小而弦細數疾,或弦硬不和,勿輕許為可治;亦有他部柔和,而左關尺弦強者,為陰虛火旺,最為危兆。其變有三:一則陰火引血復上而暴脫,一則虛陽發露而發熱,一則火上逼肺而喘咳,此終不救也。

諸失血後,倦怠昏憒,面色憔悴,懶於言語,宜獨參湯加陳皮,所謂脫血益氣也。

失血後頭昏發熱,此虛火上炎、外擾之故,不可誤認外感。

婦人倒行,血溢於上,蒸熱,咳嗽不已,及男子精未完而御女,而成虛勞失血,並宜烏骨雞丸,選順丸選用之。若血色晦淡不鮮,無論上吐下失,但當用溫熱之劑,如甘草、乾薑溫理中氣,切忌寒涼。若至⿰血丕血、血水,則難已矣。血脫用人參益氣以固氣血,惟血色鮮明或略見紫塊者宜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吐出紫黑色的血塊,但沒有鮮血往上涌,情況還算可以治療。但如果血止住後,脈搏仍然強勁,或者雖然脈搏微弱但弦細數疾,或者脈象弦緊不和,就不宜輕易斷言可以治癒。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其他部位脈象柔和,但左關尺脈弦緊有力,這表示陰虛火旺,是最危險的徵兆。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三種變化:一是陰火引發血液再次往上涌而突然死亡;二是虛陽外露而發熱;三是火氣逼迫肺部而出現喘咳,這三種情況都是無法救治的。

凡是失血後出現倦怠昏沉、面色憔悴、懶於說話的症狀,可以用獨參湯加陳皮治療,這叫做脫血益氣。

失血後頭昏發熱,這是因為虛火上炎、外邪侵擾,不可誤認為外感。

婦女月經逆行,血溢於上,伴有發熱、咳嗽不止,以及男子精氣未完全恢復就房事,導致虛勞失血,都可以用烏骨雞丸治療,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丸劑。如果血色晦暗不明亮,無論是嘔血還是便血,都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例如甘草、乾薑來溫補中氣,切忌使用寒涼藥物。如果病情發展到血塊混雜著血水,就非常難治了。血脫可以用人參益氣來固護氣血,但只有血色鮮明或稍微看到紫色的血塊時才適合使用人參。

若見晦淡者,為血寒而不得歸經,須兼炮黑乾薑溫之。尺部脈弦,用生料六味,加肉桂引之。亦有用肉桂為末,和獨參湯服者。

若血色如珠,光亮如漆,吐出即干,以指甲剔之,成片而起者,雖能食不倦,後必暴脫而死。

若血中見似肉似肺,如爛魚腸,此胃中脂膜為邪火所爍,凝結而成。方書咸謂必死,然吐後凝結既去而不發熱,能進飲食,今服小劑異功、保元,大劑六味、都氣,多有得生者,不可盡委之不救也。

嘔血成碗而有聲,怒氣傷肝,動肝火則火載上行,動肝氣則氣逆血奔,所以皆能嘔血。肝火盛者,必有煩熱脈證;肝氣逆者,必有胸脅痛滿等症。但凡肝氣為邪,每多侮土,故常致脾胃受傷及營血失守,而脈虛神困,治宜理其中氣,勿謂始因怒氣而專意伐肝也。然血從腹脅而上,大嘔而出,本肝火內旺,鼓激胃中之血上湧也。

白話文:

如果看到嘔吐物顏色暗淡,就代表血液寒冷,無法回歸經脈,需要配合炮製的黑乾薑溫暖它。如果脈象在尺部弦緊,就要使用生料的六味地黃湯,再加上肉桂引導血液循環。也有人用肉桂研磨成粉末,混入獨參湯服用。

如果嘔吐物像珠子一樣紅亮,光澤如同漆面,吐出來馬上就乾掉,用指甲刮除,會成片脫落,雖然病人還能吃東西,但之後一定會突然暴斃。

如果嘔吐物中出現像肉或肺一樣的東西,像是腐爛的魚腸,這是胃中的脂肪膜被邪火灼傷,凝結而成的。醫書都說這種情況必定會死,但是如果嘔吐之後凝結物消失,也沒有發燒,還能進食,現在服用小劑量的異功散、保元湯,大劑量的六味地黃湯、都氣丸,很多病人就活下來了,不能因為醫書上的記載就完全放棄治療。

嘔吐鮮血,而且成碗狀,並且有聲響,這是因為怒氣傷肝,肝火上升,或者肝氣逆行,導致氣血逆流,所以都會嘔血。肝火旺盛的人,一定會有煩躁發熱、脈象異常的症狀;肝氣逆行的人,一定會有胸脅疼痛、胸悶等症狀。凡是肝氣受到邪氣侵犯,大多會傷害脾胃,導致脾胃受損、營血不足,脈象虛弱,精神困倦,治療應該以調理中氣為主,不要因為嘔血是怒氣引起的而單方面治療肝臟。但是血液從腹部和脅肋部位向上,大量嘔出,其實是肝火旺盛,刺激胃中的血液上湧。

而症治猶有三焉。一或暴怒火逆傷肝,其症胸脅痛,甚則厥逆,柴胡疏肝散加酒大黃;亦或極勞奔馳傷肝,其症遍身疼痛,或時發熱,犀角地黃湯加當歸、肉桂、桃仁泥;亦或竭力房勞傷肝,其症面赤足冷,煩躁口渴,生脈散、加減八味丸。

若陽衰不能內守而嘔者,異功散研服八味丸,然不戒房室、思慮、勞役,終不救也。

唾血者,平時津唾中有鮮血,或如絲,或浮散者,此屬思慮傷脾,脾虛不統血也。有兼心、兼胃、兼腎之不同,兼心,加味歸脾湯;兼腎,六味丸加肉桂;兼胃,四君子湯加黃耆、山藥、粟米,名七珍散。食少溲清者,異功散加扁豆灰;胃中痰食不清,吐血,加半夏、生薑,即白扁豆散。

白話文:

中醫治療法有三大類。一種是因情緒劇烈波動導致肝火上逆,患者會感到胸部和兩側疼痛,嚴重時甚至會出現逆轉現象,此時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加點大黃酒。另一種是因過度勞累或奔波導致肝臟受損,患者會出現全身疼痛,偶爾伴有發熱,這時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再加入當歸、肉桂和桃仁泥。還有一種是因過度房事導致肝損傷,患者面部潮紅但腳部冰冷,容易煩躁且口渴,可使用生脈散加上減八味丸。

如果體內陽氣不足,無法自我調節導致噁心,可以使用異功散研磨後服用八味丸,但是如果不注意房事、思慮和勞累,最終仍無法得到改善。

出現咯血的情況,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口水裡有鮮紅的血液,或是像纖維一樣散開的,這多是因為思慮過度影響脾臟,導致脾虛不能控制血液。這可能會與心、胃或腎有關,若是心臟問題,可以使用加味歸脾湯;若是腎臟問題,則使用六味丸加上肉桂;若是胃部問題,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山藥和粟米,名為七珍散。若食慾不佳且尿液清澈,可以使用異功散加上扁豆灰。胃部有痰食未清除,引起吐血,可以加入半夏和生薑,這就是白扁豆散。

咳血者,因咳嗽而見血,或乾咳,或痰中見紅絲、血點一兩口,氣急喘促,此雖肺體自燥,亦為火逆咳傷血膜,而血隨痰出也。其脈微弱平緩,易治;弦數緊實,氣促、聲嘶、咽痛者,不治。得此症者,若能靜養,庶有生理。治宜清金壯水為主。

咳血,久而成癆,或勞成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乾頰赤,心中潮熱,盜汗減食,異功散加阿膠,或四君子加鱉甲、麥冬、黃耆、五味。

陰虛火動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草根、烏賊骨、童便。

咳血不止,至夜發熱,吐痰或帶血絲者,六味丸加蛤粉、童便,臨臥服。

白話文:

咳血是指咳嗽時帶血,可能是因為肺部乾燥,也可能是因為火氣上逆傷了血管,導致血液隨著痰液咳出。脈搏微弱平緩的咳血比較容易治癒,而脈搏弦數緊實、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喉嚨疼痛的咳血則很難治癒。如果能靜養,病情可能會好轉。治療以清熱滋陰為主。

咳血久了會變成肺癆,或者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咳血,症狀包括肌肉消瘦、四肢無力、心煩意燥、口乾舌燥、臉頰發紅、心口發熱、盜汗、食慾不振,可以用異功散加阿膠治療,也可以用四君子湯加鱉甲、麥冬、黃芪、五味子治療。

陰虛火旺導致的咳血,或者痰液中帶有血絲的咳血,可以用生料六味丸加茜草根、烏賊骨、童尿治療。

咳血不止,晚上發熱,吐痰時帶有血絲的,可以用六味丸加蛤粉、童尿治療,睡前服用。

咳唾膿血,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或數實者,此為肺癰也。

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塊或血點是也,其症最重,而其勢甚微,常咯兩三口即止。蓋緣房勞傷腎,陰火載血而上。亦有兼痰而出者,腎虛水泛為痰也。陰虛多火,黑瘦之人最忌犯此。初起宜清手足少陽、厥陰諸經遊散之火,後以六味丸加牛膝,滋補腎陰,以安其血,不可用攻血藥也。滑伯仁曰:咯血,為病最重,以肺金為陰火所制,水虧火旺,逼而上行,逆之甚矣。

經謂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言喘出於腎而咯出於肺也。宜用生料六味丸加麥冬、五味,下靈砂丹治之。然多有兼於風寒、飲食而發者,若兼風寒,則人迎緊盛或見弦緊,宜黃耆建中湯,不可誤認本病而與前藥,亦不可妄用他藥也。

白話文:

咳嗽時吐出膿血,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脈搏滑數或數實,這就是肺癰。

咯血是指沒有咳嗽,喉嚨中就咳出小塊血塊或血點,這種情況最嚴重,但症狀很輕微,通常咳個兩三口就停止。這是因為房事過度傷了腎,陰火帶著血向上衝。也有一些病人會伴隨痰液一起咳出來,這是腎虛水氣上泛形成痰。陰虛火旺、身體瘦弱的人最容易犯這種病。初期應以清熱藥物來疏通手足少陽、厥陰經的遊散之火,之後用六味丸加入牛膝來滋補腎陰,安撫血液,不可使用攻血藥物。滑伯仁說:咯血,是最嚴重的病症,因為肺金被陰火所制,水虧火旺,逼迫著火氣向上,逆行而上,十分嚴重。

經書上說:「上氣見血,下聞病音」,意思是說喘息來自於腎,咯血來自於肺。應該服用生料六味丸,加入麥冬、五味子,再配合靈砂丹治療。但是很多病人會合併風寒、飲食因素而發病,如果合併風寒,則人迎脈緊盛或脈搏弦緊,應該服用黃耆建中湯,不可誤認為是本病而服用前述藥物,也不可隨意服用其他藥物。

溲血,經云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濁,可知溺血之由,無不本諸熱者。多欲之人,腎陰虧損,下焦結熱,血隨溺出,脈必洪數無力,治當壯水以制陽光。溺血不止,牛膝一味煎熬,不時服之。有氣虛不能攝血者,玉屑膏最妙,方用人參、黃耆等分,為末,以白萊菔切片,蜜炙,不時蘸食之,豈非虛火宜補、宜緩之意歟。

惟痛屬火盛,謂之血淋;不痛屬虛,謂之溲血,二者不可不辨。溲血,先與導赤散加茯苓,作湯服;若不效,此屬陰虛,五苓散加膠艾,下四味鹿茸丸。

白話文:

尿血,古籍记载,子宫热气移至膀胱就会导致小便浑浊,由此可知尿血的根本原因都是热造成的。好色之人,肾阴亏损,下焦积热,血液随小便排出,脉象必定洪数无力,治疗应以滋阴降火为主。尿血不止,可以用牛膝单味煎汤,随时服用。若有气虚不能摄血者,用玉屑膏最有效,方用人参、黄芪等量研末,用白萝卜切片蜜炙,随时蘸食,这正是虚火宜补、宜缓的治疗思路。

但要注意,小便带血,若伴随疼痛,则属于火盛,称为血淋;若不伴随疼痛,则属于虚证,称为溲血,两者不可混淆。对于溲血,首先用导赤散加茯苓,煎汤服用;若无效,则属于阴虚,用五苓散加胶艾,再配以鹿茸丸。

小便自利,後有血數點者,五苓散加桃仁、赤芍。暴病,脈滑實者,大黃、滑石、甘草、延胡索下之。

元氣大虛而挾虛熱,所下如砂而色紅,有如血淋之痛,神砂妙香散加澤瀉。病久滑脫者,去黃耆、山藥、桔梗、木香,加煅飛龍骨、益智仁,即王荊公妙香散。虛寒,以此湯合四味鹿茸丸。

白話文:

小便順暢,但尿液中帶有少量血絲,可以用五苓散加桃仁、赤芍治療。如果突然發病,脈象滑實,可以用大黃、滑石、甘草、延胡索瀉下。

如果元氣虛弱,伴隨虛熱,排出的尿液像沙子一樣,顏色發紅,並且伴有血淋的疼痛,可以用神砂妙香散加澤瀉治療。如果病程較長,出現滑脫症狀,就要去掉黃耆、山藥、桔梗、木香,加入煅飛龍骨、益智仁,就變成王荊公妙香散。如果體虛寒,可以在此湯方中加入四味鹿茸丸。

老人溲血,多是陰虛,亦有過服助陽而致者,多難治,惟大劑六味丸加紫菀茸,作湯服。

咳血、溲血,形脫,脈小勁而搏,逆也;溲血日久,形色枯萎,癃閉如淋,二便引痛,喘急虛眩,行步不能者,與死為鄰矣。

下血,血之在身,有陰有陽。陽者,順氣而行,循流脈中,調和五臟,灑陳六腑,如是者謂之營血也;陰者,居於絡脈,專守臟腑,滋養神氣,濡潤筋骨。若是臟感內外之邪,傷,則循經之陽血至其傷處為邪氣所阻,漏泄經外;或居絡之陰血,因蓄留之邪擗裂而出,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

世俗每見下血,率以腸風名之,不知風乃六淫中之一耳。或有風從腸胃、經脈而入客者,或外淫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者,則可謂之腸風。若其他不因風邪,而腸胃受火熱之淫,與寒、燥、濕怫鬱其氣,及飲食不節,用力過度,傷其陰絡之血者,亦謂之腸風可乎。蓋腸風所下之血,清而色鮮,四射如濺,乃風性使然,《素問》所謂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是也。

白話文:

老年人尿血,大多是陰虛所致,但也可能因過度服用助陽藥物而引起,這類情況往往難以治療。但可以嘗試用大劑量的六味丸加入紫菀茸,熬成湯服用。

咳血、尿血,形體消瘦,脈象細小而有力,這是逆氣的表現;若尿血持續時間長,形色枯萎,小便閉塞如同淋病,大小便時伴隨疼痛,呼吸急促,頭暈目眩,行走困難,這就快要接近死亡了。

下血,是指血液在體內運行時,有陰有陽。陽血順著氣脈運行,流經脈絡,調和五臟,滋潤六腑,這就是營血;陰血則停留在絡脈中,專門守護臟腑,滋養精神,濡潤筋骨。如果臟腑受到內外邪氣侵襲,就會導致陽血循經運行時,被邪氣阻滯,從經脈外泄;或者陰血因邪氣長期積聚而破裂,就會滲入腸胃,導致下血。

世俗通常把下血稱為腸風,卻不知道風只是六淫之一。如果風從腸胃、經脈進入體內,或者外界的風邪侵入腸胃,這才叫做腸風。如果其他原因導致腸胃受熱邪侵襲,或者寒、燥、濕等邪氣鬱結,以及飲食不節、用力過度,傷及陰絡之血,這些情況也能稱為腸風嗎?其實,腸風所下之血,清澈鮮紅,四處飛濺,這是風的特性。《素問》中說:「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就是這個道理。

先與瀉青丸一二劑,後與逍遙散加酒煮黃連、羌活、烏梅;虛人,人參胃風散,最提,人所不知。

若肛門射血如線,或點滴不已者,乃五痔之血,當詳本門治之。

血濁而色黯者,為臟毒,蘊積毒氣,久而始見也。宜小烏沉湯下黑神散。脈實便秘,勢盛者,臟連丸。腸風挾濕毒者,下如豆汁,兼紫黑瘀血,此醇酒厚味所釀,由足陽明隨經入胃,淫溢而下也。脈細而有寒者,升陽除濕防風湯;脈數有熱者,去二術,加黃連、當歸、甘草。

白話文:

一開始先服用瀉青丸一到兩劑,之後再用逍遙散加酒煮黃連、羌活、烏梅;體虛的人,服用人參胃風散效果最好,這是許多人不知道的。

如果肛門出血像線一樣流,或者是一滴一滴不停地流,這是五痔出血,應該仔細參考本門的治療方法。

血濁顏色暗沉,是臟腑中毒,積聚的毒氣,經過長時間才會顯現出來。應該服用小烏沉湯和下黑神散。脈象實證,便秘,病情嚴重的人,服用臟連丸。腸風伴有濕毒,排泄物像豆汁,還夾雜著紫黑色瘀血,這是長期食用醇酒厚味導致的,由足陽明經隨經入胃,淫溢而下。脈象細小而有寒氣的人,服用升陽除濕防風湯;脈象數而有熱氣的人,去掉二術,加入黃連、當歸、甘草。

腸風下血,以劉寄奴草二兩,芽茶一兩,墨灰三粒,為散,分三服,烏梅湯送下。其血止後,宜多服歸脾湯。下血久而不已,面色萎黃,下元虛憊者,四君子加黃耆、歸、芍,下斷紅丸;虛甚,十全大補湯去茯苓,加防風。

潔古云:下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陰結便血者,厥陰肝血內結,不得陽氣統運,滲入腸間而下,非謂陰寒內結也,補中益氣倍黃耆,加炮姜。

白話文:

腸道出血,可以用劉寄奴草兩錢、芽茶一錢、墨灰三粒,研成粉末,分三次服用,烏梅湯送服。出血止住後,應該多喝歸脾湯。如果出血時間長,沒有停止,面色萎黃,下元虛弱的人,可以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當歸、芍藥,再服用斷紅丸;如果虛弱嚴重,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去除茯苓,再加防風。

潔古說:腸道出血,防風是上藥,黃連是中藥,地榆是下藥。

陰結便血,是因為厥陰肝血內結,沒有陽氣統攝運化,滲入腸道而導致出血,並不是因為陰寒內結。應該補中益氣,黃耆加倍,再加炮姜。

血枯,大便燥結而下鮮紫血者,此大腸燥結而下也,一味槐角膠涼潤之。

又方,真麻油衝入腐花,空腹食之,三日而愈。

腸風便血,一味旱蓮花,濃煎蔥白湯服,立效。

又方,劉寄奴半兩,松蘿茶一錢,烏梅肉一枚,煎服,效。

中蠱,臟腑敗壞,下血如雞肝、如爛肉,心腹絞痛者是也。治用馬藺根末,水服方寸匕匙,即吐出。

白話文:

如果大便乾燥難解,且排出鮮紫色的血,這是因為大腸乾燥引起的,可以用槐角膠來滋潤緩解。

另外,用生麻油浸泡腐爛的花,空腹食用,三天就能痊癒。

腸風便血,可以用旱蓮花煎煮蔥白湯服用,效果很快。

還有,可以用劉寄奴、松蘿和烏梅肉一起煎服,也能治癒。

中蠱會導致臟腑損壞,排出像雞肝或爛肉一樣的血,並伴隨心腹絞痛。可以用馬藺根末用水送服,立刻就能吐出來。

蓄血,夫人飲食起居失節,皆能使血瘀滯不行也。衄血者,血蓄上焦,犀角地黃湯;心下手不可近者,血蓄中焦,桃核承氣湯;臍腹下腫,大便黑者,血蓄下焦,抵當湯丸、下瘀血湯、代抵當湯。血如泉湧不止者,外用杏仁研細,拌白麵,水調塗之。

人有一時狂吐血,必本於火。然吐多,火必為虛。況血去無血養身,又用泄火,重傷胃氣,無論血不驟生,氣亦不轉,必致氣脫而亡。法禁止血,當活血,不僅活血,急固氣。蓋氣固,則已失之血漸生,未失之血再旺,用固氣生血湯。若吐血久者,不可服。

白話文:

蓄血及吐血的中醫治療

蓄血,是指血液瘀滯停留在體內,無法正常運行。女性若飲食起居不節,都可能導致血瘀。

衄血,是指鼻出血。這是因為血液蓄積在上焦,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治療。

心下手不可近者,是指心口疼痛,按壓時患者感到疼痛。這是因為血液蓄積在中焦,可以使用桃核承氣湯治療。

臍腹下腫,大便黑者,是指腹部腫脹,排便呈黑色。這是因為血液蓄積在下焦,可以使用抵當湯丸、下瘀血湯、代抵當湯治療。

若血如泉湧不止,可將杏仁研磨成粉末,與麵粉混合,用水調和後塗抹在出血處。

人有一時狂吐血,必本於火。意思是,突然大量吐血,必定是體內有熱火。然而,吐血過多,則火氣必然虛弱。況且,吐血導致血液流失,缺乏血液滋養身體,再用藥物瀉火,會嚴重損傷胃氣,不僅血液難以再生,氣血也無法轉化,最終可能導致氣虛而亡。

因此,治療吐血,應以止血為主,但更重要的是活血,不僅要活血,還要急需固氣。因為氣固了,流失的血液才能逐漸再生,未流失的血液也會更旺盛。可以使用固氣生血湯治療。

但若吐血已久,則不可服用固氣生血湯。

人有久吐血未止,或半月或一月一吐,或三月數次,或經年一次,雖咳嗽吐痰不已,委困殊甚,此肝腎病也。吐血未必皆肝腎病,然吐久未有不傷肝腎者。腎枯肝燥,龍雷之火不安,本宮下克脾胃,脾胃虛寒,火逆衝上,肺金挾胃血沸騰,隨口而出,必腎肝肺三經統補為妙,用三臺救命湯,後以地黃丸服之。

人有吐黑血,雖未傾盆,痰咳必甚,口渴思飲,此腎經實火。腎有虛無實,蓋腎火又挾心包相火併起上衝耳。腎火禁泄,心包火亦禁泄乎,然泄心包火,必致傷腎,惟肝為心包母,泄肝則母虛而子弱矣。用兩泄湯。

白話文:

如果有人長期吐血不止,可能是半個月、一個月吐一次,也可能是三個月吐幾次,甚至每年吐一次,即使不斷咳嗽吐痰,身體依然虛弱,這都是肝腎有問題。雖然吐血不一定都是肝腎病,但長期吐血一定會傷肝腎。腎臟枯竭,肝臟乾燥,導致龍雷之火(腎火)不穩定,向下侵犯脾胃,脾胃虛寒,火氣逆流向上,肺金挾帶胃血沸騰,就從口中吐出來了。因此必須同時補腎、補肝、補肺,可以用三臺救命湯,之後再服用地黃丸。

如果有人吐出黑血,即使量不多,但也一定伴隨嚴重咳嗽吐痰,口渴想喝水,這是腎經實火。腎臟有虛有實,這是因為腎火與心包相火同時上升衝擊所致。腎火不能泄掉,心包火也不能泄掉,但是泄掉心包火會傷腎,而肝臟是心包的母臟,泄掉肝火就會導致母虛子弱。因此要用兩泄湯治療。

人有冒暑,一時氣不及轉,狂嘔血塊,此暑邪犯胃,必頭痛如破,汗出如雨,口大渴,狂叫,作虛治反劇。宜清暑熱,佐下降歸經藥,則氣血自安,用解暑止血湯。

人有痰中吐血絲,日少夜多,咳嗽不已,多不能眠,此腎火沖咽喉,不歸命門,故沸為痰上升,心火又欺肺弱,復來相刑,故痰中見血絲。用化絲湯,此肺、腎、心三經兼治,加去痰退火藥,愈後用益陰地黃丸。

人有大怒,吐血色紫,氣逆,兩脅脹滿作痛,此因怒傷肝也。蓋肝藏血,怒則肝葉開張,血即不藏;肝氣急,怒則更急,血自難留,故湧出,往往有傾盆者;血湧肝無所養,自兩脅痛,輕則脹滿。急宜平肝,少加清涼,龍雷並收,一味止血,反拂火性,動其嘔逆之機,用平肝止血散。

白話文:

如果有人突然中暑,身體無法及時調節,就會狂吐血塊,這是暑氣侵犯了胃部,所以會伴隨頭疼欲裂、汗流如雨、口渴難耐、胡言亂語等症狀。用一般的虛弱治療方法反而會加重病情。應該用清熱解暑的藥物,輔以引導藥力下降歸經的藥物,這樣氣血就能恢復正常,可以用解暑止血湯。

如果有人痰液中帶有血絲,白天症狀輕微,晚上加重,咳嗽不止,難以入眠,這是腎火上炎,沒有回到命門,所以氣血上涌形成痰液,心火又趁肺部虛弱,進一步攻擊,所以痰液中出現血絲。可以用化絲湯治療,這個方子可以同時治療肺、腎、心三經,再加上化痰退火藥物。痊癒後可以服用益陰地黃丸調理。

如果有人因為大怒而吐血,血色紫黑,氣喘吁吁,兩肋脹滿疼痛,這是因為怒氣傷了肝臟。肝臟負責貯藏血液,生氣時肝葉擴張,血液就不能正常貯藏;肝氣原本就容易急躁,生氣時更急躁,血液就容易流失,所以會吐血,甚至會像傾盆大雨一樣。血液流失,肝臟沒有血液滋養,就會出現兩肋疼痛,輕則脹滿。應該緊急服用平肝止血的藥物,稍微加入一些清熱藥物,同時止血和鎮肝,只用止血藥物會反而刺激火氣,引發嘔吐。可以用平肝止血散治療。

人有咯血,血不驟出,先咳嗽,覺喉下氣不能止,必咯其血而後快,此乃腎氣逆,非肺逆也。蓋腎氣者,腎中虛火也。虛火盛由於真水衰,水衰則不能制火,火逆衝上,血宜大吐,何以必咳而出。蓋肺氣阻也,肺乃腎母,腎本有水火,肺乃生水不生火,而腎火上奪肺血,肺不遽予,故兩相牽而咯血。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味,滋水益肺以制火也。

人有咳嗽出血,多因勞傷耗腎水,水不能分給各臟,又多房勞,水益涸,水涸金生,已泄肺氣,無如腎取給無已,肺求救於胃,胃受肝凌,不暇生肺,肝木生火,心火太旺,心旺必乘肺,而腎水不能制火,火凌肺愈甚,故咳嗽吐血。治宜救肺,然救肺,腎涸肺仍顧腎,治須補腎,腎足肝平,心火息而肺安。用麥冬、熟地、地骨皮、丹皮、白芥子。

白話文:

有些人咯血,血不是突然涌出,而是先咳嗽,感覺喉嚨下方的氣息無法平息,一定要咳出血才會舒服。這是腎氣逆上,而不是肺氣逆上。因為腎氣指的是腎臟虛火,虛火旺盛是因為腎臟的真水不足,水不足就無法制約火,火逆流向上,血液就容易大量吐出。為什麼一定要咳出來呢?因為肺氣受阻了。肺是腎的母親,腎原本就有水和火,而肺則生水不生火。當腎火向上奪取肺部的血液時,肺部不立刻給予,因此兩者互相牽制,導致咯血。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加上麥冬和甘草,滋陰益肺來制約火。

有些人咳嗽帶血,多半是因為勞累傷身耗損了腎水,水無法供給各個臟器,又加上房事過度,導致腎水更加枯竭。水枯竭就會金生,已經損傷了肺氣,而腎臟又無法提供水分,肺部只好向胃求救。然而胃受到肝臟的欺凌,無暇生肺,肝木生火,心火過旺,心火旺盛就會侵犯肺部,而腎水無法制約火,火勢更猛烈地攻擊肺部,所以才會咳嗽吐血。治療要以救肺為主,但救肺的同時也要顧及腎臟的虛弱,因此治療需要補腎。腎臟充盈,肝臟就平息,心火就會熄滅,肺部就會安穩。可以使用麥冬、熟地、地骨皮、丹皮、白芥子。

人有鼻衄,經年不止,或愈或不愈,此較葉血少輕,然不治或不得法,皆殺人。吐血犯胃,衄血犯肺,胃濁道,肺清道,犯濁道五臟反復,犯清道止肺逆,然氣逆則一,逆則變生。宜調肺氣。但肺逆成於肺火,肺無火,肺火仍是腎水,肺因心逼,腎水來救,久之水涸,腎火來助,二火斗,血從鼻上越。則調氣,舍調腎無他法,調腎在補水制火,用止衄湯。

人有耳出血,涓涓不絕,三日人斃。此病少,實有其症耳。腎竅耳流血,自是腎虛,然血不走胃從口出,乃從耳出,心包火引之耳。心包與命門火相通,胃為心包子,胃恐腎火害心,兼害胃,故引火上走於耳。耳竅雖細,原無沖決之處,而涓涓不絕,其能久乎。用填竅止氛湯。

白話文:

如果有人鼻子流血,持續好幾年,時好時壞,這種情況比葉血(一種更嚴重的出血症狀)要輕微一些,但如果不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還是有可能致命。吐血是犯了胃,鼻血則是犯了肺。胃是濁氣通道,肺是清氣通道,犯濁氣通道會導致五臟反覆受損,犯清氣通道則會導致肺逆,但氣逆的表現都一樣,最終都會產生變化。因此,應該調治肺氣。

然而,肺逆是因肺火而起,肺本身沒有火,肺火實際上是腎水。肺因心臟逼迫而需要腎水來救助,時間久了腎水就會枯竭,腎火就會來幫忙,兩個火相互爭鬥,血就會從鼻子流出來。所以,調治肺氣,除了調治腎臟之外別無他法。調治腎臟的關鍵在於補水制火,可以使用「止衄湯」。

如果有人耳朵流血,持續不斷,三天就會死亡。這種病很少見,但確實存在。耳朵是腎臟的竅穴,耳朵流血自然是腎虛,但血沒有從胃裡流出來,而是從耳朵流出來,這是因為心包火引導它從耳朵流出來的。心包與命門火相通,胃是心包的包覆物,胃害怕腎火傷害心臟,也害怕腎火傷害自己,所以就引導火氣向上走到耳朵。雖然耳朵孔很小,原本沒有爆裂的可能性,但持續不斷地流血,怎麼可能持久呢?可以使用「填竅止氛湯」。

人有舌上出血不止,舌必紅而爛,裂紋中有紅痕,血從痕出,久亦必殺人,此心火炎、腎水不濟也。邪水犯心則死,真水養心則生,故心腎似相剋實相生。今水不交心,欲求腎養而不得,乃求救於舌下之廉泉。然腎足,廉泉亦足,今腎水既不濟心,又何能上升於唇口,此廉泉欲自養方寸舌而不能,又濟心乎,故泉脈斷而井甃裂,亦無濟於心,並爛其舌,舌爛必流血。大補心腎,使交濟,舌血自斷。

用護舌丹。

人有齒縫出血如線摽,此腎火沸騰也。蓋齒屬腎,齒若堅固,無隙可乘。然腎為本,齒為末,腎中龍雷之火直奔咽喉,宜從口出,何以入齒。蓋腎火走任、督,上超唇齒,乘隙而出,火性急,齒縫隙小,故摽如線。用六味地黃加味治。

白話文:

如果舌頭上不斷出血,舌頭一定又紅又爛,裂縫中會有紅色的痕跡,血從這些痕跡流出,時間久了就會致命。這是因為心火旺盛,腎水不足。邪氣侵犯心臟就會導致死亡,真水滋養心臟才能生存,所以心腎看似相克,實際上是相生。現在腎水無法滋養心臟,想要依靠腎氣卻得不到,只能求助於舌下廉泉穴。然而腎氣充足,廉泉穴也會充足,現在腎水已經無法滋養心臟了,又怎麼能上升到嘴唇和口腔呢?所以廉泉穴想要自救滋養舌頭卻無能為力,更別說滋養心臟了,因此泉脈斷裂,井口破裂,也無濟於事,最終導致舌頭潰爛。舌頭潰爛必然流血,只有大補心腎,讓它們相互滋養,舌頭上的血才會自行止住。

可以使用護舌丹來治療。

如果牙縫出血像線一樣流出來,這是腎火旺盛的表現。因為牙齒屬於腎臟,牙齒堅固,就不會有縫隙可乘。然而腎臟是根本,牙齒是枝葉,腎臟裡的龍雷之火直衝咽喉,應該從口腔流出,為什麼要進入牙齒呢?這是因為腎火沿著任脈、督脈上升,超過嘴唇和牙齒,趁機從縫隙中流出。火性急躁,牙縫隙又小,所以流出來的血液像線一樣細。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加味來治療。

人有臍中出血,不多,如水流出。蓋臍通氣海、關元、命門,烏可泄氣,雖但血流,日日如此,氣必隨泄,可不急治。此大小腸火斗於腸中,小腸火欲趨於大腸,大腸火欲升於小腸,兩不相受,火乃無依,上下莫泄,直攻臍隙而出,血即隨之。似宜急安二腸火,然火動腎枯,無水潤也,故治二腸火,仍須治腎。用兩止湯。

人有九竅出血,氣息奄奄,欲臥,不欲見日,頭暈身困,此血熱妄行,上走九竅,症較狂血走一經反輕。人身無非血,九竅出血,由近而遠,非盡從臟腑出,法仍治臟腑,不可止治經絡,以臟腑統經絡也。用當歸補血湯加味治。

白話文:

如果有人肚臍流血,量不多,像水一樣流出來,這是因為肚臍連通氣海、關元、命門這些重要穴位,這些穴位能排泄體內濁氣。雖然只是流血,但如果每天都這樣,體內氣血就會隨著流失,不需急於治療。這是因為小腸和大腸的熱氣在腸道裡相互鬥爭,小腸的熱氣想要進入大腸,大腸的熱氣又想要上升到小腸,彼此無法相容,熱氣無處可去,就從肚臍的縫隙衝出來,血跟著流出來。看似應該急著安撫小腸和大腸的熱氣,但熱氣傷了腎臟,腎臟沒有水來滋潤,所以治療小腸和大腸的熱氣,還必須要治療腎臟。可以用兩止湯來治療。

如果有人九個竅孔流血,呼吸微弱,想要躺下,不想要見太陽,頭暈身體疲乏,這是血熱妄行,向上跑到九個竅孔,症狀比狂血走一經要輕。人體都是由血構成的,九個竅孔流血,由近到遠,不一定是完全從臟腑流出的,治療方法還是要治臟腑,不能只治經絡,因為臟腑統管著經絡。可以用當歸補血湯加味來治療。

人有大便或前或後出血,人謂糞前屬大腸火,糞後屬小腸火,其實皆大腸火。腸本無血,因大腸火燥干腸液,腸薄開裂,血從外滲入,腸裂在上血來遲,腸裂在下血來速,非小腸出血也。小腸出血,人立死,蓋小腸無血,出血則心傷,安能活乎。宜單治大腸,然腎主二便,腎水無濟於大腸,故火旺,致便血。用三地湯。

人有尿血痛澀,馬口如刀刺,人謂小腸火,不知小腸出血人立死,安得痛楚猶生,此因不慎酒色,欲泄不泄,受驚而成。精欲泄,因驚縮入,精已離宮,不能仍返腎內;小腸因驚,不能直泄其水,則水積火生,熱極煎熬,所留之精化血而出,實本腎精,非小便血也。法宜解小腸火,然不利水,則水壅,火仍不出。用水火兩通湯。

白話文:

有人排便時會出現前面或者後面帶血的情況,人們認為如果是在糞便之前出現在血液是因為大腸火氣過盛,而在糞便之後出現在血液是因為小腸火氣過盛,但實際上都是由大腸火氣引起的。腸道本身並沒有血液,由於大腸火氣太強導致腸壁乾燥,使得腸壁破裂,血液從外面滲透進去。如果破損的地方在上方,血液就會慢一些流出來;如果破損的地方在下方,血液就會快一些流出來,這不是小腸出血的原因。小腸出血的話,人的生命很快就會受到威脅,這是因為小腸裡原本就沒有血液,一旦出血就會對心臟造成影響,怎麼可能還能夠存活呢?因此應該專注治療大腸問題。然而腎主管大小便,如果腎中的水分無法滋潤到大腸,那麼大腸的火氣就會更旺盛,最終引發便血。可以使用「三地湯」進行治療。

有些人尿血並且感到疼痛和阻塞感,就像被利刃割傷一樣,人們通常認為這是小腸火氣造成的,但是要知道小腸出血的人很快就會死亡,又怎麼可能會還有這種痛苦的感受呢?這通常是因為個人生活習慣不良、飲酒過多或是性行為失當等原因,想要排泄卻又未能成功,再加上受到了驚嚇而形成的。精子想要排出,但是因為受到了驚嚇而收縮回去,已經離開了生殖器官,不能再回到腎臟內部;同時小腸也會因為受到了驚嚇而無法正常排放尿液,這樣一來尿液堆積起來產生了大量的熱量,最後把留在身體裡面的精華物質轉換成了血液流出體外,這些血液實際上是由於腎虛所導致的,而不是尿液本身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先解除小腸的火氣,但是如果不能夠順暢地排除掉尿液,那麼尿液就會堵塞住,火氣仍然不會消失。可以用「水火兩通湯」來幫助疏通尿液和消除火氣。

人有毛孔出血,或摽或滲如線,或頭身,或兩脛,皆肝腎虧,火乘隙越出,舍補腎無二法。然補腎功緩,當急補氣,氣旺肺自旺,皮毛自固。用肺腎兩益湯。

人有唾血,止唾一口,人謂似輕,不知實重,蓋唾出脾,不出於胃也。脾胃相表裡,血犯胃,後天已虧,況更犯脾陰乎。胃主受,脾主消,脾傷不能為胃化其津液,雖糟粕已變,但能化粗,不能化精以轉輸於臟腑而皆困,是脾唾甚於胃唾也。然脾之所以唾,仍責胃虛,不特胃虛,尤責水衰。

蓋胃為腎關門,腎衰胃不能司開闔,脾血上吐,胃無約束,任其越出,故脾唾雖脾火沸騰,實腎、胃二火相助。法平脾火,必須補脾土,補脾土以平脾火,必須補腎水以止胃火。用滋脾飲。

白話文:

人如果毛孔出血,可能是點狀出血,也可能是線狀滲出,無論是頭部、身體,還是小腿,都是肝腎虧虛,內火乘虛而出的表現。想要治好,補腎是唯一的辦法。但補腎需要時間,因此要先急救,補益元氣,氣旺則肺氣自旺,皮膚毛髮自然堅固。可以使用肺腎兩益湯。

人如果吐血,即使只吐一口,也不要輕視,因為這其實很嚴重,因為唾液是由脾臟分泌,而不是胃。脾胃是表裡相通的,血液衝擊到胃,就代表後天脾胃已經虧虛了,更何況是衝擊到脾陰呢?胃負責接收食物,脾負責消化吸收,脾受到損傷,就無法將食物中的精華轉化為津液,供應全身臟腑,雖然能夠消化粗糙的食物,卻無法將食物中的精華轉化成精微物質,運送到各個臟腑,所以脾吐血比胃吐血更嚴重。脾吐血的原因,還是要歸咎於胃虛,不僅僅是胃虛,更重要的是水氣不足。

因為胃是腎的門戶,腎氣衰弱,胃就不能很好地控制開合,脾臟的血液就會上湧,胃失去約束,任其吐出,所以脾吐血雖然是脾火過旺,但實際上是腎火和胃火共同造成的。要治療脾火,就必須補脾土,補脾土才能平息脾火,而補脾土又需要補腎水來抑制胃火。可以使用滋脾飲。

人有兩目流血,甚直射出,女經閉,男口乾唇燥,此腎中火動,非丹血妄行也。蓋腎,相火也,君火寧,相火不敢上越於目;惟君火衰,心動嗜欲,相火即挾君以令九竅,心系通於目,肝竅開於目,肝、命門、心包同為相火,同氣相助沸騰,上走心肝之系竅。法似宜補心以制腎火,然心既虛,補不易旺,必補腎生心,則心火不動,腎火亦靜。用助心丹。

人有舌上無故出血不止,細觀有小孔摽血,此心火上升克肺也。鼻衄犯氣道,舌衄止犯經絡之小者耳。然血出於舌,無異血出於口,出於口,犯胃不犯心;出於舌,犯心不犯胃,胃腑、心臟烏可忽視哉。宜內補心液,外填舌竅之孔,心火自寧,舌血易止。用補液丹。

白話文:

眼睛流血甚至噴射而出,女性月經停止,男性口乾唇燥,這是腎火旺盛,不是丹田血液亂竄。腎是相火,君火強盛時,相火就不敢上衝眼睛。只有君火衰弱,心臟躁動貪慾,相火就會挟持君火控制九竅。心臟與眼睛相連,肝臟與眼睛相通,肝臟、命門、心包都屬於相火,彼此相助而沸騰,向上衝擊心肝相連的竅穴。似乎應該補心以制腎火,但心臟虛弱,補腎不易強盛,必須補腎生心,才能讓心火不再躁動,腎火也會平靜。可以用助心丹。

舌頭無緣無故出血不止,仔細觀察發現有小孔流血,這是心火上炎剋制肺臟。鼻血流出是犯了氣道,舌血流出只是犯了經絡的小血管。然而,舌頭出血無異於嘴巴出血,嘴巴出血是犯了胃不犯心,舌頭出血是犯了心不犯胃,胃和心臟怎麼可以忽略呢?應該內補心液,外填舌頭的小孔,心火自然平靜,舌血容易止住。可以用補液丹。

婦人有年未七七,經先斷,此為血閉,乃心、肝、脾氣鬱也,若血枯則必死也。經水乃天一之水,出腎經,至陰精有至陽之氣,故色紅,似血非血,以經水為血,千古之誤。果是血,何不名血水。古聖呼經水者,以水出腎經名之也。是經早斷,必腎水衰涸,何謂心、肝、脾氣鬱。

蓋腎水生,雖不由三經,而腎非肝氣相通,腎氣不能開;非心氣相交,腎氣不能上;非脾氣相養,腎氣不能成,一經鬱則氣不入腎,腎氣即閉塞不通,況三經同郁乎。腎水足,尚格格難出,況腎氣原虛,何以構精盈滿,化經外泄,此經閉似血枯耳。必散三經鬱火,補腎,仍補三經氣,則精隨經自通。

白話文:

女性在未滿七十七歲,月經就停止了,這是血閉,是心、肝、脾氣鬱結造成的。如果血枯竭,就一定會死亡。月經是天一之水,出自腎經,陰精具有至陽之氣,所以顏色紅色,像是血又不是血。把月經當作血,是千古以來的錯誤。如果是血,為何不叫做血水?古代聖賢稱呼月經為經水,是因為它出自腎經而得名。如果月經提早停止,一定是腎水衰竭,怎麼會說是心、肝、脾氣鬱結呢?

其實腎水的生成,雖然不直接依靠心、肝、脾三經,但腎臟與肝氣相通,沒有肝氣,腎氣無法開啟;腎氣與心氣相交,沒有心氣,腎氣無法上升;腎氣需要脾氣滋養,沒有脾氣,腎氣無法形成。如果三經氣鬱結,就會阻礙氣血進入腎臟,腎氣就會閉塞不通,更何況三經同時鬱結呢?腎水充足,尚且難以順利排出,更何況腎氣原本虛弱,如何能夠化生充盈的精血,讓月經順利排出呢?所以月經閉止,像是血枯竭了一樣。必須散去三經鬱結的熱氣,補腎,還要補三經的氣血,這樣精血就能隨著經脈自然暢通。

用溫正湯。

室女有月經不來,腹大如娠,面乍赤乍白,脈乍大乍小,此為鬼憑,非血枯經閉也。蓋心邪則鬼來,或夢裡求親,日中相狎,或托戚屬貪歡,或言仙子取樂,久之精神僅供腹中邪,邪旺正衰,必經閉血枯。欲導經,邪據腹,經難通;欲生血,邪引精,血難長,因成癆瘵,至死不悟。悲夫。宜先去邪,後補正。用蕩邪丹下穢物,後再用調正湯。

婦人有血崩,雙目黑暗,昏暈於地,此非火盛動血,乃虛火也。世治血崩,每用止澀,然虛火不補,易於衝擊,必隨止隨發,終不能愈。須補中行止。用固本止崩湯。

白話文:

使用溫正湯。

室女如果出現月經遲延,腹部膨脹似懷孕狀,臉色忽紅忽白,脈搏忽大忽小,這可能是靈魂附體的現象,而非因為血乾經絡閉塞。心神受到邪氣幹擾時,會有靈魂附體的現象,或是夢中尋求親人,白天與人嬉戲,或是假借親戚朋友的關係追求享樂,久而久之,人的精神就只剩下供應腹內的邪氣,邪氣旺盛而正氣衰弱,必然導致經血停滯和血液乾枯。想要調理經血,邪氣盤踞在腹部,經血難以流通;想要滋養血液,邪氣引走精氣,血液難以生長,因此形成癥瘕,直至死亡仍不自知。令人感到悲哀。應該先去除邪氣,再補充正氣。使用蕩邪丹排除體內的污物,接著再使用調正湯。

婦女如果出現血崩,兩眼暗淡無光,昏倒在地上,這不是因為熱氣過旺導致血液外溢,而是虛火所致。世人治療血崩,經常使用止血收縮的方法,但對於虛火,如果不加以滋補,容易導致血液衝擊,這種情況會反覆發生,最終無法痊癒。應該從中補充並進行止血。使用固本止崩湯。

婦人年老血崩,眼黑昏暈,此不慎房帷也。婦人七七,天癸絕,宜關閉不戰,倘如少年浪戰,必血室大開,崩決而下。用當歸補血湯加味治。

婦人受娠三月,血崩胎墮,此乃房事太過也。蓋氣衰不奈久戰,久戰泄精必多,則氣又衰,不能攝血;況久戰虛火內動,精門不關,血室亦不關,胎必不固,內外齊動,血又何能固。自當補氣,少佐止血,用固氣湯。

婦人有交感,雖不如血崩,然涓涓不已,未免氣血兩傷,久必血枯經閉,此因前月水來,貪歡交戰,精沖血管也。血管不可精傷,受孕乃血管已淨,經來血正旺,彼欲出精射之,則血退縮,既不受孕以成胎,勢必聚精而化血,交感淫氣,觸動舊日之積,兩氣相感,精欲出,血隨出。須通胞氣,引精外出,益以填精補氣,血管之傷可再補。

白話文:

女人老年突然大量出血,眼睛發黑頭暈目眩,這是因爲沒有謹慎對待性生活。女性在49歲左右月經停止後應該閉經不再來潮,如果像年輕人一樣頻繁進行性行爲,會導致子宮內膜破裂並流出體外。使用當歸補血湯加上其他藥物治療。

孕婦懷孕三個月時出現流產和大量出血的情況,這是由於過度性生活導致身體虛弱無法承受長時間戰鬥的結果。長期性愛會消耗大量的精力,並且會使氣虛無力控制血液流動;此外,過度性愛還會使體內陽氣過盛,影響到生殖器官的功能,使得胎兒不穩定並且容易流產後再次發生類似情況。此時應補充氣血、稍微抑制出血量,可以服用“固氣湯”。

有些婦女雖然不像上述兩種情況下那樣嚴重地出血,但是持續不斷地少量出血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時間長了可能導致貧血或停經等症狀。這可能是因爲上個月月經期間過於貪歡進行了性活動,刺激到了陰道壁上的神經末梢而導致損傷。陰道壁受到傷害會影響生育能力,在月經期到來的時候血液旺盛,想要排出精子就會引起收縮反應,這樣就難以形成胚胎髮育爲嬰兒,因此必須聚集精子轉化爲血液才能完成孕育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要疏通宮腔內的氣體通道,引導精子向外排泄出來,並通過增加營養物質來填充精子和增強體質,修復受損部位。

用引精止血湯。此方實有調理曲折之妙,故除舊疾,然必慎房事三月,則破者不重損,補者不再傷,慎之。

婦人有甚郁作渴,嘔吐吞酸而血崩,以火治,或時效或不效,此肝氣結也。肝藏血,氣結宜血結,何反崩。蓋肝性急,氣結則更急,急則血不藏。法宜開鬱,然不平肝,則肝氣大開,肝火更熾,血何能止,用平肝止血湯。

婦人每戰即如血崩,人謂胞胎有傷,觸即動血,此乃子宮血海因熱不固也。子宮在胞胎下,血海在胞胎上。血海,衝脈也。衝脈寒,血虧;衝脈熱,血沸。血崩正衝脈熱,然衝脈熱何以交戰始血來,蓋人未入房,君相二火不動,雖衝脈熱,血不外泄;及戰,子宮大開,君相火齊動以鼓精房,血海泛溢不可止遏,肝欲藏血而不能,脾欲攝血而不得,故經水隨交感而至。必絕色三月,用滋陰降火藥涼血海,則終身之病可半載愈。

白話文:

使用「引精止血湯」這個配方可以治療疾病,但必須謹慎避免房事三個月,這樣受損的地方就不會再次受到損害,補充的部分也不會再受傷害。如果女性因為情緒抑鬱而出現口渴、嘔吐和血液崩漏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肝氣阻塞所導致的。肝臟是儲存血液的地方,當肝氣阻塞時,血液應該也會凝結,但是為什麼反而出現了血液崩漏呢?這是因為肝性的特點就是快速,當肝氣阻塞時,它就會更加緊張,進而使血液無法被保存下來。因此,我們需要用一些方法來解除這種情況,但是如果沒有先讓肝氣得到平衡,那麼肝氣就可能會過度開放,使得肝火更加旺盛,血液也就不可能停止流動。所以要用「平肝止血湯」來進行治療。 如果一個女性每次做愛都會像出血一樣大量失血,有人認為她的子宮或者胚胎受到了傷害,只要接觸到就會引起大量的出血。然而實際上,這是因為子宮中的血液海洋(也就是所謂的「血海」)因為太過炎熱而不穩定所致。子宮位於胚胎下方,而血海則是在胚胎上方。「血海」是指「沖脈」,當「沖脈」寒冷時,血液會變得不足;相反地,當「沖脈」炎熱時,血液就會沸騰起來。之所以只有在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才會出現血液崩漏的情況,是因為人在沒有進入房間之前,身體裡的君主和宰相兩種火焰不會燃燒,即使「沖脈`炎熱,血液也不會向外洩漏;但是在發生性行為之後,子宮會完全打開,君主和宰相的火焰一起燃燒,以便刺激精子和卵子之間的結合,從而在血液海洋中產生一種無法阻止的力量,造成肝臟想要保存血液卻做不到,脾臟想要吸收血液但也無力迴天,因此月經就會隨著性慾的興起而來臨。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服用能夠滋養陰液、降低火氣並冷卻血液海洋的藥物,這樣就可以在一半年內治好一輩子的疾病。

用清海丸。

喻嘉言曰:虛勞病,而至於亡血、失精,消耗津液,枯槁四出,難為力矣。《內經》於針藥所莫制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用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急建其中氣,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鹹辛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也。

又曰:失血病有新久微甚,無不本之於火,然火有陰陽不同,治法因之迥異。經云暴病非陽,則其為火也,即非陽火甚明。陽火者,五行之火也,可以五行之火折之。惟夫龍雷之火潛伏陰中,方其未動,不知其為火也;及其一發,暴不可御,以故載陰血而上溢,故凡用涼血清火之藥,未有不轉助其虐者。大法惟宜溫補其陽,以制陰火之僭。

白話文:

治療方法是使用清海丸。喻嘉言說,虛勞病症發展到失血、遺精,消耗津液,身體枯瘦無力,這時針藥難以起效。根據《內經》記載,針對這種情況,應該用甘味藥物調養。金匱要略遵循這個原則,使用小建中湯和黃耆建中湯,迅速補益中氣,增進食慾,補充津液,讓血液充盈、精氣旺盛,恢復原本不足的陰氣。因為這些藥方只用甘味藥材,而不使用酸、鹹、苦味藥材,這是治療虛勞病症的最佳方法。

他又說,失血病症無論是新發或是久病,輕重程度不一,都是由於火氣所致,但火氣有陰陽之分,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經書記載,暴病不是陽氣過盛,所以這種火氣不是陽火,這很明顯。陽火屬於五行中的火,可以用五行中的火來克制它。但是,龍雷之火潛伏在陰氣之中,它沒有發作時,我們不知道它是火氣;一旦發作,就不可控制,會導致陰血上湧而溢出。因此,凡是用涼血清火的藥物,都無法阻止火氣的蔓延,反而會助長其凶險。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溫補陽氣,以抑制陰火過度。

經謂咯血者屬腎,明乎陰火發於陰中,其血咯之成塊而出,不比咳嗽痰中帶血,為陽火也。此義從前未有發明,惟仲景云:誤發少陰汗,動其經血者,下厥上竭,為難治。下厥者,陰氣逆於下也;上竭者,陰血竭於上也。蓋氣與血兩相維附,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血不得氣則凝而不流,故陰火動,陰氣不得不上奔,陰氣上奔而陰血不得不從之上溢而竭矣。血既上溢,其隨血之氣散於胸中,不得復返於本位,則下厥矣。

厥陰逆於下,勢必龍雷之火應之,血不盡竭不止也。仲景所以為難治者,非直不治也。吾則以建脾中之陽氣為第一義,是一舉而有三善,一者脾中之陽氣旺,而龍雷之火潛伏也;一者脾中之陽氣旺,而胸中窒塞如太空之不留纖翳也;一者脾中之陽氣旺,而飲食運化精微,復生其已竭之血也。

白話文:

醫書上說,咯血屬於腎臟的病症,是因為陰火在體內陰寒之處發作,導致血液凝結成塊咳出,不同於咳嗽時痰中帶血,那是陽火引起的。這個道理以前沒有人說過。只有仲景說過:「誤發少陰汗,動其經血者,下厥上竭,為難治。」下厥就是陰氣逆流到下半身;上竭就是陰血耗竭到上半身。這是因為氣血互相依存,氣沒有血就會散失無依,血沒有氣就會凝滯不流。所以陰火動,陰氣就不得不向上衝,陰氣向上衝,陰血就不得不隨之向上溢出而耗竭。血液向上溢出,隨之而來的氣散佈在胸腔,無法回到原本的位置,就會導致下厥。

厥陰逆流到下半身,勢必會引發龍雷之火,血液不耗竭就停不下來。仲景之所以認為難治,不是說完全無法治療。我認為以補益脾胃之陽氣為首要原則,這能帶來三方面的益處:一是脾胃之陽氣旺盛,龍雷之火就會潛伏下去;二是脾胃之陽氣旺盛,胸腔的阻礙就會消失,如同太空一樣空無一物;三是脾胃之陽氣旺盛,飲食就能正常消化吸收,產生精微物質,補充已經耗竭的血液。

今方書妄引久嗽成勞、痰中見血之陽症,不敢用健脾增咳為例,不思咯血即有咳嗽,不過氣逆,氣下則不咳矣。古方治龍雷之火,每用桂、附引火歸源之法,然施之於暴血之症,可暫不可常。蓋已虧之血,恐不能制其悍,而未動之血,恐不可滋之擾耳。此宜崇土為先,土厚則濁陰不升而血患自息也。

繆仲醇曰:吐血有三訣,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行血則循經絡,不止自止;止之則血凝,血凝則發熱惡食,病日痼矣。宜補肝不宜伐肝。經曰:五臟者,藏精而不瀉者也。肝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肝,則肝虛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白話文:

現今的醫書錯誤地引用久咳成勞、痰中帶血的陽性症狀,不敢用健脾增咳來舉例,沒有思考到咯血一定伴隨著咳嗽,只是氣逆上涌,氣下降了就不會咳嗽。古方治療龍雷之火,常常用桂枝、附子引火歸源的方法,但是用在暴血的症狀上,可以暫時使用,但不能長期使用。因為已經虧損的血,恐怕無法控制它的強悍,而尚未動用的血,恐怕不能滋養它而導致它擾動。這就應該先補益脾土,脾土厚實了,濁陰就不會上升,血患自然就會停止。

繆仲醇說:吐血有三個訣竅,應該行血而不應該止血。血不循行經絡,是因為氣逆上涌而阻塞。行血就會循行經絡,自然就會停止;止血的話,血就會凝結,血凝結就會發熱惡食,病情會越來越嚴重。應該補益肝臟而不應該伐肝。經書說: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洩漏的。肝臟主宰儲藏血液,吐血的人,是肝臟失職了。養肝,肝氣就會平穩,血就會有歸宿;伐肝,肝臟就會虛弱,無法儲藏血液,血就會愈發不止。

宜降氣不能降火。氣有餘便是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矣,血隨氣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降火則必寒涼之劑,反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血愈不能歸經矣。今之醫者,專用寒涼,往往傷脾作泄,以致不救。或專用人參,肺熱還傷肺,咳嗽愈甚也。亦有用參而愈者,此是氣虛咳嗽,氣屬陽,不由陰虛火熾所致,要亦百中之一二耳。

劉默生曰:吐血一證,人惟知氣逆血溢、火升血泛,不知血在臟腑,另有隔膜隔定,其血不能滲溢。然隔膜極薄極脆,凡有所傷則破,破則血溢於上矣,故有陽絡傷則血上溢,陰絡傷則血下滲。隔膜雖傷,傷處有陰血凝定,血來則緩;若陰火驟衝破瘀積之血,血來如潮之上湧,自覺瀝瀝有聲。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應該降氣,但不能降火。氣盛就會變成火,氣降火也會跟著降,火降了氣就不會上逆。血液隨著氣運行,就不會溢出頭面等上部。降火必須使用寒涼藥物,但會傷及胃氣,胃氣受損脾臟就不能統攝血液,血液更難回到經脈。現在的醫生,只用寒涼藥物,常常傷脾導致泄瀉,結果無法治癒。或者只用人參,肺熱反而會傷肺,咳嗽更嚴重。也有用人參而痊癒的,那是氣虛咳嗽,氣屬陽,不是陰虛火旺導致的,這種情況只占百中一二而已。

劉默生說:吐血這種病症,人們只知道氣逆血溢、火升血泛,卻不知道血液在臟腑中,另有隔膜阻隔,所以血液不能滲出。但是隔膜非常薄脆,只要受到傷害就會破裂,破裂後血液就會溢出上部,所以有陽絡受傷就會血上溢,陰絡受傷就會血下滲。隔膜雖然受傷,傷口處有陰血凝結,血液來時會緩慢。如果陰火突然衝破瘀積的血液,血液就會像潮水一樣向上湧,病人會感覺到有瀝瀝的聲音。

彼時喘息不定,面色如醉,煩躁不寧,心神昏亂,一皆龍雷使然,脈亦急疾難憑;少傾火退神清,面白氣平,血亦漸止,方可診切用藥。此時不可驟壅,亦不可用耗氣之藥。能知此義,治血有本矣。

按:繆氏三訣,而謂宜補肝不宜伐肝,伐肝固不宜也,補肝亦未為盡善,惟養之、和之則可也。謂宜降氣不宜降火,降火固不宜也,降氣亦未可盡行,惟調之、順之則可也。

按:內傷勞損而不致失血者,蓋亦鮮矣。夫血從上竅出者,為上溢;從二陰出者,為下滲,下滲為順,上溢為逆,理固然也。然上溢者,因火逼血而上逆,要自有陽火、陰火之分。大抵由於六淫之邪氣,多屬陽火;而根於七情之逆氣,即系陰火。陰火者,龍雷之火也,相火也。

白話文:

當時患者呼吸急促不穩,臉色像喝醉酒一樣,煩躁不安,精神恍惚,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內火上炎導致的。脈象也快速而紊亂,難以捉摸。過了一會兒,火勢退去,神志清醒,臉色變白,氣息平穩,出血也逐漸停止,這時才能診斷病情,開具藥方。但此時不能急於止血,也不能使用耗氣的藥物。明白這些道理,治療出血就有了根本。

有些人認為應該補肝而不宜伐肝,伐肝固然不可取,但單純補肝也不一定完全適當,應該以養護和調和為主。還有人認為應該降氣而不宜降火,降火當然不妥,但降氣也不能一味施行,應該調節氣機,使之順暢為宜。

內傷勞損而不導致出血的情況很少見。血液從上竅流出,稱為上溢;從二陰流出,稱為下滲。下滲是順應自然,上溢是逆行,這是自然規律。然而,上溢的原因是火氣逼迫血液逆流而上,而火氣又分為陽火和陰火。一般來說,由於外感六淫邪氣引起的,多屬陽火;而由於七情逆氣引起的,則屬於陰火。陰火就是龍雷之火,也是相火。

相火本主命門而寄於肝膽,所以為乙癸同源,故有龍火、雷火之稱。肝屬木,居於東,配震,震為雷,所以為雷火也;命門之火居於水中,龍藏海底,動則火騰,所以為龍火也。故凡勞傷肝腎,則相火無不煽動也。相火煽動,而陰分之血有不隨之而逆上者乎。矧以房勞過度,雖傷在腎,而肝與諸臟亦與之俱損者矣。

是以內傷勞損之血溢,原由陰火所迫而逆上,其病至重至危也。然則治勞損之血症,豈可苟焉已哉。

嘗觀方書不曰滋陰降火,則曰引火歸源。夫泥於滋陰降火,則恣用知、柏、歸、地,究致敗胃傷脾、悶心泥膈,欲止血而反耗血,竟至百不一救,此不知先哲垂戒諄切亦已久矣。即在泥於引火歸源,而遽用附子、肉桂,究致藥偏溫熱,大能燥血,欲息火而反激火,亦竟十無一生。此不知名賢機用靈活,貴得當耳。

白話文:

相火本源於命門,並依附於肝膽,因此被稱為乙癸同源,又因其性質如同雷火與龍火。肝屬木,位於東方,與震卦相配,震卦代表雷,所以稱為雷火;命門之火位於水域,如同龍藏於海底,一有動作便會騰起火焰,所以稱為龍火。因此,凡是勞損肝腎,相火就會無所忌憚地煽動起來。相火煽動,陰分之血就會逆流而上,更何況房事過度,即使傷在腎臟,肝臟和其他臟腑也會受到損傷。

所以內傷勞損導致的出血,根本原因是陰火逼迫血液逆流而上,這種病症非常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治療勞損引起的出血,絕不可掉以輕心。

我觀察古方書,有的主張滋陰降火,有的主張引火歸源。過於執著於滋陰降火,就會大量使用知母、黃柏、生地、地黃,最終導致損傷脾胃、心悶氣滯,想要止血反而耗血,最終十之八九無法挽回,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領會先賢的諄諄告誡。即使執著於引火歸源,也貿然使用附子、肉桂,最終會導致藥性偏於溫熱,過度燥血,想要熄滅火焰反而激化了火焰,結果也大多無法挽回。這說明名家高手在用藥時靈活機變,最重要的是用藥得當。

試觀《內經》所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針經》所云調以甘藥,明以脾胃為主,務在崇培中土,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致生血化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也。善哉嘉言,深會其旨,謂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鹹辛苦在所不用,舍是別無良法,誠得神聖之心,傳為後世振聾覺憒者矣。然不特此也,即彼叔和、景岳、士材、路玉,亦何嘗不互相發明也哉。

要之,古人制方原有加減,自是圓通。如四君、四物、六味、八味、建中、補脾、養營、大補、大造,何一非以治虛損者。然參、耆補氣,歸、地補血,白朮補脾,桂、附補火,以及升、柴之散,芍藥之斂,茯苓之滲,用之不當,詎不足以釀禍。須知相其先後、緩急、輕重而權衡適合,斯能有濟,此所為用藥如用兵。

白話文:

觀察《內經》中所說“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針經》中所說“調以甘藥”,都表明以脾胃為根本,務必注重培育中土,使飲食增加,津液旺盛,進而生血化精,補足真陰的不足。這是很好的話語,深刻理解其意,認為以五穀作物作為甘味的本源,而酸、鹹、苦則不用,除此之外別無良策,真是得道高人的心意,傳給後世,使人醒悟過來。

不僅如此,像叔和、景岳、士材、路玉這些醫家,也都有互相啟發的地方。

總之,古人制定藥方本來就有加減,這是圓通的道理。比如四君子湯、四物湯、六味地黃丸、八味丸、建中湯、補脾湯、養營湯、大補湯、大造湯,哪一種不是用來治療虛損的?但是,人參、黃耆補氣,當歸、生地補血,白朮補脾,桂枝、附子補火,還有升麻、柴胡的散寒,芍藥的收斂,茯苓的利水滲濕,使用不當,就足以釀成禍患。必須了解藥物的先後順序、緩急程度、輕重關係,權衡利弊,才能發揮藥效。這就如同用兵一樣,需要謹慎運用。

以予因病虛損而攻醫,殫心數十年,研求前賢治法,誠見成方未可拘泥。常體嘉言所發《金匱》之意,創立方法,不外補之以味,調之以甘,惟以培元、養陰為務,於扶脾、保肺中微寓調氣泄水,或煎或丸服之,大有裨益於臟軀,今幸年臻七十矣。至其治內傷虛損,濟人獲效,亦難更僕數也,即或萬難挽回,亦未致令其生煩發喘、少食作瀉,而皆以善終。此則生平所謂用藥無過者爾。

茲因詳述勞損失血之症治,用附管見以質高明,未知其果,悉有當否。

白話文:

我因為身體虛弱而致力於醫術,傾注心血數十年,研讀前人的治療方法,真心認為現成的方劑不能一味拘泥。我一直體會《金匱》書中精華所表達的意思,創立自己的治療方法,不外乎用藥物來滋補,用甘味來調和,以培補元氣、滋養陰血為主要目的,在扶助脾胃、保護肺部的同時,稍微加入調氣利水的技巧,無論是煎湯還是做成丸藥服用,對臟腑都有很大的益處。如今我已經年近七十了。至於治療內傷虛損方面,救治了許多病人,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我也不便一一細數。即使是萬分困難無法挽回的病人,我也沒有讓他們出現煩躁、喘不過氣、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最終都得以善終。這就是我一生以來所謂用藥沒有過失的原因。

現在我詳細闡述勞損失血的病症治療方法,附上我個人的見解以請教各位高明,不知道是否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