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綺石

《理虛元鑑》~ 原序

回本書目錄

原序

1. 原序

綺石先生醫道高玄,虛勞一門,尤為獨闡之宗。嘗曰:人之稟賦不同,而受病亦異。顧私己者,心肝病少;顧大體者,心肝病多。不及情者,脾肺病少;善鍾情者,脾肺病多。任浮沉者,肝腎病少;矜志節者,肝腎病多。病起於七情,而五臟因之受損。先生憫世人之病虛勞者,委命於庸醫,而輕者重,重者危,深可痛傷。

特校昔賢之書幾千百家,如四時各司一氣之偏,未逢元會。乃伏讀《素》、《靈》而啟悟門,得其要領,參訂補註,集成一書。辨症因,詳施治,審脈法,正藥訛,精純邃密,後岐黃而啟發者也。其功豈淺鮮哉!奈書成身歿,易簀之時,猶諄諄以斯世之責,至囑於兩世兄及諸門下士,而不肖亦與聞遺命焉。今先生雖逝,而道在人間。

白話文:

綺石先生醫術高深莫測,尤其在虛勞一門,獨樹一幟,別具一格。他曾說:「人的天賦不同,所患疾病也各不相同。只顧自身利益的人,心肝疾病較少;凡事為大局著想的人,心肝疾病就較多。不善於感情用事的人,脾肺疾病較少;情感豐富的人,脾肺疾病就較多。隨波逐流,不拘小節的人,肝腎疾病較少;注重操守節操的人,肝腎疾病就較多。疾病源於七情,五臟因此受到損害。」

先生深感世人患虛勞之症,卻誤信庸醫,輕者病情加重,重者性命垂危,心中十分痛心。他遍覽古今醫書,如四時各司一氣,卻未曾觸及元會之理。直到深入研讀《黃帝內經素問》、《靈樞》才豁然開朗,掌握精髓。他參酌古籍,補正謬誤,集結成書,辨明病症之因,詳細闡述治療方法,審慎脈象,糾正藥方錯誤,内容精純深刻,繼承岐黃之術,開創新局。其貢獻非同小可!

然而,先生完成著作後便溘然長逝。臨終之際,仍不忘叮囑兩位兄長和門下弟子,將畢生所學傳承下去,我等不肖之徒也有幸得聞遺命。如今先生雖已仙逝,但其醫道仍在人間流傳。

長君伯儒,能讀其書;次君東庵,能繼其志;猶子濟明及門下武林君賓沈子,能廣其傳。然則先生固未嘗逝也。先生不忍後世病此者,夭折而莫救,故臨終以山中宰相事業,專付仲君。會世變,遂棄棘闈而潛心於箕裘之紹。是書之成,實其發明者居多,所恨身丁喪亂,受梓無人,大懼淹沒先生之德。

是望後之仁人君子,體先生之心,登此書於梨棗而廣傳之,則吾儕幸甚。天下後世,讀其書飲其澤者幸甚。

受業趙何宗田氏謹識

白話文:

長君伯儒先生,精通醫術,著作等身;次君東庵先生,承繼先生志向,精益求精;猶子濟明先生以及門下武林君賓沈子先生,更將醫術廣為流傳。由此可見,先生的醫術和精神,並未隨著他的離世而消逝。

先生不忍後世之人遭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卻無藥可救,因此臨終前將畢生醫術傳授給仲君東庵先生,希望他能夠繼承自己的衣缽,造福後世。然而時局變遷,東庵先生放棄仕途,潛心研究醫術,將先生的醫術發揚光大。此書的完成,實乃東庵先生等人的功勞,但令人遺憾的是,身處亂世之中,無人能夠將此書刊印,我深恐先生的醫術將會被埋沒。

因此,我懇請後世仁人君子,體諒先生的苦心,將此書廣泛流傳,使其能像梨棗一樣,遍布天下。如此一來,我等後學將不勝感激,天下後世之人,讀此書、受其益者,亦將無比幸運。

受業弟子趙何宗田氏謹識