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陰證略例》~ 海藏治驗錄 (2)

回本書目錄

海藏治驗錄 (2)

1. 夜服

寶豐弋唐臣時始冠,平日飲食嗜冷,久遂成陰證,脈遲七八至一止,二三日後脈僅三至。余亟進溫熱之劑數服,四五日不解,遂續夜半一服,晝三夜一,脈頗生。一夕誤闕其藥,明旦證遂增劇,復連進前藥七日兼夜,脈生大汗而解。人問其故,余曰:人與天地同一氣耳。陽病晝劇而夜寧,陰病夜劇而晝寧,各從其類而化也。

今病陰極至夜尤甚,故令夜半服藥。何以然?所以卻類化之陰而接子後所生之陽,則陰易退而陽易生矣。此一條具見前章。

白話文:

[夜間服藥的原因]

寶豐弋唐臣在剛開始戴冠的年紀,平時飲食偏好寒涼食物,長久下來形成了體質偏寒的症狀,脈搏跳動緩慢,每七八次會停一次,兩三天後脈搏僅剩下三次。

我立即給予他溫熱的藥劑服用,但四五天後狀況仍未改善,因此我建議他在夜半再加服一劑,白天三次,夜晚一次,脈搏逐漸恢復。某晚因疏忽未讓他服藥,隔天早上病情突然惡化,再度連續七天日夜連服藥物,終於脈搏恢復並伴隨著大量出汗,病情得到緩解。

有人問我為何如此,我解釋道:人和天地共享著同一股氣息。陽性病症在白天會更加嚴重,夜晚則較輕,而陰性病症則相反,在夜晚會更嚴重,白天則較輕,這是因為它們各自跟隨著自己的節律變化。

現在他的病症屬於極度陰寒,尤其在夜晚更為嚴重,因此選擇在夜半服用藥物。為什麼這樣做呢?這是為了抵擋夜晚屬陰的氣息,接引子時(半夜十一點至凌晨一點)後開始生發的陽氣,如此一來,陰寒容易消退,陽氣也能更容易地生發。這個道理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詳細解釋過了。

2. 陰血

潞州義井街北浴堂秦二母病太陰證,三日不解,後嘔逆噁心,而脈不浮。文之與半硫丸二三服不止,復與黃耆建中等藥,脈中得之極緊,無表裡,胸中大熱,發渴引飲,眾皆疑為陽證,欲飲之水。余與文之爭不與,又一日與姜附等藥,緊脈反細沉,陽猶未生。

以桂、附、薑、烏之類,酒丸,每百丸接之,二日中凡十餘服,渴止脈尚沉細,以其病人身熱燥煩不寧,欲作汗,不禁其熱,去其衣被蓋覆,體之真陽營運未全,而又見風寒,汗不能出,神憒不醒,家人衣之裝束甚厚,以待其斃,但能咽物,又以前丸接之,陽脈方出,而作大汗。蓋其人久好三生茶,積寒之所致也。

愈後元秘大小始得通利,翌日再下瘀血一盆如豚肝。然文之疑不能判,余教以用胃風湯加桂附,三服血止。其寒甚如此,亦世之所未嘗見也,治宜詳之。大抵前後證變之不同,以脈別之,最為有準,不必求諸外證也。

白話文:

在潞州義井街北邊的一間澡堂裡,秦二的母親得了太陰證的疾病,三天都沒有好轉,接著開始嘔吐且感到噁心,但她的脈搏並沒有浮現的跡象。文之給她吃了幾劑半硫丸,但是病情仍未改善,於是再給她黃耆建中等藥物,然而,她的脈搏變得非常緊繃,身體表面和內部都沒有改善,胸部感覺非常熱,甚至口渴想喝水,大家都懷疑這可能是陽證,想讓她喝大量的水。我和文之討論後決定不讓她這樣做,隔天再給她吃了一些薑附等藥物,原本緊繃的脈搏反而變得細弱且沉,表示陽氣還未恢復。

我們使用了肉桂、附子、薑、烏梅等藥材,製成酒丸,每次給予一百粒,兩天內共服用了十多劑,雖然口渴的情況得到緩解,但是脈搏仍舊細弱,因為患者身體熱燥煩躁不安,想要出汗卻無法,我們便幫她脫掉厚重的衣物,然而,她身體真正的陽氣運行尚未完全恢復,又因為受風寒影響,導致無法出汗,精神昏沈無法清醒,家屬見狀,又將她裹上厚厚的衣物,以為她快不行了,但她仍能吞嚥食物,我們持續給她服用之前配的藥丸,終於,陽氣的脈象出現,並開始大量出汗。這都是因為她長期喜愛喝冷茶,積累的寒氣所導致的。

病癒後,她的大小便才開始通暢,第二天更是排出了一盆像豬肝一樣的瘀血。然而,文之對此仍有疑慮,無法判斷,我建議他使用胃風湯加上肉桂和附子,服用了三劑後,血止住了。這種極度的寒氣,也是世人少見的,治療時應詳細考慮。總的來說,疾病在不同階段的表現會有所變化,通過脈象來區分是最準確的,不必過度依賴外在的症狀。

3. 鼓擊脈

子秦二又病,太陽證悉具,其脈浮數,初為陽證,經所受邪也。神術湯解之,未三日變為陰證。何以然?旺火投盛水也。以其素服三生茶及好食諸冷物,數年來臟腑積而為痼疾,一身之經皆凝寒浸漬醞釀而成太陰,脈亦從此,而變其狀,非浮非沉,上下內外舉按極有力,堅而不柔。

非若陽脈來之有源,尺以下至宛中全無,惟三部中獨見鼓擊,按之觸指,突出膚表,異常緊為甚,所稟元陽無,一身遊行之火獨萃於胸中,寒氣逼之,故搏而大,有加數倍,往來不可以至數名,縱橫不可以鉅細狀。五日後,文之與姜附等劑而復振搖,又與真武、四逆等湯,煩躁大渴不止。

若更接姜附,其汗必作,其人自疑為熱而益飲水,及得水稍蘇,斯須脈陷沉而緊,厥逆神瞶。至六日晡前後大便秘結,小便赤色而少,強溲得涓滴,時手冷至肘,足冷至膝,脈將絕而不可救。欲復與四逆等湯,恐煩躁思飲而生變。文之請曰:何法以治?余教以烏、附、薑、桂、良薑等佐以芍藥,茴香之類,酒糊丸,引而下之,而使不僭。

急服之百丸,晝夜相接,八九陽氣從下復生,胸膈不煩躁,不思水,與溫劑則微咽,大便軟,屢下氣,陰得以出,小便通快成劑如灰汁,脈微生。服丸至千半陽氣遍體,作汗而愈。後神又不全,少氣乏力,又與溫中等藥數服,然後良愈。非平昔飲冷腸胃積寒之久者,脈不如此之鼓擊也。

鼓擊者何?雖可謂大非大也,忿怒也,宜詳審辨認,世罕有之。大抵此脈屬緊,比緊為尤甚,故名鼓擊也。仲景云:諸緊為寒。又云:脈浮而緊寒在表也,脈沉而緊寒在裡也。緊似弦而非,有如牽繩之狀,即為緊也,非帶洪而有源也。成無己云:累累如循長竿,連連而強直也。

通真子歌云:緊若牽繩轉索初。海藏云:牽繩之緊,循竿之直,二者皆近於鼓擊,鼓擊者尤甚於二脈數倍。啟玄子云:盛脈同陽四倍以上,陰之極也。

白話文:

[鼓擊脈]

秦二再次生病,所有的太陽證狀都顯現了,他的脈象浮而快速,一開始看是陽證,這是邪氣侵入經絡的表現。使用神術湯來治療,但不到三天,病情轉變為陰證。這是為什麼呢?這就像在旺盛的火上倒了大量的水。因為他平常喜歡喝三生茶和吃各種冷食,多年來,這些寒涼的食物在他的臟腑中積累,成為了一種長期的疾病,全身的經絡都被寒氣浸泡,形成了太陰的症狀,脈象也因此改變,既不是浮脈也不是沉脈,上下內外都非常有力,堅硬而不柔軟。

這種脈象不像陽脈那樣有源源不斷的力量,手腕以下到關節中間完全沒有脈動,只有在三個部位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像鼓擊一樣的脈動,一按下去就能感覺到,從皮膚表面突起,非常緊繃,比正常的脈象緊很多倍,脈動的頻率無法用數字來描述,脈象的寬窄無法用大小來形容。五天後,使用了薑、附子等藥物,但病情並沒有改善,反而出現了煩躁和極度口渴的情況。

如果再繼續使用薑、附子等藥物,就會開始出汗,病人可能會誤以為自己體內有熱,而喝更多的水,但當喝了水後,情況稍微好轉,不久後脈象就變得深沉且緊繃,四肢冰冷,精神恍惚。到了第六天的下午,大便非常乾硬,小便顏色赤紅且量少,即使努力排尿也只能排出一點點,手冷到肘部,腳冷到膝蓋,脈象快要消失,情況已經無法挽救。想再次使用四逆湯等藥物,但擔心會讓病人更加煩躁,想要喝水而導致病情變化。

於是,使用了烏頭、附子、薑、肉桂、高良薑等藥物,加上芍藥和小茴香等,製成酒糊丸,讓他服下,使其能順利排出。他急著服用了一百顆丸子,日夜不停地服用,到了第八九天,陽氣從下部開始恢復,胸膈不再煩躁,也不再想喝水,給他溫補的藥物,他也能微微吞嚥,大便變得軟,多次排氣,陰寒得以排出,小便通暢,尿液像灰汁一樣,脈象也稍微恢復。服用到一千五百顆丸子後,陽氣遍佈全身,出了汗後病情得到緩解。後來,雖然精神狀態沒有完全恢復,但氣力逐漸恢復,再服用幾次溫中藥物,病情終於完全好了。如果不是因為長時間飲食過冷,腸胃寒涼積累,脈象不會呈現出像鼓擊一樣的狀態。

那麼,什麼是鼓擊脈呢?雖然可以說它是大的脈象,但又不能單純地說它大,而是指一種強烈的脈象,應該詳細審視辨認,這種脈象在世上很罕見。總的來說,這種脈象屬於緊脈,比一般的緊脈更嚴重,所以被稱為鼓擊脈。張仲景說:所有緊脈都是寒症的表現。他又說:脈象浮而緊,表示寒氣在體表;脈象沉而緊,表示寒氣在體內。緊脈像弦脈,但又有所不同,有如拉繩子的樣子,就是緊脈的特徵,並不是像洪脈那樣有源源不斷的力量。成無己說:緊脈像沿著長桿走,連綿而強直。

通真子的詩歌說:緊脈就像拉繩子或轉繩子的開始。海藏說:拉繩子的緊,沿著長桿的直,這兩種脈象都接近鼓擊脈,但鼓擊脈比這兩種脈象更嚴重數倍。啟玄子說:盛脈是陽脈的四倍以上,是陰寒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