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狂條辯》~ 癲狂總論 (1)
癲狂總論 (1)
1. 癲狂總論
或有問於予曰:癲狂胡為而作也。予應之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不外陰陽氣化。陰陽和則百病不生,陰陽乖則邪氣易入。故人感之,即發為異病。癲狂者,病之異也。感之淺則治之易,感之深則治之難。惟治之有要,斯亦易而無難耳。曰:然則治之奈何?曰:是必有專方,乃能對症下藥。
若不得師指授,則虛實不明,陰陽莫辨,何從措手哉!曰:其本源若何?曰:是症不外憂思鬱結,痰火夾攻,延及五臟,因有闡、笑、歌、泣等症。須知癲症專責乎痰,痰火夾攻則狂也。蓋火屬陽而常動,故有傳經之變;痰屬陰而常靜,故有結聚之堅。痰本不動,其動者,火逼之也。
狂雖有傳變,又與傷寒傳經異,傷寒自外而入,狂則自內而出。傷寒始於太陽膀胱,一日一傳。狂則始於厥陰肝,次傳心,次傳脾,次傳肺,次傳腎。至腎不愈,則又反而傳肝。要之,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邪不入心,天君泰然,百體從令,焉能為患。蓋優思則傷脾,郁久而怒則傷肝,土鬱而木復克之,此痰所由生也,痰迷心竅而昏憒作矣。
嵐瘴戾氣伏入於裡,積久成熱,此火所由生也,火的心君而妄念作矣。內亂既生,外侮因而乘之,痰火觸逼,兩相夾攻,心神亦因之擾亂而諧狂作矣。其或棄衣逃匿,逾牆上屋,風熱相爭也。呼神叫鬼,晝夜不寐,神不守舍也。採青摘葉,肝風動也。擢土破物,風熱入脾也。
時而收物藏匿,邪入於陰也。時而拋物棄外,邪出於陽也。不拒水火,不拘生熟,陰陽混雜也。更可奇者,前之所為言之了了,目今所為毫不省著,蓋痰在裡而熱在表也。治是症者,須察症候起於何經,虛實貴乎明辨。豈得以痰火概治之,以硝、黃、陳、半統治之哉!分辨數條,縷列於後。
白話文:
有人向我提問說:為什麼會產生癲狂這種疾病呢?我回答他:人類的生命源自天地之間,並非外界的陰陽氣化之外。當陰陽和諧,各種疾病便不會發生;但一旦陰陽失調,就容易被邪氣侵入。因此,人一旦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異常的病症。而癲狂,正是這類異常的病症之一。如果在初期就能察覺並治療,處理起來較為容易;反之,若病情已深入,治療的難度也會相對提高。然而,只要掌握正確的治療方法,治療癲狂並非不可能的事。
那麼,該如何治療呢?首先,必須有專業的處方,才能對症下藥。若沒有經驗豐富的醫師指導,可能連病情的虛實都無法判斷,更別提辨識陰陽了,那該如何下手治療呢!
此病的根本原因,不外乎是憂慮過度、情緒鬱結,加上痰火的雙重影響,進而影響到五臟六腑,導致出現如大笑、唱歌、哭泣等異常行為。要知道,癲狂病症主要與痰有密切關係,痰與火互相作用時,就會引發狂症。因為火屬於陽性且具有流動性,所以可能沿著經絡擴散;而痰屬於陰性,通常靜止不動,所以會形成固結。原本痰是靜止的,但一旦受到火的刺激,就會變得活躍。
雖然狂症會沿著經絡變化,但與傷寒的經絡傳播不同,傷寒是由外向內傳播,而狂症則是由內向外發展。傷寒最先影響的是膀胱和太陽經脈,一天會影響一個部位;狂症則先影響肝臟的厥陰經脈,接著依次影響心臟、脾臟、肺臟、腎臟。如果腎臟受到影響後仍未能痊癒,病情又會反向回到肝臟。然而,心臟是身體的主宰,掌管著精神活動。只要邪氣未進入心臟,整個人體系統便能正常運作,不會造成危害。長期的憂慮會傷害脾臟,長時間的鬱悶和憤怒則會傷害肝臟。當脾臟功能受損,肝臟又進一步剋制脾臟,這就是痰生成的原因,痰迷住了心靈的通道,使人陷入昏亂狀態。
惡劣環境中的瘴氣潛入體內,日積月累後產生熱量,這是火生成的原因,火燒心神,使人產生錯誤的念頭。當內心的混亂產生後,外在的幹擾也隨之而來。痰和火互相激發,兩者夾攻之下,心神會因此混亂,導致癲狂的症狀出現。例如,脫掉衣服逃跑躲藏,或是爬上屋頂,這是風熱相互對抗的結果。又或者,不停地呼喊鬼神,日夜失眠,這是神志不寧的表現。摘取樹葉,是肝風開始活動的跡象。破壞物品,是風熱進入脾臟的徵兆。
有時候,病人會收集物品並藏匿起來,這是邪氣進入陰部的信號。有時候,他們會把物品拋棄在外,這是邪氣進入陽部的徵兆。他們不再拒絕喝水或用火,也不再區分食物的生熟,這是陰陽混亂的表現。更令人驚訝的是,病人會清楚地描述過去的行為,卻完全忘記當下的作為,這是由於痰在體內,而熱在體表的緣故。治療此病,必須觀察病症起於哪個經絡,並清楚辨識病情的虛實。不能單純以消炎、清熱的藥物一概而論,如硝石、黃連、陳皮、半夏等。以下是幾個具體的例子,詳細說明如下。
2. 審脈以辨虛實
經曰:癲之始發,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俱陰。又曰:狂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貴據也,妄笑樂、歌舞、行走不休,其脈三部俱陽。故癡迷而知畏懼者,陰也,不足也,癲也。忿怒而莫可制者,陽也,有餘也,狂也。而尤宜辨者,人雖知虛實之治不同,而不知癲症少而狂症多。
患斯病者,癲症不過百中一二,故脈每多實強。善治者,不得忽視。夫脈亦不得徒泥乎脈,脈症參觀,斯為盡善。
白話文:
經典上說,當癲病剛開始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心情鬱悶,眼神呆滯,甚至會突然倒下,這種情況在診斷脈象時,會發現三部脈(寸、關、尺)都呈現陰性特徵。同樣地,當狂病剛開始時,患者會出現睡眠減少但不覺得餓,自認為高人一等,自認為聰明絕頂,自認為地位顯赫,會無緣由的大笑、唱歌、跳舞,並且不停走動,診斷脈象時,會發現三部脈都呈現陽性特徵。因此,對於那些雖然心智混沌,但仍然知道害怕的人,他們的脈象屬於陰性,體內能量不足,這是癲病。而對於那些容易憤怒且無法控制情緒的人,他們的脈象屬於陽性,體內能量過剩,這是狂病。然而,我們更應該清楚的是,雖然人們知道治療虛弱和實證的方法不同,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的是,患有癲病的人數遠比患有狂病的人數要少。
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其中癲病患者只佔了百分之一二,所以他們的脈象通常顯示出實證的強烈跡象。對於擅長治療這種疾病的醫生來說,不能忽視這些脈象。然而,脈象也不能單純依賴脈象,應該結合症狀一起觀察,這樣才能達到最完善的治療效果。
3. 審色以辨淺深
欲知症之真偽,須察耳後穴。經系青紫色,目斜視而白珠色紅者,夾無疑焉。其穴在耳後,系三焦經之顱息穴。觀銅人圖便知。初起之時,穴上有紋二條上衝髮際,當察以辨其病在何經。在肝,色青;在心,色赤;在脾,色淡黃;在肺,色淡白;在腎,色黑。病退則散。若紋漸收縮,凝而成珠,形如豆粒,則難治矣。
如恐未的,可再用青油燃紙,令患者向火久視,目中定現五色彩暈,亦以紅、青、黃、白、黑,分心、肝、脾、肺、腎。現某色者,即屬某經;或全現者,病流五臟。若經紋之色隱而不現,火光之色亦不現,即宜以獨活湯一二劑升發之。後仍不現,非病之將散,即屬他症,又當參詳再辨。
舌色初起,色深紅;熱燥極,色黃。若用硝、黃太早,則色轉黑,又宜以升陽散火湯主之。若胎如積粉,即屬疫症,以達原飲主之。又觀面色以驗生克,或面黃而內現青,為木剋土;或面白而內現赤,為火剋金,凡五行相剋者准此,俱宜以一補一泄之法治之。
白話文:
想要辨別病症的真假,必須檢查耳朵後方的特定穴位。如果這部位的皮膚呈現青紫色,加上眼睛斜視且眼白泛紅,那麼這種病症就毫無疑問了。這個穴位位於耳朵後方,是三焦經絡中的顱息穴,參考銅人圖就可以清楚看到。剛開始時,穴位上方會出現兩條紋路向上延伸至髮際,透過觀察這些紋路可以判斷病症出現在哪一條經絡。若是肝臟問題,顏色會偏青;心臟問題,顏色會偏紅;脾臟問題,顏色會呈淡黃;肺部問題,顏色會偏淡白;腎臟問題,顏色會偏黑。當病情好轉,這些紋路就會消失。但如果紋路逐漸收縮,凝結成如豆子般大小的珠狀物,那病症就很難治療了。
如果還無法確定,可以使用青油點燃紙張,讓病人直視火焰一段時間,眼中會顯現五種色彩的光暈,分別以紅、青、黃、白、黑代表心、肝、脾、肺、腎。出現哪種顏色,就表示病症出現在哪個器官;如果所有顏色都出現,則表示病情已影響到五臟。若經絡紋路的顏色隱藏不見,即使在火光下也看不清,應立即服用獨活湯一至兩劑來提升身體的機能。如果之後仍看不見,不是病情將要消散,就是屬於其他病症,這時就需要進一步詳細診斷。
舌頭的顏色,剛開始時會呈現深紅色;當體內熱燥達到極致,顏色會轉為黃色。如果過早使用硝石或黃藥,舌頭顏色可能會轉黑,這時應該服用升陽散火湯來治療。如果舌苔像堆積的粉末,那可能就是疫情病症,應服用達原飲來治療。此外,還可以觀察臉色來驗證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例如臉色黃中帶青,表示肝(木)剋制脾(土);臉色白中帶紅,表示心(火)剋制肺(金)。對於五行間的相剋情況,都可以依此標準判斷,並應採用一補一泄的治療方法來調理。
4. 審症以辨經絡
癲之始發,不過癡迷昏憒而已,元他症也。狂之始發,身無寒熱,心神昏迷,狂妄相乘,譫語疊作,似有邪祟依附,以故喜怒哀樂失其正,愛惡情欲反其常,言則無非神抵,見則無非妖怪或社壇禮拜。凡呼天誓地,甚至裸體忘羞,遠方逃匿,種種異狀,難以枚舉。其見證大要有五:一曰悲泣也。
熱在膽,痰在肝,肝與膽相通,則熱炎於肝而氣不暢,故悲而泣也。二曰喜笑也。熱在小腸,痰在心,心與小腸相通,則熱炎於心,心血上升,故喜而笑也。三歌樂也。熱在大腸,痰在肺,肺與大腸相通,則熱炎於肺,肺竅氣塞,則氣逼熱邪而散於脾,子入母懷,故樂而歌也。四曰詈惡也。
熱在胃,痰在脾,脾與胃相通,則熱炎於脾,脾土燥極,故詈而惡也。五曰闡怒也。熱在膀胱,痰在腎,腎與膀胱相通,則熱蓄下焦,水不生木而肝燥,故怒而闡也。至登堂上坐,男稱帝,女稱佛,則邪已傳胃,一下即愈,此狂症之常也。時而棄衣狂走,逾牆上屋,行窄徑如行平地,或側退或棄履,或言語不倫,此五行混雜,五臟合病也。
時而仰觀,為火有餘;時而俯視,為水有餘;時而左顧右盼,如見五色精兵、天仙往來、神鬼相攻,此則五行互克,病愈深而治愈難矣。世俗每見前證,疑有魔鬼相攻,輒以巫師治之,實非鬼也,乃狂症之變也。總之,不離乎痰者近是。然五臟見證,間印《內經》不合,大抵病為怪病,而理亦相反,謹導師授,亦我用我法云爾。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精神疾病開始發作時的各種徵兆,以及這些徵兆背後的病因,可歸納如下:
-
當一個人開始出現癡呆、精神恍惚的狀況,這可能是癲狂的初期症狀,此時還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
-
在狂躁症的早期,患者身體並不會出現寒熱的現象,但心神會變得混沌不清,表現出失控的行為,說話語無倫次,彷彿被邪靈附身。他們的情緒起伏不定,喜怒哀樂都失去了正常的控制,對事物的喜好和厭惡也變得異常,常常談論神靈,看到的都是妖怪或社壇祭典。有些患者可能還會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為,如裸體、逃亡等。
-
發病時主要有五種徵兆:
- 第一是哭泣。當熱氣集中在膽囊,痰濕積聚在肝臟,肝膽兩臟相連,熱氣使肝氣運行不順,因此會哭泣。
- 第二是傻笑。當熱氣集中在小腸,痰濕積聚在心臟,心臟和小腸相連,熱氣影響心臟,導致心血上衝,所以會傻笑。
- 第三是唱歌。當熱氣集中在大腸,痰濕積聚在肺部,肺臟和大腸相連,熱氣使肺氣阻塞,熱氣被逼向脾臟,如同子投入母懷抱,所以會唱歌。
- 第四是罵人。當熱氣集中在胃,痰濕積聚在脾臟,脾臟和胃相連,熱氣使脾臟過度乾燥,所以會罵人。
- 第五是暴怒。當熱氣集中在膀胱,痰濕積聚在腎臟,腎臟和膀胱相連,熱氣在下焦積聚,水不滋養肝木導致肝臟乾燥,所以會暴怒。
-
如果患者自稱為帝王或佛祖,這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胃部,病情可能即將好轉,這是狂躁症的一般病程。然而,如果患者開始脫衣狂奔,跳牆上屋,或者在狹窄的路上行走如同平地,或側退或丟鞋,或說話語無倫次,這代表五行混亂,五臟同時受病。
-
患者時而抬頭望天,表示火氣太盛;時而低頭看地,表示水氣太盛;時而左右張望,彷彿看到五色精兵、天仙往來、神鬼相鬥,這表示五行相互剋制,病情更加嚴重,治療更困難。
-
一般人見到這些症狀,往往以為是鬼神作祟,於是請巫師施法,但事實上並非鬼神,而是狂躁症的變化。總的來說,這些病症大多和痰濕有關。然而,根據五臟的症狀,與《黃帝內經》的描述並不完全吻合,因為這種病是一種怪病,其病理也與常規相反,這是老師教導的,也是我們應遵循的治療原則。
5. 審方以辨先後
或病之初起,或初接他人手,審症未的,俱宜以獨活湯升發之,次則依各條主方治之,或隨症變通,或隨方增減,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但不可先用補劑阻塞經絡,以致不可救藥;亦不可遽用硝、黃,致痰為寒涼所陷,凝結不散。總以理痰為先,清火次之。若血蓄下焦及病已傳胃,即宜急以硝、黃下之。
既下之後,又當救陰,或以金水六君煎主之。若直中癲症,則又以溫中升陽為主,寒涼斷不可用。
獨活湯
獨活,羌活,川芎,當歸,細辛,桂枝,人參,石蒲,云神,志肉,法夏,陳皮,白薇,甘草
升陽散火湯
紅胡,北風,葛根,升麻,羌活,獨活,人參,白芍,甘草,生薑,大棗
金水六君煎
熟地,當歸,陳皮,法夏,茯苓,甘草
達原飲
檳榔,草果,厚朴,知母,黃芩,白芍,甘草
白話文:
[審視處方以辨別治療順序]
有些疾病剛開始發作,或者剛接手其他醫生的病人,病症還未完全確定時,適合先用獨活湯來提升和發散病情,接著再根據具體病症選擇相應的主要治療方法,或是根據病情調整,或是在處方上做增減,這需要醫生的臨牀經驗和智慧。但千萬不能一開始就使用補藥,這樣會阻塞經絡,使病情難以挽回;也不可立刻使用強烈的藥物如硝石、黃連,導致痰濕被寒涼藥物抑制,凝聚而不散去。總的來說,應先處理痰濕問題,其次纔是清熱解毒。如果血液積聚在下腹部,或疾病已經影響到胃部,應該立即使用硝石、黃連等藥物進行瀉下。
瀉下後,需要補充陰氣,可以使用金水六君煎作為主要治療。若是直接對抗癲狂病症,應以溫中升陽為主要治療原則,絕對不能使用寒涼藥物。
獨活湯 包含的藥材有:獨活、羌活、川芎、當歸、細辛、桂枝、人參、石菖蒲、雲苓、肉蓯蓉、法半夏、陳皮、白薇、甘草。
升陽散火湯 包含的藥材有:紅花、北風、葛根、升麻、羌活、獨活、人參、白芍、甘草、生薑、大棗。
金水六君煎 包含的藥材有:熟地、當歸、陳皮、法半夏、茯苓、甘草。
達原飲 包含的藥材有:檳榔、草果、厚朴、知母、黃芩、白芍、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