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虛元鑑》~ 卷上 (5)
卷上 (5)
1. 腎痹論
此即遺精痿症也。其初起於酒色不節,精血日竭,水火俱衰,肝風、脾濕、腎虛生寒,三氣合聚而為腎痹。宗筋不能束骨節利機關,足難步履,腰背難以俯仰,坐臥難支。總因傾盡真元,而筋骨日瘁也。法宜清氣安神,以養心脾之血;潤燥滋血,以歸肝腎之陰。
白話文:
這就是所謂的「遺精癱瘓」病症。它的初期是因為飲酒和性生活過度,導致精血耗損殆盡,水火兩種能量都減弱了,引發肝風、脾溼、腎虛等問題,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腎病。由於肌肉無法控制關節活動,所以行走困難,腰部背部也不能自由地前後彎曲,躺下或坐下都很吃力。這是因為已經消耗掉了身體的根本力量,使得筋骨變得越來越疲憊無力。治療方法應該要清除掉體內的熱氣,安定精神,用來補充心臟和脾胃中的血液;同時也要讓皮膚保持柔軟,增加血液量,使它們能夠回到肝臟和腎臟中去,增強陰液的能量。
2. 白濁白淫論
白濁、白淫,從新久定名。初出莖中痛而濃濁如膏,謂之白濁。久之不已,精微弱而薄,痛亦漸減,至後聞淫聲、見女色,而精下流,清稀而不痛,則謂之白淫也。白濁全屬火,至白淫,則火衰而寒勝矣。此因腎家元氣降而不升,故黏絲帶膩,馬口含糊而不已。治法宜回陽氣而使上升,固其精元而不使下陷,則病自止矣。
外此有症非屬虛,而濕熱下注者,宜從丹溪治法。又有所求不遂,志意鬱結而精泄,及氣虛人失精氣而遺者,皆非虛病也。
白話文:
"白濁、白淫,這是根據新的長期命名。起初,當精液從陰莖中流出時會感到疼痛,且精液濃稠如油脂,我們稱之為白濁。經過一段時間後,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不停,精液變得微弱而稀薄,疼痛也會逐漸減輕。到了後期,聽到性愛的聲音或看到女性的姿態,精液就會自行流出,呈清澈稀薄狀,並且不再感到疼痛,這被稱為白淫。白濁主要是由火氣引起,而到了白淫,則是因為火氣衰弱,寒氣佔了上風。這是因為腎臟的原始能量下降而不是上升,所以精液會粘稠、膩滑,且持續不斷。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回復陽氣,使之上升,堅固精液,防止其下降,這樣疾病自然會停止。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症狀並非由於虛弱,而是因為濕熱下注所導致的,應當按照丹溪的治療方法進行處理。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心志鬱結或未能達成某種慾望導致精液洩漏,以及氣虛導致的精氣流失,這些都不是虛弱所致的病症。"
3. 女人虛勞
女人虛勞,有得之鬱抑傷陰者,有得之蓐勞者,有得之崩帶者。其鬱抑傷陰,雖以調肝為急,終是金能剋木。蓐勞、崩帶,雖以補腎為急,終是金能生水。此陰虛成勞,總不離乎清金以為治也。蓐勞非即是勞嗽,蓐勞重,然後傷肺而勞嗽以成。治當以歸脾、養榮,兼清金主之。別有氣極一種,短氣不能言者,卻不在陽虛例,乃肺病也。此症雖陳皮,亦在所忌。
白話文:
女人虛勞,有的是因為鬱抑傷陰造成的,有的是因為生產後勞損造成的,還有的是因為崩漏帶下造成的。
對於鬱抑傷陰者,雖然要以調肝為急,但最終還是要靠金來剋制木。
對於生產後勞損和崩漏帶下者,雖然要以補腎為急,但最終還是要靠金來生水。
總而言之,女人陰虛成勞,治療都離不開清金。
生產後勞損不一定是勞嗽,生產後勞損嚴重,才會傷及肺,導致勞嗽。治療要以歸脾養榮為主,並兼顧清金。
還有一種氣極的病症,患者會出現氣短不能說話的症狀,這並不是陽虛,而是肺病。此症即使是陳皮,也要忌諱使用。
4. 屍疰傳屍勞等症
夫勞極之候,血虛血少,艱於流布,甚至血不脫於外,而但蓄於內,蓄之日久,周身血走之隧道悉痹不流,而營分日虛,於是氣之所過,徒蒸瘀血為熱,熱久則蒸其所瘀之血,化而為蟲,遂成屍疰瘵症。其或因濕火蒸化,或因死痰滲入清窌而成,皆是類也。自此竭人之神氣,養蟲之神氣,人死則蟲亦死,其遊魂之不死者,傳親近之一脈,附入血隧,似有如無,其後蟲日榮長,人日凋瘁,而命隨以斃。
故傳屍勞又與屍疰症不同,屍疰因虛損而成,若傳屍則在素無虛損之人,一傳染,即現出勞怯候,或發熱、骨蒸,或咳嗽、吐血、唇紅、面青等症者是。所傳亦分五臟,在脾腸澼,在心吐血,在肝與肺則咳嗽也。治屍疰以清金養榮為本,其殺蟲斷祟,當以獺肝、獺爪、熊指、啄木等丹治之。
白話文:
當人過度勞累,血氣不足,血流不暢,甚至血液無法順利流出體外,反而積聚於體內。時間久了,全身血液循環的通道都會阻塞,氣血運行不順,身體就會虛弱。此時,氣血流經的地方,會蒸發淤積的血液,產生熱氣,時間久了,熱氣會將淤積的血液蒸發成蟲,進而形成屍疰症。這種病症也可能因為濕熱蒸發,或死痰滲入身體而引起,都是同類的病症。
這種病會耗損人體的精氣,滋養蟲體,人死後蟲體也會跟著死亡,但有些遊魂不散,會傳染給親近之人,附著在他們的血液循環系統,似有若無。之後蟲體會慢慢生長,人體則逐漸衰敗,最終死亡。
因此,傳屍勞和屍疰症有所不同。屍疰症是因為身體虛損而導致,而傳屍勞則發生在原本身體健康的人身上,一旦感染,就會出現勞累虛弱的症狀,例如發熱、骨蒸、咳嗽、吐血、嘴唇發紅、臉色蒼白等等。傳染方式會依據五臟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影響脾胃則會腹瀉,影響心臟則會吐血,影響肝臟和肺臟則會咳嗽。
治療屍疰症需要滋陰養血,以清金補氣為根本。而要殺蟲驅邪,則需要使用獺肝、獺爪、熊指、啄木等藥材製成的丹藥來治療。
至犯傳屍者,一見其外症唇紅、面青、骨蒸、內熱,飲食健啖,而人漸瘦不已者,必有蟲也,治以獺爪百部丸主之。
白話文:
當有人感染了傳染性疾病,出現嘴脣發紅、臉色蒼白、身體虛弱、內部感到燥熱、能吃但卻逐漸消瘦等症狀時,很可能就是寄生蟲引起的。可以使用獺爪(或用百部製成的藥丸)來治療。
5. 虛勞當治其未成
患虛勞者,若待其已成而後治之,病雖愈,亦是不經風浪,不堪辛苦的人,在富貴者猶有生理,貧者終難保也。是當於未成之先,審其現何機兆,中何病根,爾時即以要言一二語指示之,令其善為調攝,隨用湯液十數劑,或用丸劑膠劑二三斤,以斷其根,豈非先事之善策哉。
白話文:
患有虛勞的人,如果等到病況已經發展成型才開始治療,即使病好了,身體也如同沒有經歷風浪的船隻,不堪辛苦。即使富貴的人還可以勉強維持,貧窮的人最終也難以保住性命。因此,應該在疾病尚未成形之前,仔細觀察患者目前有哪些徵兆,找出病根所在,及時以簡潔明了的言語為患者指點迷津,讓他們學會調節身體。同時,使用湯藥十幾劑,或是丸劑膠劑二三斤,徹底斷絕病根。這豈不是未雨綢繆的最佳策略嗎?
6. 知節
節為節省之義。虛勞之人,其性情多有偏重之處,每不能撙節其精神,故須各就性情所失以為治。其在蕩而不收者,宜節嗜欲以養精;在滯而不化者,宜節煩惱以養神;在激而不平者,宜節忿怒以養肝;在躁而不靜者,宜節辛勤以養力;在瑣屑而不坦夷者,宜節思慮以養心;在慈悲而不解脫者,宜節悲哀以養肺。
此六種,皆五志七情之病,非藥石所能療,亦非眷屬所可解,必病者生死切心,自訟自克,自悟自解,然後醫者得以盡其長,眷屬得以盡其力也。
白話文:
節省精神,療治虛勞
「節」字在此指節省之意。虛勞之人,其性情常有偏執之處,常常無法節制自己的精神,因此治療時必須針對其性格上的缺陷來進行。
- 蕩而不收者,是指心神散漫、難以集中的人,宜節制嗜欲,以養護精氣。
- 滯而不化者,是指心胸鬱結、難以開解的人,宜節制煩惱,以養護精神。
- 激而不平者,是指性情急躁、易怒的人,宜節制忿怒,以養護肝臟。
- 躁而不靜者,是指心神不寧、操勞過度的人,宜節制辛勞,以養護體力。
- 瑣屑而不坦夷者,是指思慮過度、心胸狹隘的人,宜節制思慮,以養護心神。
- 慈悲而不解脫者,是指過於悲憫、難以放下的人,宜節制悲哀,以養護肺氣。
以上六種皆是因五志七情過度而導致的病症,非藥物所能治療,也非親人所能解除。唯有患者自身深刻反省,自我約束,自我覺悟,自我解脫,才能讓醫生盡其所能,親人盡其力量,共同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7. 知防
虛人再經不得一番傷寒,或一番痢疾,或半年幾月瘧疾,輕傷風感冒,亦不宜輒受。所以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此八者,病者與調理病人者,皆所當知,即醫師亦須深明五運六氣之理,每當時序推遷,氣候偏重,即宜預為調攝挽救,以補陰陽造化之偏,而制其太過,扶其不足。經云:毋翼其勝,毋贊其復,閒其未然,謹其將然,修其已然。
即此之謂也。
白話文:
體虛的人經不起任何風寒、痢疾,甚至半年的瘧疾,即使輕微的風寒感冒也應該小心謹慎。因此,一年之內,春天要預防風寒,夏天要預防暑熱,也要注意因暑氣過重而貪涼導致受寒,長夏要防濕氣,秋天要防燥氣,冬天要防寒,也要注意風寒侵襲。這八種情況,病人和照顧病人的人都要知道,醫生更應該深入了解五運六氣的理論,隨著時節變遷,氣候變化,提前做好調養,以補救陰陽失衡,避免過度或不足。古籍記載:「不要等到勝利才誇耀,不要等到復原才贊揚,在事情尚未發生時就做好防範,在事情將要發生時就謹慎處理,在事情已經發生時就及時修補。」這就是這個道理。
8. 二護
寒從足起,風從肩俞、眉際而入。病者常護此二處,則風寒之乘於不意者少矣。其間有最緊要者,每當時氣不佳之際,若肩背經絡之間,覺有些少淅瀝惡寒,肢節痠軟拘束,周身振顫,立身不定光景,即刻斷食一周;其稍重者,略散以煎劑,自脫然而愈。若時氣初染,不自覺察,再加以飲食鬥湊,經邪傳裡,輕者蒸灼幾日,重者恆致大害。
白話文:
俗話說「寒從足起,風從肩俞、眉際而入」,意思是說,寒氣容易從腳底入侵,風邪則容易從肩胛骨之間和眉間進入身體。想要預防風寒,就要常保這兩個部位的溫暖,這樣就能減少風寒入侵的機會。尤其是在氣候不佳的時候,如果感覺肩背經絡間有輕微的寒意、肢體痠軟、周身發抖、站立不穩,就應該立刻禁食一週。如果病情稍微嚴重,可以用藥物治療,就能很快痊癒。但是,如果一開始沒有察覺到風寒侵襲,反而繼續吃喝,讓風寒侵入內部,輕則發燒幾天,重則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9. 三候
前者四季之防六氣,本而防標之說也。若夫二十四候之間,有最與本症為仇者。其候有三:一為春初木盛火升;一為仲夏濕熱令行;一為夏秋之交,伏火鑠金。此三候中,如有一候未曾透過,雖嗽平吐止,火降痰寧,病者怡然,以為無事矣。而不知氣候之相剋,有在於尋常調燮之外者,一交三候,遂與本症大逆,平者必復,復者必深,深者不救。是惟時時防外邪、節嗜欲、調七情、勤醫藥,思患而預防之,方得涉險如夷耳!
白話文:
古人講究四季養生,先要預防六氣,從根本上防治疾病。但除了常規的養生之外,還需要注意二十四節氣中與某些疾病相剋的時節,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有三個:一是春季初期木氣旺盛,火氣上升;二是仲夏時節濕熱氣候盛行;三是夏秋交替時,伏火熾盛。如果在這些時節沒有做好預防,即使當時病症消失,也不代表真的痊癒。因為氣候變化會與疾病相互作用,在這些特定時節,即使身體一時恢復正常,也可能再次復發,甚至加重病情,甚至無法挽回。因此,要時刻注意防範外邪入侵,控制飲食慾望,調和七情,勤加用藥,並提前預防疾病,才能平安度過這些危險時節。
10. 二守
二守者,一服藥,二攝養。二者所宜守之久而勿失也。蓋勞有淺深,治有定候。如初發病,尚輕淺,亦有不藥而但以靜養安樂而自愈;稍重者,治須百日,或一年,煎百濟丸二料膏一服,便可斷除病根。至於再發,則真陰大損,便須三年為期。此三年間,起於色者節欲,起於氣者慎怒,起於文藝者拋書,起於勞倦者安逸,起於憂思者遣懷,起於悲哀者達觀,如是方得除根。至於三發,則不可救矣。
且初發,只須生地、元參、百合、桔梗之類,便可收功;至於再發,非人參不治。是在病者之盡其力而守其限,識所患之淺深近久,量根本之輕重厚薄,而調治之;勿躁急取效,勿惜費恣情,勿始勤終怠,則得之矣。
白話文:
保持健康的兩個關鍵,一是服藥,二是養生。這兩個方面都需要長期堅持,不可忽視。
疾病的嚴重程度不同,治療也需要相應的時機。剛開始發病,症狀還輕微,有些甚至不需要藥物,只要靜養安樂就能自然痊癒。稍微嚴重一點的,治療可能需要百天,甚至一年,服用百劑丸藥和兩料膏藥就能徹底根除病根。如果病情再次復發,就意味著真陰受損嚴重,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完全恢復。這三年期間,要根據病因調整生活方式:如果是因為縱慾而導致的,就要節制性慾;如果是因為怒氣而引起的,就要謹慎控制怒火;如果是因為過度用腦而造成的,就要放下書本;如果是因為勞累而導致的,就要休息安逸;如果是因為憂愁思慮而引起的,就要排解心中的煩惱;如果是因為悲傷哀愁而造成的,就要放寬心胸,這樣才能徹底根除病根。如果病情反覆發作三次,就無藥可救了。
此外,疾病初發時,只需要服用生地、元參、百合、桔梗等藥物就能收到療效。但病情再次復發,就必須依靠人參來治療。關鍵在於患者要盡全力配合治療,並嚴格遵守醫囑,了解病情輕重緩急,衡量自身體質,然後再針對性地調整治療方案。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吝嗇費用,更不能一開始勤奮治療,到最後卻半途而廢,這樣才能最終治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